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微博熱搜上出現了一個話題:南京德雲社火了,當相聲擁抱流量能走多遠?
早在幾年前,德雲社的女粉絲們就自稱「德雲女孩」,愈發趨於「飯圈」的她們對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們各種花式追捧,粉絲群體也在不斷壯大。這一現象引起了網友熱議,有粉絲調侃:躲過了顏值實力並存的明星偶像們,卻偏偏沒躲過一群說相聲的。
「相聲圈」變「娛樂圈」?
在某周的「Doki應援季(為偶像衝榜打擂)」上,相聲演員張雲雷成功拿下了「最具人氣榜」第三名,不得不感慨,他是真的火了,也正是他的出圈為德雲社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德雲社以前不叫德雲社,最慘的時候只賣出去了一張票,靠傳統方式的相聲實在難以吸引大眾。
如今張雲雷為德雲社做了個示範,嘗到了甜頭後,德雲社其他相聲演員也相繼走上了吸引流量這條路,幾年來他們的演出票價不斷被炒到高價,單曲綜藝不斷,熱度直逼很多一線的流量明星。
隨後,其中很多相聲演員一改傳統印象,開始接拍雜誌,走酷帥路線,運營個人微博等,他們反而更像是偶像「愛豆」,擁有著龐大粉絲群體,愈發有網感了。
可以明顯發現,相聲演員在臺上表演相聲的時候,存在不少演員迎合粉絲的現象。粉絲們瘋狂搭茬,讓相聲沒法繼續。
「人家劇場有要求,不是你想說到幾點就幾點的,要罰的」
「加錢,有錢,隨便罰!」
「今天我這後宮怎麼這麼亂呢?」
「九良,我給你生孩子!」
流量化讓傳統相聲蒙上了一層紗,相聲本身的傳承與創新沒有被重視,反而選擇了商業化地發展,相聲界變得極其浮躁,粉絲大多都是「視覺動物」,很少人是因為真正喜歡相聲才瘋狂追求的。
這一發展趨勢雖然給相聲增加了出圈率,為相聲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提供了不錯的橋梁,但同時流量這一虛無的東西,若沒有紮實的作品作為奠基,早晚都會消失在激浪之中。
除了亂搭話的場面,現場粉絲也是十分瘋狂,缺乏秩序,聽相聲的觀眾還要給送禮物的粉絲們讓路,張雲雷演出現場,觀眾自帶螢光棒,把相聲演出變成了偶像演唱會……
這一幕幕「名場面」讓真正想來欣賞相聲的觀眾心涼了半截,表示德雲社相聲「變了味」。
在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工作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他們閒暇時的關注點更容易停留在「相聲偶像」個人的閃光點,可能不會花心思去了解背後的相聲文化,也從側面反映了相聲界這種生存手段的一些弊端。
知名相聲票友東東槍曾表示:「過去誇一個相聲演員好,誇得是他的表演技藝,能把一樣的相聲說出不一樣的味道。最近這些年,觀眾都是聽段子和笑話,衝著相聲演員個人去的,相聲技藝的比重逐漸降低了」。
相聲演員走上了偶像路線,綜藝沒少接,小嶽嶽的《五環之歌》,張雲雷幾乎逢演必唱的《探清水河》,相聲演員被貼上各種標籤,有些相聲演員似乎逐漸偏離了相聲的主題,許多人質疑他們靠這種方式又能夠走多遠呢……
流量相聲又何妨
如今不少的相聲,不論在思想還是文藝上,都難以企及前輩的高度。雖然流量沒有真才實學來的實在,但時代的發展就是這樣,現在許多的年輕觀眾對傳統藝術不太感冒。
有時也許不能太堅守本固,相聲想要繼續長遠發展必須要順應當下時代潮流,相聲演員走偶像路線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時代在發展,不論什麼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相聲擁抱流量,也是傳統相聲要經歷的轉變。如今的手機更新換代,新媒體逐漸取代紙媒等,都充分證明了順應時代才能更好生存。
如今的德雲社,就是找到了適應這個時代,並讓相聲重新煥發生機的路。
這條相聲流量化的路子,擴大了相聲文化的受眾面,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收集到受眾的興趣取向,從而針對這個數據,選擇出傳統相聲新的發展方向,使傳統相聲更好地符合更多人的「口味」,讓其在新時代把根扎穩紮深。
讓相聲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多種形式轉變,首先得保證相聲「活下去」,繼而考慮繼承和發展。
文學院教授苗懷明曾表示:「相聲不僅是一種民族傳統藝術,也應該是一種當代年輕人釋放壓力的休閒方式。
偶像派使得相聲年輕化,從而出現了很受追捧的場面,這也恰恰說明了,傳統藝術還有生命力,發展空間很大」。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論是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還是《相聲有新人》,都得到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收穫了不少好評,多多少少都帶動了德雲社以及其他相聲團體的發展。
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相聲新青年,讓觀眾了解了更多的民間相聲團體。
德雲社的徒弟參加節目,更是增加了曝光率,通過粉絲的壓力和公開公正的較量,不僅能側面逼著相聲演員創新進步,還給德雲社增加了不少新的競爭力,助推其成長。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流量多了也會是一種壓力,在眾多粉絲的喜愛下,相聲演員的實力等綜合素質都面臨著不小的考驗,這對他們的能力來說也是一種提升。
當相聲演員擁有大量粉絲追捧,享受明星待遇了,難道就代表相聲落寞了嗎?相聲依舊是傳統藝術,還是會受到人們的保護與推崇。
就像郭德綱老師曾在採訪中提到的那樣:「相聲飯圈化,這是一個好事,因為意味著更多的人會關注到相聲,德雲社的初衷也是為了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只要能不忘初心慢慢向前發展,一定有一個時代叫做德雲社的」。
相聲未來在哪裡
不過話說回來,傳統相聲的健康傳播發展,不僅僅是靠吸引關注度就能實現的。
在2018年的青島跨年演出上,相聲演員張雲雷稱:「大姐遠嫁唐山,二姐遠嫁汶川,三姐遠嫁玉樹」。
拿別人的痛點來製造歡笑,被文化部門批評用地震災難做「哏」,拿悲劇做素材調侃,這是在公然挑戰公序良俗,口無遮攔有失藝德,不利於傳播健康的相聲文化。
前段時間張雲雷又上了熱搜,原因是他在一檔節目《風味實驗室》中的一番話惹怒了觀眾,他說:「女人連家務活都做不好,我娶你幹什麼!」公然把家務作為女性專屬。
另一方面,有的相聲演員難以平衡對粉絲和真正來欣賞相聲的「觀眾」的態度,常常靠顏值和接話逗樂來迎合粉絲。
如果沒有背後真正的技藝作支撐,呈現出的恐怕只是一位空有其表的相聲演員,本末倒置。藝術發展就需要建立在藝術之上,不能光靠市場炒作吸引受眾,一味迎合觀眾。
之所以相聲界出現這種流量化相聲,在很大層面上,受畸形發展的粉絲追隨「愛豆」的現象的影響,他們大多是「視覺動物「不看作品只看顏」等。
同時相聲演員本身也存在被動局面,面對流量成名的巨大誘惑,難免也會促使相聲文化傳播變得迎合粉絲等,這些都是相聲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相聲界的前輩們傾盡畢生創作輸出優質作品,來支撐中國傳統相聲向前發展。傳統相聲的創作尤為重要,應為相聲的未來之路保留根枝。2018年隨著師勝傑等大師的相繼隕落,相聲界也在不斷失去重要的主心骨。如今,相聲處於發展的關鍵期,創作人才尤為缺乏。
《相聲有新人》節目中一對博士夫婦的作品《好浪漫啊》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如今的相聲要麼天天說段子,要麼抄網絡笑話,照這樣發展下去,相聲能有什麼前途」。
這對夫婦在節目中還指出:「相聲創作也是有公式的,套用公式就能創作好的相聲!」真的是這樣嗎?
一位相聲演員道出了答案:「相聲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公式,也不是按照固定的路線來運行的,而是有一定的感情寄託,並不是模擬一下觀眾笑的是不是開心,哪些地方需要調整,甚至用一套公式寫出五百多段相聲,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不同的時代,藝術傳播的方式也會不同,相聲流量化這一現象也沒必要刻意打壓。
從觀眾開始被相聲演員圈粉,然後慢慢過渡到對傳統相聲的關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的發展形勢也不是不可。藝術形式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相聲流量化還是需要辯證看待,如今傳統藝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確實不可否認這是個好的發展方向。
但依舊需要穩紮穩打增加相聲在前路生存的底氣,把握時代的契機,不斷探索前進,繼續努力提升相聲的內容質量,將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堅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