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策︱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

2020-11-24 澎湃新聞

韓策︱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

張易和 整理

2020-06-16 09:58 來源:澎湃新聞

2020年5月22日晚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史學論壇第十五講在線上舉行,主題為「疆吏與軍機是如何互動的?——從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看湘軍之崛起」,由歷史系助理教授韓策主講,李隆國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張劍教授和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張曉川副教授評議。

韓策首先介紹了鹹豐時期「疆吏與軍機的互動」這一問題的提出過程和旨趣所在。湘軍之崛起有很複雜的因素,相對來說,清廷高層的運籌帷幄以及湘系領袖和朝廷高層的互動情形,目前還顯得撲朔迷離。一般認為文慶、肅順在高層支持,是湘軍崛起的重要因素。但肅順當權已有數年,而直到1860年江南大營崩潰後,曾國藩才獲得督撫大權。根據張劍的最新研究,即使在江南大營崩潰的情況下,給曾國藩放權也需要肅順反覆向鹹豐皇帝解釋疏通,可見其中阻力之大。饒有意味的是,江南大營崩潰後,胡林翼迅速掌握中央動向、安排「代言人」在高層運作發聲,說明其擁有強大的「情報網」,由此可以掂量胡林翼構築的京師情報網和高層盟友的重要性。所以本次講座想討論的問題有二:其一,胡林翼京城情報網的輪廓是怎樣的?是如何構築起來的?對於湘軍之崛起意味著什麼?其二,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在晚清具有普遍性,而類似的圈外和圈內的暗中勾連,軍機的保密與洩密,也是一個古今中外具有普遍性的問題,雖然性質有時不盡相同。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現象的產生、影響和某種程度的解決呢?

韓策以《花隨人聖庵摭憶》及《胡林翼未刊往來函稿》中收錄的五通「劍影雙虹室」致胡林翼密札作為引入。通過內容分析、筆跡比對,確認密札作者應是鹹豐朝的領班軍機章京錢寶青。此人在當時甚受推重,與庚申之變後升任軍機大臣的焦祐瀛(鹹豐皇帝的顧命八大臣之一)同時擔任領班軍機章京,地位一度比焦祐瀛更高。但由於1860年春英年早逝,所以幾乎被歷史遺忘。其胞侄就是北洋政府內閣總理錢能訓。種種跡象表明,錢寶青是胡林翼京城情報網的重要一員,當然也絕非唯一的聯絡對象。

錢寶青胞侄:北洋政府內閣總理錢能訓

韓策進而指出,胡林翼集中構築京城情報網是在1856年年末攻克武昌之後。此前,一方面軍事倥傯,朝不保夕,「無暇」聯絡,另一方面功勞和地位尚未凸顯,即使聯絡也難以得到格外重視。但胡林翼率湘軍攻克武昌後,情況大為不同。首先,有了政治資本的胡林翼,急需了解最高層的軍事部署動向並在湖北善後、湘軍籌餉等方面爭取支持。同時,由於領班軍機大臣文慶突然去世,對湘軍不甚友好的彭蘊章接任領班,胡林翼捲入了中央的派系和路線鬥爭。這是其構築「京城情報網」的兩大背景。接著,通過梳理胡林翼的京城聯絡對象,韓策勾勒了這張情報網的大致輪廓,其中包括胡林翼的湖南同鄉京官鄭敦謹、嚴正基、郭嵩燾、吳桐雲等人;進士同年、南書房翰林沈兆霖,內閣學士宋晉;重中之重的是軍機處的要員,包括錢寶青、梁瀚等人。特別是胡林翼與錢寶青的通信不僅頻繁,而且都是長篇密札,透露了諸多關鍵性的中央軍政決策動向。由此甚至可以猜想,胡林翼與肅順等權臣也可能存在直接聯絡。

錢寶青手跡

胡林翼的「京城情報網」具有多方面的意義。它幫助湘軍領袖及時了解鹹豐皇帝和軍機大臣的想法和動向,掌握葉名琛、何桂清、黃宗漢、福濟、英桂、勝保等大員的動態和各地軍情變動。通過錢寶青向鹹豐的復奏,1859年胡林翼、曾國藩設計的四路進兵戰略得到支持,奠定了湘軍攻佔安慶的基礎。在著名的「樊燮案」中,錢寶青奉命與湖廣總督官文會同查辦,對保護左宗棠和湘系勢力起了關鍵作用。同時,胡林翼的情報網及其盟友的集體發聲,配合肅順,促成了1860年曾國藩出任兩江總督,湘軍崛起之勢由此告成。

最後,韓策對軍機處的保密與洩密問題進行了引申,指出高層信息不僅是稀缺資源,也不僅是權力象徵,常常就是權力本身,因此圈外和圈內的暗中勾連,軍機的保密與洩密,觸及的是權力核心圈的信息壟斷、傳播與發布問題,對政局及全社會產生直接影響。特別是疆吏與軍機的互動,在晚清幾乎是普遍現象,其影響需要持續考慮。目前的軍機處研究,尚未達到「活的制度史」的層次,有待進一步深入。

隨後,張劍與張曉川兩位老師分別評議。張劍指出這場報告的三點價值:首先,關注到晚清政治史中「活」的制度運作,特別是與制度相關的人的行為、關係網絡對制度運行的作用。其次,所用公私材料極為豐富,但經過組織剪裁後引人入勝,善用以小見大的方法。第三,證明了晚清私人文獻的重要性。張劍進而談到私人文獻研究利用的三重路徑:考證人物,釐清事實,這是最基本的層面;揭示制度運作、人物心態中的時代特性,方可以小見大;更可再進一步,從情感史的角度進行研究,特別是情感對於政治進程的影響,因為很多歷史進程中政治人物的決策會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響。

胡林翼

張曉川認為,相比此前的朝代,晚清中央與地方政治人物的「名氣」對比出現反轉,晚清的地方大員名氣更大,而許多中央大員反而被遺忘和遮蔽。這與晚清政治史受到近代種種歷史敘事模式影響有很大關係。實際上,名氣和權力是存在落差的,地方督撫在與中央層級的政務交涉上,仍舊是較為被動。這也是他們急於打聽京城「情報」的原因之一。因此,韓策的報告提示我們應當揭開後世歷史敘述的面紗,凸顯晚清政治生態的本來面目。此外,鹹豐以後戰亂頻仍,中央權力削弱,既定製度大規模瓦解,以及折差等制度和通信條件,都是央地官員私人情報交流得以實現的原因。

李隆國老師結合西方中世紀史的研究,指出學者關注的一個熱點是,廷臣如何阻止封建貴族接近皇帝或國王。在不同政治體制下,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存在差異,可以進行中外比較研究。

北大歷史系王奇生教授接著做了點評。他認為,疆吏在京城的「情報網」,屬於信息溝通的範疇。那時官場的信息溝通主要靠人脈、「朋友圈」。直至今天,無論官場,還是商界、學界,人脈、「朋友圈」都廣泛存在,都非常重要。換言之,人際關係網絡在歷史實踐過程中是非常關鍵的環節,但在歷史研究過程中又很難把握,因為有關私領域、潛規則的文字記錄太少,十分難得。王奇生結合自己的研究,指出《朱家驊檔案》《陳誠日記》等都是珍貴的私人資料,從中可以解讀出民國史的精彩內容。

韓策隨後回應了上述點評。他承認情感史轉向是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趨勢,情感史的視角對於研究高層政治、軍機處問題也具有啟發意義。同時認為,無論中外,在大的關節點上處理信息溝通、保密洩密問題,對政治生態和國計民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所以期待中外的比較研究。隨著近年來新資料的大量出版,同民國史類似,晚清史研究也大有可為,希望更多的朋友關注這一領域。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湘軍,胡林翼,情報網絡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湘軍崛起之戰:太平軍兩次殲滅八旗,給曾國藩做嫁衣
    1851年,金田起義爆發,給了沉睡200餘年的漢族地主勢力再次崛起之千載良機,深刻改變晚清軍政格局,並成為大清之掘墓人。武昌起義勝利,若沒有漢族官僚支持,希望渺茫。晚清漢族勢力崛起,得益於太平軍兩次大捷,給湘軍做了嫁衣。
  • 安慶之戰:太平軍「圍魏救趙」與湘軍「圍點打援」之較量
    此次安慶戰敗,天京西部門戶喪失,拉開了太平天國敗亡之序幕。 安慶之戰,太平軍有主場優勢,但依然打不贏湘軍,原因何在呢?拋開其他因素不談,雙方所採取之戰術,直接關係到勝敗得失。安慶之戰:太平軍無法複製之前成功經驗,「圍魏救趙」之計失敗;湘軍繼續「圍點打援」,再次獲勝。在此,筆者就從雙方戰術分析,太平軍為何失敗,湘軍又為何勝利?
  • 陳曉平:張之洞中法戰爭時期的情報網
    毫無戰爭經驗的一介書生,把百戰功高的李鴻章比了下去,自有其成功之道,其中不能忽略的重要因素是,張之洞精心組織了一個高效率的情報網,這是以往中法戰爭研究中所忽略的。張之洞畫像張之洞的情報意識張之洞被稱為「巧宦」,中探花後歷官數十年,一直有驚無險,有賴於他超前的情報意識。
  • 湘軍的組建:從湖南民間團練到私人武裝,看曾國藩如何訓練湘軍
    但曾國藩在長沙訓練軍隊時候,因為召集軍隊練操的問題得罪了綠營兵和綠營頭目,以至於最後和湖南的官員關係不太好,被迫撤出長沙,從1853年9月曾國藩帶著部隊來到衡陽練兵起,到1854年2月25日曾國帶著湘軍北上期間湘軍正式成型,在衡陽的發展過程中,湘軍分別練出了水陸兩軍,軍隊中書有17000餘人,大小戰船361艘、洋炮500多尊、軍械數千件、子藥20餘萬斤,此後變成了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部隊。
  • 統御江南,鄙視槍炮,稱霸晚清的湘軍實力到底怎麼樣?
    而要找到這種慢性死亡的源頭,就要追溯到30年前崛起的一支地主團練武裝,那就是太平天國之亂裡崛起的湘軍。1912年逼皇帝退位的袁世凱,他依仗的北洋軍隊就是脫胎自李鴻章的"淮軍",而"淮軍"則是模仿曾國藩的"湘軍"而建立的。 湘軍是一支在近代中國史上赫赫有名的軍隊,它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湘軍滅掉了席捲江南的太平天國,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朝;後來左宗棠又帶領湘軍平定西北,從侵略者手中奪回新疆。可以說,湘軍是清朝的救世主,但它的崛起也埋下了清朝滅亡的種子。
  • 億生寺之戰:鮑超「注水」之戰,3千湘軍擊敗10萬太平軍?
    1864年7月,中興名臣曾國藩麾下湘軍攻破天京,滅亡太平天國,為大清續命數十年,堪稱再造清朝之功臣。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將領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將赫赫戰功記錄下來,讓後人敬仰。曾國藩、胡林翼等湘軍統帥之軍事活動大多寫在《全集》中,如《曾文正公全集》、《胡文忠公全集》等。
  • 陳玉成一場大霧,引發湘軍史上最大的慘案,7000名湘勇命喪三河鎮
    緊接著,為了解天京之圍,李秀成和陳玉成制定了「圍魏救趙」的計劃:先進攻安徽廬州,把江北大營清軍主力調出來,然後再打回馬槍進攻江北大營。9月,曾國藩、胡林翼利用太平軍主力在蘇北作戰的間隙,制定進軍安徽的計劃。由於安徽省會廬州失陷,鹹豐十日內連續給曾國藩下七道聖旨,讓其派李續賓部奪回廬州。曾國藩沒辦法,只能派大將李續賓和弟弟曾國華率領7000名湘軍精銳,開赴廬州。
  • 他被後世譽為湘軍之母,卻因感慨洋人鐵船的先進而憂國嘔血而亡
    他被後世譽為湘軍之母,卻因感慨洋人鐵船的先進而憂國嘔血而亡胡林翼(一八一二——一八六一)湖南益陽人,道光進士,清代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著有《讀史兵略》一書。道光二十六年,胡林翼奉詔遠赴貴州,督練黔勇,肅清匪類,平定苗疆;鹹豐四年,太平天國佔據東南半壁河山,胡林翼奉旨返湘,協助曾國藩,圍剿太平軍,轉戰蘇浙、江漢等地,克復武昌,迭建奇功,擢升湖北巡撫。胡林翼宵衣旰食,經營武漢三鎮;殫思極慮,籌餉運糧,以作湘軍有力後盾,俾使敵前將士,無後顧之憂。人云:「曾國藩為湘軍之父,胡林翼為湘軍之母。」
  • 太平天國滅亡後,湘軍8000精銳投奔太平軍,原因何在
    ,湘軍集團就開始大規模裁撤,曾國荃的五萬人馬全部裁掉,左宗棠的六萬軍隊被裁撤了四萬,成大吉、席寶田、王開琳等部下全部被裁撤。 《曾國藩全集》記載:「宋國永秉性謹慎,偏於慈柔,又鑑於昔年金口之變,屢次來票不敢接統。……臣奏調婁雲慶統轄該軍,而霆軍各將領久畏婁雲慶之嚴明,公察不願隸其部下。」
  •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京城,坐擁12萬湘軍的曾國藩,為何見死不救
    前方的噩耗,很快便傳到了紫禁城。腐朽清政府所能依靠的,只有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所招募的團練武裝——湘軍。與有「編制」的八旗軍、綠營兵不同,湘軍是軍中實實在在的編外人員。完全是應對因太平天國而引發的兵力不足。
  • 曾國藩用人的重要法則之一——輕薄之人不可重用
    輕薄之人不可重用,這是曾國藩用人的重要法則之一。所謂的輕薄之人不是指工作能力有問題,也不是指沒有道德操守,而主要的特點是表現欲太強。曾國藩講究必須「深沉勇毅」才能擔當大任,如果在關鍵時候用人不當,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局。安徽肥西三河之戰是湘軍成軍以來最慘的一次戰役。
  • 湘軍悍將李續賓,如何被太平軍擊斃於三河鎮?有何後續影響?
    1857年5月,石達開受洪秀全猜忌,離京出走,帶走數萬精兵良將,更使太平軍元氣大傷,整個戰爭形勢也隨 之急劇逆轉。清軍利用這一有利時機,重整旗鼓,於1858年1月重新建立江南大營,包圍天京。江西戰場上,湘軍由防禦轉為進攻,於1857年10月26日攻陷湖口和梅家洲。
  • 胡林翼野史十六則
    胡林翼野史十六則 胡林翼起名之由來
  • 太平天國最後的決戰,李秀成手握20萬大軍,為何打不過2萬湘軍?
    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持續長達13年,吸引了大量的貧苦百姓加入他們的隊伍,太平天國全盛時期兵力超過百萬之眾,那麼聲勢浩大的太平軍為何不敵曾國荃的2萬湘軍? 西徵軍一路上比較順利,成功佔領安慶、江西、湖北等地,湘軍幾次戰敗,氣得曾國藩幾次跳河自盡。 太平軍北伐、西徵以後,天京一直處於被江北、江南兩大營包圍的狀態,楊秀清命石達開率西徵主力回救天京,西徵就此結束。
  • 帝國餘暉:八旗衰落背景下,清朝削弱漢族督撫之努力
    康熙時代,八旗已經沒有往日雄風,漢軍綠營崛起,在平定「三藩之亂」以及徵討準噶爾戰爭中,充當主角。乾隆時代,八旗、綠營都腐朽沒落,其中八旗最為嚴重,他們連祖宗看家本領——騎馬射箭,都不會。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興起,八旗、綠營一潰千裡,無法抵擋太平軍凌厲攻勢。
  •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四人,誰的官職最高,諡號最尊?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這四位漢族大臣都是清末「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的股肱之臣。可以這麼說,若沒有他們的存在,清朝定然會提前亡國。可是俗話說得好,「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曾左李胡四人雖說都是清朝的救世之臣,可總有先後之分。那他們之間誰能排第一呢?
  • 觀海策情報處 | 人物百科之凌遙篇
    國產武俠巨作《觀海策》在開播以來就受到不少國漫小夥伴的關注與支持,隨著劇情的層層推進,動畫裡的角色形象也漸漸在觀眾們眼中變得飽滿起來。但是,接到小夥伴們的反饋,還有很多小夥伴對咱們《觀海策》動畫裡的角色背景還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主角小隊,一個比一個神秘。  有求必應的小編自然不會放過小夥伴們的需求,這不,《觀海策之人物百科》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