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是我們夢寐以求中的學府,教學和科研都是世界一流,尤其是大學的教授們所展現出的學術和人格魅力更是讓眾生傾倒。
但北大在前行的路上,也是飽受爭議。
曾經的北大經濟學博士後,經濟學教授王福重,你還記得嗎?
他最令人難以接受的一句話是:
農民出大力流大汗在我看來,是一種懶惰和愚昧。
這句話說出來後,輿論譁然,幾乎所有的網友都對他進行口誅筆伐,王福重出身農村,父母也是農民,卻說出這種看似很深奧的論斷。
我們國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佔據了大多數,王福重此番言論很顯然已經得罪了全國的一半人。
但北大背景的學術領軍人物和農民過不去的現象並未消失,而且這一次來得似乎更猛烈,真相真是這樣的嗎?
陶澍,環境地理學家,北大教授,中科院院士,他的研究團隊在國際最權威的學術期刊science子刊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引起了輿論風波。
陶澍專家團隊研究成果顯示,農村燒飯取暖產生的PM2.5汙染,造成了每年數十萬人的死亡。
這個研究成果要不是媒體報導,普通人一輩子也沒機會看到。
在看到這個研究成果後,網友討論都炸鍋了。
在農村生活過的人應該都清楚,農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祖祖輩輩都是依靠農村豐富的柴火資源做飯。
如果說汙染排放導致疾病和死亡,那也不應該由農民來背鍋。
看看城市的車水馬龍,汽車尾氣和城市工廠的汙染排放難道比農民燒飯還要嚴重?每天那麼多的汽車在奔跑,北大教授卻認為農民做飯危害性是如此之大。
車可以不開,但農民飯不能不吃。
如果不用柴火做飯,農民該如何去過日子?燃氣,電力等資源在農民看來成本還是太高,尤其是老人,就算免費給他們新型能源使用,或許他們還是習慣於柴火做飯,他們會覺得柴火飯更香,更有煙火味。
不過,從理智的角度來看:
陶澍院士畢竟是一流的環境地理科學家,他發表的論文自然不是空口無憑,研究結果應該是有依據的,但這個結果被媒體披露後就變得敏感起來,就算是基於統計學的分析,也會被質疑和農民過不去。
有機物焚燒帶來的汙染危害,對於普通人來說根本就是看不見,摸不著,根本感受不到對人的生命有生命威脅。
但是對於人的生命預期來說,的確是有隱性損失的,打個簡單的比方,原本能活到75歲,可是在經歷了隱性汙染後,卻只能活到70歲了,可是這種影響誰又在意呢?
看到網上一份空氣監測動態圖,主要是疫情期間和社會生活重啟後的空氣汙染變化,可見空氣汙染並非是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時刻發生在我們身邊。
可惜的是,我們正在看到變化。
農村已經不再是過去的農村,鄉村生活條件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也有了垃圾集中處理,也有了廁所改造,秸稈焚燒已經基本控制,這些都是積極正向的變化。科學研究成果永遠都是在提前預判可能要發生的事情,得出的數據結論也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於人們生活和環境的改善。
所以,我們還是應該理性看待教授們的研究成果和理論,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