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瑩瑩,今天要來跟大家聊聊宋之問的《渡漢江》,本文由作者瑩瑩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渡漢江》(唐)宋之問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宋之問是唐朝著名詩人,他的詩作大多是應制之作,歌功頌德,傾心媚附。這些作品辭藻華麗,用詞精密,但內容上貧乏空洞。宮廷政變後,宋之問也被唐玄宗李隆基賜死。
當然作為唐初的著名詩人,宋之問也創作了不少優秀作品,他年輕時就「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他在當時與沈佺期齊名,《新唐書·文藝傳》評論:「及之問、沈佺期,又加靡麗,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如錦繡成文,學者宗之,號為『沈宋』。」宋之問最優秀的作品大多都是被貶時所作,政治動蕩對他影響巨大,因而多發感慨。而鄉野之中清麗的山水也似乎滌蕩了他罪惡的靈魂。《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詩歌的創作使得五言律詩的體制更為完善,對於唐代律詩的定型成熟有所貢獻。
《渡漢江》是宋之問被貶後逃迴路過漢江時所作,表現了自己的近鄉情怯之情。「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是寫自己的貶謫生活,在被貶在荒蠻之地,人煙稀少,難以與親友互通書信。他苦捱著度過了冬天,又得捱過春天,時間是如此漫長。宋之問寫生活的艱辛是從三個方面表現的,一是地理位置的偏僻,即「嶺外」,二是與親友消息的斷絕,即「音書斷」,三是時間的久遠,即「經冬復歷春」。這三個方面依次展開,非常具有層次感,一一道出了詩人在荒蠻之地生活上的艱辛與孤獨以及情感上的苦悶。在這短短十個字中,已經可以感受到詩人內心對還鄉的渴望,對親友的思念。這也為詩的下文做好了情感鋪墊。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是千古名句,展現了詩人在快要到家之時那種複雜的心理歷程。若是換做一般人,思念家鄉那麼久,必然是急著回家與親人團聚,盡享天倫。而宋之問卻情怯了。情怯的原因自然是詩人內心的一種擔憂。前面已經寫到,詩人被貶嶺南,又長時間沒有與家人通信,那麼在這樣的時代,家人是否健在?他擔心家人受其連累或者因為其他原因發生了家庭變故,而他歷經風雨回到家鄉,就是為了與家人團聚,如果回到家發現一切都已經改變了呢?
於是詩人因為畏懼徘徊不前了。隨著歸程的縮短,這樣的擔憂愈甚,內心的不安也更為強烈。他甚至擔憂在回家的途中會遇到一個熟人從而證實他所有不祥的預感,以至於連向他人探聽消息的勇氣也沒有。所以詩人沒有寫「近鄉情更切,急欲問來人」,而是「情怯」,是「不敢問」。事實上,詩人的「情怯」根源就在於「情切」,如此表述,語極淺近,而心思細膩,頗有韻味,這也是這兩句詩能夠打動人心的地方。思鄉的題材在古詩詞中也很常見,如李白那句著名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高適《除夜作》中的「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天又一年」,杜甫《月夜憶舍弟》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
這些作品都表現了人類的共同情感,能夠引起讀者的情感共鳴。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得以成為思鄉作品中的經典,很大原因就是他寫思鄉角度的精巧。他不寫何時能夠歸鄉,也不寫家鄉風景人文是多麼美好,而是從自己歸鄉的心情著筆,以自己內心的「情怯」來表現「情切」,使得這種情感如此深厚。杜甫的《述懷》曾有「自寄一封書,今已十月後。反畏消息來,寸心亦何有?」杜甫在此詩中也表現了情怯,從而可見他對妻子深深地掛念。這種寫法與宋之問的《渡漢江》有相似之處。
宋之問人品惡劣,其所作所為在當時就為很多人所不齒。此次被貶也是因為媚附武則天的男寵,絲毫沒有值得他人同情的地方。然而這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還是以獨特的構思與深厚的情感打動了不少人的內心。究其原因,恐怕在於詩人在這首詩中捨去了政治符號,只是一個思鄉之人回鄉之時內心的寫照。正因此,那個思鄉者才是那麼動人。我覺得不管宋之問的人品怎麼樣,但是他的詩是真的很好,大家覺得呢?歡迎在評論下方留下你的想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系作者瑩瑩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