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臺灣這一年|「經貿孤兒」隱憂逐漸呈現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媒體這樣回顧這一年   

 

作者 羅慶生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從經濟角度,2020年是臺灣表現異常豐碩的一年。依據臺「主計總處」數據,第一季總生產(GDP)增長1.59%,第二季受疫情影響呈現衰退為 - 0.58%,第三季轉正3.92%;預測全年GDP可望增長2.54%。

  數值增長看似不高,但相較其他國家及地區受疫情所苦經濟衰退,IMF預測2020年亞太地區GDP將萎縮2.2%,實在好太多。這麼亮眼的成績單,也為股市頻創歷史新高、臺幣升值創23年來新高,提供了合理性的支持。

  不過,臺灣優異經濟表現的背後潛藏著隱憂。檢視推動臺灣經濟成長的因素,成之於內環境的少,源自於外環境的多。然而展望未來,有利的外部因素將逐漸消退,不利的因素卻逐漸呈現,外環境將轉趨不利。預測明年或許仍有機會亮麗,但3到5年內卻將出現轉折。長期來說,臺灣地區經濟展望並非樂觀。

  貿易戰「轉單效應」與新冠疫情 「防疫紅利」

  影響2020年臺灣經濟亮麗表現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二: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與新冠疫情肆虐下的 「防疫紅利」。兩者都造成資金湧入,加速資本形成,同時也刺激外貿,增加出口。推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淨出口,臺灣2項都成長,這是經濟表現可以優於其他國家的原因。

  投資增加是推動臺灣上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能。今年第2季GDP雖然負增長0.58%,但資本形成卻出乎意料的成長9.56%。這超過平常水平的數據說明有大量資金流入臺灣投資。若非如此,以第2季在疫情影響下消費接近停滯的情況,經濟萎縮不會不到1個百分點。這也表示第2季服務業感受的痛苦其實遠超過數據表現。

  投資增加除了臺商回流之外,還包括外資。今年前5個月僑外(不含陸資)投資金額較去年同期成長12%,一掃臺灣外來直接投資(FDI)長期下滑的窘境。這主要是因為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發酵。臺灣在中美戰略競爭中有獨特地位,對以美國為主要市場的企業來說,無論是分散風險或轉移出貨,臺灣都具有地緣優勢,因而投資擴產,增加在臺灣生產的比重。

  其次是新冠病毒肆虐下,歐、美地區疫情嚴重,生產與消費停滯,反觀臺灣則是淨土。國際大廠因而加碼投資臺灣,臺商也大量返臺避疫並匯回資金。臺灣股、匯市與房地產等資產上漲,正反映這「防疫紅利」。

  「轉單效應」與「防疫紅利」也表現在對外貿易上。這是推動臺灣下半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7月起,臺灣出口年增率即開始轉正,報0.34%。爾後逐月增加,至9月報年增9.36%。10月更為火爆,出口322.3億美元、年增11.25%,出乎預期,為歷年最旺的一個月。

  就「轉單效應」來說,既然上半年企業增加投資,擴充產線,下半年對美國出口當然應該增加。對美出口8月已呈現兩位數字增長,報13.87%。10月更呈現年增21.40%的漂亮數據。

  「轉單效應」在對美出口大幅增長的同時,理論上應該讓臺灣對大陸出口減少。因為原本出口大陸的電子原、物料與中間產品,在轉單後直接在臺灣組裝出貨。但數據顯示卻並非如此。臺灣受惠於大陸更巨大的「防疫紅利」,對大陸出口不減反增。

  全球新冠疫情惡化,不僅未受控,冬季後還出現第二波高峰。但中國大陸卻控制良好,第2季經濟即開始復甦。中國政策上還推動包含5G網絡、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數位化設施的「新基建」,帶動半導體與面板等電子原、物料的大量需求,這是臺灣的強項,臺灣對大陸出口數據因而愈來愈漂亮。

  從第2季開始,臺灣對大陸出口即呈現2位數字增長,4月報年增14%,爾後雖有起伏,但都穩定在2位數,8、9月甚至年增超過22%。累計前10個月,臺灣對大陸出口年增13.68%,出口佔比也達到空前的43.62%,遠高於對東協出口佔比的15.42%、對美國的14.72%、對歐洲的8.18%、對日本的6.91%。

  今年累計前10個月,臺灣地區對大陸、東協、日本的出口佔比達65.95%。而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議」(RCEP)完成籤署後,前述國家未來將透過RCEP的自由貿易區(FTA)設計,完成亞太地區的經濟整合,臺灣被排除在外。而臺灣對RCEP地區有那麼高的貿易依存,使臺灣未來經濟發展潛藏著高度隱憂。

  RCEP籤署映照臺灣「經貿孤兒」處境

  11月15日,RCEP在東協高峰會的視頻會議上完成籤署,下一步就是各國將協議交由國會通過。如果順利,這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10個東協國家、澳洲與紐西蘭,GDP全球佔比30%的FTA,有機會在1年內生效。

  RCEP生效後,區域內91%商品的關稅將在10到21年分階段降為零,服務業也將以「負面表列」方式逐步開放。臺灣地區既有65%以上商品出口該地區,若不能加入,經濟傷害很大。除了具特殊性或高競爭力產品可以無懼高關稅外,一般傳統產業如石化、機械、紡織等廠商,都將面臨喪失競爭力而不得不遷移的窘境。

  雖然臺灣出口RCEP地區的商品中,有將近70%為符合《信息科技協議》(ITA)零關稅的信息電子產品,但供應鏈持續轉移並形成區域化的「短鏈」為未來趨勢。如果RCEP形成更大市場,資電業者為了更貼近市場,即便沒有關稅,選擇在臺灣擴產的機會仍將降低。喪失利基的服務業也將跟著出走,例如金融或電子商務。產業空洞化危機將很嚴重。

  臺灣要加入RCEP並非沒有機會。依規定RCEP生效18個月後,可以用獨立關稅領域的名義申請加入。但RCEP順利籤署,意味著中國地緣政治影響力的擴增。各國覬覦中國市場,不會冒得罪中國的風險;11月後中國對澳洲的貿易制裁令人印象深刻。日前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已明確表態,臺灣要加入RCEP需接受 「一個中國原則」的前提。以民進黨目前「親美抗中」的政治立場,將難以接受。

  臺灣既然選擇「親美」路線,則另一個機會是美國重返「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時搭便車加入。或在美國協助下,申請加入沒有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議」(CPTPP)。再或者與美國直接洽籤FTA。

  但美國即將執政的民主黨,對貿易的態度其實較共和黨更具有保護主義色彩,川普的「美國製造」遺產也繼續存在。美國要重返TPP或與臺灣籤署FTA將缺乏足夠的政治基礎,因為這意味著開放美國市場,將減少美國就業機會,違反「美國製造」原則。

  至於CPTPP,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表態「積極考慮加入」後,主導CPTPP的日本在接納中國前,支持臺灣加入的機會微乎其微。而在中國加入後,預判將同樣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作為臺灣加入CPTPP的前提。即便美國支持,在未加入下助力有限。臺灣加入CPTPP並不樂觀。

  在周邊各國紛紛加入經貿整合的環境下,沒有RCEP,沒有CPTPP,也沒有與美國籤FTA的臺灣,將陷入「經貿孤兒」的困境。臺灣對外籤署的FTA或經貿協議極其有限,唯一具較大市場的經貿合作協議,就是和大陸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臺灣是出口導向的淺碟經濟,出口若受挫,將高度影響經濟發展。

  展望臺灣經濟前景,有利的外部因素將逐漸消失。即將擔任美國總統的拜登反對高關稅的立場明確,雖已表態不會立刻取消對中國加徵的關稅,但也不會像川普一樣再對中國加徵關稅打貿易戰。這表示臺灣受惠中美貿易戰的「轉單效應」將不會再繼續深化。

  至於新冠疫情,雖然進入冬天后將惡化,但疫苗的開發已陸續展現成果。預期明年第2季起,新冠疫情帶來經濟影響將逐漸緩解,全球經濟將邁向復甦。這表示臺灣的「防疫紅利」也將消失。

  在推動今年經濟亮麗表現的兩大外部因素弱化,「經貿孤兒」隱憂卻開始逐漸呈現,臺灣將面臨巨大挑戰。要持續經濟增長或避免衰退,恐怕需付出更多努力。

    華夏經緯網年終特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中美經貿摩擦大背景下 2019年臺灣經濟形勢的「驚喜」與「隱憂」
    但臺灣不同產業、行業發展不平衡,民生問題未有明顯改善,解僱員工創七年新高。同時兩岸經貿關係發展陷入低潮,臺灣對大陸出口與投資雙雙衰退。2020年,國際政治格局與兩岸關係發展變數依然頗大,臺灣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增大,預計持續呈現低速平穩增長,但面臨的風險也在增大。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政局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態勢
    2020年,臺灣政治格局整體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的態勢。 一、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進一步鞏固 2020年,民進黨不僅維繫了島內的執政權,掌控了臺灣立法機構的多數,而且通過人事任命將權力的觸角進一步伸向島內的監察、考試及輿論管理機構。同時,通過進一步追殺韓國瑜,使地方執政版圖也進一步做大。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媒體這樣回顧這一年
    2020年即將走到尾聲,臺灣的媒體業則經歷慘澹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各種型態媒體帶來的衝擊,除了眼下的廣告收入銳減,更長遠的危機是不得不轉型升級的壓力。當全球經濟因新冠肺炎疫苖成功研發且開始施打,低迷已久的經濟景氣逐漸回暖之際,臺灣媒體能否看到隧道盡頭的光?目前沒人敢這麼說。 處境最艱難的不外是傳統紙媒即將消逝在科技進步的洪流之中。行動網絡技術成熟以來,3G、4G,如今走到5G時代,讓雲端、物聯網、大數據成為顯學。
  • RCEP正式籤署,臺灣的焦慮在上升!
    臺灣《聯合報》15日將此稱為大陸「對抗貿易戰的還魂丹」和臺灣經貿的「新敵人」。中時新聞網稱,由於臺灣與RCEP成員國的經貿往來都非常密切,在RCEP生效後,成員國之間關稅大幅下降,勢必排擠臺灣產品的出口。此外,未來臺灣服務業想進入成員國的障礙可能也會更大,臺商到成員國投資也可能會有困難,最終臺灣可能因此而被排擠在其生產鏈之外。
  • 賴正鎰:臺灣觀光存3大隱憂,東南亞客增但消費僅有陸客2/5
    賴正鎰:臺灣觀光存3大隱憂,東南亞客增但消費僅有陸客2/5 2019年03月07日 15:24: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圖片來源:臺灣《工商時報》)  中國臺灣網3月7日訊 據臺灣《工商時報》報導,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觀光旅館公會理事長賴正鎰今天表示,去年來臺旅遊人數達到1100萬人次,緩慢成長,年增3.05%,但從大數據分析發現藏著3大隱憂,他還提出「5大觀光目標」建言,希望臺當局取經觀光成長最快速的日本和新加坡的政策,擬定中長期觀光大戰略並加速落實執行策略,只有做大觀光餅,臺灣民眾才能共享觀光利。
  • 許紀霖:你真的了解臺灣這個亞細亞孤兒的迷離身世嗎?
    羅大佑的這首《亞細亞的孤兒》,作於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臺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風雨飄搖,四面楚歌,臺灣人整個感覺被世界拋棄了。隨之而來的尼克森訪問大陸、臺灣被聯合國驅逐、各國紛紛與臺灣斷交,臺灣在國際舞臺上失去了代表中國的法理地位,這一切如同雪崩一般衝擊著戰後一代臺灣人的心靈。在過去,臺灣就是中國,而今,臺灣成為了被國際社會拋棄的、身份曖昧的孤兒,臺灣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 臺灣經濟持續增長,蔡英文要與大陸「經濟脫鉤」?臺灣或成孤兒
    抓住這個機會,民進黨當局開始鼓吹,臺灣在疫情中表現優異,經濟持續增長,乃是亞洲四小龍第一。還大言不慚的稱臺灣應當趕快脫離大陸的影響,獨自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臺灣經濟與大陸密不可分換句話說,民進黨當局想要實現其「臺獨」夢想,那麼他們就得把臺灣的經濟和大陸之間聯繫完全隔開,不過終究是痴人說夢而已。
  • 長春臺灣經貿融合發展企業家們怎麼看有何盼
    央廣網長春12月14日消息(記者於中濤)14日,由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以下簡稱全國臺企聯)、吉林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和長春市人民政府主辦,長春市委統戰部、市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承辦的「2020長臺經貿合作洽談會」開幕。
  • 2020臺灣這一年|從「臺灣民主」到「民選獨裁」
    從1990年代開始推動的民主化到2020年底,不過是30年的時間,臺灣就成為原本被標榜為全球民主轉型最具典範的案例,卻一下子被評為「民選獨裁」,蔡英文還被評選的亞洲周刊穿上黃袍,變成了典型的「英皇」。亞洲周刊幫蔡英文穿上「龍袍」其實,「英皇」的稱呼,在藍營的網絡群組中早被傳用,只是沒人想真正讓她穿上龍袍,也不希望他真的穿上龍袍。
  • 無法參與RCEP對臺灣經貿衝擊巨大——兼論臺灣參與CPTPP的無望
    ,造成臺灣產業界恐慌,蔡英文被批評「政策跳票」,臺灣經貿未來可能受到的衝擊不言而喻。被RCEP排除在外的臺灣,在經貿領域會遭遇出口關稅和非關稅障礙。然而,面對RCEP的籤署,蔡當局相關部門負責人仍故作輕鬆地說,臺灣出口到RCEP的貨品已有70%享受免關稅的待遇。對迫在眉睫的危機視若無睹。再進一步言,蔡當局相關官員將臺灣出口到RCEP的產品拆解,認為臺灣享受零關稅項目已佔73%,其實,這是由於臺灣在WTO框架下參與籤署《信息科技協定》(ITA)依規享受免關稅者佔了82%,非IT產品僅佔少數。
  •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亞細亞的孤兒在風中哭泣,  沒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遊戲,  每個人都想要你心愛的玩具,  親愛的孩子你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尋那解不開的問題,  多少人在深夜裡無奈地嘆息,  多少人的眼淚在無言中抹去,  親愛的母親這是什麼道理?
  • 這,才是現在臺灣經濟的真相
    數據顯示,過去20年,臺灣出口美國整體佔比由24%下滑到13%附近,下降部分被轉移至大陸的企業完成,臺灣出口零部件至大陸製成成品後銷住歐美的供應鏈已運行多年,兩岸經濟一體化效應明顯。02.「中國製造」全球地位短期內仍難撼動臺灣工總會王文淵在白皮書發布當日表示,大陸早已成為臺灣最重要的出口和投資平臺。這一平臺的重要性在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進一步得到凸顯。
  • 看臺灣當局這一年都幹了什麼?
    兩岸關係而言,2020年就像這一年的冬天一樣——遭遇了幾十年來少有的嚴寒。這一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兩岸中國人的正常生活和日常交流,兩岸經濟也經受了自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挑戰;這一年,民進黨當局「以疫謀獨」「倚美謀獨」和川普政權「臺灣牌」的不斷加深和推高,兩岸關係從冷對抗走向激蕩。
  • 中國大陸主導RCEP將籤署,臺灣還在指望美國?經貿前景堪憂
    2020-11-15 07:35:23 來源: 海峽導報社 舉報
  • 家居賣場生死局:北京建材經貿大廈悲歌
    北京建材經貿大廈,沒能迎來新一年的曙光。這座曾經的「京城高新家居建材第一家」,歷經26個春秋後,於2020年12月31日,新年鐘聲敲響前,正式關閉,自此退出了北京家居賣場的舞臺。「造富地」的隕落北京建材經貿大廈宣告關閉後,其過往或輝煌或黯然的發展歷史再度被媒體放諸臺前。「8年造就55個千萬富翁」是這座賣場最為外界津津樂道的輝煌歷史。1994年開業時,北京建材經貿大廈是國內首家大型、現代化、專門從事建築裝飾材料經營、展示的中心,總建築面積5.8完平方米,定位高端、原創。
  • 2020年臺灣經濟: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新華社北京12月28日電 題:2020年臺灣經濟: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查文曄 黃揚 鄧倩倩  盤點2020年臺灣經濟,人們有不少問號。全年經濟增長率比預期小幅上調,臺灣突破「悶經濟」了嗎?臺灣經濟表現中,什麼是民進黨當局「不能說的秘密」?
  • 「罷韓」倒數 一篇挺韓文曝臺灣隱憂?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罷免高雄市長韓國瑜僅剩二十多天,不論「罷韓」成與敗,都將成為臺灣島內罷免史上的一筆紀錄。但把韓國瑜罷免掉,對臺灣真的好嗎?一篇部落格版主撰寫理性分析罷免案的文章,近日引起韓粉不小討論,文中點出「罷韓」自始自終,已暴露臺灣的隱憂。
  • 2020年,臺灣經濟已達「發達社會」門檻?
    編輯:陳彧 據臺媒報導,2020年臺灣人均GDP首度衝破3萬美元,踏入「發達社會」門檻。 對於這一成績,島內比較理性的官員道出了原因。「主計長」朱澤民坦言,民眾收入的增加,受新臺幣匯率影響很大。隨著臺幣的升值,原本單位的臺幣如今可以換得更多的美元,這成了島內人均GDP衝破3萬美元的重要推手。 另外,在談及臺灣經濟時自然不能不提及大陸的影響。馬英九執政時期,臺灣和大陸交流順暢、往來頻繁。
  • 2020臺灣這一年|「武統」之年
    前言 在2020年之前,臺灣人對於武統的形象僅止於模糊的「威懾」,兩岸關係主要是以和平統一作為指導原則。邁入2020年之後,蔡英文配合川普採取一連串「反中親美」的走偏鋒措施,導致兩岸不得不軍事攤牌,威懾不再是個遙遠又抽象的名詞,武統不但越來越真實、而且距離臺灣越來越近了。 軍售年之媚美 臺美軍售種類與時間一向都是由美國單方面根據其國家利益來決定,臺灣只有接受而沒有拒絕的權利。
  • 臺灣:亞細亞的孤兒,還在風中哭泣
    誠然,臺灣回歸是歷史大勢所趨,是兩岸同胞大多數人統一的願望,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一國兩制的政策,原本是針對臺灣提出來的國家政策,在香港身上得到了實踐。人們常說這是種瓜得豆。如今,豆是不是得了呢?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香港出了很多問題,有英國留下的歷史遺留問題,美國人也見縫插針,外國勢利也沒放過這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