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渭南市澄城縣文化積澱深厚,民風淳樸,作為民間音樂的鼓吹樂藝術更是源遠流長,是澄城民間廣為流傳的主要樂種之一。澄城縣民間鼓吹樂演奏以嗩吶等樂器為主,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樂套曲,主要分布和流傳於溝南、溝北(以澄城縣茨溝橋為分界線,茨溝橋以南為溝南,茨溝橋以北為溝北)、城區及周邊地區,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深受廣大群眾喜愛。2009年,澄城鼓吹樂被列入陝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澄城鼓吹樂資料圖片(本文圖片由澄城縣文化館提供)
追溯澄城鼓吹樂的源頭,民間鼓吹樂在澄城縣從早年間就已經有了,發展到清末和民國初年,已有相當的規模。在過去民間宅院門前的漢魏風格的拴馬石雕刻上和代代相傳的古譜上均能找到它的印記。
澄城鼓吹樂使用的吹奏樂器有:喇叭、嗩吶、海笛、笙、管、笛等,打擊樂器有開道鑼、馬鑼、鼓板、小鼓、樂子、勾鑼、手鑼等。在演奏形式上除了傳統的坐樂、站樂和行樂演奏外,還有如《三元鼓》《五子登科》的舞蹈演奏方法和在演奏過程中伴之以「抽腸換肚」「搭殼子」等小雜耍。其演奏方法主要以海笛、笙、管、笛為主伴之鑼鼓等打擊樂器的民間鼓吹樂和以嗩吶為主伴之鑼鼓等打擊樂器的民間鼓吹樂兩種。前者多以曲牌連綴的形式演奏一些大型的鼓吹樂套曲,運用轉調或變換速度等方法將數首單牌子樂曲巧妙地連綴在一起,民間稱之為「細樂」,具有委婉細膩和莊重平穩的演奏風格。後者則多演奏一些嗩吶曲牌,民間稱之為「粗樂」,演奏風格粗獷豪放而鏗鏘有力。
澄城鼓吹樂演奏的曲目大都來源於傳統曲目、地方戲曲牌和由民歌變奏而來的曲目,地方戲曲曲牌所佔比例最大,有《大開門》《金擺場》《哭黃天》等。來源於民歌變奏而來的鼓吹樂曲牌則富有歌唱性,呈現出旋律美、舞蹈美、歌唱美、調性美等顯著特點,不但為本鄉本土的聽眾所喜愛,而且在周邊地區也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澄城鼓吹樂演奏者們表演
澄城民間鼓吹樂傳播的主要媒介是民間演唱團體、自樂班和鼓吹樂班子,他們大都以村為單位遍布城鄉,自成一體。就其區域演奏風格而言,縣城和溝南委婉細膩,而溝北則粗獷豪放,它們都以其固有的表達能力來烘託渲染各種民間禮儀活動中的熱烈、歡樂和悲痛、悽涼的不同氣氛,並以各種演奏形式服務於民間婚喪壽喜的禮儀活動之中。
澄城鼓吹樂藝術服務於民間禮儀活動中
澄城地處關中北部依山鄰水的丘陵地區,民間鼓吹樂曲目多,種類全,調性豐富,演奏形式多樣,表現性能各異,集民間音樂之大成,又因其接近語言的自然聲調而易於流傳,並深受人民群眾之喜愛。它與民間的各種禮儀活動息息相關,與人民群眾的生老病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來源於生活,貫穿於生活,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民俗學價值。
在各類流行文化交融的今天,目前的現狀為民間樂器向西洋樂器逐步過渡,民間鼓吹樂曲目向流行音樂逐步過渡,一些有價值的傳統樂器、演奏形式和優秀曲目面臨無人繼承而失傳的危險。澄城民間鼓吹樂這一古老而傳統的文化藝術也遭到了衝擊。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