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證初果,才能把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這個境界沒有了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2021-02-19 宣化上人全集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51

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言:阿難也沒加思索,又冒冒失失地就答覆了。說什麼呢?我用耳聞:我用耳朵聽的!我聽經是用耳朵聽的;佛說的法,我是用耳朵來聽的。這是單單提出一個耳根了!主要就是在這兒──它成六個了,他用耳來聽。

佛言:佛對阿難說了。汝耳自聞,何關身口:你耳朵自己聽的,與你身、口又有什麼關聯呢?這與你的身、你的口都沒有關係啊!口來問義:你為什麼又用你的口,來問這個道理呢?你或者聽明白、沒聽明白,你應該耳朵聽見,跟身和口沒有關聯哪!它成六個,不是一個嘛!身起欽承:你這個身也生起來一種恭敬,來承受這個法音。你說是六個,為什麼它們兩個也都這麼樣合作呢?

是故應知:因為這個,你應該要知道,非一終六,非六終一:如果不是一,它畢竟就是六。若不是六,就是一;不是一,就是六。「畢竟」,就是究竟。終不汝根元一元六:你可不能這樣說,你的這個根本來又是一,本來又是六。

阿難當知:這個地方又給指出來了!阿難!你應該知道,是根非一非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不是一,也不是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怎麼樣子呢?因為你由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依真起妄,在自性裡生出一種顛倒的無明。

「淪」,就是淪落了;「替」,就是互相交替。你和我換一點東西,我和你又是換一點東西,這互相交替。前邊不說開個大公司?這個公司又有分號、又有總行,所以互相交替。故於圓湛:因為有這顛倒淪替,所以在這圓湛如來藏性常住真心裡邊,一六義生:也有一的意思,也有六的意思生出來了。

汝須陀洹:阿難!你雖然得到初果須陀洹這個阿羅漢的果位;什麼叫「初果」呢?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雖得六銷:這個「雖得」,就是不確實。你雖然得著「六銷」;怎麼叫六銷呢?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六塵的境界所轉。

不能說吃東西:「喔,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啊?」沒有這個思想的。看見顏色,說:「喔,這個真好看!」英文講 very beautiful,這一 beautiful怎麼樣啊?哈,就著住上了,跟著這個 beautiful就跑了!一跑,跑多遠?那誰也不知道。你說一 mile(英哩)、兩 miles、三 miles、五 miles?是一百 miles、兩百 miles?跟著這個美色不知道跑多遠!這就是被色塵所轉了。

聞香:「喔,這個東西真香!」好像有一次,記得我在東北的時候,帶著十多個徒弟誦持〈大悲咒〉。我們那時候都是跪到那兒誦〈大悲咒〉,大約誦到有兩百多遍上,全屋就都香起來。根本也沒有花,也沒有什麼,就放香了!這一股香氣,根本人間就沒有的,從來就沒有聞過這種香氣。

我有一個徒弟,他就生出貪心來,生什麼貪心?他就用鼻一直嗅:「啊,真香!啊,真香!(上人作用鼻嗅的聲音)啊,真香!」哈哈,越香他越聞,越聞它越香!他說:「哎喲,這真香!」我說:「你念〈大悲咒〉,不要跟著香跑!」這是鼻子聞香。

舌頭會嘗味。我有一次,跟著一個老修行到一個居士的家裡。這個老修行,本來是資格很老的,所以叫「老修行」。老資格了,就是年紀也老,道德也高。那麼到一個居士家裡用齋,他告訴我:「這個菜做得真好吃!啊,我最歡喜吃這個菜!你覺得怎麼樣?」

「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味道。」

「喔,你沒有吃?」

「我吃是吃了,但是食而不知其味。」

「喔,你不知道味道,那你不變成木頭了嗎?」

「但是我會吃,木頭不會吃。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味?因為我只吃飽就算了,不管它是什麼味道!」以後我自己想,這麼高的一個老修行,還在飲食之間來用功夫,還是著住在飲食裡邊,「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你說這怎麼辦呢?

講起《楞嚴經》這「六銷」怎麼樣銷?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證初果,才能把這個境界沒有了。眼也不看美色、耳也不聽好聲、鼻也不貪香、舌也不貪味、身也不著觸、意也沒有法執了,所以這叫「六銷」。

那麼佛陀說,阿難!你雖然得著六銷,猶未亡一:還沒有亡了這個「一」。這「一」是什麼呢?他還有個法執。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銷是銷了,但是法執還沒有斷。他還有一種法執,這叫「猶未亡一」。

相關焦點

  • 楞嚴經·卷一|阿難已得了初果,為何還不能抵抗邪咒?
    阿難已得初果,又被譽為多聞第一,其博聞強識無人能及,為何還會遭遇邪咒之難呢?有人因此而生出偏見,說多聞無益,不如專修定力。誠然,似阿難那樣,偏於多聞,定功不足,就容易為境界所轉。但是,如果偏於定功,沒有聞解,只能行卻不知道為何而行,往往也會陷於勞而無功。就好比有的人,只知道天天念佛,把心定在佛號上,卻不知道佛是誰,又如何能成佛呢?
  • 雖然修成九次第定,但是不能得到漏盡通,證阿羅漢果,就因為有這個妄想
    聆聽宣化上人《楞嚴經淺釋》音頻可掃描下方二維碼《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71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假如你一定固執你那個見解、你那個成見、你那個主觀,說是「分別覺知」這個觀察力,它所能明白的這個性,就是你的心。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你這個心,就應該離開一切的色、香、味、觸,以及聲和法等種種的塵,另外還有一個心存在。「色」,就是有形有色的。「香」,就是香、臭。「味」,就是味道。「觸」,就是接觸、觸覺。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90)|太虛大師:楞嚴大意
    民三四、在普陀著《大佛頂首楞嚴經攝論》。民九、在湖北演講,編成《楞嚴研究》。《楞嚴經》對於本人自身修學上,亦有因緣。故今講大意,殊覺深切有味。由色、聲、香、味、觸,或財、色、名、食、睡起欲。欲界中之有情眾生及無情器界,均由陰陽二性所結合而生存。據科學談物質,電子由陰電繞陽核而成原子。有情眾生更為顯著,由父母和合而成身命,生命相續。須由二性和合而成或陰或陽之性,再求和合,由矛盾而統合,由統合而矛盾。故欲界特性,即依淫慾。淫慾亦是意欲之一,為人類欲之一種。人類在天性上即有男女、飲食之意欲。欲界眾生,賴食與色生命相續,不斷地造作和享受。
  • 53.阿難證了初果,為什麼不能對抗先梵天咒呢?【楞嚴經淺釋】(宣化上人)
    說:「那現在韋陀菩薩沒有打我呢!」他還沒發脾氣呢!你等韋陀菩薩發脾氣,那就不得了了!所以我們切記要遵守這個規矩!要有規矩,才能有相當的成就,所以不要太隨便了。本來人都很守規矩的,不過我恐怕人忘了,再把它重複提一提。所以我們現在修這《楞嚴經》,就是一心一意,專一其心來學經,專一其心來坐禪。這個樣子,我保證你一定會相應,一定會有所成就的。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八卷. 06)
    免費訂閱 點上方藍色字 我家法王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第八卷. 06)宣化上人著述        佛告阿難
  • "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印光大師)
    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慾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
  • 這六欲天的天人,有「五衰相現」,什麼是五種衰相呢?|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06世界有成、住、壞、空各二十個小劫,當壞劫最後一劫時世界開始壞滅了。首先,有火災發生;這種火災,不但人間這大地都被火燒了,還燒到初禪天上。「火燒初禪,水淹二禪」,等火災過去,又有水災;這水災把整個世界都淹了,這水淹到二禪天。然後,又有風災,這風災刮到三禪天上去。
  • 佛教電影《首楞嚴演義》(佛教百科全書」《楞嚴經》)
    之後到徑山坐禪,到第二年用功至極後,突然證悟了身心世界都消殞的境界。從此明白了《楞嚴經》所說的,這個身體「從無始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道理、性相二宗的矛盾也就全然參透了,它們本來沒有矛盾。日後著有《楞嚴經玄義》和《楞嚴經文句》,對《楞嚴經》倍加讚嘆:「既未深明道路,又無真師,必洞徹教理,方死參究。
  • 解釋「經」,上契諸佛理,下契眾生機《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7(宣化上人)
    法,三世同遵曰「法」。三世,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這三世的眾生,都應該遵從這個法而修道、而成佛、而教化眾生,都應該依照這個方法去做去。因為具足「貫、攝、常、法」這四種的意思,所以叫做「經」。經就好像一塊吸鐵石,我們眾生就好像是一塊鐵似的;我們這塊鐵有了吸鐵石,就會被吸鐵石吸去了。
  • 【金剛經淺釋】怎麼叫證了初果(須陀洹果)宣化上人講述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釋迦牟尼佛,恐怕一般人還不明白這個實相般若的道理,所以,又設一個比喻來問須菩提。釋迦牟尼佛叫一聲,說,「須菩提。於意云何」:在你的意思裡是怎麼樣子啊?這小果的聖人是初果須陀洹果;「須陀洹」,是證初果的阿羅漢,這是小乘裡頭的初果,這叫見道位。這個初果呢,它破八十八品的見惑,能以這個十六心來斷惑證真。
  • 現在海裡頭為什麼沒有探測到龍宮呢?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16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乾闥婆,樂脫其倫。
  • 現在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就攝受這一般的念佛人,生到極樂世界去 |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208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 楞嚴經賞析:楞嚴經義貫全文
    師兄在修行楞嚴經的過程中,是要用心的去體會經文中的內容是什麼,這樣師兄的修行功效才會更加的好,而且師兄也會知道楞嚴經全文講什麼,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簡單的了解楞嚴經義貫全文吧!【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注釋】「大佛頂」:「大」為形容詞,修飾「佛頂」,用以表示如來所證之功德。如何才能真正稱之「大」呢?
  •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阿羅漢的境界是什麼樣的?
    緣覺出於無佛之世,因無佛出現於人間,無從聽聞佛法,獨自依緣起法觀察諸法緣起緣滅,於是親證蘊處界空,得緣覺菩提,成闢支佛,故緣覺又稱獨覺。十二因緣是: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阿含經》說,「若見緣起便見法,若見法便見緣起。」大乘菩薩實修六度波羅蜜而證佛菩提。今天這一講主要涉及聲聞乘修證的四個境界,佛陀是怎樣看待這四重境界的呢?大乘的圓融之道又在哪裡?
  • 大佛頂首楞嚴經白話1
    >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  譯烏萇國沙門彌伽釋迦 譯語北京社科院宗教研究所  編譯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 每天十分鐘,學習《楞嚴經》(63)| 王治平居士《楞嚴經白話註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譯解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音聲雜語言,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云何獲圓通?  香以合中知,離則元無有,  不恆其所覺,云何獲圓通?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時有,  其覺不恆一,云何獲圓通?  觸以所觸明,無所不明觸,  合離性非定,云何獲圓通?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第四卷—9(文字版)
    「明」就是明明白白,妙就妙在三個如來藏是一個東西,無量萬法是一個念,把一切的真妄統統包含在內。既稱為妄,云何有因:既然知道妄,你還查什麼其它因啊?在《楞嚴經》 許多地方顯示出這個意思。當我們真正懂得了一心三藏,哪有許多廢話講啊?你還找什麼因啊?前面在講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二十五個法的時候,任何一個法有沒有找出一個所因啊?沒有啊。
  • 淨界法師:《楞嚴經》講什麼?
    海公在講《楞嚴經》講一個觀念說,所有的《楞嚴經》的經文沒有離開你的當下的身心世界,不管它再怎麼談玄說妙,都是在講你現在的身心世界。所以它是就著因緣來發明真理,沒有離開你的身心世界。所以這個十法界就是你的身心世界。那麼身心世界從內心來說,它是事造理具。事造就是講隨緣的作用,理具是講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