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會遇見電子羊嗎?《底特律:成為人類》評測

2021-02-16 網易愛玩

↑ 一入愛玩深似海 從此遊戲無界限 ↑

2010年,PS3上的一部《暴雨》讓我們領略到了交互式電影遊戲的獨特魅力,也成就了一家法國工作室,Quantic Dream。


經典和美好的事物從不會因為時間而改變,《暴雨》和《超凡雙生》之後原封不動地移植到PS4平臺,依舊得到了玩家正面的反饋,然而另一部Supermassive的同類型作品《直到黎明》,卻因為對於「蝴蝶效應」的誇大宣傳,最終沒能取得上佳的口碑。

PS3玩家一定不會忘了這兩部作品

轉眼間PS4已經跨入到它的第六年,作為索尼的第二方工作室,Quantic Dream在推出上述兩部成功作品後卻遲遲沒有新動作,這多少跟今天的主角有關——《Detroit: Become Human(底特律:成為人類)》。

《底特律:成為人類》(下面簡稱《底特律》)的誕生很是有趣, 2012年工作室在PS3平臺上發布了一段名為「Kara」的技術演示,這段驚豔了全世界的CG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眾多的討論和支持聲中,次年工作室總監David Cage決定把它做成一部完整的遊戲,當然,是在《暴雨》和《超凡雙生》的形態基礎上,而片中這個叫Kara的仿生人現在也就成為了遊戲裡的主角之一卡菈。今天,我們就來揭開這部備受期待作品的神秘面紗。

如今的Kara

(感謝索尼互動娛樂提供的媒體評測碼,讓我們有時間可以在解禁日當天公布評測。由於《底特律》是一款劇情驅動的遊戲,本文會很謹慎地討論故事內容,避免已公布資料以外的劇透,大家盡可以安心食用。)

又一次關於AI和人性的深刻探討

老實說,關於「仿生人和AI的探討」在近年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甚至說有些老生常談。市面上一眾的小說、影視和遊戲作品,都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過各個層面的探索和遐想——

人類會不會被自己創造的物種所替代?人類能不能和仿生人共存?當高速成長的AI有了感情,我們該怎麼辦?類似這樣的探討屢見不鮮。

靈魂,真的只是人類專屬嗎?

 主界面的小姐姐不時會跟你互動,還老問羞羞的問題

追其根源,就要回溯到菲利普·迪克1968年的科幻小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上。

這本書拉開了我們對仿生人深入探討的序幕,而1982年的《銀翼殺手》則是把這個話題推向了巔峰,並且第一次把賽博朋克這個風格/題材擺在了世人面前。

本作《底特律》正是沿著前人開闢的道路,以仿生人的視角描述了一個充滿矛盾與變革的社會。

公車上有專門的仿生人站位,就好比這個電梯一樣,充滿著不公平

《底特律:成為人類》故事設定於近未來的2038年,伴隨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大背景,位於美國的Cyberlife(模控生命)公司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發明了仿生人並大量用於社會服務,甚至軍方也計劃徵召20萬仿生人作為士兵。

而美國國內對仿生人接受度最高、商品化最為流行的便是遊戲名中的那個城市——底特律,社會的顛覆也將在這裡展開。

「真人」模特,款式明碼標價,童叟無欺

肯定有人會想到這類服務

至於本作為什麼選底特律,甚至本名都用了這個城市,編劇Adam Williams表示遊戲中的許多問題與這座城市的歷史相似。底特律曾憑藉著汽車工業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然而當美國逐漸進入後工業時代,傳統工業開始走向衰敗,失業率、支柱產業的困境和人口逆向流動…就這樣,現實中的底特律在2013年正式宣布破產。

現實中破產的底特律郊區

製作總監David Cage說過,當初他在構思女主角應該在哪裡被生產出來時,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擁有獨特歷史環境的底特律。製作團隊想像著它持續發展幾十年之後的樣子,最終在遊戲中描繪出了2038年的底特律。

遊戲原畫中的底特律風貌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底特律:成為人類》也就成為了一個「高科技、低生活」形態的典範。跟很多電影中的設定一樣,Cyberlife隨著仿生人產業的發展,成為了一個完全技術壟斷的公司,在社會各領域都有極高的話語權。

一方面,高速發展的科技變成精英階層統治社會的工具,另一方面社會的失業人口日漸增多,貧困、犯罪、靠毒品麻痺自我——這是遊戲中大多數底層人民所面對的。

矛盾早已埋下,人類對仿生人態度的轉變,當經歷過這些時,仿生人又何嘗不是呢?

回到《底特律》中仿生人的話題。在這個領域中,人類將他們稱為Android,區別於簡單機械的自動化機器「Robot」,Android則是更高級的有機生命,他們的AI非常智能,有計算機級別的運算能力,肢體強度也是人類所羨慕的,偏偏行動和舉止還都接近於人類——

所以不光是勞動力上的替代,甚至整個社會都存在著被顛覆的危機,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對這個「物種」感到不安的原因。

社會的不安,這僅僅是冰山一角

本作中的仿生人頭部右側有一個能顯示「綠黃紅」LED信號燈,這不是什麼生命燈(可以人為去掉),某種程度上只是表達仿生人的情緒和狀態信號,因為他們本被設計成一個沒有憤怒、幸福、緊張等情緒,只是履行設定程序的人皮機器,或是一個多功能的人類生活輔助「設備」。

然而,當仿生人因為某些事件衝破程式的「次元壁」後,又會如何看待人類和社會呢?「成為人類」——這個主題會在遊戲裡通篇展現。

 紅色通常是高度緊張的狀態

 仿生人的身體結構

同時,《底特律》中對仿生人的探討,並沒有停留在其是否擁有人格、感情和思想的層面上,隨著劇情的深入和人物的認知,他們會進而進化成種族的形態,有自己宗教和信仰,甚至出現了保護婦女和孩子的潛意識(也可能是人類社會的感染),最終融入到底特律和當時的大環境下,從而把主題上升到人性、社會和族群的層面。

絕望的寒風中,用最後的能量留住孩子的笑容,人類可以嗎?

說實話,如果這是一部2013年的遊戲,那麼我覺得它將是非常有衝擊力的,然而由於立項過早、成品過慢的原因,題材的優勢放在如今並沒有被最大化。

畢竟像《銀翼殺手2049》《西部世界》《尼爾:機械紀元》等等一些現象級的影視娛樂作品,已經消耗了該題材的一部分熱度。

 論腦洞,本作差橫尾太郎一個Cyberlife公司

交互式電影遊戲的巔峰,依舊高不可攀

交互式電影遊戲中的佼佼者,除了Quantic Dream的作品之外,還有比如近年的《奇異人生》,R星的《黑色洛城》,以及集高產和IP數量於一身的Telltale系列等等,每一部作品都有著自己的主題和特色。

相比前輩們,《底特律》根據其特殊的題材和多視角縫合,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

遊戲中,我們將扮演康納、卡菈和馬庫斯三名型號、功能和所處環境都截然不同的仿生人,以他們的視角來解讀這個時代和社會。

與GTA5的三人組類似,《底特律》也採用了多主角來回穿插和切換的敘事手法,只不過本作的三位仿生人並不在統一戰線,且聯繫也不像GTA5中三個老男孩那般緊密。

沒有形成不可分割的羈絆,某種程度上來說是編劇刻意為之,製作組意在以不同人物定位的交錯,來敘述大背景下三人之間的聯繫和各自的命運。

主角團,配角團,女子天團

另一方面,製作組將這部長度約為10小時的劇情被分割成了很多個小章節,既有短至10分鐘的走馬觀花,也有長至1小時的敘事片段,後期的某些章節中三位主角也會同時登場進行互動。

為了增加每個小節的互動和劇情推進,製作組還為主角們各搭配了一名配角,乖巧可愛的小蘿莉、古稀之年的睿智畫家,脾氣暴躁的頹廢警探,這幾個人物的存在讓玩家的選擇有了即時的反饋和影響力,成為了整個劇情重要的組成部分。

有些章節的內容還是比較龐大的

同前輩《暴雨》一樣,《底特律》中也設置了海量的行動和對話選擇,讓劇情在可控與失控間遊走。

其中不少拷問人性的選擇代入感很好(為了避免劇透就不舉例了),特別是當仿生人在意識掙紮下突破次元壁的那刻,著實能給人感受到真實的衝動。

掙扎、反抗、突破、尋找自我

然而在整部遊戲最重要最核心的——劇情上,這次Quantic Dream交出的答卷可能又一次會讓期待滿滿的玩家感受到落差。

首先,《底特律》的劇本深度只能說中規中矩,從整體的劇情走向和懸念來講,並達不到暴雨的高度。仿生人和AI主題下本該可以有更多發揮,更大的腦洞,但是遊戲最後選擇了好萊塢爆米花片的路數。

尤其是三個主角碰面時,理應是整個故事最為精彩的部分,就好比GTA5中三個混蛋準備在一起搞一些事情的時候,往往好戲即將上演。

但是這次Quantic Dream卻搞砸了,「一人同時飾多角」的表現手法不僅讓場面有些尷尬,主觀意向引導下的選擇也使劇情變得毫無懸念。

爬摩天樓這段,包括海報的含義,還算有張力

不過互動式電影的優勢就在於:這是你的故事,你來引導人物命運和劇情發展。至於何為Good ending,何為Bad ending,這也要根據每個玩家的價值觀和對這個事物的理解,在這裡你可能會分不清絕對的對錯好壞——別忘了,遊戲中你可是站在仿生人的角度。

既然劇情不夠,那麼只能靠規模來湊。《底特律》作為非典型3A作品,其製作規模非常強大,這也使得遊戲的視聽體驗有了極大的保障。

製作組邀請了250個演員扮演了513個角色,這些演員進行面部3D掃描後用於填充到遊戲中的路人,其中還請來了像Bryan Dechart和Jesse Williams這樣的知名演員作為主演,光是整個角色捕捉錄入的過程用了1年時間。所以演出方面大可期待。

卡菈的面部捕捉,讓人物面部表情有了很好地還原

場景美感也沒的說,至於細節嘛…

「蝴蝶效應」——可遇而不可求

「一隻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蝴蝶效應是大自然的傑作,也是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美妙多變的魅力所在。顯然,當用這個詞去形容一部遊戲的劇情時,你最好做好萬全的準備,我指的不光光是編劇和代碼上,更多的是應對外界口誅筆伐的唾沫。

《底特律》在這方面顯然是嚴謹的,雖然遊戲中有很多選擇和分支,遍布著各個層面——從觀察到互動,從動作到語言,從目標到流程,我們無一例外地可以自由發揮。

但吸取了《直到黎明》誇大宣傳導致「內容與預期不符」的教訓,製作組還是很清楚自己的產品本質——因為本作的故事開放性和邏輯延伸,都還遠沒能達到這種程度。

能把劇情走成這樣,也算是比較遺憾的了

遊戲每個章節中,小到一個細節、大到人物的生死抉擇,都是玩家需要操心的。每個章節間也會繼承之前的劇情、線索和人物關係,然後引出接下來的事件。

一開始我很好奇為什麼要分割成這麼多個小章節,直到通關後重選分支那刻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種糾正主線走向的手段!

每當我們的選擇開始偏離「被設計好的路線」時,製作組便可以通過小章節的節奏,強行把劇本拉回到編劇設定好的那幾種可能性中。所以,本作的劇本並不像蜘蛛結網那般可以360度往外發散。

整條主線有很多小章節組成

但話說回來,遊戲中劇情的細節和經過是非常繁雜多變,同樣的結果,不代表中間的過程就是一樣的——《底特律》就是這麼一部更注重「沿途風景」的作品。

第一次通關之後,你再去試試不同的分支會收穫頗多,如果強迫症玩家想要把所有分支和結局都補齊,那麼可能需要40小時的時間來完成。這是一部內容和細節非常豐富的電影遊戲,不存在快餐一說。

完成劇情後的獎勵點數,可以用來解鎖各種場景、CG和人物模型

ACT、FPS們請讓開下,QTE要來了

全篇都在說遊戲的劇情和背景,至於遊戲性嘛,玩家和Quantic Dream一致表示:差不多就行了。

這個類型的遊戲搭配場景移動和QTE互動絕對是保險的組合,《底特律》在簡單的場景互動上,加入了一些線索搜尋、合成影像等元素,在豐富玩法、助推劇情的同時也不會給玩家設置過高的操作門檻。但如果這樣就讓你覺得這是一個不需要操作的「老年人」遊戲,那麼就大錯特錯了。

本作提供了兩個模式:高手模式和休閒模式。休閒模式就不多說了,確實是個老年人遊戲,但凡看到「高手」兩字,我想一般人都會選這個。

事實證明,選「高手」確實能獲得最佳的遊戲體驗,QTE的難度會隨著緊張的氣氛出現節奏性的變化,進一步增加了臨場感。特別是關鍵的打鬥戲往往速度更快,容錯率更低,就好比FPS中的正面硬剛一樣,時刻激發著我們的腎上腺素。

射擊突突突也可以用QTE模擬

在QTE的設計方面,包括觸摸板、重力感應在內,製作組很好地利用了PS4手柄的特性,用連按、長按、多鍵交叉(最多3鍵)的方式,力求把遊戲中人物的動作最大程度還原到我們的按鍵操作中。

《底特律》中包含了眾多追逃戲、潛入戲、槍戰戲,以及事關重要的動作戲,而這些戲份最後都以「選項和QTE」的形式模擬了出來,並且毫無違和感。

洗盤子就要有洗盤子的感覺!

看得出儘量在模擬人物的動作

最後,Quantic Dream對於遊戲場景內的流程和節奏把控也非常到位,大部分環節中,玩家掌握的線索越多,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自然越有利。

但這類線索和信息密集度很高,強度遠超大部分AVG類型,如果隨意跳過或者看完不過腦,很有可能會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吃癟。

所以為了通向心目中的「完美劇情」,環境解謎和場景細節互動至關重要,這直接影響著更多有利對話,以及劇情分支的解鎖。

 多用「鷹眼」搜尋線索

 然後分析出有用的結論

總結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我目睹戰艦在 獵戶星座 的端沿起火燃燒,我看著C射線在唐懷色之門附近的黑暗中閃耀,但所有這些時刻,終將消失於時光中,一如眼淚消失在雨中。」——《銀翼殺手》

科技在進步,人類對於仿生人的探討也不會終止。忠誠、善良 守序…人類把最美好的品質注入在了他們上,卻沒法磨滅自己身上的汙點。

《底特律:成為人類》就是這麼一部探討「人類和AI社會關係」的典型作品,其互動性敘事的手法,讓玩家站在三個仿生人的角度來決定社會的命運。

雖然說遊戲的劇本中規中矩,「腦洞不夠大,震撼不夠強」——該類題材的愛好者可能會如是評價;但成熟的製作,豪華的演出陣容,依舊很穩定地保障了本作的下限。

玩家可以在相對多變的框架下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而且每一次選擇都會有不一樣的體驗,如果說第一次遊玩的代入感和新鮮感最佳,那麼通關後的第二遍體驗中,你會對背景和人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對仿生人和AI的題材感興趣,而互動式電影遊戲的剛好又是你喜歡的類型,那麼這部《底特律:成為人類》值得擁有。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

作者|Kenblock

微信編輯|凍梨

網易愛玩出品,內容代表本站觀點

轉載請註明出處

都看過人家了,點個zan好嗎?> 3<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每日新遊:最好的互動式電影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
    01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賽博朋克,這個在當今世界早已不再陌生的詞彙,成為了《底特律:成為人類》的主題。關於賽博朋克我們會有很多聯想——《黑客帝國》《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甚至是八竿子沒一撇的《賽博朋克2077》,但我敢確信的是,玩過《底特律:成為人類》的玩家,也會把這款遊戲與「賽博朋克」聯繫起來,讓這款遊戲成為提到賽博朋克、就會瞬間聯想到的詞彙。
  • 《底特律:成為人類》評測:實際上就是一場「電影」
    關於仿生人的思考,在很早以前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就已經提出過,而關於未來機器人和人類之間的矛盾,也有很多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在闡述,比如《我,機器人》。而《底特律:成為人類》再一次將這個議題放到臺面,說實話,關於未來仿生人或者機器人的思考已經飽和了,在這點上說,遊戲自身沒有多大的創新點,當然這也和它長達四年的開發期有關,但值得慶幸的是,遊戲自身並沒有強行讓我們去進行思考,而是通過細節表現上引出現象,這一點無疑能獲得玩家們的好感:不需要過多的道德拷問。交互式電影遊戲?
  • 沈大晚間節目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人們常說睡不著覺的時候可以數羊,而當我們進入夢鄉的時候,或許也會與夢中的羊相見。那麼,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看似是一句不著邊際的提問,但其中蘊含了深刻的哲思,對未來科幻般的探討,總是令人興奮而不由自主的事情。我們對於機器的理解,是它只具備飛速運算的能力。而我們常常會產生思考,當未來的科技進步到我們想像不到的地步的時候,那時的機器人是否也會有直覺,他們是否會思考,會睡覺,甚至做夢。
  • 《底特律:成為人類》評論:關於仿生人的浪漫科學幻想
    體量龐大分支多在如同《底特律:成為人類》內仿生人冰冷AI邏輯一樣陳述完《底特律:成為人類》的偉大之後,我們就可以帶有情緒、感性的來看看這款互動式電影遊戲的品質究竟如何。《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故事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不是一個很精彩的故事。遊戲以三個不同境遇的仿生人為視角,以三個基本獨立而偶有交集並互相影響的故事講述了仿生人逐漸向擁有感情的人類發生轉變的故事。人工智慧覺醒後反抗人類,這樣的故事套路在科幻圈裡完全就是一個最為俗套的故事,不少小說、電影、美劇、動畫、漫畫、遊戲什麼的全都講過類似的故事,所以從本質上來講《底特律:成為人類》的故事毫無新意。
  •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同理心下的進化與救贖
    文/雅清導語:說來慚愧,作為一個入坑不久的高中科幻迷,我第一次聽說《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這名字, 還是因為其1982年改編的電影《銀翼殺手》。讀完後才發現二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電影版僅借鑑了原著故事框架,其餘並無太多相似之處。與《銀翼殺手》的賽博朋克風格氣質截然不同,《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是一本圍繞同理心這個較為抽象的概念構築起來的小說。
  • 對比《銀翼殺手》和《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8.7[美] 菲利普·迪克 / 2017 / 譯林出版社我在閱讀了電影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再說回電影的主旨,《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中很重要的一條主線就是主角在殺死仿生人的過程中逐漸對他們產生了同情,進而思考真人和仿生人的區別到底是什麼,電影也基本沿用了這一主題。仿生人的人性一面主要通過瑞秋來展現,她得知自己是仿生人時顯露出悲傷與崩潰;她在主角睡著時彈鋼琴、對著照片梳理自己的髮型,美得像一幅畫。
  • 電子羊會告訴仿生人:你想活著
    這就註定第一部《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作為《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的改編作品會非常糟糕。 因為斯考特和迪克(Philip K.Dick )實在是性格相差非常大的兩位創作者。
  • 仿生人夢見的是真羊還是電子羊
    最近我重新看了一遍《銀翼殺手》,不由得引起我的興趣去讀了一下原著《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 《銀翼殺手》所以,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
    I've seen things you people wouldn't believe.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所以,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我曾經對這句話毫無感覺,直到看了這部電影。所以即使是對別人言語無感的時候,也不要直接否定。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他用的什麼樣的思維 embedding 出來的這句話。沒有觀測到思維的分布就評判他人言語是無知的表現。
  • 《底特律:變人》仿生人也逃脫不了的凜冽嚴冬
    自古以來,冬季對於人類社會就是一個艱難的時光。熬得過就能迎來草長鶯飛的春天,熬不過就有很大概率成為「優勝劣汰」的註腳。雖然遊戲沒有特意提及冬天,但是在《底特律:變人》的敘事中,天氣其實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
  • 劇情類遊戲巔峰《底特律:成為人類》——互動電影遊戲的新裡程碑
    (關注我,即刻白嫖《底特律:成為人類》~)《底特律:成為人類》,最初於2018年在PS4上發布,2019年年底被移植到PC上。作為一款略帶爭議性的互動電影遊戲,本作因獨特的玩法和敘事讓無數玩家驚嘆。那麼,這款已經有兩年歷史的遊戲,如今值得玩家花時間、花精力去體驗嗎?在深入探究《底特律:成為人類》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些背景信息。如果你玩過Quantic Dream的其他遊戲,那麼你應該你對其遊戲風格和故事很熟悉。
  • 《底特律:變人》Part2 仿生人的崛起
    《底特律:變人》P2終於來了,上一P中 康納 和不怎麼友善的警官 漢克 開始一起調查異常仿生人,並得知了RA9的存在。卡拉成功帶著 愛麗絲 從 康納 的手中逃走,繼續尋找離開底特律的方法。馬庫斯 則奇蹟般的從仿生人墳場回歸,在暗號的指引下找到了「耶利哥」,他們的故事會怎麼繼續發展呢?▼  點擊下方可播放視頻《底特律》的故事,一共包含三條線。
  • 抑或是靈魂——《底特律:成為人類》劇情探究
    我甚至在思考,馬庫斯帶領仿生人進行解放的時候,他們已經不將自己稱為人類,而是另一種新的智慧物種。馬庫斯在離開了卡爾,成為革命者之後,反而在成為人的道路上越走更遠了。馬庫斯與耶利哥馬庫斯對耶利哥個人認為感情描寫並不重,甚至他在耶利哥裡極少流露出個人情感。就算是解鎖諾絲情人路線之後他甚至也沒對諾絲笑過。
  • 你會愛上仿生人嗎?80%的玩家答Yes!
    開篇之前,矽兔君首先要問你一個問題:你願意和仿生人談戀愛嗎?等等,先別急著答,看完這篇文章,你再看看你心裡的答案有沒有變化。今年5月25日,一款叫做《底特律:變人》(後文簡稱底特律)的人工智慧題材「互動電影遊戲」在全球上線發售。
  • 《底特律:變人》:我不做仿生人了,JOJO!
    你會付諸暴力以反抗還是踐行和平尋訴求?這便是《底特律:變人》中玩家面臨的重大選擇,而面對仿生人,作為人類的我們又該抱以怎樣的態度?歡迎來到《底特律:變人》,這是關於不遠的未來故事,這也是關於「他們」(仿生人擁有生命,故不用它們)的故事。遊戲還是互動式電影電影會給觀眾帶來沉浸感,而當電影有了一定的互動性時會是怎樣的體驗?
  • 《銀翼殺手》仿生人有一天會夢到電子羊
    看完電影真極其地意難平,從一開始發覺自己的特殊時是驚慌,想要極力否定,後來逐漸平靜,決定接受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想要承擔起一個群體的命運未來的責任,最後卻輕飄飄地發現自己其實不是最特殊的那個,雖然結尾主角自己做了一件讓自己有意義的事,並且為此釋然,但我更加替他難過和沮喪,半夜不睡搜到了原著《仿生人夢到電子羊》,讀來讀去發現這個如此令人絕望的男主角其實只是整個故事中小小的一環,那麼的令人悲傷
  • 從洞穴假說到真實荒漠,仿生人能夢見電子羊嗎?
    文丨陳根縱觀人類文明史,可以說,技術的發展與人的生存相伴相生。早在古希臘時代,就有柏拉圖對於「愛比米修斯造人」的技術源發性意義的思考。而普羅米修斯為人類盜來的技術與火種正是人類得以超越自身「缺陷」的工具。千百年來,人類憑藉技術獲得生存之道,追求自我的不斷完善。
  • 《底特律:成為人類》帶你摸索答案
    這一款《底特律:成為人類》,也因循舊作應該說在發布之後,貶褒不一。遊戲在一經發出之後緊接著在全球掀起了一波熱潮,許多的主播玩家都已經選擇直播這款遊戲。在b站也有很多二次對創作的一些作品,其實這也反映出了我們對互動電影遊戲的一種探索和好奇,這樣一種全新的合作方式,會讓人們更高的感受一種參與感。遊戲的開發商也是卯足了勁兒要做互動電影遊戲領域裡的領頭羊。
  • 底特律變人各種結局,未來的人類社會真的會出現人工智慧麼?
    5月25號新發售的互動類ps4遊戲《底特律變人》火遍了遊戲圈,很多人分分入手攻略這個遊戲,由於它是很據蝴蝶效應的一種遊戲,遊戲中的不通選擇,導致了遊戲結局的不同走向。《底特律變人》三大主線康納線底特律變人與康納有深厚友誼的人類警察其實是支持仿生人擁有自我意識的,而很多人選擇了投靠馬庫斯,如果選擇這個結局,就意味著革命要與人類站在對立面,最後的劇情,如果選擇制服馬庫斯幫助人類,如果我再玩一次很可能會選擇這個,就像看過的電影
  • 《底特律:成為人類》 模仿了賽博朋克的形,但沒能抓住它的神
    《尼爾》系列的劇本晦澀又複雜,不過解讀開來,你會發現它頗有深度。而《底特律》,它給人的第一感覺頗為驚豔,可是在打通之後回味,你會發現它的劇本終究還是差強人意,甚至有些關鍵情節也沒能得到清楚的解釋。《底特律》講的,是仿生人AI覺醒,不願繼續遭受人類奴役,轉而尋求種族自決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