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料到《寄生蟲》可能會得最佳外語片,但沒想到最佳奧斯卡電影也被它拿下!
跟很多人一樣,我也有些質疑和不服,畢竟看過太多的韓國犯罪電影,憑什麼這一部就能獲得如此殊榮?
於是二刷了很多片段,反覆回味後,似乎終於領悟到更深沉的東西。
《寄生蟲》的題材普世,絕大多數的國家都有貧富階層壁壘,由小人物側寫引發的共鳴是奧斯卡的青睞。
就像美國媒體曾分析:
「韓國導演奉俊昊迥異於好萊塢類型片的表現手法,也讓很多媒體和知識階層眼前一亮,他拍出了美國也深刻存在但好萊塢沒能呈現的東西。」
導演奉俊昊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將兩極分化的矛盾充分暴露,鮮少有影片能做到。
導演太了解人的兩面性,他硬是殘忍地揭露這一切。
貧窮的金家,家庭合睦幸福,為了過上理想的生活而奮力拼搏,最終靠著不體面的智慧混入有錢的樸太太家。
明明他們兼具智商和情商,完全可以憑著個人能力一步步往上爬,卻想快速打破階層壁壘,擁有一切,這或許就是人性的貪婪。
似乎很上進的他們內心卻極其自卑和敏感,會因為無法接受樸家說有一股臭味(窮人味),而最終走上殺人之路。
另一邊,樸太太知書達理,單純很容易信賴別人,是出生就含著金鑰匙的大家閨秀該有的模樣。
他們看上去善良無比,對這個世界很友好,也願意給窮人機會,一切只因為他們不缺錢。
但是當金家有人受重傷,哪怕即將離世,樸先生也根本不在乎,似乎那樣的生命並不重要。
上流社會的樸家無時不刻顯露出對底層人物的鄙視,永遠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
正是這樣的表達,更讓觀眾感到強烈的不公正感和無力感。
那他們之間最大的衝突是什麼呢?
影片中有一個讓人回味的片段:一場暴雨帶來了可怕的洪水。
樸太太說:「這很好,因為大雨淨化了空氣也衝走了汙染。「
但對於金家意味著什麼呢?
地下室的房間被徹底淹沒,一家四口只能和一群底層人員睡在避難所,從此無家可歸。
這就叫:貧富分化!
所以,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是混進有錢人家的金家?
還是屈服於這個等級森嚴社會裡的樸家呢?
其實韓國很善於拍攝小人物背後的故事,因為他們才代表著真實的人性世界。
《證人》豆瓣評分:7.7
中年律師楊淳浩決定為殺人嫌疑被告人吳美蘭進行辯護。
死者是80多歲的老人,頭部被塑膠袋纏住而窒息死亡,所以與之共處一室的保姆吳美蘭就成為了嫌疑人。
案件有2個關鍵點:吳美蘭辯解說是老人自殺,而自己沒搶救成功。
另一邊老人對面的鄰居--15歲的智宥,竟然是案發當晚唯一的目擊證人,她堅稱是保姆殺害了老人
然而智宥有自閉症,她的證詞並沒有說服力。
一場理智與人性的較量在法庭展開!
韓國題材總是現實的,這部電影一直在探討「到底怎樣才是好人?「
是有職業操守,當好一名律師?還是放棄身份,選擇正義?
這本身是一次博弈。
《金福南殺人事件始末》豆瓣評分:8.5
惠媛工作不順,於是決定回老家的無人島散心。
童年的好友金福南對惠媛很熱情,在惠媛心裡,似乎一切都和小時候一樣,溫馨而快樂。
其實,在這個重男輕女的小島上,金福南受盡凌辱,被當作狗一樣對待,惠媛是福南地域般生活裡的陽光。
然而惠媛卻對童年夥伴表現出習慣般的冷漠。
在重重的失望和壓力下,金福南終於決定復仇……
影片有著驚悚壓抑的色彩,把人性最黑暗的一面通通暴露出來。
弱者變強,善者變惡,很多時候是被逼無奈的後果。
這不是驚悚片也不是恐怖片,但導演給人帶來的效果卻和之相差不多,其實現實就是最恐怖的寫照,只有當你正視它的存在才能救贖自己的靈魂。
《辯護人》豆瓣評分:9.2
《辯護人》改編自韓國已故前總統盧武鉉的親身經歷。
故事以1981年韓國第五共和國全鬥煥軍事獨裁政權執政初期的釜山為背景。
稅務律師宋佑碩,為震驚全國的「釜林事件」受害學生進行人權辯護。
在這個過程中,律師不斷看到了權貴利益的醜態,真相竟然如此殘忍。
他會繼續當「英雄」,還是保全自我?
人性是複雜的,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其實韓國電影最大的特點,是總能引起全民甚至決策者的關注。
在得知《寄生蟲》獲獎消息後,韓國總統文在寅,第一時間表態:
《寄生蟲》以最本土的故事打動全世界觀眾,其充滿個性的演出及臺詞、腳本、剪輯、音樂、美術和演員們的演技都向世界證明了韓國電影的力量。《寄生蟲》的奧斯卡四冠王是過去一百年裡所有韓國電影人不斷努力的結果,今後政府將進一步為廣大電影人提供能夠盡情發揮想像力並放心大膽製作電影的環境。
誰說電影只是一種來源於生活的藝術形式?一部真正的好電影或許這的能改善現狀,改變未來!
本文由史蒂芬妖原創首發,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