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後世譽為湘軍之母,卻因感慨洋人鐵船的先進而憂國嘔血而亡

2021-01-17 中國收藏撿漏那些事兒

他被後世譽為湘軍之母,卻因感慨洋人鐵船的先進而憂國嘔血而亡

胡林翼(一八一二——一八六一)湖南益陽人,道光進士,清代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著有《讀史兵略》一書。

道光二十六年,胡林翼奉詔遠赴貴州,督練黔勇,肅清匪類,平定苗疆;鹹豐四年,太平天國佔據東南半壁河山,胡林翼奉旨返湘,協助曾國藩,圍剿太平軍,轉戰蘇浙、江漢等地,克復武昌,迭建奇功,擢升湖北巡撫。

胡林翼宵衣旰食,經營武漢三鎮;殫思極慮,籌餉運糧,以作湘軍有力後盾,俾使敵前將士,無後顧之憂。人云:「曾國藩為湘軍之父,胡林翼為湘軍之母。」

一日,胡林翼與幕僚議事,屬下來報:「洋人鐵造輪船,能在長江航行。」

胡聞後頗為詫異!暗自思忖:「鐵船浸在水中,何以不沉?」遂策馬江邊觀望,只見洋輪數艘,鼓櫂逆流而上,激起浪花,被大浪衝擊的臨近帆船,在劇烈搖蕩下,頃刻消失於茫茫大江中。

胡慨然曰:「匪亂易平,外患將不堪設想」,竟憤激嘔血,一病不起辭世。兩湖軍民,哀慟如喪考妣,野祭巷哭,經月不輟。

曾國藩挽胡林翼聯:「逋寇在吳中,是先帝與藎臣臨終遺憾;薦賢滿天下,願後人補我公未盡勳名」,實為持平之論。

胡林翼精忠感人,德澤廣被,朝野同欽,名垂青史。

相關焦點

  • 曾國藩湘軍和太平天國敵對多年,為何湘軍一直不敗,還越戰越強?
    曾國藩的湘軍和太平天國戰鬥多年,為什麼湘軍能變強,真的是因為湘軍人人都能以一當十嗎?從金門戰役開始一直到天經淪陷,湘軍一直是太平軍跨不過去的一道坎。 我們可以從史書上看到,在西徵和進軍廬州的時候,曾經失敗過,卻被陳玉成和李秀成消滅,這兩次讓他們產生了嚴重損失。其他的時候,一直在勝利。
  • 陸遊愛國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欣賞
    我們知道,陸遊是偉大的愛國詩人,尤其是他的名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成為千古絕唱。下面,我們就陸遊的這句話進行解讀,願意與大家學習和共勉。「位卑未敢忘憂國」這句話的出自於宋陸遊《病起書懷》。這裡的「位卑」的意思是地位低下。
  • 中日甲午戰爭一觸即發,清庭拜請湘軍最後的虎將——劉錦棠
    作為封疆大吏,主持洋務,新修水利,倡辦新學,操練新軍,引領文化風向,已將當時的武漢,打造成了洋人眼裡的繁華的東方芝加哥,每天有忙不完的公務。而在此時,清廷卻要他親往湖南傳旨給一個賦閒在家的人,他知道,清廷是真的感受到了危機!
  • 張鳴:最討厭洋人的群體
    晚清最討厭洋人的群體,就是八旗人。北京的禁衛軍神機營、前鋒營、火器營、健銳營,宮廷的護軍,在痛恨洋人方面,更是拔了頭籌。這麼多年跟洋人打仗,無論對付的是西洋還是東洋,八旗兵好像都沒怎麼上過陣。往好了說是因為他們比較金貴,輕易不能用,往壞了說就是沒有用,上不了陣。
  • 唯一被洋人扶立的皇帝,被日本人譽為聖人,曾預言列強入侵中國
    就在順治帝左右為難之際,一個洋人的出現,堅定了他的決心。這個洋人名叫湯若望,是一個德國傳教士,精通科學。他對順治帝說:「如果您不想您的接班人是個短命皇帝,那就立三皇子玄燁。」這是為什麼?原來,清朝初期,一種可怕的疾病正在中國蔓延,這種疾病就是天花。由於當時醫療條件落後,天花的傳染率和致死率都非常高,但是,天花有一個特點,那便是感染天花痊癒的人,終身免疫。
  • 與拍出《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電視湘軍並駕齊驅的還有「XX湘軍」
    其背後的「電視湘軍」功不可沒,這不,這段時間爆火,並有成為現象級綜藝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又一次展現了「電視湘軍」的厲害之處。就因為這個節目,我還第一次開了視頻網站的會員呢!當然,今天的主角不是電視湘軍,而是「電競湘軍」,了解電競的可能會知道,這些電競職業選手籍貫分布在湖南、湖北、廣東的真的非常多,尤其湖南,真的是貢獻了非常非常多的電競選手。
  • 成語 憂國愛民 詳解
    憂國愛民yōu guó ài mín成語簡拼
  • 韓策︱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
    韓策︱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 張易和 整理 2020-06-16 09:58 來源:澎湃新聞
  • 他文武兼備、直言敢諫、憂國愛民,被稱大宋第一全才當之無愧
    他用我已無我的精神,踐行著忠君愛國之志,撒播憂國愛民之心。接著朝廷詔書外放他為睦州知州(今杭州淳安)。1034年調任蘇州知州,這年又因治水有功,被調回京師。此舉不僅證明了範仲淹直言敢諫的為國為民情懷,也向後世展示出這些官員深厚的文學功底。文學功底深,軍事造詣也很高
  • 安慶之戰:太平軍「圍魏救趙」與湘軍「圍點打援」之較量
    此次安慶戰敗,天京西部門戶喪失,拉開了太平天國敗亡之序幕。 安慶之戰,太平軍有主場優勢,但依然打不贏湘軍,原因何在呢?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雙方所採取之戰術,直接關係到勝敗得失。安慶之戰:太平軍無法複製之前成功經驗,「圍魏救趙」之計失敗;湘軍繼續「圍點打援」,再次獲勝。在此,筆者就從雙方戰術分析,太平軍為何失敗,湘軍又為何勝利?
  • 洋人畫師畫下的乾隆長相,秋官太帥、張鐵林圓潤,焦晃老師才神似
    不過古代皇帝遺留的畫像,大多經過宮廷修飾完成,或是因為後世遺失,通過文字進行補充,因此前後區別有著很大變化。像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早年流傳著一張鞋拔子臉,被指是本人。然而後來出現了所謂「遺民」,取出朱家保存多年的先祖畫像,卻又是另一幅長相。到底哪一幅才是真的?如今還爭論不休。
  • 日本的軍歌-有我漢唐之雄渾跌宕之象
    日本的軍歌-有我漢唐之雄渾跌宕之象                《則天行地歌》——大日本皇軍軍歌,作詞大川周明。       一、 汨羅淵中波濤動,巫山峰旁亂雲飛,混濁之世我獨立,義憤燃燒血潮湧。二、 權貴只曉傲門第,憂國此中真乏人,豪閥但知誇積富,社稷彼心何嘗思。三、 賢者見國衰微徵,愚氓猶自舞世間。治亂興亡恍如夢,世事真若一局棋。四、 昭和維新春之空,正義集結大丈夫,胸中已足百萬兵,飄散萬朵之櫻花。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在白蓮教起義之後,清王朝對付全國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就非常喜歡使用團練之法:修築土堡聚集民眾,堅壁清野、舉辦團練。所以到了1850年鹹豐年間,湖南湘鄉境內大批會黨舉行農民起義,署理知縣的朱孫就是靠著舉辦團練對付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軍,到了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緊靠廣西的湖南士紳十分緊張,於是朱孫詒擴大了團練的規模。
  • 晚清第一「情種」,同時也是第一「硬漢」的湘軍水師統帥·彭玉麟之...
    祖籍衡永郴桂道衡州府衡陽縣(今衡陽市衡陽縣渣江)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因舅舅病故,彭玉麟遣人去安徽,將外祖母並竹賓姨接來衡陽奉養。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彭玉麟外祖母病逝于衡州。竹賓姨出嫁。彭玉麟與鄒氏完婚。
  • 湘軍崛起之戰:太平軍兩次殲滅八旗,給曾國藩做嫁衣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給了沉睡200餘年的漢族地主勢力再次崛起之千載良機,深刻改變晚清軍政格局,並成為大清之掘墓人。武昌起義勝利,若沒有漢族官僚支持,希望渺茫。晚清漢族勢力崛起,得益於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了嫁衣。
  • 李鴻章在晚清宦海樹大根深,為何攤上庚子之亂,想退休都退不了?
    無論生前還是死後,他都是個頗有爭議的人物,康有為稱李鴻章是"維新之同志";梁啓超評價他:"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更不言後世用 "水淺而舟大也"來評價,嘆息李鴻章這隻大船在晚清的淺水中無法行駛,進退維谷……他宦海浮沉40餘年,遭遇創紀錄的800多次彈劾,有的是小人告密,有的是上司打壓,有的是親信背叛,有的是政敵陷害,有的是捕風捉影,有的是證據確鑿,面對無數或明或暗的對手
  • 天國疲軟:洋槍洋炮的30萬太平軍為何攻不下1萬湘軍?
    在李秀成軍中訓練太平軍使用近代槍械的洋人則認為「叛軍(指太平軍)中四分之一的兵士佩帶步槍和來復槍,忠王的一千名衛隊完全佩來復槍」——《投名狀》裡太平軍的武器裝備好於清軍的場面,歷史上確曾發生。1862年9月,正是忠王李秀成攜麾下的十三個王,率領號稱60萬之眾的太平軍精銳(據《太平天國戰爭全史》,實際人數在30餘萬)回師雨花臺,以圖解除湘軍對太平天國首都天京(今南京)的包圍。忠王大軍抵達天京後,東自方山,西至板橋,旗幟如林,層層排列,環繞雨花臺湘軍營壘,「自前至後,處處皆紮營」。
  • 盤點湘軍「吉字營」中的5大虎將,第一殺心之狠,連曾國荃都膽寒
    後來圍攻安慶時,郭松林率眾於小池驛會剿陳玉成部,攻克安慶後,郭松林因功擢升遊擊,賜號奮勇巴圖魯。後被調往李鴻章的淮軍,成為李鴻章麾下數一數二的猛將,屢破太平軍。雖然郭松林官位也一路扶搖直上,但對於曾國荃仍是言聽計從,曾國荃奉命平定捻軍時,調郭松林募兵前來支援,郭松林二話不說便招募湘軍前去,期間因中伏差點死去。
  • 為啥清政府裁撤湘軍卻不裁淮軍?不怕李鴻章擁兵自重威脅朝廷嗎?
    滿清入關後,對漢族大臣的任用是事出無奈,被譽為千古完人的曾國藩對此看得最透徹。所以曾國藩要激流勇退,主動要求裁撤湘軍。 曾國藩是朝廷重點培養的對象,他是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進士,1840年就授翰林院檢討,七年之後就升任內閣學士加禮部侍郎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