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嗨~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小嗨一樣的經歷和感受。
當一部電影上映之後,網友們的評價非常高,身邊的朋友也在相互推薦。
使得我們自己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想要去一睹風採。
可是由於工作、應酬等等原因,終究還是不了了之。
沒錯,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每年都有很多優秀作品呈現在我們面前。
但不得不說,在這樣一個快節奏的社會裡,將近兩個小時的長片電影對於某些分身乏術的小夥伴來說的確有些「望塵莫及」。
所以近些年來,短片越來越受到一部分觀眾的喜愛。
在小嗨看來,短片的創作一點也不比長片電影容易。
因為導演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將自己想要表達的立意完完整整地表達出來。
這就像小成本電影一樣。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做出自己想要的效果,無疑是一種挑戰。
而今天小嗨要和大家分享的,正是一部短片中的「佼佼者」。
那就是2017年頗為火熱的《The Dolls with Attitude》/《態度娃娃》。
《態度娃娃》曾在2017年榮獲日本Fabulous Four最優秀獎、觀眾評審獎。
該片的片長僅有6分37秒,但立意卻相當深刻。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艾莉的普通女生。
從小到大,她時時刻刻都在努力保持微笑,掩飾自己的其他情緒。
直到某天,她發覺自己的面部變成了只會微笑的「面具」。
可是其他人,包括身邊的朋友似乎都沒有發現她的不妥。
並且因為這張隨時保持著微笑的「面具」,她還被星探發現,成為了炙手可熱的當紅明星。
然而艾莉一直都不喜歡自己的這張「面具」。
即便在她風靡全國上臺演出的時候,依然怯懦地低著頭。
終於,在一場大型演出的舞臺上,艾莉鼓起勇氣,用話筒敲碎了自己的「面具」。
可是「面具」之下,卻空無一物。
我們總說,愛笑的女生運氣不會差。
這句話在某種程度上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這毋庸置疑。
但如果一個人只會微笑呢?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因為自己的單純善良,從不拒絕別人的請求。
也很容易就原諒別人的冒犯和過失。
更不會輕易去麻煩和打擾別人。
久而久之,就變成了所謂的「老好人」。
就像片中的艾莉一樣,總是用微笑面對別人,每天頂著一張「面具」過活。
比起自己的想法,她更加顧及他人的感受,體恤他人的情緒。
小時候同班的男孩打碎了她的魚缸,她心愛的金魚也隨之死亡。
她始終微笑著說「沒有關係」。
可在埋葬金魚的時候卻獨自流淚,黯然神傷。
所以她變成了一個除了微笑以外表達不出來任何感情的「瓷娃娃」。
這時再想表達自己的想法和其他情緒,已經無濟於事。
在這個社會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為了打理好和別人之間的關係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明明不開心,卻還要笑臉相迎。
明明心裡很生氣,嘴上卻還要說著「沒關係」。
我們太過在意旁人的看法,勉強自己去做不喜歡的事情,生怕一不小心就被貼上「不易相處」的標籤。
然而,這樣的退步和忍讓,大多時候換來的都是得寸進尺和習慣。
為什麼除了艾莉自己以外沒有人發覺她面部的變化?
因為她身邊的朋友,已經習慣了她整天一副微笑的樣子。
當這種假意的微笑變成了自己的習慣,同時也變成了別人的習慣的時候,也許我們本身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當艾莉約朋友們出來見面的時候,她們明明在同一家咖啡館、同一個位置上坐著,卻和艾莉說自己沒有時間。
「艾莉?」
「反正她只會笑而已,有什麼好見的?」
為什麼?因為她們身邊,坐著一個和艾莉一樣只會微笑的「瓷娃娃」。
而其他人,喜歡這樣的「假面」。
不然當艾莉被星探發現之後,也不會轉眼間就成為了當紅明星。
她的粉絲也不會一味模仿她的樣子。
這種微笑就像病毒一般,幾乎感染了所有人。
好像每個人都不想要自我,都想永遠和艾莉一樣,保持微笑。
對任何人、任何事都無底線地容忍,每個人都活成了一個樣子。
說了這麼多,難道這部《態度娃娃》的主旨只有讓人們做回自我嗎?
並不是。
在我看來,它更多的,是想表達一個人要有追求和涵養。
當艾莉鼓起勇氣打破自己的「面具」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面具」之下,空無一物。
儘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喜歡她,追捧她。
其實現實社會中又何嘗不是這樣?
很多人都淪為金錢和利益的奴隸,空有一副軀殼,內心卻是空虛,沒有任何追求。
也有很多人盲目地去跟風、追捧,殊不知自己追捧的那個人的「面具」之下,其實空無一物。
所以,人,要學習,要讀書,要經歷,要體驗,要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
更要用這些內涵將自己空虛的心填滿。
在此之前,做一個只會微笑的「瓷娃娃」也不是不可。
因為當你將自己的內心充實起來之後,打破「面具」,終究會是一個有能力表達自己情緒的人,而不再是一個只會微笑的「瓷娃娃」。
在你有這個能力之前,不要再一味地空談「活出自我」了。
因為你的面具之下,很可能,也是空無一物。
(本文由High電影原創,如需借鑑,請務必標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