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因為你不懂人與人相處的核心問題

2020-12-25 讀經論道

什麼是「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古今學者對其的解釋有很多。

比如《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仁,親也。從人,從二」。意思是當兩個以上的人在一起相處的時候,要相親相愛,這是一種廣義的道德觀念。

而自稱繼承儒家道統的唐代文人韓愈則認為「博愛之謂仁」。也就是所謂「仁」,就是人要愛戴每一個人。

這兩種解釋不能說不對,但也難免有片面之嫌。

我們讀一下《論語》便會發現,孔子在不同的時機面對不同的弟子,對於「仁」的闡述也是不同的。

且孔子從未如許慎或是韓愈一樣給「仁」下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一直在闡述身為「仁者」應當如何作為以及「仁道」是如何體現的。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巧言令色,鮮矣仁」;「剛毅、木訥,近仁」等等。

這就說明孔子的「仁」絕非僅僅是「愛人」這樣一個狹隘、單純的道德觀念,其背後應當是蘊含著很深厚的人文文化的。

想要了解這背後的深層文化,則一定要找到這種文化的根基。

要知道,我們中國古代思想與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古代思想是截然相反的,西方人的思想是典型的「務虛」思想,而我們中國古人的思想是絕對的「務實」思想。

西方人否認眼見為實,他們好奇的是宇宙萬物的本體、人意識的本源這些虛無縹緲跟現實生活沒有太多聯繫的問題。

而我們中國古代思想諸如儒家、墨家、法家、楊朱學派等等思想流派所探討的核心問題其實就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問題。

縱使道家學派的理論觸碰到一些關於本體論的話題,最終也在「天道」的邊緣急轉直下,由「道」引出「德」,重新回歸人文序列。

而古人所謂的學問,從小讀的書、學習的知識,也都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最終也是為了服務於社會中的人倫關係。

這種差別是怎麼來的?

我們觀察一下我們中國的地貌便會發現,中國大陸是屬於一個封閉式地貌。

北部和西部是草原和荒漠,東部是大海,南部則是山區叢林,唯有今山東、河南一帶擁有大片平原以及黃河衝積出的肥沃土壤。

所以,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上古時期,我們華夏族自然而然便定居在了中原這片土地,依託大河平原發展農業,這也就是華夏文明的開端。

而農業的發展就必須要涉及人與人的協作,人文文化就這樣有了誕生的土壤。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老的農業社會人口不斷增加,但生產力卻不足以打破中原地貌的封閉性,所以人文壓力誕生,人們不得不開始思考人與人之間該如何相處這個問題,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人文文化就這樣誕生了。

而西方為什麼沒有產生這種人文思想,因為歐洲地貌多山石,不利於大面積發展農業,且歐洲大陸西部沿海,中部還有一個狹長的地中海。

人們發展不了農業,為了生存便只好跨海去非洲或是中亞換取糧食。

人口的大量流動導致了歐洲並不會存在大量人口封閉在一個固定區域的情況,不存在人文壓力,自然也就不去關注人文問題了。

歸根結底,一個民族或是一片地域的人民所秉承的文化,是受到生存環境的影響而衍生出來的。

所以,人們常常說漢文化的同化力非常強大,歷史上諸如鮮卑、契丹、蒙古等外部民族來到中原地區都會被漢化。

其實並不是因為漢文化本身具有獨特的魅力,而是因為以人文精神為根基的漢文化是唯一能夠與封閉的中原地區相適應的生存文化。

無論是什麼樣的民族,什麼樣的文化,想要入土中原,都不可避免的要面對在封閉地域間因人口增長而帶來的人文壓力,而此時漢文化就是解決這種壓力的現成方案。

生存境遇促生了文化根基,文化根基發展到一定程度則自然要結出五彩斑斕的文化成果,就這樣我們先祖文化的第一次開花結果便選在了那個熱鬧非凡的春秋戰國,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百家爭鳴時期。

而在這次文化大豐收中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正是最耀眼、最碩大的文化成果之一。

這就是「仁」文化的根基。

可能有人會質疑「仁」文化的成功性。

因為無論是孔子最初的「仁道」,還是後來孟子提出的「仁政」,亦或是後世諸如宋明時期理學家為復興儒學提出的「天理」學說、陽明先生「良知」之學。

儒家的「仁」似乎始終不得推廣,甚至一度出現亂象,而到了近代儒學道統更是被連根刨斷。

其實「仁」文化的成功並不體現在表象上的推廣,而是通過文化滲透為我們中華民族打下了堅實的信仰根基。

其實不論是許慎還是韓愈,他們都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正統儒家的「仁」,在愛的體現上是有差別的,不是絕對大公無私的博愛。

要知道人類情感最根源處的愛來自血緣紐帶,人面對跟自己毫無關係的陌生人是不會天生就產生愛的,人類原始、根源處的愛只有對父母的愛。

這種感情是從動物感性中延伸過來的,這是動物的本能。

所以孟子講:「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

在儒家的觀念中,人對父母的愛一定是高於兄弟的,而對兄弟的愛一定是高於朋友的,對朋友的愛則一定高於陌生人的。

比如孟子在與萬章關於舜的討論中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為順與父母,可以解憂。」

堯把自己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舜,九個兒子也都聽命於舜,還把國家財富、牛羊、糧倉、官吏全都交給舜。

如此威風舜依然很難過,因為他跟父母兄弟相處的不順,父母和兄弟總想殺害他,他覺得自己最重要的情感無處安放,無法盡到孝悌之道。

這就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血親情感的崇拜,血親之間的愛是至高無上的,而對血親之間的愛也絕對與對朋友甚至妻子的愛有所不同的。

這種有差別的血親至上的愛才是真正的「仁」愛。

而諸如韓愈所謂「博愛之謂仁」,對所有的人都是同等的愛,則更多偏向於墨家的「博愛」學說。

儘管墨家也是人文根基衍生出的人文成果,但相比儒家的血緣紐帶的愛,它並不順應人的本性,它帶有強迫性。

可儘管「仁」不是「博愛」,但「仁」之愛也絕不是只愛自己親人的自私的愛。

儒家所提倡的「仁」愛是希望人們能夠優先重視對父母、血親之間的愛,再將這種情感向外推廣、擴充,進一步愛妻子、愛朋友、愛陌生人最終愛天下百姓,由此來實現天下之大愛。

這是血親情感在人倫壓力下的升華,是利用血緣紐帶實現社會穩定的偉大創舉。

很顯然,這個創舉很成功,因為這種觀念很成功的融入到了我們中國人的血液中。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外國人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往往都是先生或是女士,而我們中國人呢?

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長輩也作叔伯、阿姨、爺爺、奶奶,稱呼同輩也都是哥哥、姐姐。

注意這種稱呼是什麼?

是血緣稱呼,用血緣稱呼來稱呼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這就是血親情感的推廣與擴充,是「仁」的最直接體現,是我們中華文明獨有的文化。

而我們再讀儒家四書之一的《大學》,也就是古人長大成人的必修課,其中八條目的次第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怎麼去面對社會,要先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心性層面開始自修,把自己內心看明白、管理好了。

之後才可以接觸別人,而接觸別人要先從接觸家人開始,把家庭關係處理好,也就是「齊家」。

要知道,古代的「家」可不是現代人學來西方的那種一男一女的兩口小家,而是家族。

五世同堂或是六世同堂,子女成群,算上娶來的女方的家族,動輒一個「家」要幾百號人。

想要處理好幾百號家人的關係真的是很難的一件事。

做到了「齊家」才能夠去處理社會問題,最終「治國」、「平天下」。

所以「齊家」是一個人由自我心性修養到入世做事的過渡環節。

家庭關係是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的,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矛盾。

但其實祖先早就給我們支了招,欲齊其家先正其心,自己心都不正,家庭關係肯定處理不了,心怎麼算正?

「仁」就是正。

把情感深處對父母、兄弟最原始、純粹的愛翻出來,擺在第一位,少一些虛偽,真誠對待家人,把利益往後放一放。

做到了如此家庭關係自然也就能處理好了。

而之後把這種情感擴而充之去發向社會,自然也就能夠做到善待他人,家、國、天下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了一碼事了。

用血緣紐帶關聯社會,用血親之情穩定社會關係,這種順應人性的治世哲學實在是高明。

所以,儒家「仁」的思想是人們在人文壓力下對社會最順應人性的拷問成果,是人類情感在人倫社會中最合理的一種自然而然的體現,是人與人之間生存元素高接觸率下最有效的情感調和劑。

當代社會,全球人口暴增,而信息化技術將全人類連接在了一起,任何一個人的生存成本中註定綁定著別人。

這與上古時期華夏農業文明在封閉的中原地貌下因人口暴增而引發人文壓力的情況十分相似,所以來自全人類的人文壓力是我們必將面對的。

如此一來,我們積澱了千年的「仁」文化是否就是祖先提前為我們準備好的應對法寶呢?我們的「仁」文化是否應該重新被重視起來呢?

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思考。

相關焦點

  • 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怎麼辦?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很多這樣類似的問題,通過思考是自己的問題開始學著改變,不是自己的問題也不要強加與自己的身上,人際關係的處理原則是對事不對人。不要局限於現在的圈子,你在成長,上學的軌跡也在不斷的變化中,現在的同學和老師不代表將來的同學和老師,你只需要做到不亢不卑,真實的過好自己的每一天,不要過於在意別人對你的議論和評價,作為學生,我們應該明白重點是什麼,除了學習還有多參加體育運動,這樣看下來,其實每天很忙的,如果有閒下來的時間多看一本課外書,比糾結人際關係更好。
  • 蔡康永教你遊刃有餘地處理各種人際關係
    蔡康永曾在一期《奇葩說》中這樣解釋過:如果為了討人喜歡,而失去自己,實在是太委屈自己了。隱忍是一種克制,而不是高情商。那做自己就是要跟別人隔離或對抗,完全不用管別人在想什麼嗎?不對,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別人。怎樣將各種人際關係處理得遊刃有餘,既不傷害別人也不委屈自己。
  • 王億:人際關係好不好,就看你如何處理這三種社交關係
    王億:人際關係好不好,就看你如何處理這三種社交關係人際關係,是我們生活當中,無可避免要觸碰到的事情之一。怎么正確地處理好它,對於提升我們自身的幸福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為什麼我們需要處理好它呢?這種考驗你說話能力的時刻,你說得好,那你的人際關係處理起來就會遊刃有餘;你說得不好,那你的人際關係,就很難朝著自己想要的方向發展了。溝通的發生機制第三,知道相應的禮儀。與人交往,最忌諱的就是抱著一副「我的地盤我做主」的思想與人接觸。
  • 與人相處,掌握5個社交技巧,做到遊刃有餘,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
    行走在當今這個複雜的社會,往往要面對和處理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能處理得好,就能遊刃有餘地在各種環境下生存,不僅人緣越來越好,做事也會順利很多。相反,如果處理得不好,路就會越走越窄,做事容易處處碰壁,且做人也不受別人待見。
  • 不知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高情商這樣做,遠離職場人際關係煩惱
    好多大學生畢業後參加第一份工作,都會遇到一個現實問題,那就是不知道如何處理複雜的職場人際關係。處理好與同事領導的關係,確實能在工作中愉悅心情,相反,如果職場人際關係很差,就會帶來很多的煩惱。張奎也是剛剛參加工作不久,最近也是因為與公司某些同事的關係不好,而煩惱不已。張奎雖然剛畢業,但是在與公司同事相處的過程中,有一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什麼事情都不給同事留情面,沒有考慮到同事的感受,時間久了,張奎在公司的人緣就很差。
  • 處理人際關係,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七種「心機」,人緣越來越好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人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想活得好,活得有聲有色,活出真正的成功,無論如何,都離不開與別人打交道,都需要處理好人際關係,人際關係如果處理不好,即便個人能力再強,也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功敗垂成,看看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輸在不會處理人際關係上也就知道了。
  • 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人際關係很重要,應學會處理人際關際你將受用一生。人在我們的生活中,無不無時無刻與人交淡,與人交流,學會處理人際關係,學好處理人際關係,將會是你會是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人際關係,將備用你一生,不好的人際關係將阻礙你前進步伐。
  • 30歲的我,依舊不會處理人際關係
    可長大了的我們仍然還有許多力所不及的事情,工作中不知該怎麼與人相處、人際關係一團糟、不小心說錯話得罪了人…都在30歲被無限放大。因為我們不再是小孩子,很多問題無法再理所當然的逃避,於是開始迫切地想要解決。可問題的答案到底是什麼?我又該去哪裡找到它?本期「心理諮詢師請回答」,我們選取了簡單心理問答區一名用戶關於 #人際交往# 話題的提問。
  • 在職場中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你好呀,歡迎來到谷思青年~ 一談到處理職場人際關係,很多人會感到迷茫,尤其一些年輕的朋友,他們首先想的是」做自己「。如果你問他們什麼是「做自己」?其實很多人並不清楚。
  • 上班族避不開的八個人際關係問題
    這部分內容有八點:1.事情不好做,人也不好做.2.因為沒有好的人際關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第二個:因為沒有好的人際關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因為人際關係不好,和領導、同事、下屬 相處的非常不愉快。有人就會用換工作的方式,來應對和解決人際關係不好的問題。 可是,你換了一個工作,人際關係就會好麼?你不會遊泳,換個遊泳池就管用了嗎?
  • 為什麼人際關係不好?
    也就是說在工作當中,領導比較看好其他的同事,對其他的同事期望比較高,對你卻沒什麼期待,也不看好你。但這當中和你自己也存在問題,因為命局劫財太旺的性格,領導來跟你說工作上的事,說你哪裡做的不好,本來只是領導和員工之間正常的教化教導,但你卻會認為是領導在針對你,自然也會有牴觸心裡,也不會從自身方面去找原因。
  • 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幾個原則
    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立早章關係,在字典裡的解釋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在活動過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關係或心理上的距離。人與人正是通過交流思想、交流感情、交流行為從而產生互動關係,體現平等、服從、相互、關愛等,人際關係是人的基本社會需求,但又複雜多變,不好把握,處理好有助於工作、學習和生活,有助於達到目標,有助於協調合作,有助於建立友情、親情、感情、愛情,有助於各種關係的融洽相處,有助於社會和諧。而所有這些的實現都是通過語言和行為實現。
  • 職場中處理不好人際關係?與人交往的忌諱,這四點你要知道
    許多人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們也希望在人際關係中找到平衡。在工作場所,天真是致命的。不成熟的人,無論他們的思維和豐富的經驗多麼活躍,人們都很難委託重要的任務。實際上,許多事情本質上都是簡單的,無論它們看起來多麼複雜。處理人際關係也不例外。
  • 在學校處理不好這些關係,讓你得不償失
    進入社會的人總是強調「人際關係」,要進入社會,必須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人的利益和困難往往是這些人際關係造成的,當然,我聽了很多這樣的話。雖說大,但也不大,因為所有的事情都過去了,但是說小也沒關係,這個不愉快的事情的影響是什麼?我討厭幼兒園,討厭英語課,討厭班級,討厭和別人交往,這些逃避的心情都是因為和那兩個人的關係不好。人在學校度過三分之一左右的時間,就能很好地處理這些「人際關係」,進入社會後,你也很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呢?因為性格不同,所以只能提供一些參考意見,具體情況因人而異。
  • 人際關係的核心技巧:不要聽人秘密,也要懂得如何替人保密
    錯的源頭是「不能不敢讓人知道的事就不要對人說,哪怕自以為是朋友」,因為你保不準對方不小心說出去了。其次是「既然有人讓你保密了,那就不要再轉述他人了」,這樣即使你轉述時提醒對方「不要說是我說的,不要說出去」都沒有用。
  • 深圳心博士心理諮詢:如何解決人際關係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關係當中,結交朋友、同事,處理人際關係是日常生活中每日所需!但你卻因此而煩心,因為每天總有那麼一兩個人會讓自己不順心,總感覺有些人是在針對自己。別人說你的人際關係太差,有時你覺得是別人亂說,因為是周圍的人實在不好相處。
  • 人際關係有問題?也許是因為你忽略了這3個原則
    我們都深知人際關係的重要性,因為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和同學好好相處。即使我們參加工作後,他們仍會叮囑我們,要和同事好好相處。隨著自己閱歷的不斷增加,我們更深刻認識到良好人際關係的重要性。為此,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我們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儘管如此,可是我們還是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和別人發生爭吵,使人際關係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 這三個星座,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真的做得很不好!
    情商更多是源於後天的修煉,而且不同的人對於情商會有不同的理解,都會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和側重點,所以呢,我們今天就簡單的分析一下,我也開始往更專業的方向去鑽研一下。 情商指的不僅僅只是處理感情問題,而是拓展為,了解自身情緒,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識別他人情緒和處理人際關係五大塊。
  • 找工作,個人能力和人際關係哪一個更重要?大多數人想錯了!
    比如理科類、鑽研類、技術類的工作,更多的是對專業知識的高要求,個人能力的體現更多的是在這個方面,當然了,如果加上有好的人際關係處理能力,更是錦上添花,加分不少。但是對於很多銷售、管理、運營類的工作,更多的希望你有良好的溝通技巧,可以與身邊的人,同事、上下級、客戶能保持良好的溝通。
  • 《三十而已》:於太太跟孩子相處不好,不光因為她是後媽
    你關注我、我陪你愛文丨萱小蕾、圖丨網絡▼做人需要技巧,說話也需要藝術,所謂情商高,也就是讓那些跟自己相處的人舒服。每個人又有多個角色和身份,在每個角色上,又需要不同的方式和訣竅。就拿做媽媽來說,想要做好,就是很不容易的。看《三十而已》時,顧佳這個做媽媽的,就會比較智慧。可能因為她是學霸出身,智商高,情商高,頭腦清晰冷靜,睿智又有洞察力,所以處理問題雷厲風行,說起話來滴水不漏又讓人無從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