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一艘以「BB」作為舷號開頭的戰列艦——印第安納號戰列艦

2021-01-10 騰訊網

「印第安納」號在建成時一般被稱為一號戰列艦,同級的「麻薩諸塞」號和「俄勒岡」號依此類推,被分別稱為二號戰列艦和三號戰列艦。1907年以後,「印第安納」號的舷號有時被寫成「B-1」的形式。直到1920年7月17日以後,美國戰列艦的舷號才被規範為以「BB」作為開頭的形式。

▲這幅 「印第安納」號的側舷照片清楚地顯示了前後兩座330毫米(13英寸)主炮炮塔的樣貌。

「海防戰列艦」

一位英國海軍學家形容這艘一等戰艦時說道,「出類拔萃,遠勝於歐洲任何一艘排水量與之相當的戰艦」。但由於當時,美國最具有影響力的美國海軍戰略學家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認為,美國的海防需要「高瞻遠囑的戰略」指導,才能拒來犯之敵於國門之外,要做到這一點最需要的就是擁有火力強大的戰列艦,導致「印第安納」號及其兩艘姊妹艦在建成時被劃分為「海防戰列艦」。

1889年7月,美國政策委員會認同了馬漢的海軍戰略理論,並提請美國國會建造一艘新型的戰列艦。國會於1890 年批准這一預算後,「印第安納」號戰列艦隨即被列入美國海軍主力艦名單,舷號被定為「BB-1」。1891年5月7日,「印第安納」號在費城的克朗普造船廠開始建造,1893 年2月28日下水,1895年11月20日開始服役,總耗資近600萬美元。

由於「印第安納」號預訂的裝甲板遲遲無法到位,而導致建造工期被延誤,因此在安裝裝甲和艦炮之前,「印第安納」號就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試航測試。雖然它的最初設計指標要求防護性能與英國的「君權」級戰列艦看齊,但實際上使用了哈維鎳鋼裝甲的「印第安納」號重量更輕,水線帶和主炮塔的防護性能更優秀。兩座高聳的煙囪和巍然矗立的船桅在較低的幹舷襯託之下,令「印第安納」號的外形顯得格外高大雄偉。

戰艦數據

船體規格:艦長106.96米,艦寬21.11米,吃水深度8.2米,排水量10288噸

動力裝置:雙頭鍋爐4座,直立式三脹蒸氣機2臺,功率9738匹馬力,兩軸推進

武器裝備:330毫米(12.991英寸≈13英寸)炮4門,203毫米(7.99213毫米≈8英寸)炮8門,152毫米(5.98425英寸≈6英寸)炮4門,6磅炮20門,1磅炮6門,457毫米(17.9921英寸≈18英寸)魚雷發射管4具

裝甲防護:裝甲帶220至460毫米,甲板76毫米,主炮塔380毫米,副炮塔152毫米,指揮塔254毫米

續航能力:4900海裡/10節;最高航速:15.6節;乘員編制:473人

火力過剩

相對於自身的噸位而言,「印第安納」號裝備的武器略嫌過剩,各型火炮定位並不明確。例如當艦上的203毫米(8英寸)炮需要向與艦體中軸線呈30°夾角的方位瞄準射擊時,炮口爆風將導致330毫米(13英寸)主炮塔上的觀瞄設備完全失效。而且203 毫米炮在進行射擊時還會妨礙152毫米(6英寸)炮的使用,甚至還需要關閉部分152毫米炮的炮門(1911年以後152毫米炮被76毫米炮取代)。此外,艦上還必須攜帶各型火炮所需的多種炮彈。儘管可能美國的戰艦屬於比較極端的個例,但這也是前無畏艦時期各國軍艦普遍存在的現象。

▲停在港口的「印第安納」號

「印第安納」號的主炮安裝在全封閉式的旋轉炮塔內,但這些主炮塔的布局不當,主炮向正橫方向發炮將會導致船身發生搖擺,主炮塔本身也會因為艦體穩定性不佳而無法精確瞄準。雖然安裝舭龍骨後能稍微減輕艦體搖擺幅度,但「印第安納」號的幹舷較低,也就意味著即使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航行,甲板也常常被海水浸沒,在高速航行時更是如此。當時各國海軍艦艇的側裝甲普遍能夠抵禦152毫米(6英寸)速射炮發射的爆破彈,為了擊穿這種裝甲,「印第安納」號裝備了 203 毫米(8英寸)炮。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這些203毫米(8英寸)炮的自身重量,以及射擊時對較短船身產生的衝擊都制約了它們的作戰效能。

▲這幅照片清楚的展現了「印第安納」號幹舷較低,即使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航行,甲板也常常被海水浸沒

性能規格

服役之後的「印第安納」號發現設計中的部分設想在實際操作中難以達到。例如設計的燃煤攜帶能力為400噸,但是為了執行日常任務時的必須攜帶的燃煤重量高達1600噸。原設計中的吃水深度為7.3米,但竣工後,各種裝備的重量讓船體吃水加深到了7.8米,在裝滿燃煤、補給品和彈藥後,吃水更是深達8.2米,以致全部水線裝甲帶沒入水中,使艦船的幹舷更低,艦上甲板常年「潮溼」。這些教訓致使美國海軍在後期的戰列艦設計中明確規定,標準排水量不得低於滿載排水量的三分之二。

戰役

「印第安納」號服役以後被編入北大西洋艦隊,基地位於基韋斯特,它曾參加了1898年爆發的美西戰爭,負責對岸上目標進行炮擊,並參加過攔截西班牙艦隊的行動。而在舊金山建造的姊妹艦「俄勒岡」號曾被臨時抽調至大西洋艦隊,長途奔襲繞過合恩角,前往美國東海岸,在聖地牙哥海戰結束後又返回太平洋。

在1898年7月3日爆發的聖地牙哥海戰中,「印第安納」號和其他美國軍艦聯手擊沉了西班牙驅逐艦「狂怒」號和「冥王星」號,但因為發動機故障,「印第安納」號未能參與追擊兩艘西班牙巡洋艦的行動。

▲「印第安納」號在聖地牙哥海戰中的場景

改裝

1900年5月至1901年3月間,「印第安納」號轉入預備役,其後被作為遠洋練習艦使用。1903 年12月至1906年1月間,它前往紐約海軍造船廠接受改裝,將原有的四臺舊式鍋爐更換為八臺新式鍋爐,同時主炮塔也經過重新調整,裝上了全新的電力驅動裝置。1905 至1914 年間,它被改作訓練艦,這期間又接受了一系列現代化改裝,像其他美國戰列艦一樣裝上了籠型主桅。原有的 152 毫米炮也被換成了 76毫米炮。此外,還安裝了無線電通信設備。

▲裝上籠型主桅的「印第安納」號

1911年,「印第安納」號橫跨大西洋,前往愛爾蘭的昆士敦(今愛爾蘭的科夫)。1914年,它再次停泊在費城作為預備役艦。1917年,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當年5月24日,「印第安納」號作為炮術訓練艦使用。

1919年1月,「印第安納」號退役,更名為「一號海防戰列艦」,被改裝為空投訓練的靶艦,來評估航空炸彈對戰艦護甲的打擊效果。1920年,「印第安納」號在淺海沉沒,船體殘骸後被打撈上岸,於1924年出售拆解。

相關焦點

  • 哈雷圖鑑 美帝第一艘戰列艦「印第安納號」BB-1
    上一次呢,我們看了CV-1「蘭利號」的圖集。但是哈雷總覺得,其威武有餘,而霸氣不足。所以思來想去,果然還是要上戰列艦。畢竟強不強是時代的事,榮光的外表卻是一輩子的事。本期起哈雷將與大家一起欣賞美帝戰列艦的霸氣 億萬的炮塔 億萬的榮光 BB-1「印第安納號」是1890年海軍法案批准建造的,是美國第一艘戰列艦。他為「三流海軍」的美帝注入了力量,算的上是近代美國海權的起點。
  • 美帝第四艘戰列艦「衣阿華」號BB-4
    本期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衣阿華」號戰列艦。不過此衣阿華非彼衣阿華,它是美國第四艘戰列艦,編號BB-4。衣阿華號線圖,該艦本以「印第安納」級四號艦的身份建造,不過由於技術上已經有很大不同,因而單獨成級。稱「衣阿華」級。飄揚的星條旗,衣阿華號於費城的克雷普父子造船廠下水場景,這天是1896年3月28日。1897年,費城,衣阿華號正在試航。
  • 二戰日本真正意義上永不沉沒戰列艦長門號戰列艦
    1936年6月,日本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明確提出對美截擊戰略,即日本帝國海軍在西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軍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日本的大和級戰列艦就是在這樣的背景秘密建造出來,打算在以後與美國和英國海上決戰中,想就開頭就取得決定性勝利,日本針對美國和英國為假想敵的戰略方針早在1936年就已經確定。
  • 揭秘二戰日軍為何害怕「華盛頓」號戰列艦
    美國對第一代「倫敦條約」戰列艦的設計是:搭載3座四聯裝炮塔,其上架有12門14英寸口徑大炮。這一令人生畏的火力配備可以媲美「五大」——即美國在該條約籤署前建造的最後五艘戰列艦。    但是,「第二次倫敦海軍條約」有一項例外條款,即如果3個初始締約國中的任何一個未能批准該條約,那麼對火炮的口徑限制可以升至16英寸。日本最後沒有籤署條約,因此14英寸的限制並沒有得到推行。
  • 二戰作為戰列艦的巔峰,期間都誕生了哪些著名的戰列艦?
    憑藉威力巨大的艦炮、堅固厚重的鋼甲和強勁的動力,戰列艦一度橫行世界海洋,是海洋強國維持海上霸權的武力象徵。然而,當戰列艦在二戰時期達到巔峰的同時,也迅速被航母所取代,因此二戰也可以說是戰列艦最後的輝煌。那麼,二戰歷史上誕生了哪些著名戰列艦呢?簡單介紹其中的五艘。
  • 巨艦末日:二戰第一艘沉沒的戰列艦
    斯佩海軍上將號1939年12月13日,斯佩海軍上將號戰列艦沉沒,成為二戰開始後德國最早沉沒的戰列艦,它屬於德意志級戰列艦,是同級艦中C號艦,1934年6月下水,滿載排水量1萬6460噸,擁有2座3聯裝279.2毫米主炮塔
  • 大艦巨炮時代巔峰之作:二戰十大戰列艦(上)
    就像清華北大穩坐大陸高校TOP2,美國依阿華級和日本大和級也當仁不讓地佔據戰列艦排名的TOP2。兩級戰艦作為大艦巨炮謝幕時代裡壓軸出場的核心CP,代表了戰列艦的最高水平。考慮到戰績原因,就先說美制依阿華級戰列艦。依阿華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 從二戰打到海灣戰爭,美國密蘇裡號戰列艦為何服役那麼久
    隨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籤字。見證這歷史一幕的美國軍艦,即著名的密蘇裡號戰列艦。密蘇裡號戰列艦是美國海軍的主力戰艦,於1944年建成,是依阿華級戰列艦的第4艘,舷號為BB-63。
  • 史上最後一次戰列艦交火,老艦對老艦,山城號如何以一對六?
    戰列艦"西維吉尼亞"號在美國海軍的戰列艦中是少數幾艘與對手戰列艦展開激烈炮戰的戰列艦之一,因而在美國海軍中較有名氣。"西維吉尼亞"號是美國海軍1916年度三年建艦計劃下建造的戰列艦,雖然遇到了華盛頓軍縮條約,但勉強被保留下來,成為科羅拉多級戰列艦4號艦。 自該艦完成後,直至1941年新式戰列艦"北卡羅萊納"號誕生的18年間,美國海軍沒有建造戰列艦。  起初,科羅拉多級戰列艦預定建造4艘,但根據中途籤訂的華盛頓軍縮條約的規定,只允許保有一艘。
  • 衣阿華級戰列艦:我才是終極戰列艦之王,奈何只有跑龍套的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拘泥於艦隊決戰思想的日本海軍建造了史上最大規模的大和級戰列艦,那麼,美國海軍能與之相抗衡的應該是戰爭末期服役的衣阿華級戰列艦了。其實在二戰時,航母與飛機已是戰爭的主角,戰列艦幾乎已成跑龍套的配角,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時,美國對此衣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的大改造,重新煥發青春氣息,甚至還投入到90世紀初的海灣戰爭。
  • 戰列艦進化簡史:鐵甲艦、前無畏艦、無畏艦的時代變遷
    1859年,第一艘全鐵殼結構法國「光榮」號戰列艦出現,其排水量達到5630噸,不過這艘軍艦還是在木質船殼外釘上了鐵甲,並不是純金屬船體,同時還保有風帆,混合航速為13節,後來裝備了8門239毫米火炮和6門190毫米火炮。
  • 儘管小氣,但不失為一款優秀的戰列艦:「喬治五世國王」級戰列艦
    以「英王喬治五世」命名的戰列艦在以前就有一個,這是一款新的,所以有人舊「喬五」和「新喬五」之分。新「喬五」於1937年1月1日開始建造,共五艘,分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號、威爾斯親王號、約克公爵號、安森號(Anson)、豪號(Howe)。
  • 俾斯麥號:擊沉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但不是戰列艦的巔峰之作
    在丹麥海峽遭遇戰中,俾斯麥號戰列艦在海戰中發揮非常出色,一發380mm主炮炮彈擊穿了胡德號戰列巡洋艦的甲板裝甲,由此殉爆了彈藥庫,一舉擊沉了英國海軍引以為豪的滿載排水量4.8萬餘噸的巨艦,包括霍蘭中將在內的1418名官兵陣亡,同時重創了英國海軍最新服役滿載排水量4.4萬餘噸的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
  • 條約艦中的佼佼者,「小胖子」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光輝歲月!
    戰列艦曾經是「海洋霸主」,用堅甲巨炮劍指四方,號令了江湖數百年。可惜「古來英雄士,各已歸山河」,再強大的英雄也有老去的那一天。 戰列艦也不例外,如今它退隱江湖從茫茫大海上消失了。一眾巨艦拆的拆、沉的沉,大部分只留下一個記載和名號。少數幾艘幸運兒被改裝成博物館,向人們訴說著往日的輝煌。
  • 專門給對方「刷戰績」:日本戰列艦的四大「金剛」
    對外戰爭馬前卒:被打出了三個第一金剛級戰列艦共有四艘,分別是金剛號、比睿號、榛名號和霧島號,其中金剛號是1911年由英國製造的,後三艘是日本自己製造的,而金剛號也成為了日本最後一次從國外訂購主力戰艦,也是在太平洋與美國海軍對戰中,唯一使用的國外製造的戰列艦。
  • 北海困獸——德國戰列艦一覽(前無畏艦)
    最終的法案設想一支由大約41艘戰列艦組成的艦隊,其中25艘將被分配給公海艦隊,其餘的艦隻則作為後備。繼德皇腓特烈三世級戰列艦之後是維特爾斯巴赫級戰列艦、不倫瑞克級戰列艦和德國級戰列艦,這是德國建造的最後一批前無畏艦。
  • 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適航性與同期戰列艦相比,是不佔優勢的
    實事求是地講,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適航性與同期戰列艦相比是很一般的。為什麼呢?分析如下:一、什麼是適航性船舶適航性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受主觀和客觀影響,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我理解題主是在問狹義適航問題,那就從狹義的適航方面來分析衣阿華級戰列艦的適航性。二、衣阿華級戰列艦的簡單歷史依阿華級戰列艦(英文:Iowa Class Battleship )是美國海軍排水量最大的一級戰列艦。
  • 戰列艦三國志-「金剛」號(1)英倫血統
    這一殊榮應該歸誰,對美國和英國都非常好確認,「華盛頓」號擊沉了「霧島」號,是美國戰列艦中唯一單挑開葷的;「厭戰」號更是皇家海軍的頭號功臣,從日德蘭打到諾曼第,多次力挽狂瀾;唯獨日本,坐擁12艘戰列艦,卻難以找出什麼亮眼的戰績。 無論是「大和飯店」、「武藏旅館」,還是老旗艦「長門」號,這些帝國精華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柱島或者特魯克錨地坐等決戰的到來,直到最後灰飛煙滅。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而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同樣艦員眾多,比如說大和號戰列艦,這艘滿載排水量達7萬2810噸的軍艦,其艦員編制為2415人,在被美國海軍艦載機轟炸沉沒時,其艦長為賀幸作大佐,艦員全部陣亡。
  • 它是北極航線的保護者,在擊沉沙恩霍斯特號戰列艦時立下首功
    英國人本打算為新戰列艦安裝406毫米主炮,但此時的英國人對自己的斤兩很清楚,對能不能真正研製成功這種新型火炮心存疑慮。為了降低風險,英國人同時推進了新型356毫米主炮的研製工作,作為新戰列艦主炮的備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