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菜,又稱芫荽,中世紀時,歐洲人經常用香菜葉與種籽來掩蓋肉品的腐爛味,一直到現在,他們仍會用香菜種籽入菜與酒品當中。
亞洲人則偏好用香菜葉增添風味,泰國菜、越南菜也常看到香菜蹤影。中國南方很多人也對香菜有特殊的偏好。
食物只要加入香菜,就能提升菜餚的層次,甚至因為它特殊的味道還做成餅乾、冰淇淋等。
香菜還是天然的解毒劑,富含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等,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如鈣、鐵、磷、鎂等,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香菜的維生素C更比蕃茄多3倍,胡蘿蔔素高出10倍以上。有助清除身體的有毒重金屬,是天然的解毒劑,可以「多次少量」的攝取,每次吃一兩株就足夠。
你喜歡香菜嗎?
你喜歡香菜嗎?不少人對它避之唯恐不及,總覺得香菜有股讓人難以忍受的肥皂味。但是,香菜在民間醫學中是非常有效的抗痙攣藥,過去科學界都想找出這背後的運作機制。
現在,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研究團隊終於解開香菜的奧秘,首次摸清香菜背後的分子機制是如何減緩癲癇等疾病引起的痙攣發作。
鉀離子通道活化劑
研究團隊將他們的發現刊載在《FASEB期刊》上,裡頭寫到香菜的分子是一種強而有力的鉀離子通道活化劑,一旦掌握住這點,未來就可以藉由這樣的分子機制進一步去改善抗痙攣療法,以及開發更有效的藥物。
當癲癇患者發作時,可能會全身痙攣並且失去意識。
降低細胞興奮 減少痙攣發作
帶領研究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醫學院生理學教授阿博特(Geoff Abbott)說:「我們發現傳統上被拿來當抗痙攣藥的香菜,可以活化大腦中的某一類鉀離子通道,進而減少痙攣發作。」
「具體來說,我們發現香菜內名為『十二烯醛』(dodecenal)的成分,可以和鉀離子通道的特定部分連接起來,並且打開這些通道,降低細胞的興奮感。
這一具體的發現很重要,因為這能讓人更有效地使用香菜,把香菜當作抗痙攣藥,或是透過改變十二烯醛進而開發更安全也更有效的抗痙攣藥。」
研究香菜代謝物
至於,研究人員是怎麼發現香菜療效背後的分子機制呢?
首先,他們篩選測試了香菜的代謝產物,發現其中的長鏈脂肪醛(E)-2-十二烯醛能夠活化多個鉀離子通道,包含主要的神經元亞型和主要的心臟亞型,上述負責調節大腦和心臟內的放電活動。
不只如此,研究人員還發現香菜的代謝產物展現了香菜抗痙攣的作用,延緩了某些由化學物質造成的特定痙攣現象。這一次,這份香菜的新研究,再次讓人們感受到傳統草藥的功效。
這項研究主要是透過老鼠進行實驗,研究團隊證實香菜中的十二烯醛可以延緩老鼠癲癇發作,主要因為十二烯醛可打通大腦細胞的鉀離子通道,並與鉀離子通道部分結合,能調節神經細胞興奮性的作用。
過去很少有經由鉀離子通道的研究,如果香菜的十二烯醛確實可以打通鉀離子通道,可以抑制大腦不正常放電。但目前這項研究只限於動物實驗,並還沒有人體上的應用,但未來有望以此研究開發新的藥物,對癲癇患者有很大的福音。
人類使用草藥和香菜的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強身健體還是純粹為料理提味,草藥都是人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就會用草藥治病
其實,人類從很久以前就知道利用草藥治病。舉例來說,一份有關尼安德塔人的DNA研究顯示,在4萬8,000年前就可以發現尼安德塔人會食用有療效的植物。另一份可以追溯回80萬年前的考古資料則顯示,直立人或類似物種也會這樣利用植物。
八千年前就有香菜
時至今日,草藥的療效從傳說到臨床都有記錄,不少人靠著大吃草藥強身健體。而說到香菜,人類吃香菜的歷史至少有8,000年,考古學家在埃及少年法老王圖坦卡門(Tutankhamen)的墓中有找到香菜,他們認為古埃及人那時就有種植香菜。
埃及、希臘、印度
除了古埃及,古希臘也有把香菜當作草藥的紀錄,印度傳統的阿育吠陀醫學更是大大讚揚香菜助消化的功用。
香菜具有提味的功效,不少料理在最後都會加上香菜讓滋味更豐富。
減緩疼痛與發炎
至於現代醫學也支持香菜的特定功效。舉例來說,一份以老鼠為實驗對象的研究發現,香菜可以減緩疼痛和發炎。另一份細胞培養研究則發現,香菜的萃取物可以保護皮膚免於受到紫外線(UV)B輻射的威脅。
最棒的地方:味道好!
帶領香菜研究的阿博特教授說:「香菜除了可以抗痙攣,還可以抗癌、抗發炎、抗真菌、抗細菌、保護心臟和胃的健康,以及鎮痛作用。」
「還有,香菜最棒的地方味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