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的回憶
——以最深沉的尊敬,獻給艱苦創業的蕭氏先輩們
文/蕭連頴
元宵節過去了。然而,那些碎片式的淡淡的記憶像一箋箋稿紙向我心中匯來。
我愛吃元宵,這是從小養成的習慣。小時候家住濟南西關城頂街46號,具體位置在城頂街與麟趾巷、城頂下崖十字路口的東北角。門面是個清真糕點店,濟南西關人簡稱之蕭家點心鋪。
兒時對點心不感興趣。元宵和月餅一樣時令性很強,只有時令節日之前才製作銷售。月餅雖時令性也強,但由於它與點心太接近了吧,不那麼讓我喜歡。我對元宵情有獨鍾。我家的元宵,不僅選料講究,製作也獨到。個大,餡也大,與桌球大小相當,特軟糯,水響(快開鍋前)下元宵,水開不一會兒就漂浮在水面上。盛在碗裡筷子一夾,餡就流出來,甜香味溢出,令人食慾大增,有桂花、核桃、瓜子仁、棗泥、青梅、芝麻、果糖等多種口味。附近的回族同胞不說,南門正覺寺街一帶的也不嫌路遠到城頂來買元宵。那是因為解放戰爭前我家就在南門大街經營,點心質量好早已名聲在外,有固定的客戶群。從南門沿城裡(今泉城路)過西門到城頂,誰不知寶順興的清真糕點呢。
說到元宵的漂浮與夾開後流餡,還有一段經歷。蕭氏先人,我的爺爺蕭寶元,河北滄州人。民國初年,滄州一帶非澇即旱,災荒連年。他孤身一人挑著擔子,步行數百裡,風餐露宿來到濟南。來濟三冬竟穿不上棉褲,生活極其艱難。他為人勤奮不懼勞苦。他求師學藝,學得一手做燒餅的好手藝,以其燒餅賣相好且質優價格實惠在濟南城南門大街立足。後來逐步擴展經營,從賣糖燒餅開始漸入糕點業。
當初在南門大街賣元宵,開始銷量不大。城裡的人們騎自行車去商埠(今經二緯四路一帶)的泰康糕點店去買。後經打聽才知道,咱的元宵餡子發死,到煮熟也不及人家的那麼軟糯至流餡。我爺爺得知此事後,讓家人去泰康買元宵,煮好後品嘗,發現原來泰康的元宵的餡裡有竅門。經數次試製,把餡用糖稀(飴糖)改為用蜂蜜加香油並調整制餡配方,元宵質量與外觀大變。也是能流軟餡的漂浮元宵了,味道還超過了對方。方圓數裡的人們逐漸不再跑去商埠泰康買元宵。到後來買賣興隆,一過年不到初十就早有客戶提前預訂元宵了。
我愛吃山楂餡和桂花餡元宵。大約在五歲吧,一天晚上,我在爐子上坐個小鋁盆放一點水,放一個元宵。由於水太少,老半天也沒煮熟。這時母親進屋看到了,忙倒上開水,又放入幾個元宵。母親把煮好的元宵讓我吃,告訴我煮元宵水不能太少,水響後快開時再放元宵,漂起來以後再稍煮一小會兒就好了。從此,我知道怎麼煮元宵了。
元宵的製作挺有趣兒。已經調好的元宵餡攤在大面板上,拍制約2釐米厚,用長尺切成2釐米正方塊。糯米麵置簸籮中,在餡塊上灑水,投入糯米麵中滾動,越滾越大至合適個頭就行。這好比今天手機的聯繫,有好的往來,人們就越聚越多呀。蕭家糕點的經營也就像這元宵的製作過程一樣,從最初經營燒餅,後加糖火燒,到後來的各式糕點,品種越做越多,口味也博採各長。店面從南門大街起始,到解放後公私合營前,已有杆石橋、人民商場、城頂街幾處經營。寶順興是蕭家點心鋪的字號,匾額由河北省書法家李子峩書寫。現存於濟南市檔案館的寶順興東記營業證,由當時的濟南市市長谷牧籤發,蓋有濟南市人民政府的大紅方印,是珍貴的歷史文物。
【作者簡介】蕭連穎(男),1946年生於濟南。原鐵路單位工程師。回族。中華詩詞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