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正當時,你回家了嗎?「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4首歸家詩

2021-01-12 天天一首古詩詞

現在春節歸家,也許就只是買張票的事,但在古時,為了能在春節回家,古人們得要翻過一座座山,跨過一條條河,數不清的輾轉反側,數不清的奔波勞碌。

因為春節是在冬天,所以,古人們的返程也格外的辛苦。比如:清代 吳偉業《臨清大雪》中描述:「白頭風雪上長安,短褐疲驢帽帶寬」;唐代的劉長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遭遇的「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唐代李白所走的蜀道也讓他叫苦不迭「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即便是這樣,每個人,還是要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回到家裡。

回家的念頭,恐怕就是因為一碗家鄉的小吃,一張團圓的照片,一封家書,或者只是因為看到了類似故鄉的景致。

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村行》宋.王禹偁

我騎著馬穿行在山路上,這個時候菊花才剛剛要開放,任由馬在路上自由地走著,這種興致還不錯。

山谷裡迴蕩著自然的聲響,山峰在夕陽當中靜靜矗立。胭脂色的紅葉隨風飄落,蕎麥花開了,像雪一樣。

原本興致還不錯的我為什麼突然惆悵了起來,原來是遠方的那個小橋流水的村落像極了我的家鄉。

但往往古時人們想要回家,不是像現在幾個小時的飛機,或者幾天的火車就能抵達。想要動身,到真正能夠回到家,恐怕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

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人日思歸》南北朝:薛道衡

我離家已經兩年了,如今已經是入春七天了。我恐怕得在北飛的大雁回去之後才能到家,但回家這個想法早在春天花開之前就有了。

離家越近,卻越來越忐忑了。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渡漢江》唐.宋之問

我流放在嶺南,和家裡徹底斷了音訊。經歷了寒來暑往,幾度歲月。現在我距離家鄉越來越近了,但我卻越來越害怕,我不敢去問來往的人,我家裡的情況,害怕得到不好的消息。

宋之問的這首《渡漢江》很好地刻畫了一個歸家者的心情。離家很遠的時候,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回去。思念也罷,這些年所受的孤獨寂寞,所有的不堪,仿佛只要回到家裡,就可以得到慰藉和解脫。

但是,因為這麼多年已經斷了消息,所以,家裡人過得好不好?變成了新的纏繞心頭的問題。不敢問來人,是膽怯,是擔心,是害怕得到不好的消息時的那種複雜和糾結的心情。我們現代人多方便啊,有電話、有微信,還可以視頻。古人之憑著書信天長路遠的傳遞消息,所以更能體會那種糾結的心情。

至於那些不能回家的人,更是小心翼翼地打探著故鄉的消息。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

您從我故鄉來,應該了解我故鄉的近況吧?你來的時候,我家窗戶下面的梅花,開了沒有?

其實,王維想問的,哪只是那株梅花有沒有結花苞啊,他想問的風土人情,想了解的家人近況都從這最後一句「寒梅著花未?」表達了出來。

春運了,在外打工的遊子奮鬥了一年之後,都會回到自己的家,那個不管你是不是功成名就都會熱情接待你的地方。

很多人表示,在外面再辛苦,回家看到父母的笑臉,給妻兒一個擁抱,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感謝觀賞,也祝願你闔家團圓,春運,平安到家。

你的點讚和留言對我很重要。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宋之問的《渡漢江》,本文由作者瑩瑩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
  • 思鄉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詩意在寫思鄉情切,但卻正意反說,寫愈近家鄉,愈不敢問及家鄉消息,擔心聽到壞的消息,而傷了好的願望。語極淺近,意頗深邃;描摹心理,熨貼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注釋】〔1〕這是宋之問從瀧州貶所逃歸洛陽,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一首絕句。漢江,即漢水。〔2〕「嶺外」二句:嶺外,大庾嶺外。二句寫作者到瀧州後經過兩個年頭,得不到家信。〔3〕「近鄉」二句:情怯,心情緊張、膽怯。來人,指來自家鄉,了解自家情況的人。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感慨了多年的「近鄉情更怯」,為何作者會「怯」?原來是做賊心虛
    是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故鄉與理想,必須要割捨一個,於是,人們都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選擇與故鄉道別。而更多關於鄉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逢年過節,一些在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們偶爾便會抽出幾天的時間回家看看,當列車駛向終點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會感慨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倘若我問你為何會「怯」?
  • 殺侄奪詩的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原來是這意思
    不妨先從下面這首名叫《代悲白頭翁》的詩說起,這首詩寫得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尤其是「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這句,更是精警千古,聲鳴九天。然而,歷史上關於這首詩的作者爭議頗多,但據現有史料來看,詩的作者當是劉希夷無疑。  劉希夷者,宋之問親外甥也。
  • 詩詞謎語:笑問客從何處來?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謎面上的這一問,是因賀知章回家鄉的緣故,而所問者是小孩,所以謎底為「章回小說」(別解為:賀知章回故士的小孩說道、問道之意)【淺賞名詩】唐代詩人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全詩為: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近鄉情更怯,而你是我的故鄉
    如果你說你在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發現了幸福的價值;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小王子》當你要去見一個喜歡的人,你就會緊張,甚至有點害怕,因為你充滿了期待。你又擔心自己會出簍子,表現不好會丟臉。因為太在乎,所以很重視。
  • 也談近鄉情更怯——農民工的心酸與窘境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語出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這是詩人被貶嶺南蠻夷荒蕪之地,長時間沒有和家人互通書信,在打算潛逃洛陽渡漢水途徑家鄉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想見家人,怕見家人複雜矛盾的心理和憂慮之情,有懦弱的擔心,更有無奈的恐懼。一個「怯」字 ,包含了太多。
  • 大一學生的心聲:家鄉是一種情懷,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家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於遊子來說家鄉更是夢中的港灣,心靈的依靠。正是因為與家鄉的羈絆,歷史上眾多的遊子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便道盡遊子思鄉之苦;鬱達夫《故都的秋》抒發了作者對故國風光的懷念之情;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將遊子近鄉時複雜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 近鄉情更怯:中國人歸鄉途中的「怕」與「愛」
    2月8日,農曆除夕的前一天,漢口火車站一對情侶手牽手步伐一致的趕著進站回家。當天,武漢迎來一場強降雪,風雪交加的寒冷的天氣擋不住回家的腳步。中新社發 張暢 攝   中新網北京2月9日電 (記者 鄧永勝)「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是古人在與家中經年「音書斷」後,重踏歸途時的不安。
  • 唐代宋之問筆下的這首思鄉詩,引發了多少遊子真情實感的共鳴?
    對於常年在外的遊子們來說,故鄉是他們不敢碰的情,是他們心中最美好不過的地方。寫思鄉的詩歌千千萬,但也許,只有宋之問這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讓人想要落淚。宋之問在政治上也許「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在詩歌上的造詣卻是極高的。前期他的作品多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的開始,宋之問開始接觸社會、歷練生活,在這一階段他也開始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 年關迫近,回家是一首首繞不開的詩
    世界再大,外面再精彩,有錢沒錢,總歸要回家。年關迫近,回家是一首首繞不開的詩。回家是因為家裡有守候相望的人雜詩三首·其二唐·王維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你剛從我故鄉來,家鄉發生的事一定知道很多,快說說我家那扇雕花窗前的臘梅花是否已經盛開?之所以思鄉,那是因為故鄉有最親的人和物;之所以回家,那是因為家裡有守候相望的人。回家是因為家中有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歲暮到家清·蔣士銓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
  • 他是人品最差的詩人,卻在回鄉時寫了首詩,成為無人不知的名句
    每年到年底時,無論身在何處,總要想方設法回家,只要能夠踏上那片熟悉的土地,一年中所有的不順心與不愉快都顯得不重要了。所以每逢回家之時,我們的心中總是充滿了激動,如果讓你用一句詩來形容自己,馬上要回家時的那種心情,你會選擇哪句呢?一時之間是不是竟然不知如何選擇,所以今天為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樣一首詩,它能夠很好的表現出很多在外的人們將要回家時的心情。
  • 年關將至,十首鄉愁詩,解你思鄉之情
    年關將至,你是否在收拾行囊,準備回家;你是否因故阻了歸程,只能遠遠思念。農曆新年要到,時間一天天近了,鄉愁撲面而來!詩詞君送你十首鄉愁詩,解你思鄉之情!《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據說,宋之問被貶到嶺南,因不適應那裡的的生活,神龍元年(705年)十月宋之問過嶺,次年春即冒險逃回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下了此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詩人直抒內心的矛盾心理,將對家鄉的感情表現得更加深沉。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離家鄉越來越近時,是不是也如詩人一樣,反而心裡害怕起來。
  • 馬上除夕,這4種打工族回家的路很「艱難」,村村都有,希望沒你
    如今又到了歲末之際,很多農民工都會在短時間內集中返鄉,成為春運的主力軍,但也有4種打工族的回家之路很「艱難」,這樣的人村村都有,希望沒有你。對這樣的農民來講,今年就算是白跑了,手裡不可能有幾個錢。回到村子後各種花銷都要來,過個年沒有個三五千根本不夠。除了花銷大之外,村子裡還不乏一些愛看熱鬧的人時不時來一些「冷嘲熱諷」,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心理上,感覺都不太好,所以回家之路不可能多順暢。
  • 同是久別回鄉詩:一個哀婉傷老,一個近鄉情怯
    01回鄉偶書二首·其一【唐】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早年便離開家鄉,之後考取進士,在長安做官,當他辭官回故裡時已是八十六歲的老人了。他沒有忘記那裡,他終於回家了。「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笑問客從何處來」出自一個天真活潑的孩童之口非常的自然,可是對詩人卻是重重的一擊。他本來就是這裡的主人啊,可是反主為賓,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已經成為了這裡的客人,他的家鄉還是他記憶中的樣子嗎?全詩就這樣無問無答,悄然收尾,而弦外之音處,迴蕩的是哀婉傷老情。
  • 宋之問五首詩:「詩品」與「人品」割裂的經典反例
    「字如其人」「詩如其人」似乎是一種定論。然而,事實上總有例外情況存在。以詩品而論,宋之問的詩屬上品。以人品而論,宋之問道德品質屬下品。宋之問的趨炎附勢、奪詩殺人等故事,讓他的人品遭人唾棄,但他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等詩句,卻是情真意切、美輪美奐,讓後人嘆服。這種「詩品」與「人品」割裂的典型反例,不但令詩評家頭疼,也讓後世讀者糾結。是該「因人棄詩」還是「因詩取人」?或者是「詩作的歸詩作,人品的歸人品」?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這樣的詩,作者本應被我們大家記住。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讓我們先品一品這首詩:《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唐詩三百首》裡最矛盾的一首詩,上下文矛盾,卻千古流傳!
    《唐詩三百首》是家喻戶曉的詩歌啟蒙讀物,各種類型的詩歌佳作都有,但是有一首詩卻很奇怪,它的上下文所要表達的意思看起來是矛盾的,但是由於它的感情真摯,因而千古流傳。我們一起看看這首《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