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喵小姐。
不熟的人別發微信語音是當代網聊禮儀,微信長語音何時被取消早就成了大家關注的話題。
能給我發微信語音的人大體可以歸類成三類人:見過我裸體的男人,不會打字的長輩,以及說話不帶太多兒化音的北京人。
儘管如此,無論跟你聊天的人是誰,接到一連串60s的語音消息還是像被判了刑。
任何一段超過30s的語音都是在拱火,結巴和組織不好語言的人就是火上澆油。
不難發現中國人在不面對面講話時普遍廢話賊多,打電話時習慣說「誒誒誒好的誒誒拜拜」的人,講語音的時候就一定會把「然後」和「內個」貫穿其中。
但凡在公共場所,你總能遇見一個人把一句話變著法地對手機說了無數遍,你都聽明白了,他還沒理順呢。
30s的語音停頓共計10s是基本,耗時5分鐘才把事兒講清楚已經是個人新紀錄,一條語音反反覆覆說3遍,說完3遍聽3遍。
強姦旁人耳朵不說,這舉動不禁讓我懷疑發語音的初心到底是不是為了省事兒。
一張微信頭像送給不愛聽語音的你們
有人願意發,沒人願意聽是微信語音這項雞肋功能的現狀。
網友甚至總結出了一套#如何應對長語音#的話術來避免一長串語音+紅點的聽覺和視覺災難。
暫且是把話接上了,但實用性只能給60分,畢竟你不能這麼跟你媽說話。
由此一來,轉文字就成了長語音的歸宿,只有擁有一口流利普通話的人,才能配得上這項功能。
只有北京人才配給我發微信語音,其他地區的人都是扯淡。
博主@紙做的 說:「微信發送時長30s以上的語音用戶需上傳本人手持普通話一甲證書照片」。
北京人的普通話標準程度,主要就展現在語音轉文字時的一字不差,見者感動。
方言轉文字就是從一種狗屁不通到另一種狗屁不通,從包郵地區輻射到福建廣東,有些話說出來都找不到對應的字,轉文字對於南方人民普遍無解。
舉個例子吧,大學的時候室友是閩東人,普通話裡的「你要什麼自行車」,閩東話文字版是「噢地那拉卡拉茄」,有些方言天生就帶著加密功能,你不得不respect。
只有北京人才能讓你暫時忘記60s語音帶來的恐懼,甚至會為你帶來一絲絲嚴謹的快感。
方言VS北京話
當你擁有一個北京朋友,打字和語音的區別就在於一鍵轉文字。
倘若你沒試過,你大可以讓北京人給你隨便發一段語音測試一下。
儘管北京境內東城還會嫌棄通州的有口音,但整體在微信語音上沒什麼差別,前提是把話說清楚了,別吞字兒。
有段時間女孩邊走邊發微信語音成了一種特颯的表現,仿佛踩著高跟走在三裡屯拿著手機發語音就成了都市名媛。
但當你成為被發語音的那個人,就會發現在街頭髮的語音大風的收音比人聲高多了,發完語音的人完事兒了,收到語音的人必須找個安靜的地方來來回回聽好幾遍,才能明白對方的意思。
覺得自己說話清楚的大可以試試微信的另一個功能,叫語音輸入。不用考證,它就是你普通話的照妖鏡。
論語音輸入的弊端
何況資訊時代,發語音看似方便實則是在吞沒信息。
對接工作聽錯了咋辦?過後想查一下重要信息咋辦?想回顧一下跟男友某段浪漫對話咋辦?吵架了想翻舊帳撕逼咋辦?
我本人除非想表達吐槽或者憤怒情緒的時候真的很討厭語音,一是我不能短時間內組織好語言表達我的真正意思,二是有些信息後續真的很難檢索得到,即便還記得時間,想從一長串語音裡挑出想要的那段還是比登天還難。
換句話說,文字才是最準確最冷靜也應該是最浪漫的表達方式,對自己越重要的人我會越捨不得發語音,不想讓對方費勁。
站在愛發語音的角度說,沒人想要在傾訴的時候被敷衍,但敷衍不是本意,被莫名其妙塞來的語音才是問題。
換句話說,沒有朋友會拒絕信任和善意。下次發語音前跟對方說一句「我現在不方便打字,你可以聽語音嗎?」,就相當於是「按頭給我聽」的意思了。
真正聰明的朋友會換一個禮貌的方式對你苦苦相逼,還讓你不知不覺因為被在意而樂在其中。
- END -
合作聯繫
Email:money@xinliyous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