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世界技術最強的車企,如今一年血虧400多億,還差點被時代拋棄!

2021-02-15 電動車公社

大家好,我是電動車公社的社長。

繼大眾和寶馬之後,日產前幾天居然也把象徵品牌的車標給換掉了

不同於其他品牌,這是日產17年來的首次換標!而且車標還是LED的,亮亮的很好看。和車標一起發布的,還有一款新的純電SUV Ariya。

換標在汽車界一般代表著「變革」和「創新」,而日產這次換標,在社長看來,它更像是試圖用一種更有儀式感的方式和燃油時代正式告別。

只是這次日產又將面臨背水一戰,而且有可能是最後一次。

成功了,就能見到明天的太陽;失敗了,以後就再也不會有換標的機會了。

這究竟是什麼回事?讓我們從日產的巔峰年代說起。

 

二戰過後,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日本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汽車行業作為國民工業的領頭羊,當然也不例外:

從模仿和山寨到鮮明的特色被全世界認可,只用了三十年的時間。

 

這時候,車賣得還挺不錯的日產,有些膨脹了:

不僅要拉下豐田、成為日本第一的車企,還立下了「在90年代,用技術站在世界頂端,造出全世界第一的高性能車」這一大型flag!活脫脫一個要當世界第一的中二少年。

為了實現這一遠大的夢想,日產開啟了大名鼎鼎的「901」計劃。

說到做到,自從1985年起,日產就把賺來的所有錢,一分不剩地全都投了進去!

拼命做研發,從車型的設計,到發動機、懸架、底盤調教,一項都沒落下。

 

在這個計劃的實施過程中,除了全新的高端豪華品牌英菲尼迪、以及平民跑車Fairlady Z、大型豪華車Cima、漂移神車Silvia S13等車型之外,日產還拿出了好幾樣黑科技。

 

就比如那臺有著1000匹馬力改裝潛力的RB26DETT發動機;

脈衝阻尼回彈減振器和多連杆懸架;

還有最著名的Advanced Total Traction Engineering System forAll-Terrain, Electric Torque Split,Attesa E-TS四驅系統,以及High Capacity Actively Controlled Steering,Super HICAS四輪轉向系統。

翻譯:賊牛逼的電控循跡控制系統,和賊牛逼的主動後輪轉向系統……

emmm,滿滿的中二少年風-_-||

到底牛逼在哪裡呢?當然是要用成績說話。

搭載了日產所有黑科技的Skyline GT-R,在1990年一經亮相,就直接用六站全勝的成績橫掃了JTCC日本房車錦標賽,直接把年度總冠軍收入囊中。

 

而且,這總冠軍一拿就是三年,還是29戰全勝……

沒什麼事兒幹的豐田、本田、三菱、馬自達、斯巴魯只好罵罵咧咧地退出了群聊。

既然挑戰國內已經索然無味了,日產決定從歷史最悠久的斯帕24小時房車耐力賽開始,進軍歐洲!

 

不過一開始的日產很穩妥,決定先用量產車探探歐洲廠商的實力。

這一探不要緊,直接奪走了斯帕24小時耐力賽N組的冠亞季軍,包攬了整個領獎臺!

那時的寶馬、奧迪、保時捷……都被日產按在地上瘋狂摩擦,GT-R「東瀛戰神」的名號也從那時起,逐漸在人們口中流傳開來。

 

轉年,加入A組的GT-R更是領先了第二名的保時捷 Carrera 2足足21圈,N組也繼續蟬聯,最終也是以三連冠的姿態,結束了「戰神」GT-R在斯帕賽道的神話。

單純從成績來看,日產的確是用技術站在了世界頂端,「戰神」GT-R也成了世界第一的高性能車。

901計劃,已經成功了。

「技術之日產」的名號,也和901計劃中的那些黑科技一起沿襲至今。

 

讓我們再把時間撥回到2010年。

彼時全球氣候變暖的帽子,讓燒油的傳統車企在輿論上壓力山大。

加上全球探明的石油儲備,肉眼可見地被人類燒光——

幾乎所有的車企,不管主動的還是被動的,都在配合各國政府,積極進行節能減排

 

混動技術領跑全球十幾年的豐田,忙著提高THS混動系統的發動機熱效率;

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用年銷量幾百臺的初代Roadster,向大家描繪純電動車未來的美好願景;

比亞迪不僅研發出了國內最早的DM雙模混動技術,還從純電計程車開始,試水新能源;

奧迪開發的A8 Hybrid成為了歐洲最早的量產混動車型;

寶馬和通用也在第一時間立項,開始研發新能源技術。

 

就在大家還在摸索的時候,技術的日產卻微微一笑,掏出來了一款售價3萬美元的純電動車Leaf,直接引爆了全球車市!

這就好比你還在玩橡皮泥的時候,別人已經念完大學了!

僅僅在預售階段,就在美國和日本瘋狂收割了1.3萬份和6000份訂單,直接爆掉了日產在2010年的產能。

 

當時的日產Leaf就和現在的特斯拉一樣,用極強的科技感和和駕駛感對一大票燃油車直接進行降維打擊,上市首年銷量就達到了22000+,一舉成為了當年全球最暢銷的電動汽車。

也正因為極佳的產品力和銷售數據,日產Leaf更是榮獲2011 年的全球年度風雲車型大獎、日本年度最佳車型與歐洲年度風雲車型大獎等無數重磅獎項,拿獎拿到手軟。

根據日產官方的統計資料,在後續的幾年中,日產Leaf在全球電動車市場中的佔有率高達45%,這也就是說,每賣出兩輛電動車,就有一輛是Leaf!

在50多個國家、累計40萬+的銷量,日產Leaf也連續多年,被稱為全球最受歡迎的純電動車。

 

當然,只有新鮮的體驗顯然是不夠的,日產Leaf還有另一項殺手鐧:極佳的安全性能。

我們知道,新能源車最大的隱患是自燃。雖然自燃的概率比燃油車低,但電池燃燒速度快,逃生時間更少。每一次自燃事件,都觸動著新能源汽車行業敏感的神經。

在整整9年的銷售周期內,40萬臺日產LEAF居然沒有一臺車的電池發生過自燃!

固然有初代日產Leaf採用的錳酸鋰電池不易自燃的原因,但即使是轉用三元鋰電池提升續航的第二代日產Leaf,在發生高強度碰撞時的自我處理機制,以及電池熱失控的預防措施都做得十分到位,可以說把自燃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難怪日產的副社長坂本秀行在採訪中表示,日產LEAF可能是世界上最安全的純電動車了。

 

除了純電動車之外,日產在HEV混動技術和EREV增程式混動技術上也有建樹。

一臺Q50s Hybrid,用4.9s的加速成績成為了熱血少年們的夢想之車;

而日產的e-POWER技術更是把百公裡油耗做到了3.xL,還不到同級別燃油車的1/2。

 

明明已經踏上了電氣化時代的東風,但日產卻把這一手好牌,打了個稀爛——

放完王炸出順子就好了,非要拖到出牌超時,一張一張拆開來打,唯恐別人追不上來。

或者:明明已經踏上了電氣化時代的東風,但日產似乎突然得了拖延症,還是晚期,無藥可救的那種。

 

按照傳統品牌3年改款、6年換代的生命周期來算,2010年推出的日產Leaf,應該在2013年進行中期改款,在2016年更新換代。

如果真是這樣,現在的新能源銷量第一,可能就不是特斯拉了。

但2013中期改款後的日產Leaf,可能得需要一個專業的「找不同大師」,才能發現它和2010款到底有什麼區別。

不僅外觀內飾都在原地踏步,就連電動車最重要的內在指標——續航,也只是從175公裡象徵性地提升到了199公裡。


反觀同期技術比較落後的國產新能源,續航都已經做到了120-150公裡。某e車型甚至用加大電池的方式,換來了300公裡的續航裡程。

特斯拉Model S 85,更是用502公裡的續航告訴全世界:電動車完全有能力,在高速公路上進行長途旅行!

等到只能在城區代步的Leaf,真正用換代來提升產品力的時候,已經拖了8年。

這8年間,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用說網際網路涵蓋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就單拿手機來說,2010年人們手裡拿著的還是按鍵式的諾基亞,但到了2018年,人們早就拿上了iPhone X。

售價還是3萬美金的第二代日產Leaf,明顯跟不上時代的步伐了。

這一年,特斯拉Model 3取消了傳統的儀錶盤設計,用前所未有的簡約和科技風,打動了全球15萬車主;

這一年,蔚來發布了ES8,搖搖晃晃的小腦袋Nomi讓冷冰冰的機器變得更加溫情;

這一年,即使是傳統品牌的國產新能源車,也有即時互聯的斑馬智行、旋轉大屏的Dilink提供更加智能的用車體驗……

但日產Leaf,還是那個熟悉的配方,還是那個熟悉的味道。

只是改了改內飾按鍵的位置,增加了些安全性配置,然後把中控屏從5英寸,「突破性地」變為了8英寸……

 

以至於被網友們起了個外號,叫做「古典電動車」。

至於續航……378公裡的NEDC續航,也只是將將達到了主流國產新能源車的水平。

日產起個大早的優勢,就在每一次的等待中被消耗殆盡。

這一點從銷量上,就能看出來:

在歐洲地區,日產Leaf被雷諾-日產聯盟的小弟雷諾ZOE在5年間,悄咪咪地搶走了4個銷冠。

 

(圖片來源:黃瓜視頻)

特斯拉Model S,在初代Leaf即將換代、青黃不接的時候,把日產LEAF趕下了全球銷量第一的神壇。

 

(圖片來源:蓋世汽車)

而最後把日產推到懸崖邊緣的,則是特斯拉Model 3:

在2018年用Leaf雙倍、2019年用Leaf四倍的銷量,向日產揮出了一左一右兩記重拳!

 

(圖片來源:汽車網評)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2019年全球的燃油車銷量下滑了將近5%,從9238萬輛降低到了8809萬輛。隨著新能源車的優勢越來越大,燃油車的銷量巔峰,會永遠地停在2018年。

銷量大頭還在燃油車的日產,也不得不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在2019財年裡,累計銷量下降6.2%,銷售額下滑居然高達14.6%,11年來首次虧損不說,淨利潤更是血虧445億元!

上一次這麼慘,還是20年前日本經濟危機的時候……

如果再不發力,日產是真的危險了。

 

早在2018年,日產前CEO西川廣人就向外界宣布,日產下的子品牌英菲尼迪會在2021年最早實現電動化。

在更換了全新LED車標之後,日產更是堅定了電動化的決心。

 

預計到2023財年末,日產的純電動車型和搭載e-POWER智充電動技術的電動化車型年銷量將超過100萬輛,日產也會成為擁抱電氣化時代最積極的傳統品牌。

這一次,技術的日產把所有的寶,都押在了新能源上。

背水一戰的Ariya,就是技術日產轉型的號角。

 

這臺車的目標,就是特斯拉的Model Y——

要把特斯拉搶走的一切,從特斯拉手裡奪回來。

從帳面上看,Ariya所有的功能——包括L2自動駕駛、主動剎車、快充、車機、語音交互,都足以和特斯拉Model Y相媲美,還有著更舒適的車內空間和更優良的做工。

 

4萬美金左右的起售價,也比Model Y便宜了整整一萬美金,這差不多是一個美國中產階級3個月的薪水和半年的開支,AP還不需要選裝。

看來,日產Ariya是有能力複製日產Leaf的輝煌成績的。

但社長對於日產,卻依然有些隱約的擔憂:

根據此前彭博社的報導,在連續三年盈利大幅下滑之後,日產終於扛不住了,已經在兩個月前宣布重組,並向銀行和金融機構貸款7130億日元(約66.5億美元),以應對新冠疫情下的危機,力求讓現金流由負轉正。

 

而作為重組計劃的一部分,日產要削減28億美元的年度固定成本,其中就包括最最重要的研發成本

反觀其他日本車企,儘管由於疫情影響、業績下滑,但豐田、本田、馬自達等車企紛紛表示要加大技術投入。

本田的CEO高野孝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公開表示,「為了生存,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對下一代技術繼續投資。我們絕不會縮小投資規模。」和「技術的日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包括剛剛過去的2019財年,日產也只拿出了40億歐元的研發費用。

作為一個主機廠,這個研發費用只和豐田旗下的供應商電裝差不多,比起規模差不多的本田來說,更是少了將近三分之一!

越來越薄的研發費用,真的能撐起日產電氣化的未來嗎?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發展得太快太快,遠超我們每個人的想像。

8年的科技發展,就足以顛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方式。

線上購物取代了線下商超,網約車取代了計程車,網際網路能讓你能隨時隨地享受到你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務。

只要一個不注意,依然會被時代無情拋離。

20年前的世界第一,已經快要落後於時代了。

再過20年,不思變通的傳統車企,還能剩下幾家?

大人,新的時代,是真的快要來了。

相關焦點

  • 15年血虧160多億,阿迪如今再也撐不住了!
    這不是一個勝者為王的時代,卻是一個剩者為王的年代!有些品牌陪伴著我們長大,而我們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ta們變老甚至消亡。當年,它憑藉著一雙小白鞋,短短7年的時間,就幹掉耐克,問鼎世界第一!其實,很多像銳步一樣,盛極一時的運動品牌,無奈卻曇花一現,如今只留在了我們的青春記憶中。壹15年血虧160多億元?球鞋界的黑馬銳步(Reebok),要被低價拋售了?
  • 再度收購頂尖車企,誰說許家印造車不是認真的?!
    文|如風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在與FF「和平分手」之後,許家印和恆大並未放棄自己的「造車夢」。1月15日,恆大健康發布公告,恆大集團以9.3億美元成功併購總部位於瑞典的全球性電動汽車公司NEVS的51%股權,並獲得多數董事席位。
  • 好萊塢的窮途末路:多部電影血虧超1億美元,正在失去中國市場
    就拿2019年來說,幾部血虧的大製作,基本都是炒冷飯的結果,或許這也預示著好萊塢的窮途末路。咱們這裡來簡要說說去年好萊塢最虧錢的幾部電影。(據說還有中方的資本),全球票房2.61億美元,同樣血虧了1億美元左右。
  • 大眾被賓利虧怕了,一年虧損20多億,吉利膽大,準備收購?
    先是收購了英國的錳銅控股的股份,然後又收購了倫敦的計程車公司的股份,還收購了沃爾沃的轎車股份,近幾年來還收購了馬來西亞的寶騰路特斯、美國的飛行汽車和德國的戴姆勒部分的股份等等。你以為這就結束啦?那是不可能的,最近它又打算把賓利收購到自己旗下,它不斷收購的腳步並沒有停下來。而是在不斷加快。
  • 半年差點虧掉全年盈利,影院重開後貓眼娛樂能否滿血復活?
    不過,儘管有3位大佬撐腰,這隻貓仍然有些扛不住,連虧6年元氣大傷。天眼查顯示,2018年為了融資,出現過高達10次股權出質事件,2019年初,網際網路公司扎堆上市,估值必然不會太高,可貓眼依舊匆匆上市,一切行為只為儘快回血。
  • 車企尋錢記:傳統車企融資也瘋狂
    汽車行業分析師任萬付認為,今年傳統車企的融資呈現出規模大、渠道廣、資金用途更聚焦等特點。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原誠寅也認為,今年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之下,汽車銷量下滑。
  • 日本車企們的平成三十年
    叔叔告訴豐田章男:「我們要做「消費產品的靈魂工會」,TOYOTA的先進技術要在世界範圍內拓展延伸,面向未來,面向宇宙不斷飛翔。」另一邊,本田技研的一群工程師穿著HONDA的工作服在居酒屋裡推杯換盞,他們知道白天向世界發布的VTEC技術至少決定了未來十年在發動機技術上的領先地位。「敬B16A!」
  • 邱淑貞老公生意虧1500萬,還買400萬豪車,身家36億
    3月4日,據香港媒體報導,邱淑貞的老公沈嘉偉生意大跌,從去年IT集團就已經由盈轉虧,損失了1500萬。員工從過年開始到現在都還沒有上班,而且是無薪假期,留在店面的員工不多,但仍有業績目標,如果達不到業績目標,他們會自己放血。
  • 中國車企逆風「走出去」
    分車型看,乘用車出口64.4萬輛,同比下降0.4%;商用車出口20.7萬輛,同比下降23.8%。  中汽協數據同時顯示,與2019年同期相比,東風汽車、北汽、江淮等企業2020年前10月出口量呈較快下降趨勢,曾經海外銷量第一的力帆汽車,2020年徹底從出口量前10位的名單中消失。
  • 看不懂的新能源汽車股:市值翻倍暴漲超百年車企,銷量僅為零頭
    據全球上市公司市值排行網站companiesmarketcap11月25日最新股價數據統計,除新能源汽車龍頭特斯拉依靠超5000億美元市值坐穩了全球第一大車企的位置以外,在全球十大車企名單中,中國新造車企業蔚來也以729億美元的市值牢牢佔據了第七位。此外,以中低端燃油車起家的比亞迪,也正是搭上了最近這趟新能源快車,成功躋身全球十大車企行列,並排名第六。
  • 蘋果與特斯拉競爭,是傳統車企的噩夢,或遭「智能駕駛」降維打擊
    如今,特斯拉市值突破6000億美元,超過了豐田、大眾、奔馳、寶馬的總和,僅次於谷歌和Facebook。業內人士分析稱,特斯拉和蘋果的競爭不會影響雙方的市場地位,而對傳統車企造成巨大影響。特斯拉長期被市場詬病工藝差,製造粗糙。傳統車企雖然在這方面有優勢,但是在性能方面卻不如特斯拉。以最受眾人矚目的保時捷電動汽車Taycan舉例,暫時還無法與特斯拉媲美。
  • 車企尋錢記:「大象轉身」進入深水區長城、比亞迪等掀發債潮
    今年以來,車企除延續去年的發債熱潮外,亦紛紛尋求股權融資以拓寬多元融資渠道。其中,僅吉利、東風兩家車企就擬通過回歸A股募集合超400億資金髮力「新四化」轉型。近日,長城汽車發布公告稱,擬公開發行不超過80億元可轉債,用於新車型研發項目和汽車數位化研發項目,兩者擬投入募集資金金額均為40億。
  • 又一家線下巨頭不行了,老闆娶女明星玩豪車,如今公司半年虧3億
    另外思捷服裝最近也宣布退出中國市場,這家曾經市值高達1800億的服裝巨頭,如今市值僅僅剩下了20多億,老闆邢李原的妻子更是大名鼎鼎的林青霞。 不過去年以來,I.T集團虧損不斷,今年上半年I.T集團虧損高達3億,營收也從30多億跌倒了20多億。I.T集團旗下主要是經營世界各地的高端奢侈品牌和設計師品牌,還經營一些歐洲年輕化的時尚產品。2005年I.T集團成功在香港上市,站上了巔峰。
  • 讓馬斯克回憶「至暗時刻」讓大眾「顫抖」,蘋果造車有多牛?
    這時市值直衝雲霄的特斯拉不會讓蘋果「視而不見」了,截至12月23日收盤,特斯拉的市值達到了6123億,超過了豐田、大眾兩大傳統車企巨頭之和,可見智能電動汽車市場空前的發展潛力。一波三折的「泰坦計劃」事實上,蘋果的「造車夢」早在賈伯斯時代就悄悄萌芽,如今,「特斯拉們」的崛起或許只是讓蘋果看到了一個最好的時機。在賈伯斯去世前一年,其曾與主打輕便和廉價車型的製造商「 V-Vehicle」進行過磋商。
  • 新造車企的超長春天,什麼支持它們股價亂飛
    至此,特斯拉還在不斷突破車企市值的上限,而蔚來、小鵬、和理想也高調擠入車企市值排行的前20位,但這三個來自中國的追隨者今年交付量加起來也不過7萬臺,便一舉改變了全球汽車市場的格局。在11月底股價回落前,三家中國造車新勢力在市值上全部躋身美股車企前15,蔚來一度來到第三位,僅次於特斯拉、豐田,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車企。根據12月8日數據,在車企市值排行榜上,蔚來、小鵬和理想分別排名7、15和19。市值分別為610億美元、347億美元和267億美元。
  • 中國網際網路車企為何扎堆新能源車?忽悠別人還是忽悠自己?
    最大機會是動力電池產業的提前催熟今年2月四部委印發《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行業總產能要超過1000億Wh,形成產銷規模在400億Wh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這也與今年4月三部委發布的《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
  • 2019,車企大逃殺:海馬賣房保命、夏利只剩空殼、蔚來巨虧
    享受紅利時,銷量衝昏了頭腦,眾泰汽車延續致敬豪車的策略,從大眾途銳到奧迪A6L一路抄到保時捷,在研發上卻鮮少投入,研發投入佔營收比例只在3%左右徘徊。跟眾泰同樣陷入困境的還有力帆汽車,因為技術積累跟不上國六排放標準,無法適時推出新車型。重慶一位金融界人士告訴市界,「重慶市經信委正在跟其他汽車品牌接觸,希望能為力帆找到一家可以為其輸出技術的車企,來幫助力帆起死回生」。
  • 2020年近20家車企宣告破產,誰會是下一個?
    在疫情和行業調整的雙重壓力下,2020年無疑是加速車企優勝劣汰的一年,對於一部分本就「財大氣粗」的車企,尚能度過難關,但對於那些原本就自身難保的車企,終究還是沒能挺住。
  • 蘋果汽車iCar造車版圖隱現 傳統車企或將迎來「危情時刻」
    摘要 【蘋果汽車iCar造車版圖隱現 傳統車企或將迎來「危情時刻」】近日,一則蘋果公司獲得VR車內應用專利的事件,再次將蘋果造車的話題推至風口浪尖。據悉,今年蘋果預計將在汽車研發上投入近190億美元。
  • 市值超2800億美元後 特斯拉要繼續衝刺4000億大關?
    如今關於這家電動車企的評論,一類集中在市值超過了豐田、迪士尼、可口可樂,接下來會超過誰;另一類集中在特斯拉股價一天的漲幅等於一個福特……的確,最新市值已經超越2800億美元的特斯拉,是在周遭一片逆勢中開啟了這一輪股價飆升,這個景象令外界迷惑也感到驚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