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南院大廳滲水 「營建署」處理中

2021-01-13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嘉義地區昨天上午出現雨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大廳玻璃帷幕傳出滲水,目前由臺灣「內政部營建署」處理中,未妨礙遊客參觀動線。

據報導,臺北故宮南院去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先前由影星成龍捐贈的12獸首遭人潑漆案剛落幕,又發生大廳玻璃帷幕滲水,由南院人員拉起封鎖線,豎立「小心地滑」警告標誌。

臺北故宮南院處長王士聖表示,南院有4000多片玻璃帷幕,玻璃尺寸大小不一,發現接縫處滲水後,立即通知「營建署」,由「營建署」派員處理。

她說,臺北故宮南院剛開館試營運,老天這時候下雨,剛好可藉此檢視;滲水處在大廳靠近廁所處,不影響遊客參觀動線。

不過,有臺灣網友表示,南院所在地雨勢不大,下這麼點雨就滲水,「未免太誇張了。」

 

 

 

 

 

 

相關焦點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故宮南院」;無獨有偶,面臨同樣問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於2015年確定了「故宮北院」的設計方案。兩個故宮行動的一致性令人稱奇。以下為「南院」、「北院」的建築賞析,它們的同於不同,呈現出社會形態與文化深層結構的樣貌。
  • 臺北故宮南院下月嘉義開館
    圖:臺灣高鐵與臺北故宮博物院10日舉行高鐵彩繪列車記者會,現場展出「青花龍紋天球瓶」 / 中央社  【大公報訊】據中通社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將於2015年12月28日開館試運營,臺灣高鐵和臺北故宮首度合作
  • 疫情衝擊遊客減 臺北故宮南院遊客少三成
    故宮南院大廳購票人數顯著下滑,顯得有些冷清。圖片來源: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南院過年期間參觀人數較去年春節少3成,截至目前為止,1、2月入館參觀人數約12餘萬人,相較去年同期14萬人,南院認為差距不算大,尚維持在水準之內,不過疫情持續延燒,入館參觀遊客明顯減少,預期開學後「百萬學子遊故宮」專案也可能受到衝擊,南院直言後續效應還要再觀察。
  • 臺北故宮嘉義南院開館 馬英九等出席開幕典禮
    臺北故宮南院舉行開幕典禮,馬英九等出席(圖片來自大公網)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表示,南院的展品90%為臺北故宮館藏,臺北院區知名的展品未來將逐步到南院展出。
  • "鎮館之寶"塵埃落定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12月28日,臺灣地區現任領導人馬英九、香港影星成龍等人,浩浩蕩蕩地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所在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親臨故宮南院舉辦的盛大開館儀式。(馬英九、影星成龍等人在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
  • 臺北故宮《清明上河圖》今年將首度到南院展出
    中新網1月13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新春伊始,臺北故宮今天公布2020南北院5大亮眼展覽,其中《清明上河圖》將首度到南院展出。另外,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宣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將由余佩瑾接任。臺北故宮日前在官網公布懸缺已久的常務副院長,由資歷豐厚的餘佩瑾接任。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博士畢業的餘佩瑾,先前是臺北故宮器物處處長,研究領域含括中國陶瓷史、17至18世紀清宮與世界的交流,去年受到好評的「小時代的日常—一個17世紀的生活提案」則由她策劃。
  • 臺北故宮南院《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展廳 展櫃可防彈
    華夏經緯網6月11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南院打造專屬書畫展廳,即日起盛大推出《翰墨空間─故宮書畫賞析》特展。臺北故宮南院專屬的書畫展廳,不但材質可防彈,觀賞文物距離也縮短到20公分。(呂妍庭攝)吳密察說,臺北故宮典藏6000多件傳統書畫,因材質關係,每次僅能展出3個月,展覽結束後必須靜置18個月,有的甚至到3年,所以未來南院的書畫展也會3個月換展一次。
  • 韓國瑜盼文化再造城鎮 為臺北故宮南院衝人氣
    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候選人韓國瑜參觀臺北故宮博物院。(韓國瑜競選辦公室提供/周毓翔臺北傳真)周功鑫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現在面臨的問題,及未來可參考的經營模式,分享給韓國瑜。韓國瑜在會後表示,大家都很擔心臺北故宮南院有參觀人數不夠的困境,因此特來向周功鑫請益,未來他打算用「文化再造城鎮」的方式,開發文化、教育、休閒等相關產業,讓臺北故宮南故宮重新衝刺起來,並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
  • 「故宮南院」掀「奪寶奇謀」 民進黨又玩什麼把戲?
    據臺灣媒體報導,國民黨籍民代柯志恩12日在臺立法機構質詢時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日前召開內部會議,決定將從2020年起閉館整修3年,屆時展品將改到嘉義的「南院」展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表示,「正準備評估這樣的必要性。」
  • TANC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開館:站在臺灣應該如何看亞洲?
    籌建總預算達新臺幣109.34億元(約合人民幣21.905億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在結束4個月的試運營期後於4月1日正式開館。這座位於臺灣南部城市嘉義的博物館自立案起歷時15年、5位院長更替方於2015年底正式落成。與定位於華夏文明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有所不同,故宮南院是一座以亞洲文化藝術為視角的博物館,強調以中華與亞洲文明的交流史,對故宮館藏的文物進行重新闡釋。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1948年,國共戰爭起,故宮文物再次播遷,精中挑精,數量約為南遷文物的四分之一,象徵承繼正統的清宮南燻殿帝王像藏品悉數來臺。1965年,「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與「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合併為「國立故宮博物院」,於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日正式在臺北外雙溪復院,文物從此安穩地在此定居。
  • 【風雲】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兩岸故宮剪不斷的緣分
    今年底,臺北故宮南院將在嘉義縣揭幕,而在北京,故宮北院設計方案也將浮出水面。每當談到兩岸故宮的話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總習慣回答說這就是文脈傳承。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我跟蹤採訪她的那一周,隔海同慶九十華誕的兩岸故宮特展有了許多默契,郎世寧和王致誠筆下各異的駿馬,以及《寒食帖》和《伯遠帖》這樣的中華紙質文明瑰寶紛紛示人。於是,在臺北牆上掛滿展覽海報的會客室中,這位祖籍湖北、香港出生的文博巾幗,這位將要見證臺北故宮南院開幕的第七任院長,講述了她自己眼中兩岸故宮剪不斷的傳奇故事。
  • 民進黨當局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
    原標題:[解局]民進黨為何又要對臺北故宮下黑手?「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誰能想像,這種毫無辨識度的大路貨名,要成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新名字?但這就是民進黨當局日前在籌備的最新動作。據島內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正「醞釀」給臺北故宮「降級」、改名。
  • 故宮南院開幕
  • 地下室滲水成不少小區之痛 中梁壹號院交付不到兩月就滲水
    發現中梁壹號院、海御官邸等一些高檔小區業主都深受地下室潮溼、滲水的困擾。記者來到位於海曙區機場路與藍天路交匯處的中梁壹號院小區。&nbsp&nbsp&nbsp&nbsp走進電梯門大廳,著實被天花板嚇了一跳,整片都是密密麻麻發黑的黴斑。「這黴斑從交付的那天就有了,因為地下室太潮溼了,天花板都黴爛了!」業主和記者一起走到停車庫,一眼望去地面溼漉漉的。
  • 臺北故宮要改名了?!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源:臺灣中時新聞網)26日,臺灣「文化部」在「立法院」教委會針對「如何推動後疫情時代博物館、美術館、表演藝術館舍及各文化館舍之數位策展、線上藝文、數位行銷與服務」進行專題報告,多位「立委」針對臺北故宮與「文化部」合併一事質詢。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臺灣女婿成龍捐贈臺北故宮12獸首要被「斬首」了……
    去年年底,臺北故宮南院開門迎客,知名藝人成龍捐贈的圓明園12獸首複製品作為公共藝術,被放置在故宮南院中庭供遊客參觀。
  •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
    臺北故宮裡面還有多少寶貝?臺北故宮是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到景點,東坡肉形石,和翡翠白菜這些鎮館之寶,讓遊客嘆為觀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秦孝儀2018年曾經提到:"1949 年運來臺北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北京故宮藏品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臺北故宮藏品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文物在中華文化傳承方面最具分量。"
  •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