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為迎合粉絲另闢蹊徑 相聲與流量掛鈎未來會怎麼樣

2020-11-10 瑩瑩聊侃

最近的微博熱搜上出現了一個話題:南京德雲社火了,當相聲擁抱流量能走多遠?

早在幾年前,德雲社的女粉絲們就自稱「德雲女孩」,愈發趨於「飯圈」的她們對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們各種花式追捧,粉絲群體也在不斷壯大。這一現象引起了網友熱議,有粉絲調侃:躲過了顏值實力並存的明星偶像們,卻偏偏沒躲過一群說相聲的。

「相聲圈」變「娛樂圈」?

在某周的「Doki應援季(為偶像衝榜打擂)」上,相聲演員張雲雷成功拿下了「最具人氣榜」第三名,不得不感慨,他是真的火了,也正是他的出圈為德雲社開闢了一條新路徑。


德雲社以前不叫德雲社,最慘的時候只賣出去了一張票,靠傳統方式的相聲實在難以吸引大眾。

如今張雲雷為德雲社做了個示範,嘗到了甜頭後,德雲社其他相聲演員也相繼走上了吸引流量這條路,幾年來他們的演出票價不斷被炒到高價,單曲綜藝不斷,熱度直逼很多一線的流量明星。

隨後,其中很多相聲演員一改傳統印象,開始接拍雜誌,走酷帥路線,運營個人微博等,他們反而更像是偶像「愛豆」,擁有著龐大粉絲群體,愈發有網感了。

可以明顯發現,相聲演員在臺上表演相聲的時候,存在不少演員迎合粉絲的現象。粉絲們瘋狂搭茬,讓相聲沒法繼續。

「人家劇場有要求,不是你想說到幾點就幾點的,要罰的」
「加錢,有錢,隨便罰!」
「今天我這後宮怎麼這麼亂呢?」
「九良,我給你生孩子!」

流量化讓傳統相聲蒙上了一層紗,相聲本身的傳承與創新沒有被重視,反而選擇了商業化地發展,相聲界變得極其浮躁,粉絲大多都是「視覺動物」,很少人是因為真正喜歡相聲才瘋狂追求的。

這一發展趨勢雖然給相聲增加了出圈率,為相聲走進更多人的視野提供了不錯的橋梁,但同時流量這一虛無的東西,若沒有紮實的作品作為奠基,早晚都會消失在激浪之中。

除了亂搭話的場面,現場粉絲也是十分瘋狂,缺乏秩序,聽相聲的觀眾還要給送禮物的粉絲們讓路,張雲雷演出現場,觀眾自帶螢光棒,把相聲演出變成了偶像演唱會……

這一幕幕「名場面」讓真正想來欣賞相聲的觀眾心涼了半截,表示德雲社相聲「變了味」。

在如此快速發展的時代,人們工作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他們閒暇時的關注點更容易停留在「相聲偶像」個人的閃光點,可能不會花心思去了解背後的相聲文化,也從側面反映了相聲界這種生存手段的一些弊端。

知名相聲票友東東槍曾表示:「過去誇一個相聲演員好,誇得是他的表演技藝,能把一樣的相聲說出不一樣的味道。最近這些年,觀眾都是聽段子和笑話,衝著相聲演員個人去的,相聲技藝的比重逐漸降低了」。

相聲演員走上了偶像路線,綜藝沒少接,小嶽嶽的《五環之歌》,張雲雷幾乎逢演必唱的《探清水河》,相聲演員被貼上各種標籤,有些相聲演員似乎逐漸偏離了相聲的主題,許多人質疑他們靠這種方式又能夠走多遠呢……

流量相聲又何妨

如今不少的相聲,不論在思想還是文藝上,都難以企及前輩的高度。雖然流量沒有真才實學來的實在,但時代的發展就是這樣,現在許多的年輕觀眾對傳統藝術不太感冒。

有時也許不能太堅守本固,相聲想要繼續長遠發展必須要順應當下時代潮流,相聲演員走偶像路線從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一件壞事。

時代在發展,不論什麼事物都在不斷變化,相聲擁抱流量,也是傳統相聲要經歷的轉變。如今的手機更新換代,新媒體逐漸取代紙媒等,都充分證明了順應時代才能更好生存。

如今的德雲社,就是找到了適應這個時代,並讓相聲重新煥發生機的路。

這條相聲流量化的路子,擴大了相聲文化的受眾面,通過對網絡資源的合理利用,收集到受眾的興趣取向,從而針對這個數據,選擇出傳統相聲新的發展方向,使傳統相聲更好地符合更多人的「口味」,讓其在新時代把根扎穩紮深。

讓相聲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多種形式轉變,首先得保證相聲「活下去」,繼而考慮繼承和發展。

文學院教授苗懷明曾表示:「相聲不僅是一種民族傳統藝術,也應該是一種當代年輕人釋放壓力的休閒方式。

偶像派使得相聲年輕化,從而出現了很受追捧的場面,這也恰恰說明了,傳統藝術還有生命力,發展空間很大」。

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論是東方衛視的《歡樂喜劇人》還是《相聲有新人》,都得到了眾多觀眾的喜愛,收穫了不少好評,多多少少都帶動了德雲社以及其他相聲團體的發展。

它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相聲新青年,讓觀眾了解了更多的民間相聲團體。

德雲社的徒弟參加節目,更是增加了曝光率,通過粉絲的壓力和公開公正的較量,不僅能側面逼著相聲演員創新進步,還給德雲社增加了不少新的競爭力,助推其成長。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流量多了也會是一種壓力,在眾多粉絲的喜愛下,相聲演員的實力等綜合素質都面臨著不小的考驗,這對他們的能力來說也是一種提升。

當相聲演員擁有大量粉絲追捧,享受明星待遇了,難道就代表相聲落寞了嗎?相聲依舊是傳統藝術,還是會受到人們的保護與推崇。

就像郭德綱老師曾在採訪中提到的那樣:「相聲飯圈化,這是一個好事,因為意味著更多的人會關注到相聲,德雲社的初衷也是為了弘揚傳統民族文化,只要能不忘初心慢慢向前發展,一定有一個時代叫做德雲社的」。

相聲未來在哪裡

不過話說回來,傳統相聲的健康傳播發展,不僅僅是靠吸引關注度就能實現的。

在2018年的青島跨年演出上,相聲演員張雲雷稱:「大姐遠嫁唐山,二姐遠嫁汶川,三姐遠嫁玉樹」。

拿別人的痛點來製造歡笑,被文化部門批評用地震災難做「哏」,拿悲劇做素材調侃,這是在公然挑戰公序良俗,口無遮攔有失藝德,不利於傳播健康的相聲文化。

前段時間張雲雷又上了熱搜,原因是他在一檔節目《風味實驗室》中的一番話惹怒了觀眾,他說:「女人連家務活都做不好,我娶你幹什麼!」公然把家務作為女性專屬。

另一方面,有的相聲演員難以平衡對粉絲和真正來欣賞相聲的「觀眾」的態度,常常靠顏值和接話逗樂來迎合粉絲。

如果沒有背後真正的技藝作支撐,呈現出的恐怕只是一位空有其表的相聲演員,本末倒置。藝術發展就需要建立在藝術之上,不能光靠市場炒作吸引受眾,一味迎合觀眾。

之所以相聲界出現這種流量化相聲,在很大層面上,受畸形發展的粉絲追隨「愛豆」的現象的影響,他們大多是「視覺動物「不看作品只看顏」等。

同時相聲演員本身也存在被動局面,面對流量成名的巨大誘惑,難免也會促使相聲文化傳播變得迎合粉絲等,這些都是相聲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相聲界的前輩們傾盡畢生創作輸出優質作品,來支撐中國傳統相聲向前發展。傳統相聲的創作尤為重要,應為相聲的未來之路保留根枝。2018年隨著師勝傑等大師的相繼隕落,相聲界也在不斷失去重要的主心骨。如今,相聲處於發展的關鍵期,創作人才尤為缺乏。

《相聲有新人》節目中一對博士夫婦的作品《好浪漫啊》中有這樣一段話:「現如今的相聲要麼天天說段子,要麼抄網絡笑話,照這樣發展下去,相聲能有什麼前途」。

這對夫婦在節目中還指出:「相聲創作也是有公式的,套用公式就能創作好的相聲!」真的是這樣嗎?

一位相聲演員道出了答案:「相聲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公式,也不是按照固定的路線來運行的,而是有一定的感情寄託,並不是模擬一下觀眾笑的是不是開心,哪些地方需要調整,甚至用一套公式寫出五百多段相聲,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不同的時代,藝術傳播的方式也會不同,相聲流量化這一現象也沒必要刻意打壓。

從觀眾開始被相聲演員圈粉,然後慢慢過渡到對傳統相聲的關注,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樣的發展形勢也不是不可。藝術形式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都說藝術源於生活,相聲流量化還是需要辯證看待,如今傳統藝術得到了更多的關注,確實不可否認這是個好的發展方向。

但依舊需要穩紮穩打增加相聲在前路生存的底氣,把握時代的契機,不斷探索前進,繼續努力提升相聲的內容質量,將寶貴的傳統文化財富堅守下去。

相關焦點

  • 德雲社五大流量相聲演員,誰的相聲功底最好?
    ,尤其是這「五大流量」相聲演員,也是為德雲社的「江湖地位」立下了汗馬功勞。而郭麒麟的成就,其實不局限於說相聲的德雲社。尤其是電視劇《慶餘年》大火後,觀眾對郭麒麟的喜愛程度也是節節攀升。也正是因為在影視劇方面有出色的表現,也讓郭麒麟的演藝之路更加的寬泛,未來可期,雖然不一定能有郭德綱在相聲方面的成就,但是在影視劇領域,或許郭麒麟會做得更好。
  • 德雲社名聲鵲起:相聲擁抱流量,是相聲被玷汙了?
    不論是明星還是演員,只要扯上流量一詞,便會給人一種貶低的意思。每個相聲演員都有了自己的粉絲團體,打榜應援已經不再是明星演員的專利。相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聲演員卻被捧成了「偶像愛豆」。精明如郭德綱,他能不知道相聲擁抱流量帶來的利與弊?不,正是因為他知道,相聲和流量的捆綁會讓相聲走的更久,才出現了《德雲鬥笑社》這檔節目。
  • 聽相聲揮舞螢光棒?相聲演員想做偶像索性轉行
    後來「關公戰秦瓊」也成了一些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的代名詞,不過沒想到的是,相聲舞臺上會再現這段曾描繪的事。近日,某知名青年相聲演員在演出結束後返場的時候,臺下粉絲一起揮舞綠色螢光棒,並且齊聲高唱《探清水河》中的「桃葉兒尖上尖,柳葉兒就遮滿了天」,場面壯觀猶如大型演唱會現場,以至於這位演員的師傅也感嘆「從沒見過聽相聲還帶螢光棒的!」
  • 《德雲鬥笑社》遊戲大於相聲,傳統文化也難逃流量至上的命運
    前半段節目一直是以遊戲為開端,無論是"郭家班"解散、團建還是贏得大小姐的芳心,都是節目中的可有可無的部分。10分鐘時間,現場觀眾往往是憑藉著自己之前對他們的印象來進行投票,並不能代表每個相聲演員這一場表演的水準。
  • 探討|現在的相聲真的是在流量海洋裡乘風破浪嗎?
    事情是這樣的,今早看到一條來自時代快報和相聲相關的熱搜話題-當相聲擁抱流量能走多遠?好像從2018年開始,就有很多人說到德雲社的相聲演員開始不以相聲為主了,越來越像一個造星工廠了,而捧起來的演員越來越像流量明星,有顏值沒技術。那麼張鶴倫、郎鶴炎這對搭檔是超綱推送的組合嗎?好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聊一聊相聲真的是在流量海洋裡乘風破浪嗎?
  • 如果郭德綱和德雲社沒有了,相聲會怎麼樣?
    現在走的幾位混的怎麼樣,有目共睹了。所以如果德雲社沒有了,對應德雲社自己來說,影響也就是沒有嶽雲鵬他們。只是截止到現在這個時間點,不會造成什麼影響。而火爆的相聲往往是需要反覆「打鐵」的,相比小品更加依賴於觀眾的反饋,所以春晚相聲一直很難創作。北京創新見長,天津傳統厚實,各地表演有張力,這是對目前全國拔尖兒的年輕相聲演員現狀的概括,但最後上的卻是由功力不深的撒狗血選手演的傳統段子,也是有點兒意思了。
  • 探討|現在的相聲真的是在流量海洋裡乘風破浪嗎?
    ,越來越像一個造星工廠了,而捧起來的演員越來越像流量明星,有顏值沒技術。那麼這時候,德雲社的流量還是有實力的吧!至少,很多人是從聽相聲到認識人,到迷上的德雲社的,也是從2014年到現在,有了穩定收入的自己就連年續費,優酷年會員只為德雲相聲開。
  • 聽相聲是聽什麼,好相聲是什麼感覺,相聲的未來在哪兒?
    相聲,這個詞近些年挺熱的。不過,熱中帶冷,火熱的「相聲」之下卻是冰冷的相聲。何解?其實很簡單,就像《一人飲酒醉》和《驚雷》火了,但原創音樂卻陷入低谷一樣,和網絡小說火了,傳統文學卻遭受冷遇同理,或者和流量小鮮肉當主角,資深老戲骨只能當龍套差不多。冰火兩重天的景象,又何止相聲一個行業。嗨,不提現狀,只談感想。
  • 相聲演員的裂穴從不會受到粉絲的綁架!
    然後粉絲不樂意,跑到欒雲平的微博下面罵人,口吐芬芳。 最後的結果就是欒雲平下場回應,師父和師兄弟轉發表示支持,力挺欒雲平。不談相聲,單看流量他倆差太多了。而且秦霄賢接了那麼多綜藝,短時間內根本不會回去好好說相聲。這也是德雲社的一個新的發展角度,秦霄賢是一個試金石。 可是孫九香有家有孩子要養呀,繼續和秦霄賢耗著對他沒有一點好處,還不如換一個搭檔,好好說說相聲。孫九香已經沒有試錯的膽量了,他拼不起了。
  • 秦霄賢孫九香被拆分,德雲社終是輸給了流量,相聲變味了
    欒雲平說過都是演員個人的選擇,看來是二人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有消息稱,尚九熙的志向是好好說相聲,磨鍊自己的基本功,不管功力進度如何,最終目標是相聲大師。而搭檔九華則不同,想走流量路線,吃人設CP紅利。價值觀的不同讓二人沒辦法走下去。
  • 德雲社相聲演員懟觀眾被喝彩,「飯圈」對相聲意味著什麼?
    喝彩的女觀眾,代表著觀眾和有些相聲演員的新關係:她們喜歡的超出了相聲,可能更指向個人;她們未必是相聲發燒友,更是追隨愛豆的粉絲。全文1900字,閱讀約需4分鐘 繼張雲雷後,又有相聲演員在輿論場「攤上事」。有熱傳視頻顯示,德雲社相聲演員孫九香在演出中公開懟觀眾:「要聽就等一會兒,你要不聽了就出去。」
  • 德雲社全能的相聲演員,果然說相聲才是副業!
    德雲社大部分演員說相聲才是副業,真正賺錢的在其他領域。德雲社純粹靠相聲當主業,而且一腦門子鑽進去,其他領域基本上玩不轉的人,大概只有高峰等少數幾人。因為高峰是屬於綜藝影視都不玩的人,而這兩個領域其實來錢遠比說相聲容易,郭德綱于謙嶽雲鵬的大頭收入也是綜藝影視領域。相聲商演其實沒那麼賺錢,是典型的虛假繁榮,郭德綱于謙做商演的目的,也是維繫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度,立穩了相聲壟斷者的人設,然後再去其他領域賺快錢。
  • 相聲不太行,玩梗第一名
    廠牌,原本多用在說唱圈,貼在這裡顯然也是為了突顯相聲也是一種潮流文化。作為德雲社的團綜,開播至今話題不斷。一些人對相聲演員的水平、相聲行業的未來擔憂,另一些人則忙著打榜發電刷彈幕。可以說,這個節目將德雲社近年來飽受爭議的「流量化」「飯圈化」現象,直白地呈現乃至放大了。
  • 相聲演員獲歌手獎引爭議 音樂、流量誰說了算?
    來源:北京青年報相聲演員獲歌手獎引爭議音樂盛典:音樂、流量誰說了算?北京青年報訊 近日某音樂盛典把「最具突破男歌手獎」頒給了一位相聲演員,引發了業內不小的爭議。緣起音樂獎頒給相聲演員樂評人大批「荒謬」在11月29日晚舉辦的某音樂盛典上,某相聲演員獲得「最具突破男歌手獎」。雖然該獲獎者此前曾經發行過專輯和單曲,但其身份還是相聲演員。
  • 德雲社是大IP,小劇場就是相聲演員,打造私域流量池的第一步
    郭德綱經過了二十多年的苦心經營和打造,如今德雲社三個字已經成為了一塊金字招牌,具備了無與倫比的品牌效應,這是在相聲市場上,郭德綱可以招兵買馬的關鍵。為什麼觀眾會如此的相信德雲社呢?郭德綱曾經在節目中表示,學員需要掌握五十段相聲,才有上臺表演的資格。于謙接著補充道,這五十段相聲,每次表演都必須要有新東西在裡邊,不能每次表演都一模一樣,這樣也不行。一開始很多觀眾質疑,德雲社的相聲演員到底是不是都能達到這個標準,其實想想如今知名的演員,高峰統計說過了兩百多段,燒餅,張雲雷等經過粉絲的統計也說了一百多段。
  • 這老兩口才是相聲演員的標杆吧
    而這之後,很多演員也開始有機會逐漸從相聲的小舞臺走到了各大影視和綜藝活動中。凡是聽過相聲的都了解,相聲節目中,拿父母、師兄弟打趣開涮是常態,正所謂臺上無大小。可是有些玻璃心的粉絲,自己喜歡的演員臺上被砸卦,事後竟然跑到演出者的微博評論裡留言開口大罵,令許多相聲演員在之後的演出中對這些師兄弟避之不及,生怕下臺再挨罵。因為粉絲間的不和諧,德雲社演員孟鶴堂和周九良都曾在微博中談到過對此的看法。
  • 丁太昇罵相聲演員張雲雷就是蹭流量
    北京德雲社相聲演員張雲雷又挨罵了,挨罵的原因是唱歌得獎,還是亞洲盛典獎!有些人在自己的行業裡是混不出名堂,就四處豪橫的吐槽別人,說出一些讓人無語的話,這不是有個叫丁太昇的評論人罵德雲社相聲演員得了一個唱歌的亞洲盛典新人獎,被罵的莫名其妙。
  • 高曉攀:有些相聲演員看似很紅,卻對相聲沒有貢獻,德雲社躺槍
    德雲社和郭德綱也一度在很多觀眾眼中成為了相聲的「救世主」和相聲未來的唯一希望。但是在很多相聲同行眼中,郭德綱領銜的德雲社相聲卻一直備受爭議,甚至不被認可。老郭認為一個相聲演員跟觀眾搶資源,本身定位就是錯誤的。再者說,一個演員天天在網上露面,失去了神秘感,誰還會去劇場聽你說相聲。
  • 郭德綱救不了相聲!沒有流量演員難賣票,德雲社緊急修改節目單
    可能許多人還不信,可是你看看現在德雲社的實際情況,就會明白現在的德雲社看似火爆,但是火的只是德雲社的演員,跟相聲無關,也跟藝術無關。10月16號的時候,德雲社公布了新一周的節目單,也開啟了售票。,還有在天津地區名氣很大的劉春山等演員的情況下,竟然賣不出去票,開售了大半天了,竟然連前排的票都賣不出去。
  • 郭德綱聊相聲暗挺張雲雷,坦言流量是正道,飯圈文化是傳統復古
    德雲社幾乎是年輕觀眾心目中相聲的代表,很多觀眾都是因為德雲社而喜歡上相聲,也可能是因為喜歡某個相聲演員而喜歡上整個德雲社。多數的粉絲也因此追的是整個德雲社,卻不排除有相聲演員愛粉絲心目中已經等同於娛樂圈的明星,並因此成為這些演員們的唯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