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時候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通過歷史書以及老師的講解,一直以為李鴻章這個人是個大漢奸,只要是籤訂辱國條約的地方都絕對有他,比如他籤訂了《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我那個時候還比較納悶,為什麼籤訂條約的時候總是他,他是那麼喜歡當漢奸嗎?
直到看了《走向共和》才真正懂得李鴻章是個怎麼樣的人?有人說這部劇徹底將李鴻章洗白了,也有人說這部劇將李鴻章評價得很公正,這部電視劇裡面的李鴻章才是最真實的,反正各執一詞。
說實在話,對於李鴻章人設的改變還是在於《走向共和》這部劇,這部劇真的太狠了,無論是從規模,演技,投資金額來說,絕對都稱得上是第一。
談談電視劇當中的李鴻章吧!
他是清國的李中堂,師承曾國藩,一生力致於辦洋務,為了國家不受到外國侵虐者的欺負,開創了了北洋軍艦,並將它作為一生奮鬥的動力。
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之後,其他的大臣們仍然保守著原來的那一套,不思進取,總以為靠著那些紙上談兵的文章就能救國,唯有李中堂知道唯有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才能拯救整個國家。為此,他以一人去抵抗朝廷萬人的辱罵,可他絲毫不去對抗這些,因為在他心中,自己的名聲和國家的存亡比起來真的不值得一提。
可有時候想要救一個腐敗透底的國家太難了,就像孫中山第一次見李中堂的時候就告訴過他,外國比我們強大絕對不僅僅靠的是槍炮,唯有推翻清朝的統治,才能救國。這些話他又何嘗不知道呢?僅僅只依靠槍炮又怎能強過別人呢,制度的腐敗是無法挽救的,可要他推翻清朝的統治這也是絕對不可能,他對朝廷只要一個字,那就是忠。
外國人也說過,就算來100個李鴻章,也救不了清國,可盡最大的力量去挽救這個國家就是他一生的使命,也許這也是他活著的意義。
李中堂能幹這麼遠,在背後其實一直都有一個人撐著他,那就是慈禧,她們兩人似乎是天生的知己,這正是因為這些,是李中堂能幹下去的動力。
甲午戰爭,清朝敗得很慘,基本被日本打成了兒子,這時候一些小人就出來咬他,「看他搞的洋務,連個小日本都打不贏,還花費朝廷這麼多錢。」可這些他都不在乎,畢竟北洋軍艦是他一手創建的,如今全軍覆滅,他是難逃其咎,可那些連炮彈錢都去貪汙的人卻還有臉在一旁冷嘲熱諷地罵他。
在談判桌上,堂堂的中堂大人把我感動哭了,先是表現出自己的自信舌戰群儒日本其他的外交官,隨後就為了自己的國家能少賠償點錢,那表現要說有低賤就有多低賤。
「要是一槍能少一個億,那老夫多唉幾槍就行了。」
「在少點吧,就當作是老夫回國的路費。」
這段徹底將我看哭了,一心心繫百姓和朝廷,這樣的臣子,還能有多少呢?
籤訂完《馬關條約》後,他知道自己已經成為了全國的罪人,繼續留在朝廷上也沒有多大的意義了,並且一生為之奮鬥的事業也轉瞬間灰飛煙滅,還有什麼值得留戀的呢?偏居一方找到地方養老不香嗎?
八國聯軍侵華,這次清國又敗了,這次敵人的要求更加過分,不僅割地賠款瓜分國家,還要殺慈禧。
沒辦法,慈禧只好求救李鴻章,這次完全與他無關,可李中堂還是出來了,反正籤過一次條約了,再籤一次又如何呢?無非就是被國人繼續在罵一次罷了,他早以不在乎了,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
在談判桌上,他依然不失我國的風範,心如刀絞地籤下了他人生中最後一個條約,他再也幹不動了,再也不能去欺騙自己了,清朝已經完了,他也該走了。
這就是李鴻章,和你以前知道的有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