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

2021-01-12 瑩瑩說文化

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宋之問的《渡漢江》,本文由作者瑩瑩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這些作品辭藻華麗,用詞精密,但內容上貧乏空洞。宮廷政變後,宋之問也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當然作為唐初的著名詩人,宋之問也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他年輕時就「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他在當時與沈佺期齊名,《新唐書·文藝傳》評論:「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宋之問最優秀的作品大多都是被貶時所作,政治動蕩對他影響巨大,因而多發感慨。而鄉野之中清麗的山水也似乎滌蕩了他罪惡的靈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詩歌的創作使得五言律詩的體制更為完善,對於唐代律詩的定型成熟有所貢獻。

《渡漢江》是宋之問被貶後逃迴路過漢江時所作,表現了自己的近鄉情怯之情。「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是寫自己的貶謫生活,在被貶在荒蠻之地,人煙稀少,難以與親友互通書信。他苦捱著度過了冬天,又得捱過春天,時間是如此漫長。宋之問寫生活的艱辛是從三個方面表現的,一是地理位置的偏僻,即「嶺外」,二是與親友消息的斷絕,即「音書斷」,三是時間的久遠,即「經冬復歷春」。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非常具有層次感,一一道出了詩人在荒蠻之地生活上的艱辛與孤獨以及情感上的苦悶。在這短短十個字中,已經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對還鄉的渴望,對親友的思念。這也為詩的下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是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在快要到家之時那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若是換做一般人,思念家鄉那麼久,必然是急著回家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而宋之問卻情怯了。情怯的原因自然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擔憂。前面已經寫到,詩人被貶嶺南,又長時間沒有與家人通信,那麼在這樣的時代,家人是否健在?他擔心家人受其連累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發生了家庭變故,而他歷經風雨回到家鄉,就是為了與家人團聚,如果回到家發現一切都已經改變了呢?

於是詩人因為畏懼徘徊不前了。隨著歸程的縮短,這樣的擔憂愈甚,內心的不安也更為強烈。他甚至擔憂在回家的途中會遇到一個熟人從而證實他所有不祥的預感,以至於連向他人探聽消息的勇氣也沒有。所以詩人沒有寫「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而是「情怯」,是「不敢問」。事實上,詩人的「情怯」根源就在於「情切」,如此表述,語極淺近,而心思細膩,頗有韻味,這也是這兩句詩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思鄉的題材在古詩詞中也很常見,如李白那句著名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高適《除夜作》中的「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天又一年」,杜甫《月夜憶舍弟》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

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得以成為思鄉作品中的經典,很大原因就是他寫思鄉角度的精巧。他不寫何時能夠歸鄉,也不寫家鄉風景人文是多麼美好,而是從自己歸鄉的心情著筆,以自己內心的「情怯」來表現「情切」,使得這種情感如此深厚。杜甫的《述懷》曾有「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杜甫在此詩中也表現了情怯,從而可見他對妻子深深地掛念。這種寫法與宋之問的《渡漢江》有相似之處。

宋之問人品惡劣,其所作所為在當時就為很多人所不齒。此次被貶也是因為媚附武則天的男寵,絲毫沒有值得他人同情的地方。然而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還是以獨特的構思與深厚的情感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究其原因,恐怕在於詩人在這首詩中捨去了政治符號,只是一個思鄉之人回鄉之時內心的寫照。正因此,那個思鄉者才是那麼動人。我覺得不管宋之問的人品怎麼樣,但是他的詩是真的很好,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下方留下你的想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瑩瑩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渡漢江》深度翻譯和賞析
    漢江:漢水。詩人由湖北襄陽渡漢水,然後經河南南陽到洛陽。詩中描寫在嶺外日久與家人隔絕,此次逃回接近家鄉反而擔心被人發現的害怕心情,生動活現。後二句語淺意遠,歷來傳為佳句。【全詩】《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思鄉的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出自初唐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賞析  這首是宋之問(此詩作者一說是李頻,此從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從瀧州(今廣東羅定縣)貶所逃歸,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寫的一首詩。
  • 詩詞謎語:笑問客從何處來?近鄉情更怯,賀知章李白宋之問的故事
    好客的村童笑著問這位陌生老人:「您老人家打哪兒來呀?」詩歌純用白描手法,以平易生動的語言把詩人久客還鄉的感慨和喜悅心情、童稚的天真活潑神態,樸素而又細膩地刻畫了出來。12.近鄉情更怯(打二字新詞語一)【提示本謎】謎面「近鄉情更怯」,是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的詩句。
  • 蒙曼:宋之問《渡漢江》
    按照上一期的約定,這一期還講回鄉詩,講宋之問的《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這個人在政治史上評價不高,但是文學史上評價不低。第三句,經典的地方到了,近鄉情更怯,這句話太有意思了,題目不是《渡漢江》麼,過了漢江離家鄉就近了呀,那詩人不是日夜在思念家鄉麼,現在離家鄉近了,應該是什麼心情?應該是非常急切的吧?恨不得一步就跨進家門啊,杜甫所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不就表現這種歸心似箭的心情麼?那如果真是這樣,近鄉情更怯,就應該是迫切的切啊,那詩人為什麼要寫膽怯的怯呢?
  • 越長大越孤單的我們,開始懂得唐詩:「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點擊比如題目當中的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不就是回家麼,不就是對故鄉的情愫麼?隔了好久不回家,自然是「情更怯」,以至於「不敢問來人」。然而等到我們越來越大,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孤單的時候,卻也更深刻地理解這兩句詩了。作者宋之問,被發配嶺南。
  • 感慨了多年的「近鄉情更怯」,為何作者會「怯」?原來是做賊心虛
    是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在到了一定年齡之後,故鄉與理想,必須要割捨一個,於是,人們都為了去追尋自己的理想,實現自我的價值,選擇與故鄉道別。而更多關於鄉愁的故事,便由此而生。逢年過節,一些在外學習或工作的人們偶爾便會抽出幾天的時間回家看看,當列車駛向終點站的那一刻,很多人不禁會感慨那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倘若我問你為何會「怯」?
  • 殺侄奪詩的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原來是這意思
    他們在總結前人和當朝人應用詩歌格律的基礎上,提出「回忌聲病、約句準篇」,把律詩的形式固定下來,創造了比古體詩更為廣闊的藝術表達空間,為唐代的詩歌繁榮創造了條件。  宋之問,約公元656年出生,712年卒,字延清,虢州弘農(故址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南三十裡)人,一說汾州(今山西汾陽縣附近)人。其父宋令文因富文採、善工書、有膂力而稱為「三絕」。
  •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4首歸家詩
    即便是這樣,每個人,還是要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裡,回到家裡。回家的念頭,恐怕就是因為一碗家鄉的小吃,一張團圓的照片,一封家書,或者只是因為看到了類似故鄉的景致。何事吟餘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村行》宋.王禹偁我騎著馬穿行在山路上,這個時候菊花才剛剛要開放,任由馬在路上自由地走著,這種興致還不錯。
  • 也談近鄉情更怯——農民工的心酸與窘境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語出唐代詩人宋之問的《渡漢江》。這是詩人被貶嶺南蠻夷荒蕪之地,長時間沒有和家人互通書信,在打算潛逃洛陽渡漢水途徑家鄉時所作,表達了詩人想見家人,怕見家人複雜矛盾的心理和憂慮之情,有懦弱的擔心,更有無奈的恐懼。一個「怯」字 ,包含了太多。
  • 唐代宋之問筆下的這首思鄉詩,引發了多少遊子真情實感的共鳴?
    對於常年在外的遊子們來說,故鄉是他們不敢碰的情,是他們心中最美好不過的地方。寫思鄉的詩歌千千萬,但也許,只有宋之問這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最讓人想要落淚。宋之問在政治上也許「不足為外人道也」,但在詩歌上的造詣卻是極高的。前期他的作品多歌頌功德、粉飾太平、浮華空泛之作,但隨著顛簸人生的開始,宋之問開始接觸社會、歷練生活,在這一階段他也開始創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 近鄉情更怯,而你是我的故鄉
    如果你說你在下午四點來,從三點鐘開始,我就開始感覺很快樂,時間越臨近,我就越來越感到快樂。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發現了幸福的價值;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迎接你的心情了。——《小王子》當你要去見一個喜歡的人,你就會緊張,甚至有點害怕,因為你充滿了期待。你又擔心自己會出簍子,表現不好會丟臉。因為太在乎,所以很重視。
  • 宋之問五首詩:「詩品」與「人品」割裂的經典反例
    「字如其人」「詩如其人」似乎是一種定論。然而,事實上總有例外情況存在。以詩品而論,宋之問的詩屬上品。以人品而論,宋之問道德品質屬下品。宋之問的趨炎附勢、奪詩殺人等故事,讓他的人品遭人唾棄,但他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源水看花入,幽林採藥行」等詩句,卻是情真意切、美輪美奐,讓後人嘆服。這種「詩品」與「人品」割裂的典型反例,不但令詩評家頭疼,也讓後世讀者糾結。是該「因人棄詩」還是「因詩取人」?或者是「詩作的歸詩作,人品的歸人品」?
  • 大一學生的心聲:家鄉是一種情懷,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家鄉,對每一個人來說都具有著特殊的意義。對於遊子來說家鄉更是夢中的港灣,心靈的依靠。正是因為與家鄉的羈絆,歷史上眾多的遊子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著名詩人余光中的《鄉愁》便道盡遊子思鄉之苦;鬱達夫《故都的秋》抒發了作者對故國風光的懷念之情;唐代詩人宋之問的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將遊子近鄉時複雜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
  • 宋之問的詠雪詩,28個字將雪寫得如此唯美,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唐詩宋詞中,若要問最能激發詩人的詩興、最能調動詩人的情緒的情景莫過於幾種:送別、秋夜月、寒梅、冬雪。初看以為這首詩是在早晨時,宋之問起床後發現外面竟飄揚著雪花而有感而發的,其實如果了解「應制」詩的話,就知道,這時一首皇帝令眾大臣在雪景之中規定時間創作的即興之作,考驗的就是大臣的文學水平。宋之問的一些詩詞的確有些不入流,但是這首詩卻一改舊印象,給了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一首杜甫都仿不來的詩,有水平有千古名句,家長卻不願它入選課本
    但是很多人在讀此詩時,都不願意提及作者。這是為何?在解開這個謎團之前,讓我們先品一品這首詩:《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首詩,五言四句,二十個字,估計很多人都會恍然大悟:原來是這一首,小時候讀過。估計還有不少朋友能夠背出後兩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 這首千古名詩被選入小學課本後,只讓背不讓講,老師都難以啟齒
    《渡漢江》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小解沒記錯的話,這首詩應該是三年級小學課本的課外古詩必背。也就是說,只讓學生背,沒讓老師講,只要背會就行,不必知道什麼意思。至於原因,並非因為這首詩不出彩,恰恰相反,這首五絕可以稱得上是歷代思鄉詩中的精品。
  • 宋之問:大唐第一人渣,奪詩殺甥,諂媚獻寵,恩將仇報
    我要講的主人公是這場謀殺案的真兇,初唐時期的詩人,宋之問。宋之問其人說到宋之問,似乎很多人並沒有什麼印象。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宋之問《渡漢江》這首膾炙人口的《渡漢江》,寫盡了遠歸的遊子回到家鄉時既急切盼望見到親人、又擔憂再相見已經物是人非的複雜心情。然而,事實證明,「文如其人」這句話真的有瑕疵,宋之問的為人,那不是一般的奇葩。
  • 宋之問很美的一首詠雪詩,偶然下起了雪,才突然發現處處有詩意
    儘管只有那麼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寫得很有趣,也很是唯美,讀來讓人會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紫禁仙輿詰旦來,青旂遙倚望春臺。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開。宋之問,字延清,唐朝著名的詩人,不過人們對於他的評價卻是褒貶不一,通過一些資料我們知道,他的人品不太好,據說為了能夠霸佔外孫劉希夷的名作《代悲白頭翁》,居然不擇手段,還把他給活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