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春節歸家,也許就只是買張票的事,但在古時,為了能在春節回家,古人們得要翻過一座座山,跨過一條條河,數不清的輾轉反側,數不清的奔波勞碌。
因為春節是在冬天,所以,古人們的返程也格外的辛苦。比如:清代 吳偉業《臨清大雪》中描述:「白頭風雪上長安,短褐疲驢帽帶寬」;唐代的劉長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遭遇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唐代李白所走的蜀道也讓他叫苦不迭「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即便是這樣,每個人,還是要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回到家裡。
回家的念頭,恐怕就是因為一碗家鄉的小吃,一張團圓的照片,一封家書,或者只是因為看到了類似故鄉的景致。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村行》宋.王禹偁
我騎著馬穿行在山路上,這個時候菊花才剛剛要開放,任由馬在路上自由地走著,這種興致還不錯。
山谷裡迴蕩著自然的聲響,山峰在夕陽當中靜靜矗立。胭脂色的紅葉隨風飄落,蕎麥花開了,像雪一樣。
原本興致還不錯的我為什麼突然惆悵了起來,原來是遠方的那個小橋流水的村落像極了我的家鄉。
但往往古時人們想要回家,不是像現在幾個小時的飛機,或者幾天的火車就能抵達。想要動身,到真正能夠回到家,恐怕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人日思歸》南北朝:薛道衡
我離家已經兩年了,如今已經是入春七天了。我恐怕得在北飛的大雁回去之後才能到家,但回家這個想法早在春天花開之前就有了。
離家越近,卻越來越忐忑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唐.宋之問
我流放在嶺南,和家裡徹底斷了音訊。經歷了寒來暑往,幾度歲月。現在我距離家鄉越來越近了,但我卻越來越害怕,我不敢去問來往的人,我家裡的情況,害怕得到不好的消息。
宋之問的這首《渡漢江》很好地刻畫了一個歸家者的心情。離家很遠的時候,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回去。思念也罷,這些年所受的孤獨寂寞,所有的不堪,仿佛只要回到家裡,就可以得到慰藉和解脫。
但是,因為這麼多年已經斷了消息,所以,家裡人過得好不好?變成了新的纏繞心頭的問題。不敢問來人,是膽怯,是擔心,是害怕得到不好的消息時的那種複雜和糾結的心情。我們現代人多方便啊,有電話、有微信,還可以視頻。古人之憑著書信天長路遠的傳遞消息,所以更能體會那種糾結的心情。
至於那些不能回家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地打探著故鄉的消息。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
您從我故鄉來,應該了解我故鄉的近況吧?你來的時候,我家窗戶下面的梅花,開了沒有?
其實,王維想問的,哪只是那株梅花有沒有結花苞啊,他想問的風土人情,想了解的家人近況都從這最後一句「寒梅著花未?」表達了出來。
春運了,在外打工的遊子奮鬥了一年之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那個不管你是不是功成名就都會熱情接待你的地方。
很多人表示,在外面再辛苦,回家看到父母的笑臉,給妻兒一個擁抱,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謝觀賞,也祝願你闔家團圓,春運,平安到家。
你的點讚和留言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