「印第安納」號在建成時一般被稱為一號戰列艦,同級的「麻薩諸塞」號和「俄勒岡」號依此類推,被分別稱為二號戰列艦和三號戰列艦。1907年以後,「印第安納」號的舷號有時被寫成「B-1」的形式。直到1920年7月17日以後,美國戰列艦的舷號才被規範為以「BB」作為開頭的形式。
▲這幅 「印第安納」號的側舷照片清楚地顯示了前後兩座330毫米(13英寸)主炮炮塔的樣貌。
「海防戰列艦」
一位英國海軍學家形容這艘一等戰艦時說道,「出類拔萃,遠勝於歐洲任何一艘排水量與之相當的戰艦」。但由於當時,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認為,美國的海防需要「高瞻遠囑的戰略」指導,才能拒來犯之敵於國門之外,要做到這一點最需要的就是擁有火力強大的戰列艦,導致「印第安納」號及其兩艘姊妹艦在建成時被劃分為「海防戰列艦」。
1889年7月,美國政策委員會認同了馬漢的海軍戰略理論,並提請美國國會建造一艘新型的戰列艦。國會於1890 年批准這一預算後,「印第安納」號戰列艦隨即被列入美國海軍主力艦名單,舷號被定為「BB-1」。1891年5月7日,「印第安納」號在費城的克朗普造船廠開始建造,1893 年2月28日下水,1895年11月20日開始服役,總耗資近600萬美元。
由於「印第安納」號預訂的裝甲板遲遲無法到位,而導致建造工期被延誤,因此在安裝裝甲和艦炮之前,「印第安納」號就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試航測試。雖然它的最初設計指標要求防護性能與英國的「君權」級戰列艦看齊,但實際上使用了哈維鎳鋼裝甲的「印第安納」號重量更輕,水線帶和主炮塔的防護性能更優秀。兩座高聳的煙囪和巍然矗立的船桅在較低的幹舷襯託之下,令「印第安納」號的外形顯得格外高大雄偉。
戰艦數據
船體規格:艦長106.96米,艦寬21.11米,吃水深度8.2米,排水量10288噸
動力裝置:雙頭鍋爐4座,直立式三脹蒸氣機2臺,功率9738匹馬力,兩軸推進
武器裝備:330毫米(12.991英寸≈13英寸)炮4門,203毫米(7.99213毫米≈8英寸)炮8門,152毫米(5.98425英寸≈6英寸)炮4門,6磅炮20門,1磅炮6門,457毫米(17.9921英寸≈18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防護:裝甲帶220至460毫米,甲板76毫米,主炮塔380毫米,副炮塔152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續航能力:4900海裡/10節;最高航速:15.6節;乘員編制:473人
火力過剩
相對於自身的噸位而言,「印第安納」號裝備的武器略嫌過剩,各型火炮定位並不明確。例如當艦上的203毫米(8英寸)炮需要向與艦體中軸線呈30°夾角的方位瞄準射擊時,炮口爆風將導致330毫米(13英寸)主炮塔上的觀瞄設備完全失效。而且203 毫米炮在進行射擊時還會妨礙152毫米(6英寸)炮的使用,甚至還需要關閉部分152毫米炮的炮門(1911年以後152毫米炮被76毫米炮取代)。此外,艦上還必須攜帶各型火炮所需的多種炮彈。儘管可能美國的戰艦屬於比較極端的個例,但這也是前無畏艦時期各國軍艦普遍存在的現象。
▲停在港口的「印第安納」號
「印第安納」號的主炮安裝在全封閉式的旋轉炮塔內,但這些主炮塔的布局不當,主炮向正橫方向發炮將會導致船身發生搖擺,主炮塔本身也會因為艦體穩定性不佳而無法精確瞄準。雖然安裝舭龍骨後能稍微減輕艦體搖擺幅度,但「印第安納」號的幹舷較低,也就意味著即使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航行,甲板也常常被海水浸沒,在高速航行時更是如此。當時各國海軍艦艇的側裝甲普遍能夠抵禦152毫米(6英寸)速射炮發射的爆破彈,為了擊穿這種裝甲,「印第安納」號裝備了 203 毫米(8英寸)炮。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203毫米(8英寸)炮的自身重量,以及射擊時對較短船身產生的衝擊都制約了它們的作戰效能。
▲這幅照片清楚的展現了「印第安納」號幹舷較低,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航行,甲板也常常被海水浸沒
性能規格
服役之後的「印第安納」號發現設計中的部分設想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達到。例如設計的燃煤攜帶能力為400噸,但是為了執行日常任務時的必須攜帶的燃煤重量高達1600噸。原設計中的吃水深度為7.3米,但竣工後,各種裝備的重量讓船體吃水加深到了7.8米,在裝滿燃煤、補給品和彈藥後,吃水更是深達8.2米,以致全部水線裝甲帶沒入水中,使艦船的幹舷更低,艦上甲板常年「潮溼」。這些教訓致使美國海軍在後期的戰列艦設計中明確規定,標準排水量不得低於滿載排水量的三分之二。
戰役
「印第安納」號服役以後被編入北大西洋艦隊,基地位於基韋斯特,它曾參加了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負責對岸上目標進行炮擊,並參加過攔截西班牙艦隊的行動。而在舊金山建造的姊妹艦「俄勒岡」號曾被臨時抽調至大西洋艦隊,長途奔襲繞過合恩角,前往美國東海岸,在聖地牙哥海戰結束後又返回太平洋。
在1898年7月3日爆發的聖地牙哥海戰中,「印第安納」號和其他美國軍艦聯手擊沉了西班牙驅逐艦「狂怒」號和「冥王星」號,但因為發動機故障,「印第安納」號未能參與追擊兩艘西班牙巡洋艦的行動。
▲「印第安納」號在聖地牙哥海戰中的場景
改裝
1900年5月至1901年3月間,「印第安納」號轉入預備役,其後被作為遠洋練習艦使用。1903 年12月至1906年1月間,它前往紐約海軍造船廠接受改裝,將原有的四臺舊式鍋爐更換為八臺新式鍋爐,同時主炮塔也經過重新調整,裝上了全新的電力驅動裝置。1905 至1914 年間,它被改作訓練艦,這期間又接受了一系列現代化改裝,像其他美國戰列艦一樣裝上了籠型主桅。原有的 152 毫米炮也被換成了 76毫米炮。此外,還安裝了無線電通信設備。
▲裝上籠型主桅的「印第安納」號
1911年,「印第安納」號橫跨大西洋,前往愛爾蘭的昆士敦(今愛爾蘭的科夫)。1914年,它再次停泊在費城作為預備役艦。1917年,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5月24日,「印第安納」號作為炮術訓練艦使用。
1919年1月,「印第安納」號退役,更名為「一號海防戰列艦」,被改裝為空投訓練的靶艦,來評估航空炸彈對戰艦護甲的打擊效果。1920年,「印第安納」號在淺海沉沒,船體殘骸後被打撈上岸,於1924年出售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