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拒絕被榨取的 四象工作室
近期,一些商品針對售賣對象不同搞起男女價格差異。同樣價格的盒飯,男生版比女生版分量大。同樣的牛排,「爸爸牛排」比「媽媽牛排」的重量大,部位也不同。不少正義網友看完很是氣憤:憑什麼花同樣的錢,女款卻比男款分量少,質量差?
這讓編輯聯想到曾在國外鬧得轟轟烈烈的「粉紅稅」事件。研究人員發現有些幾乎一樣的產品,女性版總是比男性版要貴;而有些價格相同的產品,男性版的質量比女性版更好。
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身邊哪些商品可能包含這樣的價格陷阱嗎?作為女性,一生中會被悄悄榨取多少本不應該付的錢?或許你能在本文中找到答案。
文 | Paella 圖 | 四象設計部
1為什麼同一品牌的女裝總是比男裝更貴?為什么女性去理髮店和乾洗店都收費更高?這些平時看起來根本不算問題的問題,其實在潛移默化中把基於性別的價格歧視變得理所當然。
美國研究人員經過對市場上大量商品的對比,發現商家針對性別設置不同價格並不是個例,而是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調查結果可知,女性產品價格更高的情況佔了42%,而男性產品價格更高的情況僅有18%。反觀男女收入差距,美國女性平均收入只有男性的78.6%,也就是說女性不僅沒有男性掙得多,生活成本還比男性高。
到底哪些產品包含了粉紅稅,讓女性毫無察覺地掉進陷阱?
就DCA調查的近400種商品來說,女性平均比男性要多付7%的「粉紅稅」。具體到產品的種類中,個人護理類產品(如洗髮水、剃刀等)的「粉紅稅」指數最高。
如果說女士產品比男士產品材料成本高、技術含量高,那麼價格高一點也無可厚非。但大部分情況中,這種價格差異是毫無理由的。
比如同一品牌的兩款剃刀,除了外觀設計略有不同外,不論是材質還是功能都如出一轍,男士版只要14.99美元,而女士版則要18.49美元。
圖片截取自Walgreens網站
兩款除了外觀顏色不同,其他完全一樣的兒童頭盔,粉色比藍色的要貴將近一倍。
圖片截取自Target網站
至於各種服務,那價格差距就更大了。體會最深的莫過於理髮,女生去理發動輒就要幾百元,男生平時理個髮超過100元就要考慮是不是被訛了。排除燙染等額外服務,同樣是修剪,女生的價格依然比男生貴,就算女生頭髮更多,但價格真有這麼大差別嗎?
2016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曾做過一項實驗,讓男女兩位製片人分別拿著款式和大小几乎一樣的純棉襯衫到乾洗店,女製片人的帳單是7.5美元,而男製片人只有2.85美元。去另一家店的結果也並沒有任何反轉。
2「粉紅稅」的存在並不是最近才被發現的。1991年美國經濟學與法學家Ian Ayres的一項研究發現:白人女性購買同款新車的費用比白人男性高40%。到2015年,紐約消費者協會的調查報告顯示「粉紅稅」的狀況並沒有明顯改善。
這種生活成本強制的高溢價往往伴隨普通女性的一生。
從孩童時期買玩具,到老年時買拐杖和成人紙尿褲,各年齡段、各方面的物品都受到「粉紅稅」的綁架。那么女性從小到大到底要多付出多少錢?
美國媒體Bankrate對這筆錢進行了粗略計算,結果得出美國女性平均每年要支付1350美元的「粉紅稅」(約合人民幣9200元)。這個金額已經高於美國低保家庭的人均月收入。
如果按人均壽命75歲來算,美國女性一生至少要交1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8萬元)的「粉紅稅」。本不起眼的價格差異,卻能夠日積月累成巨大的數額。
DCA調查報告在最後指出:女性消費者的一生中,兒童時期交的粉紅稅最少,其次是老年時期。而在漫長的成人期中,她們每時每刻都要承受價格歧視。
對生活富足的家庭來說,每件商品多交幾塊錢可能無關痛癢,但對於本就貧窮的女性,這筆錢可能是用來維持生計的,但卻毫無緣故地被榨取了。
3很多人應該非常好奇,為什么女性的平均收入不如男性高,但市場上針對女性的產品卻更貴?目前,官方機構的調查和媒體的分析主要顯示出4種原因。
如果說關稅和市場壟斷是不可抗力因素,那麼一些品牌對女性消費觀念的偏見卻是可以被改變的。許多商家認為女性的錢更好「騙」,認為她們更追求商品的外觀和附加值,而不是本身的質量和性能。
其次,認為女性消費者對價格更不敏感,花錢更「大手大腳」,這種觀念似乎一直存在於人們腦中,但它卻是毫無根據的。
事實上,對於洗髮水、牛仔褲這些針對性別定製的產品,許多女性是被動選擇了商家為她們設置的價格。但如今連牛排、盒飯這些根本與性別無關的產品都要搞男女差異,花同樣的錢,讓女性買分量少,質量次的,那就讓人不得不憤怒了。
看起來不起眼的差別,反映的是持續幾十年的價格歧視。不是所有的女孩子都喜歡粉紅色,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注重產品外觀,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願意為商家的偏見強行增加的成本買單。
女性想要的並不是什麼「特殊待遇」,而是作為普通的消費者能被平等對待。
原標題:《身為女性,每年還要交近萬元這種「稅」?》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