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劇|《三十而已》,又是來販賣焦慮的嗎?

2020-09-03 向上青年圈

「才三十歲怕什麼?」這個問號對都市女性而言如鯁在喉,欲說還休。一部以此破題的電視劇《三十而已》才剛播出兩天,就引爆了不少話題,倒也不足為奇。

劇情坐標上海,大齡單身、全職太太、成家「未成年」 的三個女人,在各自的三十歲節點上,是如何為了平衡職業、家庭與自我奮鬥做出各種努力與嘗試,她們所經歷的經歷種種困境並不斷追尋自我的過程,共同探討都市女性的婚戀觀和生存法則。

從開播的前兩集看,三個主要角色性格各異、特點鮮明。

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是個「海漂」,30歲不認命的她是眾人眼中的標準都市女性,獨立、清醒,同時也是典型的「精緻窮」

從家鄉到上海打工8年,從事著不少年輕女孩豔羨的奢侈品銷售工作,在昂貴的房租、店內同事的勾心鬥角以及老家父母的催婚三重壓力下,王漫妮事業上拼命博出位,堅持自己在上海立足的夢想,在情感上她既期待又不願將就,「我都堅持這麼久了就是要找一個我喜歡的」,王漫妮的這句話,也道出了不少單身都市女白領的心聲。

童瑤飾演的顧佳是三十歲主動為娃放棄事業的全職太太,為了家庭的平衡,她成了丈夫背後運籌帷幄的高手,面對危機也總能淡然處之,在日復一日的家庭瑣碎中,這個昔日的外語高材生迷失了自我,除了丈夫、孩子,住著豪宅的她甚至連一件新衣服都不輕易給自己添置。夾雜在事業與家庭之間,顧佳逐漸難以找到平衡。

毛曉彤飾演的鐘曉芹有著平凡的家庭、平凡的工作,是典型的大都市「土著」代表,從小被家裡寵大,衣食無憂胸無大志,但走上社會成家立業,才發現生活自理能力與獨立判斷能力幾乎為零,除了吃零食追劇,所有的事情都可以讓別人做主,與丈夫「零交流」的婚姻生活讓人覺得窒息,而這樣成家「未成年」,遇到了孩子的意外到來有些無措,一句「養孩子比生難多了」瞬間抹掉了新生命到來的喜悅,原本可以維繫下去的家庭開始出現裂痕。

儘管劇中依然不乏美服豪宅,但可以說這些「道具」襯託的,都是現實生活真實的點滴。三個女人的生活以及整部劇的氛圍,與上海這個城市的精緻與氣息絲絲相扣,在流光溢彩的繁華忙碌背後,一張張無奈、落寞、失望以及為了找尋自己而奮鬥的面孔,隨著劇集的展開一一浮現。

打敗慣性,尋找自我或將成最大看點。

與以往都市劇不同的是,《三十而已》沒有鋪陳複雜的故事情節與感情糾葛,而是把開篇重點放在了人物刻畫上,每個主角都有自己的成功與優越感,但每個人,在三十歲的當口,又遇到了突如其來的變故,在處理這些變故的過程中,三個女人要做的是突破慣性的生活與思維,找到在過往生活中,因為慣性使然,而遺失掉的自我。讓這部戲整體立意和人物具備說服力和情感共鳴的,是劇中呈現的真實可信的細節。

「海漂」王漫妮為了把唯一的限量款賣給自己的客人,可以拉攏泊車保安,也可以為了等VIP客戶,整天不喝水堅守崗位;衣食無憂的全職媽媽為了孩子上幼兒園,低聲下氣去求自己看不上的暴發戶貴婦、為了確保家庭穩定親自下場警告丈夫的女同事;做慣了公主的鐘曉芹為了在公司有更多存在感,將所有雜物工具準備齊全,以此獲得同事們的肯定……

這些細節還原了三位女主人公內心處最深的焦慮:成為王漫妮一般的職場強人,會被解讀成過度追求獨立;成為顧佳一樣的完美太太,註定會犧牲掉部分個人夢想;成為鍾曉芹一般的平凡人,又難免被生活的柴米油鹽長期困擾。

藝綻君預測後續的劇情大概會是,幾個女人處理這些焦慮的慣用方法逐漸失靈,三個女人就像遊戲「打怪升級」一樣,逐漸意識到要改變自己、克服某種慣性思維,主動消除內心的恐懼與不安,才是解決問題的最終辦法。

有女性觀眾表示,很久沒有遇到一部可以「照鏡子」的女性題材電視劇了:劇中的人物就像身邊的某個人,或者,從她們身上可以看到某個階段的自己

女性應該如何生活?怎樣生活?本來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如劇中所交代的:女性應該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比起我應該怎樣活,當代女性更應該思考我想怎樣活。期待《三十而已》可以成為詮釋都市女性內心寫照的一部佳作。

相關焦點

  • 《三十而已》:「渣男」合集,販賣焦慮,咪蒙附體?
    而上一個如此販賣焦慮的人,叫咪蒙!而與此同時也有人在知乎上提出了一個問題:《三十而已》是否有點過分貶低男性了?《三十而已》也就成功了。過度的迎合市場,放大痛點其實就是販賣焦慮即使外界過度的販賣焦慮,又與我們何幹呢?
  • 《三十而已》直面都市女性各種困境,疑販賣焦慮你中招了嗎?
    《三十而已》劇照《三十而已》是由張曉波執導,這是在販賣焦慮嗎?《三十而已》中講述了3個不同的都市女性,其中江疏影飾演的(王漫妮)是大家眼中的標準都市女性,她獨立,清醒,同時也是典型的「經典窮「,「月光族」!她深信自己永遠值得最好的。
  • 《三十而已》"咪蒙化"的範式,又給女人貼上販賣焦慮的標籤?
    《三十而已》!!!>本來我以為今天是冷靜禮貌的小乾,但作為一名合格的網際網路社畜,當看到有網友總結:《三十而已我搜了一下《三十而已》,最火的評論方向居然是:和三個不同的男人在一起,擁有三種不同的人生。???EXM?我已經很少見國產影視劇裡出現&34;的感覺了,為什麼還要把輿論方向引向&34;,就擁有怎樣的人生啊。
  • 販賣年齡焦慮的國產劇,被嫌棄是必然
    《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終於迎來了大結局。網友們在對大結局進行吐槽的同時,也在對這部電視劇的立意進行反思。編劇想呈現給觀眾的,無疑是女人三十歲也可以重新出發的觀念,但從劇中女主角的表現和臺詞裡,也有人解讀除了對年齡焦慮的販賣。
  • 《三十而已》這部國產劇看完,神清氣爽!別再販賣焦慮了,導演
    《三十而已》這部劇目前已經進入國產爆劇的預備役了。乾淨利落的劇情讓人看了心情十分愉悅。《三十而已》並沒有走國產劇的老路,而是走出了當代女性的颯爽姿態。還好在《三十而已》這部劇中沒有出現這種。看了這部劇突然明白了,看劇不就是要開心嗎?
  • 國產女性勵志劇,別再跟風販賣焦慮了
    哪怕前妻找上門來提議「一三五、二四六」平分老公,女主也堅持不放棄跟出軌男一起回國的希望,真叫人一萬個看不懂。《致命女人》《夫妻的世界》裡,面對老公出軌,女主人公的第一反應是殺之而後快,到了國產劇裡,出軌男的渣事跡升級了不止一個檔次,但女主還是在拼命展現東亞女性特有的寬容大度、堅強隱忍,這難道是當代獨立女性的應有姿態嗎?
  • 《三十而已》|年齡不必焦慮,你當乘風破浪、披荊斬棘
    這個夏天,最火的劇應該就是《三十而已》了。在小姐妹的安利下,我也默默追完了這部劇。但從29歲下半年開始,我也明顯感受到了某種焦慮:期待進入穩定的親密關係,擔心被貼上「剩女」的標籤,難以不在意別人的看法……於是從29歲到30歲,我也經歷了很多掙扎和思忖。直到最近,我才慢慢和自己和解,開始放下一些年齡的焦慮。
  • 《三十而已》跟《白色月光》販賣的焦慮,誰在買單?
    從《三十而已》的林有有到《白色月光》的楊雁,真的是讓人恨的想砸電視,明明顧佳跟張一都是美貌與智慧並重的女人,可偏偏都遇到渣男,兩個男人的渣還各有千秋,如果說許幻山的渣是想找回屬於男人的尊嚴但看完這部電視劇之後,你就會忍不住去想;你會不會有這麼一天;你的老公會不會出軌;真出軌了該怎麼辦;反正現在再愛還是會出軌,那還要愛嗎?可能他真的不愛你;果然,他不愛你;算了,離了吧!
  • 《三十而已》大結局,販賣當代焦慮,故事不接地氣,結尾讓人心不平
    開始播出的時候,《三十而已》本意是要幫助當代女性朋友們戰勝年齡帶來的不安焦慮暴發戶可以為了挽回出軌丈夫的心豪擲百萬來彌補自己受傷的心靈,同時也讓觀眾認識到,富人的消費觀到底有多麼喪心病狂。說句真心話,《三十而已》主人公中的任何一位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能力都遠高於追劇的絕大多數人,她們的焦慮,許多人只是意淫一番,給自己找個藉口而已,現實中大多數人都無法感同身受,看看熱鬧,僅此而已。
  • 賣防刺白大褂=販賣焦慮?如果沒有傷醫誰會為此焦慮!
    有人質疑商家是在炒作宣傳,也有人說售賣者實際上是在販賣焦慮。擁有該產品專利所有權的研發公司回應,「防刺白大褂」於今年5月開始上線銷售,同時否認販賣「防刺白大褂」是在炒作,產品研發初衷就是為了「保護醫務人員」。
  • 《三十而已》收官,胡亂販賣焦慮,劇情不接地氣,結局讓人意難平
    《三十而已》大結局了,但評分卻從開局的8.0+跌落到7.0,且可能還會持續下跌。評分降得這麼快,很大原因是爛尾,故事結尾不得人心。開播之初,《三十而已》被稱為都市女性群像劇,旨在幫助現實中的女性朋友們戰勝年齡帶來的焦慮感。
  • 《親愛的自己》開播,朱一龍劉詩詩無CP感,劇情瘋狂販賣焦慮
    然而,這部《親愛的自己》上線之後,雖然評論區見怪不怪地湧入許多好評,可是依然遮不住這部劇的懸浮本質,這部劇一共有三對情侶線,除了朱一龍和劉詩詩的情侶線之外,其他的線有小演員擔任,並不算太吸睛,和《三十而已
  • 談談《三十而已》的虛偽與真實之處,它真能治好女性的焦慮嗎
    文:堯堯樂| 主播 小禾/ Part 01 「三十而已?中青年版小時代罷了!」《三十而已》大家都看了嗎?因為披著現實主義的外衣,《三十而已》的內在,是一種對女性觀眾的取悅。它精準狙擊觀眾的心理,它的每一個話題,每一個情節,都是為了女性觀眾量身定做,你的所有焦慮,都能在裡面一一對應。就像《三十而已》的豆瓣評分,從一開始的8.5,到如今的7.7,隨著劇情的推進,泡沫也在慢慢褪去,打著女性獨立劇的旗號,我看到的反倒是一種假獨立和真焦慮。
  • 《中餐廳 第四季》請停止販賣焦慮
    一檔給本就不容易的社畜生活火上澆油的綜藝不販賣美食而是販賣了一個半小時的焦慮不是為了再體驗一次生活有多艱難的一檔綜藝如果只為了話題度和粉絲關注度只能說贏了商業輸了口碑可以說是節目一整季效果總體積極向上但是觀眾憑什麼要在被第一集的焦慮攻擊後
  • 「醫生防刺白大褂,是販賣焦慮」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醫院人文建設專委會秘書長李慶9月4日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防刺白大褂」的出現反而是在販賣焦慮,這是一起典型的商家炒作行為,渲染了醫患矛盾。醫療人員的人身安全防護,來自於醫院的管理,而不是靠對「防刺白大褂」的投入。
  • 《三十而已》:這部劇讓我很焦慮,不看了
    從《我是餘歡水》到《乘風破浪的姐姐》,再到《三十而已》。我懷疑編劇都是商量好的,專門在2020年,瞄準了「中年焦慮」這個詞。無論電視劇還是綜藝,從立項到拍攝,再到最後上映,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漫長周期。為什麼恰好在2020年密集播出呢?我不由得聯想到,或許是90後邁入30歲了吧。
  • 知識付費別只靠販賣焦慮生存
    知識付費別只靠販賣焦慮生存 原標題: 大部分付費課程是否只是包裝常識販賣焦慮?用戶爆發的批評吐槽是否折射出大量課程滿意度不高,復購率低的現實?  北京晚報記者調查發現,知識付費賽道洗牌不斷的同時,一邊是用戶買課踩坑不斷後回歸冷靜,一邊是各種制課培訓如火如荼,抄襲侵權、盜版分發等亂象愈演愈烈。當裂變式社交分銷歸於一地雞毛後,販賣焦慮式的課程難以為繼,如何讓用戶真正持續學習核心知識成為關鍵。
  • 《四十正好》加入「女性套餐」,又是一部販賣焦慮的神劇?
    前段時間,一部《二十不惑》一部《三十而已》成功「攻下」兩個年齡圈層的女性。從剛走出象牙塔的年輕女孩到成家立業中的輕熟女性,多少都從這兩部劇裡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最近,這個系列又將出品一部《四十正好》,繼續聚焦女性議題,探索中年女性的生存之道,直擊女性另一人生階段中的困惑。
  • 《四十正好》接棒《三十而已》,受寵的女性題材,能脫離焦慮嗎?
    小螢屏既有綜藝《浪姐》帶來熟齡姐姐力量,又有劇集《三十而已》、《二十不惑》全方位解讀青年女性的故事。其一、焦慮局限現實題材作品的共情很關鍵,通過某一類話題或情感觸動觀眾,能讓作品的議題迅速接上地氣,立穩現實基調。在這方面,當下國產劇有一個非常明顯的共性,但凡涉及到女性視角的故事,90%的作品會將共情交由焦慮來承擔。
  • 販賣女性焦慮,觸口可得少女肌讓你變美的酸奶你會買嗎?
    如果有一款酸奶喝了就能變美你會買嗎?美顏酸奶你會買嗎?「牛毛黑黑」No OneTM膠原蛋白酸奶之所以敢宣稱是美顏酸奶大概是因為在酸奶中添加了膠原蛋白肽,它宣稱自己每一瓶No OneTM膠原蛋白酸奶中足量添加5g膠原蛋白肽,但僅僅只靠酸奶中的這5g膠原蛋白肽就能達到美容養顏的效果嗎?恐怕醫美行業第一個不同意這樣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