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151
阿難言:我用耳聞。
佛言:汝耳自聞,何關身口?口來問義,身起欽承?是故應知,非一終六,非六終一,終不汝根元一元六。阿難當知,是根非一非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故於圓湛,一六義生。汝須陀洹,雖得六銷,猶未亡一。
阿難言:阿難也沒加思索,又冒冒失失地就答覆了。說什麼呢?我用耳聞:我用耳朵聽的!我聽經是用耳朵聽的;佛說的法,我是用耳朵來聽的。這是單單提出一個耳根了!主要就是在這兒──它成六個了,他用耳來聽。
佛言:佛對阿難說了。汝耳自聞,何關身口:你耳朵自己聽的,與你身、口又有什麼關聯呢?這與你的身、你的口都沒有關係啊!口來問義:你為什麼又用你的口,來問這個道理呢?你或者聽明白、沒聽明白,你應該耳朵聽見,跟身和口沒有關聯哪!它成六個,不是一個嘛!身起欽承:你這個身也生起來一種恭敬,來承受這個法音。你說是六個,為什麼它們兩個也都這麼樣合作呢?
是故應知:因為這個,你應該要知道,非一終六,非六終一:如果不是一,它畢竟就是六。若不是六,就是一;不是一,就是六。「畢竟」,就是究竟。終不汝根元一元六:你可不能這樣說,你的這個根本來又是一,本來又是六。
阿難當知:這個地方又給指出來了!阿難!你應該知道,是根非一非六: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也不是一,也不是六。由無始來,顛倒淪替:怎麼樣子呢?因為你由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你依真起妄,在自性裡生出一種顛倒的無明。
「淪」,就是淪落了;「替」,就是互相交替。你和我換一點東西,我和你又是換一點東西,這互相交替。前邊不說開個大公司?這個公司又有分號、又有總行,所以互相交替。故於圓湛:因為有這顛倒淪替,所以在這圓湛如來藏性常住真心裡邊,一六義生:也有一的意思,也有六的意思生出來了。
汝須陀洹:阿難!你雖然得到初果須陀洹這個阿羅漢的果位;什麼叫「初果」呢?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雖得六銷:這個「雖得」,就是不確實。你雖然得著「六銷」;怎麼叫六銷呢?就是不入色、聲、香、味、觸、法,不被六塵的境界所轉。
不能說吃東西:「喔,這個東西好不好吃啊?」沒有這個思想的。看見顏色,說:「喔,這個真好看!」英文講 very beautiful,這一 beautiful怎麼樣啊?哈,就著住上了,跟著這個 beautiful就跑了!一跑,跑多遠?那誰也不知道。你說一 mile(英哩)、兩 miles、三 miles、五 miles?是一百 miles、兩百 miles?跟著這個美色不知道跑多遠!這就是被色塵所轉了。
聞香:「喔,這個東西真香!」好像有一次,記得我在東北的時候,帶著十多個徒弟誦持〈大悲咒〉。我們那時候都是跪到那兒誦〈大悲咒〉,大約誦到有兩百多遍上,全屋就都香起來。根本也沒有花,也沒有什麼,就放香了!這一股香氣,根本人間就沒有的,從來就沒有聞過這種香氣。
我有一個徒弟,他就生出貪心來,生什麼貪心?他就用鼻一直嗅:「啊,真香!啊,真香!(上人作用鼻嗅的聲音)啊,真香!」哈哈,越香他越聞,越聞它越香!他說:「哎喲,這真香!」我說:「你念〈大悲咒〉,不要跟著香跑!」這是鼻子聞香。
舌頭會嘗味。我有一次,跟著一個老修行到一個居士的家裡。這個老修行,本來是資格很老的,所以叫「老修行」。老資格了,就是年紀也老,道德也高。那麼到一個居士家裡用齋,他告訴我:「這個菜做得真好吃!啊,我最歡喜吃這個菜!你覺得怎麼樣?」
「我不知道它是什麼味道。」
「喔,你沒有吃?」
「我吃是吃了,但是食而不知其味。」
「喔,你不知道味道,那你不變成木頭了嗎?」
「但是我會吃,木頭不會吃。我也不知道它是什麼味?因為我只吃飽就算了,不管它是什麼味道!」以後我自己想,這麼高的一個老修行,還在飲食之間來用功夫,還是著住在飲食裡邊,「這個好吃,那個不好吃」,你說這怎麼辦呢?
講起《楞嚴經》這「六銷」怎麼樣銷?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證初果,才能把這個境界沒有了。眼也不看美色、耳也不聽好聲、鼻也不貪香、舌也不貪味、身也不著觸、意也沒有法執了,所以這叫「六銷」。
那麼佛陀說,阿難!你雖然得著六銷,猶未亡一:還沒有亡了這個「一」。這「一」是什麼呢?他還有個法執。色、聲、香、味、觸、法這六種塵,銷是銷了,但是法執還沒有斷。他還有一種法執,這叫「猶未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