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政局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態勢

2021-01-13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作者 齊臺軒 特約評論人

2020年,島內政局處於「二合一」選舉後的盤整期,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得以進一步鞏固,各政治勢力雖圍繞「中天關門」、「萊豬進口」等議題進行了激烈爭鬥,但總體而言未對民進黨執政造成重大殺傷。同時,各政黨內部也紛爭不斷,部分政治勢力發展出現瓶頸。2020年,臺灣政治格局整體呈現「綠大藍小白萎縮」的態勢。

一、民進黨「一黨獨大」態勢進一步鞏固

2020年,民進黨不僅維繫了島內的執政權,掌控了臺灣立法機構的多數,而且通過人事任命將權力的觸角進一步伸向島內的監察、考試及輿論管理機構。同時,通過進一步追殺韓國瑜,使地方執政版圖也進一步做大。

第一,民進黨再次奪得「二合一」選舉大勝。2020年1月11日,臺灣島內舉行所謂的「二合一」選舉,民進黨再次取得大勝。不僅贏得了地區領導人選舉,而且在立法部門選舉中也獲得半數以上的席次。蔡英文不僅實現連任,而且騙取了57.13%、817萬張選票,成為臺灣選舉史上的最高票。在民意機構選舉中,民進黨再次實現過半席次,在113席民意代表中取得61席,較上次下滑7席。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獲得552萬張選票,國民黨在「立法院」僅有38席代表,較上次僅成長3席。此外,新組建的民眾黨獲得5席民意代表,「時代力量黨」獲得3席,親民黨、新黨和「臺聯黨」等均未獲得席次。「二合一」選舉後,民進党進一步鞏固了島內的「一黨獨大」地位,牢牢掌控著島內的行政權和立法權。1月,蘇貞昌「內閣」雖象徵性地提出辭呈,但隨後被蔡英文挽留繼續執政。

第二,民進黨全面掌控島內政治權力和資源。除了掌控行政權和立法權外,民進黨當局還進一步將權力的黑手伸向相對中立的臺灣監察、考試、傳播通訊等機構。2020年7月10日,民進黨利用島內「監察院」、「考試院」和「通訊傳播委員會」等機構負責人屆滿之機,通過人事任命的方式,利用在臺灣民意機構的多數席次,強行任命黃榮村為「考試院長」,陳耀祥為傳播通訊委員會主委,9位「考試委員」和3名「傳播通訊委員會委員」也同時通過任命。7月17日,民進黨再次利用在立法部門的席位優勢,使陳菊的「監察院長」任命得以通過,此外26名「監察委員」提名也同時獲準。不論是考試部門、監察部門還是通訊傳播部門的人事任命,都得到了臺灣在野政治勢力和民眾的強烈反彈,被稱為「史上最黑任命」。民進黨的人事任命取得立竿見影效果,如陳耀祥在上任後3個月內便啟動對中天電視臺的調查,並最終「不予換照」,使監督民進黨執政的輿論平臺被迫關閉。

第三,韓國瑜被罷免進一步重創國民黨。韓國瑜被國民黨徵召參加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過程中,島內「臺獨」勢力給其帶上了所謂的「落跑市長」帽子。在臺灣「總統」選舉後,民進黨便正是啟動了對韓國瑜的罷免案,4月17日,島內相關機構正式核准「罷韓案」啟動。6月6日,「罷韓案」進行投票。由於韓國瑜陣營發動「不投票運動」,最終高雄市投票率為42.14%、投票人數為96萬人,其中同意票93.9萬票,不同意票2.5萬票。由於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達高雄市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因此根據島內相關規定,罷免成功。6月12日,韓國瑜被迫去職。8月15日,進行高雄市長補選,國民黨推出的李眉榛不敵回鍋參選的陳其邁,國民黨失去南部大本營。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失利,隨後也被罷免高雄市長,不僅對其個人政治生涯造成重大打擊,而且使國民黨在南部的經營遭受重挫。

二、各政治勢力間較量好戲連臺

第一,圍繞陳菊出任「監察院長」的爭鬥。2020年臺灣地區「二合一」選舉後,原立法部門負責人蘇嘉全讓位於遊錫堃,蔡英文讓蘇嘉全出任其辦公室主任,原辦公室主任陳菊則被內定為臺灣監察部門負責人。根據臺灣相關法律規定,監察部門是臺灣地區最高監察機關,對公務人員行使彈劾、糾舉及審計權,並能接受人民投訴,必須是由無黨籍人士出任。眾所周知,陳菊是民進黨的創黨元老,不符合監察部門的基本要求。同時,陳菊在擔任高雄市市長12年內,其市府團隊遭到監察部門調查58案,糾正案30案、彈劾案3案,因此其公正性更加受到質疑。為此,國民黨和民眾黨等強烈反彈,甚至佔領臺灣立法部門,但最終不敵民進黨的人數優勢,陳菊最終在民進黨和「時代力量黨」的護航下驚險過關。此次政爭是國民黨敗選後首次較大規模的抗爭活動,在重新凝聚國民黨支持者有一定作用。

第二.圍繞中天電視臺被關事件的博弈。由於中天新聞臺在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傾向支持韓國瑜,因此被民進黨當局視為眼中釘肉中刺。2020年12月12日,中天新聞臺執照到期需要更換。已經由蔡英文提名的親民進黨人士組成的通訊傳播委員會,在經過所謂的聽證會等程序後,以政治籌庸為最大考量,決定對中天新聞臺不予換照。目前,島內實行所謂的西式制度,新聞自由被視為不可觸碰的底線,因此臺當局的決定在島內掀起了巨大的爭議。不僅國民黨等傳統藍營人士表示強烈抗議,認為民進黨當局打壓鉗制新聞自由,妄圖形塑綠色恐怖,甚至連陳水扁等深綠人士也表示認同,公開發言表示反對。中天新聞臺被關,使島內藍營政治勢力失去了一個發聲的平臺,也是島內減少了一個監督民進黨亂作為的渠道。

第三,圍繞「萊豬」進口議題的較量。2020年8月28日,蔡英文親自召開記者會宣布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一種瘦肉精)的美國豬肉和30個月齡以上的美國牛肉進口臺灣,結束臺灣對美國含有瘦肉精豬肉長達14年的進口限制。由於這涉及到島內民眾的食品安全,引起了島內民眾的強烈恐慌。臺灣ETtoday新聞雲在12月的調查顯示,75.5%民眾擔心未來食用到含有瘦肉精美豬的相關肉品,其中包括「非常擔心」56.8%以及「有點擔心」18.7%。國民黨等在野政治勢力在強大民意推動下,與民進黨當局展開了反覆較量。9月,國民黨主導發起了所謂的「反美豬公投」,希望通過島內民眾投票的方式拒絕含有瘦肉精的豬肉進口。國民黨在臺灣立法部門多次抵制蘇貞昌上臺進行報告和質詢,並發起了所謂的「豬內臟大戰」。

三、主要政黨內部紛爭不斷

第一,民進黨內部派系紛爭再次浮上檯面。臺灣「二合一」選舉後,蔡英文對行政部門進行了部分人事調整。5月,蔡英文出任民進黨主席,並任命林錫耀為秘書長。蔡英文還任命蘇嘉全為辦公室主任,顧立雄為安全部門負責人,李大維轉任海基會董事長。與此同時,民進黨內權利結構也發生一定變化。7月19日民進黨十九屆「全代會」上,選出了30位中執委和10名中常委。中常委中,新潮流系佔3席,「正國會」和「英系」各2席,「海派」、「蘇系」和「綠色友誼連線」各1席。會上,康裕成出任民進黨中評委主席。此外,民進黨爆發了一系列醜聞和弊案,如蘇嘉全因侄子涉貪腐案辭職,蔡英文競選發言人的「叛國說」,蔡英文發言人丁允恭因桃色醜聞辭職,蘇貞昌發言人因牛肉麵事件下臺等。

第二,國民黨改革面臨重重阻礙。國民黨敗選後,黨主席吳敦義辭職負責,並決定於3月7日舉行黨主席補選。最終,在投票率為35.85%的情況下,被視為中生代的江啟臣擊敗郝龍斌,成為國民黨主席。同日,新一屆國民黨中常委出爐,在32席中常委中有16席為新任,汰換率達到50%。江啟臣隨後宣布對國民党進行改造,並宣布李乾龍為秘書長,左正東為大陸事務部主任。9月,國民黨召開第20屆第4次「全代會」,提出所謂的「願景臺灣2030計劃」,通過「財務穩健、組織改革、青年參與、兩岸論述」等改革方向。由於江啟臣在兩岸關係、對美態度等議題上的政策變化,引發國民黨內有關人士的不滿。

第三,民眾黨等政治勢力發展困局凸顯。民眾黨主席、臺北市長柯文哲在民進黨當局的追殺下,開啟了所謂的「掉粉模式」。2020年8月,臺灣《TVBS》民調顯示,柯文哲的聲望由61%(2018年年11月)下滑為32%。2020年9月,臺灣《天下》雜誌的縣市首長滿意度調查中,柯文哲更是敬陪末座,滿意度僅為49.9%。「時代力量黨」黨主席徐永明因為涉嫌貪汙被起訴。此後的三個多月內,「時代力量黨」已經換了三任黨主席。

展望2021年,民進黨當局施政的弱點將更加暴露,也將引發島內民眾的高度不滿。同時,由於2022年臺灣地區將舉行「九合一」選舉,各股政治勢力將再次展開激烈爭奪。未來一年的島內政局,仍是「亂」字打頭。

相關焦點

  • 2020臺灣這一年|「經貿孤兒」隱憂逐漸呈現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媒體這樣回顧這一年    >作者 羅慶生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從經濟角度,2020年是臺灣表現異常豐碩的一年。依據臺「主計總處」數據,第一季總生產(GDP)增長1.59%,第二季受疫情影響呈現衰退為 - 0.58%,第三季轉正3.92%;預測全年GDP可望增長2.54%。  數值增長看似不高,但相較其他國家及地區受疫情所苦經濟衰退,IMF預測2020年亞太地區GDP將萎縮2.2%,實在好太多。
  • 「動蕩」與「詭譎」:臺灣政局撲朔迷離
    李雯心2020年1月11日,臺灣地區四年一度的地方領導人與「立法委員」「二合一」選舉剛剛落幕。在臺灣地區立法機構總共113個席次中,民進黨獲得61席,國民黨獲得38席,臺灣民眾黨獲得5席,「時代力量」黨獲得3席,「臺灣基進黨」獲得1席,無黨籍及未經政黨推薦者獲得5席。2020年「大選」的結束成為臺灣政局新形勢的開始,未來仍舊風雲詭譎。
  •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2020年12月31日 08:54:00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原標題:回顧與展望2020年臺灣政局暨兩岸關係
  • 2020年臺灣政局總評估(1)
    因為2018年年底選完之後,是沒有休整期的,很快臺灣就會進入2020年狀態。因為臺灣的2020年總統大選和立委選舉都會在1月進行。而這種大型選舉準備起碼就要七八個月,在農曆年後就要進入初選。所以可以說,現在在野的國民黨,唯一的考慮就是2020年奪回政權,奪回立法院過半席次。
  • 2019年臺灣政局波詭雲譎、變化複雜
    2019年,臺灣政局主要圍繞2020年臺灣地區兩項選舉發生激烈鬥爭和複雜變化。民進黨當局執政陷入困境,但通過大肆操弄「反中拒統」、香港問題轉移執政不彰的焦點,謀取選舉私利。國民黨面對東山再起的有利客觀形勢,未能抓住民意脈動,逐步陷入被動。
  • 李義虎:臺灣政治新態勢
    以下是李義虎專訪全文:2020年選舉過程激烈、結果反常、影響多向中評社記者:今年年初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是蔡英文以817萬票獲得連任,您如何看待這場選舉結果?而這一年來,蔡英文還動用執政資源,掌控媒體促其「全面綠化」,進行網軍操作;特別是藉助現代社交軟體的廣泛傳播功能,推出高收視率的網紅(如雞排妹)視頻節目,通過造謠污衊,歪曲事實等手法,攻擊抹黑對手,醜化大陸政府與社會。在汙名大陸方面,蔡英文和綠媒可以說是用盡心思、不擇手段。
  • 2020年臺灣「大選」格局漸趨成型
    12020年臺灣「大選」重回藍綠對決格局,但「第三勢力」對島內政局的影響仍不可小覷7月中旬國民黨初選結束,韓國瑜獲得代表國民黨參選2020的資格,郭臺銘落敗但心有不甘,試圖另尋合適機會和方式參選。即使宋楚瑜為拉抬親民黨「立委」選情再度親自「披掛」參選,也難以撼動藍綠對決的總體態勢。此外,「時代力量」也表態將不會提名參選2020。郭臺銘、柯文哲先後退選,反映「第三勢力」尚無力突破藍綠主導的臺灣二元政治格局。
  • 2020臺灣這一年|臺灣媒體這樣回顧這一年
    2020年即將走到尾聲,臺灣的媒體業則經歷慘澹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對各種型態媒體帶來的衝擊,除了眼下的廣告收入銳減,更長遠的危機是不得不轉型升級的壓力。科技進步已讓新聞訊息的載具不再只限於呈現在紙本上的文字,於是乎,20年前,臺灣的紙媒紛紛成立網站,將新聞訊息從紙本躍升到網絡上,並希冀原本在紙上刊登廣告的廣告商,能將廣告預算下在網絡上。然,20年過去,這個希望顯然落空了。 當 「紙已不再值錢」後,過去10年接連而至的3G、4G通訊技術,又造成了「字也不值錢」的窘境。
  • 臺灣「大選」後的兩岸關係
    2020年臺灣選舉的相關情勢分析嚴格地講,此次韓國瑜的得票情況與2016年朱立倫基本相同,韓所增加的7%選票大多數來自原先宋楚瑜流失的選票。相關數據也呈現出臺灣政治格局的新特點:1.依臺「中選會」統計,本次選舉人數超過1,931萬人,其中首投族118萬,18-40歲的新世代選民總數有677萬,成為最大的投票群體。2.
  • 2020臺灣這一年|從「臺灣民主」到「民選獨裁」
    從1990年代開始推動的民主化到2020年底,不過是30年的時間,臺灣就成為原本被標榜為全球民主轉型最具典範的案例,卻一下子被評為「民選獨裁」,蔡英文還被評選的亞洲周刊穿上黃袍,變成了典型的「英皇」。亞洲周刊幫蔡英文穿上「龍袍」其實,「英皇」的稱呼,在藍營的網絡群組中早被傳用,只是沒人想真正讓她穿上龍袍,也不希望他真的穿上龍袍。
  • 王貞威:《變局與調整:2020年臺灣選舉探析》
    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已經塵埃落定,蔡英文以大幅優勢獲得連任。此次選舉是在中美關係、兩岸關係以及島內政局都發生重大變化背景下的一次選舉,呈現出不少新特點,選舉結果反映出一段時間以來臺灣政治生態的深刻變化。選舉過程中,蔡英文陣營操弄「反中抗中」民粹,拉抬兩岸對抗情勢。選後,臺當局對大陸疫情的態度缺乏同理心和同胞情感,更令兩岸關係雪上加霜。
  • 綜述:新臺幣升值態勢剎不住引臺灣業界擔憂
    綜述:新臺幣升值態勢剎不住引臺灣業界擔憂中新社北京12月9日電 (劉大煒)今年以來,新臺幣兌換美元強勢走升,屢屢刷新最高紀錄。新臺幣的強勢表現引發臺灣業界的擔憂。所謂「彭淮南防線」是臺灣外匯市場對新臺幣兌美元價位的說法。臺「央行」前總裁彭淮南在任期間,新臺幣從未升破過28.5元兌1美元,臺外匯市場便將28.5元兌1美元的價位稱為「彭淮南防線」。新臺幣強勢升值對作為外向型經濟體的臺灣並不是一個好消息。
  • 2020臺灣民意「鐘擺效應」的啟示
    回顧一整年的臺灣政局演變軌跡,從年初蔡英文以高票贏得選舉,到年末「秋鬥」以近年來最大規模遊行人數收場,一年來臺灣民意民心的變化印證了上述八個字背後蘊含的規律與真理。當「鐘擺效應」已現,意味著民進黨不可一世的「強勢執政」迎來了盛極致衰的轉折點。 在多黨競爭的選舉制度下,沒有永遠的執政黨,也沒有戰無不勝的政治人物。
  • 臺灣專家:島內政治生態複雜 2019年臺海形勢充滿變數
    展望今年,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即將起跑,島內政治生態複雜,專家分析2019年臺海形勢依然複雜嚴峻。目前所看到還是一意孤行的這個姿態,甚至還要更進一步地打所謂的「美國牌」,或者使勁利用美國打「臺灣牌」在兩岸之間製造矛盾,目前看是這個態勢。2020年初,臺灣將選出新的地區領導人和新一屆立法機構的民意代表,2019年是各方確定參選人、提出選舉理念的關鍵一年。兩岸關係及參選人所持的相關政策,在臺灣歷次選舉中都是舉足輕重的問題。
  • 臺灣政局震撼彈
    韓若被成功勸進,將是臺灣政局的震撼彈。「韓粉的逆襲」從罷免王浩宇拉開序幕,2月6日罷免高雄市議員黃捷若再過關,將是一個轉捩點。藍軍若把這兩座堡壘攻下來,勸進韓國瑜的力量肯定會更大。韓去年被罷免後回到雲林老家沈潛,傳出將在農曆年後從公益復出。但即使韓待在家裡幾個月沒有動作,也很少發文,人氣、聲量依舊不減,讓政壇嘖嘖稱奇。
  • 辜成允:臺灣水泥新世紀領航者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泥董事長辜成允清晨病逝臺北振興醫院,享壽62歲。
  • 2020年臺灣「立委」選舉複雜詭譎
    李雯心臺灣地區2020年「二合一」選舉進入衝刺階段,除了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競爭激烈外,各黨也在努力爭取「立委」席次最大化。目前,各政黨區域「立委」的參選人選及不分區「立委」的名單逐步底定,選情已快速升溫。
  • 王建民:新冠疫情對臺灣經濟增長影響幾何?
    更有國際機構預測全球經濟增長將萎縮50%,降為1.5%。這是2月與3月初的預測。3月後疫情的蔓延與發展,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擴大,許多專家預言全球經濟大衰退已成定局,衝擊與損失可能較預期更嚴重。    2020年初之前,島內外各種機構對臺灣經濟預測繼續呈現中低速平穩增長態勢,很少有預測超過增長3%以上或1%以下的,大多預計增長2.5%左右。其中,臺灣有關部門等對臺灣經濟表現預期較為樂觀,主計部門預測經濟增長2.72%,高於2019年。
  • 【臺灣問題】2020年臺灣選舉中的美國因素分析
    本文分析2020年臺灣選舉過程中的美國因素,相關材料和論述除考慮蔡上臺後美介入臺灣政治的發展情況,重點在探析本次選舉期間美國的角色與作用。其鮮明地表現在以下六方面。2008年小布希政府不支持陳水扁 「入聯公投」, 2012年歐巴馬政府質疑蔡英文「臺灣共識」主張, 2016年美國轉為肯定蔡的「維持現狀」政策,均是美介入臺候選人兩岸政策、影響島內選舉的例證。這一狀況在臺2020年選舉中尤為突出。 其一,美臺聯手反 「一國兩制」。
  • 2020臺灣這一年|「武統」之年
    前言 在2020年之前,臺灣人對於武統的形象僅止於模糊的「威懾」,兩岸關係主要是以和平統一作為指導原則。邁入2020年之後,蔡英文配合川普採取一連串「反中親美」的走偏鋒措施,導致兩岸不得不軍事攤牌,威懾不再是個遙遠又抽象的名詞,武統不但越來越真實、而且距離臺灣越來越近了。 軍售年之媚美 臺美軍售種類與時間一向都是由美國單方面根據其國家利益來決定,臺灣只有接受而沒有拒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