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梨
「今年我已經45歲,未來五年什麼是最重要的?一定不是觀眾,也一定不是節目。」
在《野生廚房》第二季節目裡,潘粵明問汪涵為什麼不接戲,汪涵這樣回答。
「我的父母現在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心臟搭橋、左眼失明,他們能不能夠平平安安地到85、到90,那個是我最大的幸福;我的孩子今年五歲,再過五年就到十歲,這個成長期太重要了,我能不能有時間陪著他。」
人到中年的汪涵,終於意識到,再多的錢財名利,都不如家人重要。
年輕時的劉德華,為了事業非常拼命,拍戲不管跳樓還是撞車動作,不管多危險都親自上陣,在前兩年經歷掉下馬摔成重傷後,57歲的劉天王也終於「認慫」了,在《魯豫有約》節目中,說自己「怕了」。
魯豫問他:「你在怕什麼呢?」
劉德華毫不猶豫地回答:「家」。
家,是硬漢的軟肋。
人到中年,閱盡千帆,再多的功名利祿,終歸沒有「家庭」重要,沒有陪伴父母妻兒重要。
有人說,汪涵能暫且放下名利,是因為他早就有錢有名了,人還是首先得有錢才有底氣,才有更多選擇。
我當然不反對這樣的說法,貧賤夫妻百事哀。錢,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底氣,更可能是關鍵時刻的救命稻草。比如,最近熱播的《兩隻老虎》裡張成功的戰友,因為沒有錢做手術,最終雙目失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我們根本不可能在這個現實社會裡免俗,因為沒有錢,我們可能根本沒法好好活下來。
得到APP的羅振宇就曾說「談夢想的價值之前, 財務自由之前,想什麼都沒用。財務自由先確立好,才是人生價值的第一站」。
生活哪有那麼容易,為了夢想,我們唯有拼命努力。即便汪涵,曾經也是累出肝病、眼球毛細血管破裂,都不敢多休息幾天的「拼命三郎」,才有了如今湖南衛視主持一哥的江湖地位。
有一個調查問1980-2000年生的年輕人,他們最重要的人生目標有哪些。超過80%的人說,他們主要的生活目標是要變富有。
然而, 要多富有才夠呢?是先定一個億的小目標,還是像比爾蓋茨一樣千億身家?鄰居說,他年薪百萬還想掙年薪千萬,他一個哥們,身家50、60億一樣焦慮不幸福。人的欲望就像個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
也許,只有人到中年,經歷過高潮低谷,見識過生死離別,才能參透:富有並不是生活的全部,更不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就像汪涵說的,「過去的二十年,不就是為了接下來的五到十年,有時間、有底氣地去陪伴他們嗎?」
金錢和名利,只是讓我們有底氣活下去的基礎,是我們人生價值的第一站。
人終其一生,還有更重要的東西值得我們去守候、去追求。比如:健康的身體、和諧的家庭、幸福快樂的人生。
人在江湖,確實有很多人身不由己。我女兒同學的爸爸,某個大型數字傳媒集團分公司的老總,就是一位典型的拿命換錢的中年精英男。一邊吃著降血糖的藥,一邊喝著應酬酒,經常見他朋友圈凌晨兩三點感嘆月朗星稀、夜色悲涼。我問他,為什麼要活成這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保命最緊要不是嗎?
他說,孩子上私立學校,老婆還想換大別墅,我得抓緊奮鬥啊。再說,我不幹這份工,上哪再去找份年薪百萬的工作?做銷售的,到哪裡都免不了應酬。
他說,他也很羨慕有的人上著穩定的班,拿著份死工資,閒雲野鶴地周末出去爬爬山,釣釣魚。但他做不到,自己這麼多年也沒有培養任何個人興趣愛好,最大的興趣和人生目標,就是如何賺更多的錢,給妻兒更好的生活。
只是,這樣拿命換來的錢,真的是家人需要的嗎?真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嗎?
掙再多的財富,你還得有命享受。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身家上百個億做房地產的老闆,最後四十一二歲就生癌症死了,他死前跟醫生說,「醫生,我有錢,你救救我啊」,醫生說,「有錢也救不了你啊」。最後,他死後,他的太太帶了八十多個億嫁給了他的司機。他的司機在接受別人採訪的時候是這麼說的,「我本來以為我們老闆一輩子打工、這麼拼命是為他自己,我以為我是為老闆在打工,沒想到我的老闆一輩子是為我在打工啊。」
多麼諷刺的人生,沒有了健康和生命,即便曾經贏得了全世界,最終還是輸了自己。
30多歲就因癌症去世的復旦大學教師于娟曾在日記中寫到:「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長期熬夜等於慢性自殺),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也許,唯有經歷過生死考驗,才會幡然醒悟:身體健康,才是對自己對家人最大的責任感。活著,比什麼都重要;活著,比什麼都幸福。
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比起名利財富,更寶貴的是我們的家人。
我們都是凡夫俗子,沒有人會嫌錢多。汪涵也只是在名利和需要付出的代價之間做了權衡和取捨。
汪涵說,他自己本身是個挺無趣的人,他最大的樂趣來自妻子樂樂的愛,來自和兒子小沐沐的親子時光,來自回家看望父母以及臨別時的擁抱。比起名利,家庭的和諧美滿,能夠給他更大的幸福感,家人才是他更寶貴的財富。
而長期缺失對家人的陪伴,造成的遺憾和傷痛,用再多的金錢,都無法彌補。
比如成龍,一年之中,孩子能看到他的時間,不超過半個月,甚至連兒子上中學還是小學都不清楚。房祖名曾感傷地說,「我的記憶裡沒有父親,連背影也沒有」。長期缺乏父愛陪伴的房祖名,後來走上吸毒犯罪之路,成龍才意識到自己作為父親有多麼的失敗。即便留給兒子90多億的財產又如何,還能脫胎換骨,重新來過嗎?
沒有培養孩子 正確的三觀,沒有培養他駕馭財富的能力,再多的家產,也能很快敗光。
論忙碌和富有,放眼全球又有幾人能超越比爾蓋茨?人家尚且能一周抽出時間接送女兒兩次,我們又有什麼藉口做不到呢?
皇帝專業戶陳道明算得上是娛樂圈裡的一股清流,出道多年,不執著於片酬,也不急拓寬人脈。不拍戲的時候,每日讀書寫字,彈琴下棋,有時候還會給妻子皮包給女兒做衣服之類的針線活兒。馮小剛曾取笑他:「奇淫巧技以悅婦孺」,用你寫字彈琴的時間組織幾場飯局,多開幾家公司多好,奇淫巧技又不能賺錢。可陳道明卻說:「不為無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正是這樣平靜淡泊的個性,在娛樂圈這個大染缸裡,這麼多年一直是緋聞絕緣體,女兒也培養得低調而且優秀,家庭和諧美滿。
無論走得多遠,爬得多高,「家」始終都是我們最終的的歸宿。
是什麼讓我們在一生持續保持快樂、幸福和健康?
金錢、名利或者成就?都不是!
哈佛大學做過一項長達75年的研究,從1938年開始,他們對724位男性從少年到老年的工作、生活和健康狀況做了跟蹤調查,包括他們總數超過2000個的孩子們。研究結果表明:良好的關係讓他們更快樂、更健康、更幸福,完全無關財富、名聲或者成就等。
研究對象中很多人在一開始還是青年的時候,真的相信聲望、財富以及高成就是他們想要生活得更好就必須追求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75年間的研究顯示:發展得最好的人是那些把精力投入關係,尤其是家人、朋友和周圍人群的人。即便同樣是80歲,他們的身體更健康,心情也更快樂。
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走。
與其追名逐利耗費一生,不如多花點時間投資給家人和朋友。
這一點,周潤發堪稱我們學習的榜樣。
兩年前,當周潤發和妻子陳薈蓮對外公布:捐出全部財產56億港元,用來資助慈善事業。並且表示:「錢不是你能永遠擁有的。這些錢用來捐給有意思的機構,或者有些人需要這些錢,捐給他們挺好的。」
有人說,發哥早就看破財富,所以才有此豪舉。
實際上,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看破人生的。曾經,出身農村、家境貧寒的周潤發,因為沒錢讀書中學就輟學在洗車鋪打工,被一位勞斯萊斯車主羞辱說他永遠也買不起這麼高檔的車。後來,成名後的發哥,曾經一口氣買下6輛勞斯萊斯限量版,一雪當年恥辱。
不過,也許是樸素的本性使然,隨著年歲增長,隨著財富積累越來越多,周潤發反而對這些身外之物看淡了。出門喜歡公交、地鐵,有空就去逛菜市場,給發嫂坐一桌好吃的。或者約上三五好友,爬山跑步,鍛鍊身體。
他喜歡做有煙火氣的平民,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巨星。在大街上,粉絲要求跟他合照,手機卻沒電時,他可以主動帶她去充好電然後再合影。有人問他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他說:「不少人與我素未謀面,卻默默支持了我30年,現在他們只想見我3分鐘,難道也不答應?」
坐擁50多億資產,每月卻只需要800港幣生活費,每天能吃三餐,有張能睡覺的床,已經足夠。周潤發說:
「我的理想是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生活中最難的不是賺到了多少錢,而是如何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以一種簡單而無憂無慮的方式度過餘生。」
難得的是,出身富豪之家的發嫂,對發哥的這種生活方式也非常支持,夫唱婦隨,恩愛和諧。這對夫妻早已活得超塵脫俗、無比通透:簡單的生活,已經是最幸福的生活。
林語堂先生曾說:
「人生幸福無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己家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三是聽愛人講情話;四是跟孩子玩遊戲。」
大人物總是有大智慧,一語道破幸福真諦。
這四件事,看起來簡單,但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
人到中年,但願後半生,我們都能活得通透、活得簡單、健康幸福。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作者:雪梨,做過刊物主編,當過世界500強企業PR。擅長成長、育兒文寫作,希望從觀念到方法,傳遞有價值的信息,與家長和孩子們一起智慧成長。
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