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是人生的禮物:我們終會成長

2020-12-22 陌月講歷史

在網上,有一個問題引起了很多網友的興趣。有很多人來回答這個問題。問題是:你最孤獨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有人說,當我給男朋友送上一份厚禮,高興地等著他甜蜜的讚美時,沒想到回來的卻是一聲巨響:「你會過上這樣的生活,做這些沒用的事情嗎?」說完,滿眼都是不屑。那一刻,自己的心跳至冰點,失望至極,孤獨狂襲。

有人說心情低落時,翻看通訊錄和微信好友簿,卻找不到一個能聽他們閒聊的人,不禁感到難過;也有人說,生活在繁華的都市裡,周圍是熙熙攘攘的景象,人們匆匆忙忙,步步緊逼,但他們與自己無關,內心被迷茫、不安和焦慮纏繞,成為最無助和孤獨的人。

因此,寂寞的人說起秋風總是有點蕭瑟,這常常讓我們感到畫面的失落。每個人都可以在不經意間與孤獨產生共鳴。它是我們生活中的真實存在和正常狀態。它是關於孤獨,孤獨生活的味道,孤獨的深層含義,以及我們如何處理與孤獨的關係。事實上,有很多事情可以通過別人的故事和故事來探索、發現、傾聽和理解。

人的孤獨是與生俱來的。沒有人不孤獨,因為生活本質上是孤獨的。生活是獨白。從你突破千千萬萬隻蝌蚪中的困難那一刻起,你就等待著另一隻像你一樣突破困難的蝌蚪來迎接,然後你結合起來,成為一個新的生命體。在媽媽肚子裡孕育了10個月後,當你終於來到這個世界上,離開這個世界,回到塵世上的時候,你仍然是孤獨的,沒有同伴。一個人來,可憐地走。

著名作家周國平曾說過「最可貴的是寂寞」,當一個人真正面對自己,開始思考時,他就開始成熟。孤獨是我們生命成熟的唯一門檻。只有經過孤獨的仙歷,我們才能從成長走向成熟,從迷茫走向清醒,從冷漠走向開放。如果生活是一種修行,那麼孤獨就是一個道場。每個人都註定會有一個盛大的會議,度過短暫的歲月,安撫靈魂,安全地重生和成熟。因為孤獨是成熟生活最好的禮物。

這本書基本上記錄了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臺灣的一些作品,我不知道為什麼。臺灣作家的話語中總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就像島上的薄霧。他們像耳語一樣在字裡行間徘徊。他們覺得自己的話總是那種淡淡的花香。他們從不公開,但那種感覺會悄悄地走進你的心裡去,讓你一起沉下去,安靜下來。

但我想孤獨不是終點,不是宿命,我們學會孤獨,獨自體會著孤獨,放空一切雜念,感悟人生,在與天地間的交流中升華靈魂。儘管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這也給了我們生活的動力,那就是找尋知音,讓內心不再寂寞,從而無所顧忌地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天,讓輪迴到來前,能一直開心健康地活著,去迎接幾十年後的下一個新的輪迴。

相關焦點

  • 《孤獨力》:你在熱鬧中失去的,終會在孤獨中找回
    害怕孤獨,是缺乏與自己相處的能力——孤獨力。今天我們來談談孤獨這個話題,以及如何培養孤獨力的方法論。一、孤獨力是什麼在傳統的固有觀念中認為「孤獨的人很可悲」,換句話說就是認為那些孤獨的人,做人很失敗。就是這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催生出了一些我們原本不想做的行為:避免落單,刻意迎合周圍的人際關係,壓抑本性去強融圈子等。最終的結果呢,無法活出真實的自我,一味的迎合他人,終會導致精神崩潰,對人際關係感到厭倦,對自我產生懷疑。
  • 我們在孤獨苦難裡,慢慢成長、笑靨如花
    人生每一個別離,都是孤獨;人生每一個坎坷,都是苦難。從年幼的學生時期開始,每到畢業季,都是一段意猶未盡、含淚揮手的別離。無論是小升初,還是初升高……現在細想,每一次孤獨的轉身,都迎來了我們彼此更好的成長。從上中學或大學開始,我們就慢慢開始獨立學習、生活。在與父母的一次次道別中,我們與父母就漸行漸遠了。
  • 《鯨背上的少年》: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是成長
    在茫茫的大海中,沒有其他鯨可以聽到Alice的歌聲,更不會知道它的喜怒哀樂,它只能孤獨的遊走,不停地與其他同類擦肩而過,直至死亡將它與孤獨分開。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像極了Alice,也有著「52赫茲」般的獨特之處,在茫茫人海中尋覓著自己的同伴,有人很幸運,早早找到,而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
  • 專訪林懷民:流浪者不是孤獨者 人生終會圓滿
    林懷民:在印度旅行時,我看到那麼多賤民、那麼多乞丐,看到了人生的無常,感覺到自己的幸福和眾生的苦難,所以我感覺《金剛經》裡說的話我真的懂了,什麼叫「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佛祖得道的菩提樹下,我領悟到「神普度眾生,是因為成為眾生」;在尼連禪河畔,我第一感知到佛原是個凡人,也有過凡人的彷徨與掙扎。
  • 《菊次郎的夏天》孤獨才是生活的常態,送給大小朋友的成長禮物
    這部電影神奇的地方,就在明明故事情節很平淡,內容無釐頭,但總是吸引著你,接著看下去,或許孤獨才是成長的底色。小男孩正男父親早早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從小缺少父母的愛,正如鄰居所描述的那樣,是一個陰沉的孩子。
  • 人生終將是一場單人旅行,孤獨之前是迷茫,孤獨之後成長
    那麼,這本自1967年問世以來,被翻譯成40多種語言,讓馬爾克斯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百年孤獨》。究竟有何魅力?能夠影響如此之大,遍及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百年孤獨》。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就是因為它在文學史上開創性的敘事結構和語言藝術,今天我們將之概括為「魔幻現實主義」。
  • 《千與千尋》告訴我們:守住初心,才能逆風成長
    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關於成長,關於貪婪,善良。每次看,相信你都會有不同的感悟。人生漫長,成長路上,我們要守住自己的初心,活出最真實的自我。她保持善良、守住初心,關心孤獨的無臉男,為臭氣燻天人人避之的河神洗浴,幫助白龍擺脫魔法的控制,並因此獲得無臉男的追隨、河神給的救命丸子和白龍的傾心。最終,在經歷種種困難後,她收穫了大家的善意,並通過努力救出了父母,並成長為那個用勇氣、有力量、堅韌的自己。
  • 豆瓣8.9《瑪麗和馬克思》:孤獨是人生的課題,在友誼中治癒成長
    瑪麗和馬克思在彼此孤獨的靈魂中相互取暖,友情的饋贈也讓彼此學會了成長。就如電影中所說的那樣:「上帝賜予我們親人,感謝上帝,我們可以選擇朋友。」這部影片時常讓人們審視自己的人生,也留給人們思考:「我們應該如何獨處?」 有的人享受孤獨,有的人懼怕孤獨,而在我看來,孤獨是一門學問,正如叔本華所說:「孤獨,是和自己獨處的學問。」孤獨是人生的常態,那我們應該如何和孤獨共處,並積極有益的度過獨處的時間?
  • 畢業半年被裁,失業73天:孤獨,是生命送我們的禮物
    其實這兩年,我們一家都經歷了極大的打擊。沒有爺爺的新年,始終有點不習慣,很想他;突然迎來小寶寶,家裡迎來新生兒,有時候覺得夢幻;開始學著創業,開始做很多成年人才需要去做的事情。很多時候,面上是淡定,實則內心不安。
  • 「熬過孤獨,會變好的」
    那時候,覺得人生特別孤獨,熬不下去的時候,只能把眼淚捂在被子裡。但生活大部分時間,都是孤獨的。總有些心情,無人能懂,總有些故事,開不了口。於是,你挑著生活的擔子,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前走,直到你習慣了肩膀上的重量,直到你不再抱怨為什麼沒有人趕來幫你。為生活奔波的人,哪個沒有嘗過孤獨的滋味。
  • 【溼地之聲】這樣的孤獨,會讓我們成長——一電影《如晴天,似雨天》
    這部電影有一個關鍵詞,孤獨。我們可以解讀這部電影的孤獨,從孤獨中解讀不同的人生。孤獨,源於迫不得已。少年是孤獨的。他很小就失去父親,母親再嫁。忙碌的母親連家裡有的角落都不曾光顧,可見並不是一個將重心放在家庭上的媽媽。她會為了陪丈夫把兒子單獨留在家裡。只有司機,廚師和保姆與少年做伴。
  • 繪本《愛你的聖誕老人》,相信聖誕老人的孩子終會長大
    小姑娘露西每年都會給聖誕老人寫信,詢問關於北極、聖誕老人和聖誕禮物的事情。五歲的時候,露西給聖誕老人寫的信是這樣的。聖誕老人總能給露西回信和送她心心念念的禮物。露西七歲時,寫信給聖誕老人:「為什麼您寫的信和媽媽的字那麼像呢?」
  •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
    人生而孤獨,享受孤獨的人才能放過自己,要麼孤獨,要麼庸俗,孤獨讓我們變得出眾,而不是合群。 《西雅圖》裡有一句話:人生而孤獨,這就是世界。在我眼中,孤獨分兩種,一種是沒有享受過繁華世界單純的孤單,一種是歷經悲歡離合後,學會與孤獨好好相處。
  • 終會遇到那個與你靈魂共鳴的人
    或許人作為個體存在,本質上就是孤獨的,所以我們才那麼渴望理解與陪伴。就像廖一梅在《柔軟》中寫道的一樣:「每個人都很孤獨。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確然。電影《如晴天,似雨天》(Like Sunday, Like Rain),宛如一支在月光下緩緩流淌,輕柔舒緩又略帶憂傷的曲子,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相遇又離別的故事。這個故事,關於孤獨、關於音樂、關於夢想、關於陪伴、關於理解、關於成長、關於那些流淌入心、直抵靈魂的純淨而美好的情感。
  • 《百年孤獨》:孤獨前是迷茫,孤獨後是成長
    《百年孤獨》這本書你讀懂了嗎?如果這輩子從此以後只能再讀一本書,你會選哪一本?我想我的答案會是《百年孤獨》,其實這本書我在讀第一次的時候並沒有讀懂,重讀之後才發現,透過孤獨的表象,作者真正想要表達的,是愛。
  • 孤獨的日子,往往是你迅速成長的日子
    她說,等老鄧這次出海回來吧,回來後我們就結婚。末了,雀子說,其實被留下來的人才是最孤獨的,還要站在原地裡安靜的等待。然後硬生生地給我擠出了一枚笑容,那笑容像躲在寒冬的霧霾裡那一抹朦朧的太陽。我突然很心疼眼前這個身形單薄的姑娘。是得有多大的勇氣才可以一次又一次面對長久的別離,而且連三天一通電話都沒有保障的異國愛情。
  • 《朝花夕誓》關於孤獨、離別、意義,以及人生
    既然人生註定孤獨,註定失去,註定虛無,那我們到底還要不要追求意義、追尋美好、追逐希望?還是說就百無聊賴,渾渾噩噩過一遭?《朝花夕誓》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的回答。艾瑞爾長大離開之時,瑪奇亞也曾經覺得,艾瑞爾背叛了她,但後來瑪奇亞明白了,那些曾經的美好時光,那個在艾瑞爾真誠純粹的愛滋養下成長的自己,就是艾瑞爾留給她的禮物,在艾瑞爾離開之後,依然滋養著她,陪伴著她,支撐著她去面對未來的人生。這並非艾瑞爾主觀所為(艾瑞爾主觀覺得自己虧欠了媽媽瑪奇亞,且無以為報),卻實現了一直保護瑪奇亞的承諾(瑪奇亞覺得艾瑞爾兌現了承諾,並非安慰,而是從心理上兌現了)。
  • 《蜂鳥》孤獨是人生常態
    孤獨是人生常態,要好的朋友會因為瑣事鬧變扭,互相愛慕的人間會漸漸或是突然喪失喜歡的情感,一起生活的家人間會產生衝突與隔閡,似乎就像電影開頭無人應答的大門還有那段恩熙大喊著失了魂般獨自遠去的媽媽的情節一樣,大聲呼喊卻得不到回應,是一種無處訴說的孤獨感。
  • 《無盡的孤獨》後,終會迎來黎明的曙光
    歲開始寫歌至今已有70餘首原創音樂作品2014首張專輯《信仰》中歌曲《又是一個夢》連續六周登錄中國原創音樂基地原創榜全國榜首2015《你好,舊時光》被北京和聲音樂電臺推薦在四川自貢他的歌更是被各電視電臺作為主題曲2018整點音樂&微博音樂 推薦原創音樂人滑動以下區域 查看完整歌詞《無盡的孤獨
  • 深度解讀《百年孤獨》:生命是場單人旅行,孤獨是成長的自我蛻變
    3、 孤獨促進人對生命的熱愛和追求人生的終點是哪裡呢?是孤獨地入土。因為你的愛人,你的親人,你的朋友,不會陪伴著你去入土,你只能一個人走向天堂。而你為了不想那一刻自己一無所獲,不想那一刻自己一事無成,你就會在你有限的時間內發奮努力,爭取嘗遍人生的所有果實,爭取挑戰人生中一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至少可能擁抱一下小有成就的機會,孤獨從這個方面來看也是我們人生的動力所在。三、 如何在孤獨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