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女婿成龍捐贈臺北故宮12獸首要被「斬首」了……

2021-03-03 臺海網

    去年年底,臺北故宮南院開門迎客,知名藝人成龍捐贈的圓明園12獸首複製品作為公共藝術,被放置在故宮南院中庭供遊客參觀。不料這12尊獸首命運多舛,先是遭人潑漆質疑「文化統戰」,後又陷入所謂「贗品」風波。

    昨天,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宣布,這些獸首將於本月底拆除。圍繞著這12獸首發生的事情,實在讓人匪夷所思;而此事所折射出的臺灣社會的輿論傾向乃至臺當局的「套路」,也真是「病得不輕」。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林正儀昨日表示,由藝人成龍捐贈的圓明園12獸首複製品,確定將於9月底拆除。至於拆除之後將放置何處,目前還沒確定,需要再討論。

    臺北故宮拆除這12尊獸首的理由,究竟是什麼呢?按照林正儀的解釋,似乎拆除理由相當充分。他表示,拆除的主因是「藝術界認為這並非公共藝術,收藏家也認為藝術性不夠,而民意代表則是考慮到社會性等問題,地方文化工作者則是認為,應該要放置在地文化作品,放置外來文化作品,有些不尊重」。

   看到這番話,恐怕兩岸網友都要覺得「醉得不輕」了。是不是公共藝術,臺北故宮的前後說法已然自相矛盾;結合獸首此前被潑漆的遭遇,民意代表所謂的「社會性問題」,恐怕就是「『獨派』不喜歡」的代名詞;而「放置外來文化作品,有些不尊重」更是無稽之談,若按此標準,整個臺北故宮絕大多數藏品,都可以打包送回大陸了。

    前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黃光男認為,「有人送東西給你,而且還是跟你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東西,這哪會有問題呢?臺灣人不就是有生肖的紀年排序嗎?你屬雞,我屬猴,現在有人願意做成具體的給你看,這有哪裡不對嗎?」

    對於複製品就沒價值的說法,黃光男也頗不以為然,「大雕塑家羅丹也有很多複製品,朱銘也有很多複製品,難道就說他們的複製品沒價值嗎?」

    不願具名的文化界大老表示,「臺灣這麼小,在這種事情上大做文章,需要這樣撕裂彼此,到底是誰在分化臺灣?」

   

    事實上,12獸首的複製品,成龍在捐贈給臺北故宮之前,先捐贈了兩套給新加坡的亞洲文明博物館和北京的圓明園博物館。去年12月28日臺北故宮南院開幕,成龍還曾專程赴臺參加開幕典禮。他當時在微博寫道:「歷經多位美術設計師與團隊的辛勞,今天終於矗立在南院主要院區,呈現祥和與莊嚴,感到很興奮、欣慰。真希望更多人都能感受到我的初衷——保護文物、尊重文明。」

    成龍沒想到的是,臺北故宮南院開幕第三天,12獸首中的龍首和馬首就遭2名「獨派」人士惡意潑上紅油漆,並書寫「文化統戰」字樣。臺警方明確表示,潑漆事件出於政治目的。一個月後,作案者被判處2個月有期徒刑。

(臺北故宮南院位於中庭的龍、馬獸首,之前遭民眾潑紅漆)

   

    潑漆案件雖然很快收場,但圍繞著12獸首的傾向性言論不僅未曾平息,反而在有心人士的炒作下越發囂張,以至於臺北故宮最終選擇粗暴拆除。而拆除的決定,按照臺北故宮的說法,尚未通知捐贈者成龍。昨晚,成龍雖然對此表示「尊重」,但想必也被「雷得不輕」。

    據報導,成龍也曾捐贈一組相同的獸首給新加坡國立亞洲文明博物館。成龍經紀人Emma指出,成龍捐贈獸首,捐給臺北故宮和捐給新加坡國立亞洲文明博物館,傳達的態度是一樣的,就是「尊重文明,保護文化」。「我們捐的不是藝術品或工藝品,而是傳達一個態度。」捐給臺北故宮,是因為它是一個「尊重文明,保護文化」的單位。若臺北故宮對於「尊重文明,保護文化」有不同態度,「那我們也尊重」。

    

    即將被拆除的12尊獸首,目前放置在位於嘉義的臺北故宮南院中庭廣場。由於故宮南院建築構思融入了水墨畫意象,獸首與其整體風格相當融洽。當初選擇將12獸首安置在此,臺北故宮曾表示:「成龍捐贈的十二獸首傳達了尊重文物、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的價值觀。」沒想到一年還不到,它們就將遭遇被拆除的命運。

   臺北故宮因其豐富的藏品與高水準的現代博物館陳列,受到海內外遊客的喜愛。但自民進黨上臺以來,卻屢遭「文化臺獨」侵擾,12獸首的遭遇就是其中一樁。對獸首的莫名攻擊,「火力」主要來自綠營民意代表與「獨派」人士,明眼人一眼就能看穿,這齣鬧劇的背後,是「文化臺獨」的幽靈在鼓譟喧囂。從洪素珠辱罵老兵到臺北故宮拆除獸首,其中的「臺獨」脈絡清晰可見,只能感嘆一句:臺灣社會真的「病得不輕」。

    

    如今經過4個月的討論,12生肖獸首複製品命運兇多吉少,引發網友批評聲浪。

@基德:如果12生肖是「文化統戰」,那請蔡當局正式宣布不要用農曆,大家的生肖改為皮卡丘及傑尼龜好了!

@TLG:文化也能搞意識形態,真是可悲!

@st5600:臺北故宮展品中也有贗品,所以這個不成理由。

@Tony:連個仿品也能讓綠營人士大動幹戈,嚇成這樣。

@VictorYu:不是說要「維持現狀」嗎?

@arbus119:民粹當道,改天是不是也不讓人用筷子吃飯啦。

@陳輝文:我想把成龍捐的12獸首買下來,以後肯定增值。

來源:海峽導報、臺海網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南院大廳滲水 「營建署」處理中
    華夏經緯網1月4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嘉義地區昨天上午出現雨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大廳玻璃帷幕傳出滲水,目前由臺灣「內政部營建署」處理中,未妨礙遊客參觀動線。 據報導,臺北故宮南院去年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先前由影星成龍捐贈的12獸首遭人潑漆案剛落幕,又發生大廳玻璃帷幕滲水,由南院人員拉起封鎖線,豎立「小心地滑」警告標誌。
  • "鎮館之寶"塵埃落定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千呼萬喚始出來,正如馬英九所說,恰逢臺北故宮建院90周年,這份生日賀禮,「來得正是時候」。12月28日,臺灣地區現任領導人馬英九、香港影星成龍等人,浩浩蕩蕩地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所在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親臨故宮南院舉辦的盛大開館儀式。(馬英九、影星成龍等人在臺北故宮南院參加開幕典禮。
  • 臺北故宮嘉義南院開館 馬英九等出席開幕典禮
    新華社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於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博物院18日在嘉義發布8本開幕首展圖錄和兩部影片,讓觀眾先睹為快。
  • 劉和平:臺北故宮新掌門叫囂「臺灣化」 做賊心虛!
    他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推動「故宮臺灣化」,讓故宮典藏的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特約評論員 劉和平:其實,早年已經有一批「臺獨」分子提出過,為了證明臺灣與中國大陸沒有任何關聯,應當將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統統送還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徹底割裂臺灣與中國大陸的聯繫。但是,畢竟裡面收藏的70萬件文物都是價值連城、在全球享譽盛名的稀世珍品,正是它們的存在,才使得臺北故宮博物院一度被譽為全球四大著名博物館之一。
  • 典藏專輯丨故宮90,與時俱進: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馮明珠院長
    臺北故宮南院主體建築及景觀橋立面圖(下同)據登錄保存處資料,新增文物佔全院典藏比例9.2%,捐贈佔6.735%,購藏為2.45%,若以數量計算,捐贈部分最多的是古籍善本、次為玉器;購藏部分最多的是錢幣,次為古籍善本。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謝小韞:臺北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華夏經緯網12月1日訊:臺灣「中時新聞網」日前發表前臺北市文化局長謝小韞的署名文章《臺北故宮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最近坊間對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更名,及改隸於「文化部」,成為三級機關一事,多所討論,本人初聞此消息,頗覺不可思議!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這不是'臺灣國旗',這是擦屎布!」
    觀察者網 文/林西因對臺北故宮南院成龍捐贈十二生肖獸首潑漆,而為臺灣民眾所熟悉的「臺獨」情侶陳儀庭與陳妙婷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說到故宮,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坐落在我國首都的故宮古建築群,其宏大的規模,雄渾的氣勢,承載了絕大多數人對皇家建築的想像。但故宮不止一座,在我國臺北,也有一座可與北京故宮相媲美的皇家建築群,其珍藏的文物比故宮都多,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 故宮不是中國的?臺獨分子竟想讓故宮臺灣化
    7月16日,臺北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他還聲稱,臺北故宮並不是「把人家的文物搶過來」,而是「這些東西不知道怎麼樣就跑到臺灣」,原來在臺獨分子眼中,臺北故宮價值連城的珍寶竟然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想不要都不成,既要與「中國」切割,又要霸佔故宮珍寶,如此邏輯實在令人佩服。
  • 走進臺灣,打卡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太現代——101大樓長期保持世界第一高度的美譽臺北太熱鬧——西門町無論白天黑夜都是人頭攢動臺北太前衛——臺灣青年的穿著總是那麼時尚靚麗臺北太文藝——誠品書店裡各種文創產品令人流連忘返臺北太美味——饒河街觀光夜市從餓死吃到撐死;半筋半肉的牛肉麵,麵條勁道,牛筋入口即化,牛肉讓人大快朵頤
  • 臺北故宮2020年展覽計劃
    歷年來《巨幅名畫》已經成為臺北故宮頗具特色的常設展,也是書畫藝術愛好者必看的展覽。02婉而通─篆書的故事本次展出臺北故宮自成立(1965年)以來,歷年捐贈作品選萃,立意在於深化對捐贈文物的研究與推廣,俾讓大眾共享文化資產。
  • 2016臺灣政壇奧斯卡之最佳紀錄片提名
    對於臺灣的政治生態,他說,「藍綠不要再吵了,臺灣已經夠慘了。」對於蔡當局,他寄語「有意識形態的事少做。」一起「畢業」的,還有時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林中森。放棄將近兩年的任期與馬當局共進退,林中森的畢業心情,或其實,馬英九當局執政八年,「痛苦指數」最高的一群人,大概就是政務官了。在選舉政治大行其道的生態下,政務官註定是一群隨時走人的「臨時工」。
  • 中國人的臺北故宮博物館,他竟然要「臺灣」化!
    7月16日,新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上任。上任當天,他就公然揚言自己主張「臺獨」,並叫囂「故宮臺灣化」,故宮要做「臺灣民眾的故宮」。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陳其南叫囂,是想傳達「這些文物對岸不敢要回去,文物是我們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換名意欲何為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1966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在臺北市外雙溪仿造中國傳統宮廷建築風格興建的,其主要目的是保存北京故宮的文物精品。目前,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六十多萬件藏品。那麼為什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會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呢?  原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老一代文物工作者為了保護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於1933年2月將北京故宮內的文物南遷。當時故宮內重要的文物被裝成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後運到上海、南京和四川等地保存,1949國民黨政府從祖國大陸撤退時,在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後來存放在新建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 藝想獸譜─臺北故宮x新竹241新媒體藝術展,玩轉藝術與科技
    △ 臺北故宮吉祥物小翠與新竹市立動物園河馬樂樂臺北故宮博物院於8月21日在臺灣新竹市241藝術空間推出「藝想獸譜─臺北故宮x新竹241
  • 臺北故宮要改名了?!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臺灣教授邱建一解讀臺北故宮 寶物其實近在咫尺
    華夏經緯網3月6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北故宮裡人氣最旺的「菜」與「肉」其實都算不上珍貴文物,真正的寶物似乎都離我們很遠,臺灣長期教授藝術史,專攻藝術考古學的邱建一說:「臺北故宮離我們很近,就在外雙溪,卻又離我們很遠,遠的是心理的距離。」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