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7年,隨著大眾審美能力的逐漸提高,對爛演技的容忍力度越來越低,《演員的誕生》應運而生,讓一些並不被觀眾所熟知的二、三線優秀演員大放異彩,猶如一股春風,在行業中吹起了波瀾。一時間人人都以為「好演員的春天到了」,沒想到四年過去了,演技類綜藝扎堆上線,有話題、有熱搜、有偶像入局、有導師撕逼,唯獨「演技」越來越無人在意。今天,就讓我們通過數據來回顧演技類綜藝一路走來的「得」與「失」。
熱度與口碑倒掛
《演員請就位》憑話題領先
雖然,2017年播出的《演員的誕生》嚴格來講並不是演技類綜藝的開端,但該節目首次做到了把一批演技優秀的冷門演員推上舞臺,以競演的模式讓觀眾體會到了演技的魅力,流量不俗,從而讓該綜藝類型迎來了真正的風口。不僅浙江衛視在第二年將節目更名《我就是演員》後持續經營該品牌,同時,早已嗅到商機的視頻網站也開始發力紛紛擠進了這一賽道。
為了避免同質化的尷尬,這些網綜在內容上都加入了一些不同的玩法,騰訊的《演員請就位》選擇從導演視角展現影視行業生態圖景,第二季又加入製片人選角的視角,將演員們劃分為S、A、B三個級別。優酷的《演技派》的定位則是年輕演員的片場生存真人秀,摒棄了經典片段再現的形式,為選手量身定製劇本,從建組、選拔、試戲到定角、出演,影視劇的幕後製作流程被完全展露在觀眾面前。愛奇藝的《演員的品格》也將聚光燈定格在了年輕演員身上,並利用網綜節目的模式,將選手劃分等級,與粉絲高度綁定,堪稱演員版的《偶像練習生》。
上圖是這些綜藝在各個維度的數據表現,在浙江衛視播出的四檔臺綜中,最新的《我就是演員第三季》拔得頭籌,CSM59城收視率2.451,可見由於正和章子怡掀起的一波波熱點話題讓不少觀眾有了追看的熱情,。而在四檔網綜中,《演員請就位》系列播放指數一騎絕塵。
接下來再看看這幾檔綜藝的話題討論熱度,我們選取了相關話題的微博閱讀量,微博討論量,還有百度指數三個維度進行觀察。毫不意外表現最優異的是導師「抓馬」戲份接連上演,暗流湧動爭議不斷的《演員請就位》系列。
最後讓我們看一下這些綜藝的口碑情況,豆瓣評分分數最高的是播放量和討論度雙雙墊底的《演技派》,8檔節目都不超過7分,可見大眾的認可度非常一般。
可以說,演技類綜藝走過的這四年時間裡,出圈話題越來越多,影響力不斷擴散,整體生態卻已經完全偏離了一開始的「讓好演員被看到」,難以叫座又叫好,走上了網友一邊「吃瓜」吃的不亦樂乎,一邊瘋狂輸出吐槽的「黑紅」道路。
導師扛流量
偶像已就位
從被希冀能夠拯救國產影視市場「痛點」的特效藥,到今天的「爭議」收集器,究竟是哪些原因造就了演技類綜藝的現狀?
首先,不可不提的就是唱跳偶像的大規模加盟。從2018「偶像元年」開始,國產偶像行業如「雨後春筍」般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大量的男團、女團被批量產出,卻苦於音樂產業式微,沒有展示唱跳能力的舞臺,陷入了「出道即巔峰」的困境。所以越來越多的經紀公司開始為愛豆布局影視路線,而在科班演員就業形勢都無比嚴峻的當下,演技類綜藝無疑是他們能夠推開演員大門的最佳突破口。
而對於綜藝本身來說,節目組顯然也很樂意讓這些偶像們成為引流的「關鍵詞」。2019年,孟美岐、王子異等男團、女團愛豆開始出現在演技節目中,不過當時的他們只是作為陪襯,並未收穫太大的關注,等到了2020年,偶像們掀起的話題熱度已經完全碾壓了同場競技的實力派,成為了所有人目光的焦點。
這些人裡雖然不乏有謝可寅、馬嘉祺、丁程鑫這樣能夠拿出不錯的演技水準,打破世人對「流量」偏見的「天賦派」,但大部分沒經歷過系統學習的偶像還是不出所料,演技「渣」出了的風格,「渣」出了記憶點,陳宥維的「嘴唇抽搐」版夜華,何昶希的面癱「車禍」版《陳情令》,這種「名場面」只能讓所有觀眾哭笑不得。雖然,對藝人來說「黑紅」也是紅,從「審美」變成「審醜」的演技類綜藝,口碑卻不可避免的一路下滑。
其次,演技類綜藝的核心從選手偏移到了導師身上,過分依賴「眼球經紀」,也是原因之一。從上文的盤點中可以看到,各維度數據最好的《演員請就位》系列,無論在討論度還是出圈片段上,導師的「存在感」都要比選手更勝一籌,扛起了節目的大半流量,隔壁正在熱播的《我就是演員第三季》更是如此。
特別是於正、郭敬明二人的存在,更是名副其實的「綜藝神獸」、「流量收割機」,有他們在的地方永遠不怕缺乏話題,以至于于正因為抄襲事件退出《我就是演員第三季》後,章子怡就顯得有些「獨木難支」。面對節目中大量湧入的偶像,兩人的態度截然相反,卻都愛憎分明,時刻拉滿戲劇張力,郭敬明頂著所有人的質疑也要給何昶希S卡,於正痛批李汶翰演技不行又「軋」綜藝,做事不夠專注……,如此種種下來,節目就如同住在了熱搜上,被挑起情緒的網友們紛紛主動吃瓜,對話題片段進行充分的再交流、再解讀和再創造,圍觀效應讓熱度不斷發酵,節目組KPI輕鬆到手。
演技類真人秀
究竟是不是「偽命題」?
在演技類綜藝一檔接一檔,勢頭如火如荼的背後,也難免會有一部分觀眾質疑,這類節目是否已經走到了「畸形」的階段?早在《演員的誕生》播出時,節目組打出了「以演技為視角,為有實力的追夢演員搭建一個演技切磋的真實平臺」的slogan,可見為行業「造血」才是所有演技類綜藝的根源價值。但四年來從這8檔節目中走出的演員,除了最開始的周一圍、藍盈瑩、辛芷蕾,幾乎沒有人吃到了節目熱度的紅利,以去年《演員請就位》第一季的冠軍牛駿峰為例,節目完結後他並沒有接到什麼驚天大餅,資源、人氣依舊原地踏步。
既沒能挖掘遺珠,也沒能推出新人,看起來熱熱鬧鬧的演技類綜藝,造星能力竟然幾乎等於0,讓人唏噓之餘更值得深思,除了導師過於搶戲導致選手缺乏記憶點之外,以單薄的片段式內容去展現演技這門複雜的技藝真的合理嗎?
第一,眾所周知,電視劇、電影需要很長的創作時間,演員在正式拍攝之前也會有一定的準備期,但在綜藝以天為單位的速成狀態下,很難打磨出一個優質的作品,演技派如李冰冰在參加《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時也曾在微博發文直言,緊迫的時間帶來了太多的遺憾,
第二,演技綜藝無法承載電影、電視劇中複雜的表演層次感,短短幾分鐘類似話劇與小品的表演想要抓住觀眾的眼球,就必須把所有東西都誇張化,只有大開大闔、迅速達到情緒頂點的爆發式表演才稱得上「演技炸裂」,這在無形之中窄化了對演技的理解,一些喜歡內斂克制、在表演上做減法的演員很難取得完全公正的評價。
第三,選角也是影響演技的重要因素之一,任何演員都不是萬能的,連接連瘋狂「翻車」的陳宥維節目後期拿到合適的角色後都能進步明顯,但有一些演員難免在一次失利後就被「釘在了恥辱柱上」,淪為節目製造話題的工具人。
總而言之,單靠演技類真人秀可能無法去定義演員的演技水準,畢竟其中真人秀的成分要遠遠大於對演技的賞析。而它的市場潛力或許依舊不可小覷,卻也很難成為醫治浮躁行業的一顆「靈丹妙藥」,在影視作品中,演員的表演僅僅是其中一個環節,而且很可能並不是最關鍵的,所以想讓市場走向健康、成熟,不能寄希望於依靠幾檔節目調教偶像、捧出遺珠,需要的是整個影視行業正本清源,共同改善結構性的頑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