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無旁鶩,何處惹塵埃

2021-01-08 慕緋雪ylmfx

人生匆匆數十載,朝來暮去,聚散有時。歲月裡的驚鴻,轉瞬即逝,不過是一朵花開的光陰。

想開,想不開,生命總是無常。放下,放不下,四季依舊更迭。

一個人的心境,決定了他的處境。所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心境,會造就不同的結局。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同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

心有多寬,路有多寬

心寬路自寬。

據說,清代傑出的畫家金冬心,除了精湛的畫技之外,還有著素能容人的雅量。當時有個叫王錚的文人,因嫉妒金冬心,總要將其畫作詆毀一番。

一次眾人聚集,飲酒作詩,酒至半酣,以柳絮為題吟詩作對。王錚有意爭先,脫口而出:"飛來柳絮片片紅。"

柳絮明明是白色的,怎會是紅色?當眾人驚愕其沒有常識之時,金冬心卻拍手叫好,在其之前附上一句"夕陽返照桃花渡",瞬間解了王錚的尷尬。

金冬心不計前嫌,替一向針對他的王錚解圍,以寬廣的胸襟,令王錚羞愧不已,同時也贏得了眾人的敬仰與尊敬。

吳剛說: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心胸寬廣的人,大度豁達,很少計較,處處為他人著想,自然容易廣交天下。即便腳下只是一條狹窄的小路,也能將其走出萬丈光芒來。

反之,心胸狹窄的人,自私算計,分毫都要同人計較,凡事總是先考慮自己,腳下的路自然會越走越窄。

都說心寬體胖,宰相肚裡能撐船。心若如大海般寬廣,能納百川,那多少煩擾繁冗,都只是滄海一粟,不值一提。

心之廣袤,如見天地。心有多寬,路有多寬。

內心安靜,拒絕浮躁

浮躁,是摧毀人們內心安靜的殺手鐧。同時,也是阻礙人們長途跋涉的中轉站。

卡梅隆的《鐵達尼號》曾經盛極一時,若彼時他內心浮躁,沒有繼續潛心蟄伏,從此沉淪在巨大的榮譽與聲名裡,未必會有後來轟動全球的《阿凡達》。

路遙為了創作出《平凡的世界》,將自己關在煤洞數年,與外世的一切喧囂隔絕,在內心安靜地耕耘著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才寫出了這部驚世之作。

荷蘭畫家梵谷之所以令人仰止,亦是因為他對藝術創作的忘情投入,以及能夠忍受孤寂的平凡生活。

他們的成功,都是源於內心的安靜,他們始終拒絕外界的浮躁進入,才能獲得自身精神裡的無上清明。

內心安靜的人,往往都能戒驕戒躁,緩慢前行。他們深刻地懂得,細水長流,遠比大浪淘沙來得穩妥長久。

內心安靜的人,深知想要真正地成功,一蹴而就只是美好的幻想。唯有腳踏實地,兢兢業業,才能將人生這座堡壘,築得無堅不摧。

一時的輝煌,絢爛只在頃刻。永恆的光芒,溫柔且不奪目。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即便世事嘈雜,車水馬龍,只要內心安靜,學會在精神的田園裡修籬種菊,拒絕浮躁,便能染得一身塵香,覓得一世安寧。

心安,源於看淡一切

何為心安?

心安,是源自內心的安全感。

有人說:

安全感來自看淡一切的心態。

大多數時候,人們將所謂的安全感,託付於豐盈的物質,亦或是無常的情感。仿佛只要獲得其中一種,便覺得自己無處安放的心靈,找到了終生的依靠。

將安全感託於物質,富貴時,萬事不愁。可一旦落魄,便會容易亂了方寸。將安全感託於情感,深愛時,感覺整個世界都溫暖可愛。可一旦不愛,就會感覺整個人生都晦暗無光。

擁有的時候滿心歡喜,失去的時候內心動蕩。把一切得失看得太重,就容易變得患得患失。

殊不知人生本無常,來去都有時,沒有什麼,是一成不變的。

唯有不奢望他想、不依賴他人,將繁華萬千都一一看淡,以一顆平常的心態對待萬物,內心才能夠獲得真正的安全感。

不奢望得到,就不會害怕失去。不依賴情感,就不會恐懼孤獨。

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End-

相關焦點

  • 心若無旁騖,何處惹塵埃
    若想在喧囂中去煩擾,得安寧,不懼怕,必要將一顆心,修煉得如大海一般寬廣,如菩提一般寧靜,如山巒一般堅挺。- 01 -心有多寬,路有多寬心寬路自寬。據說,清代傑出的畫家金冬心,除了精湛的畫技之外,還有著素能容人的雅量。
  • 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
    禪宗的神秀大師: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掬幾片清淡的花辧,撒進歲月的長河,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灑脫,嫻來面對塵世。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文/愛雨菲  編輯:品讀時刻 鳴君佛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題記心無外物,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花瓣凋落,怨訴情殤,思緒總在靜夜裡游離,人生本多坎坷,且莫問,夢裡花落無?其實應該感謝痛苦與挫折,它是我們的功課,我們從中受益匪淺,突破,才能真正的心不惹塵,得到解脫。縱然日子平淡,縱然四季變幻無常,也會有陽光燦爛的時候。
  • 頓悟菩提心,我自亦我心,何處惹塵埃
    塵本是心,心即是塵,無心亦無塵,有心即有塵。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眾生的身體就是一棵覺悟的智慧樹,眾生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拭,不讓它被塵垢汙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五祖弘忍說,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既是真實。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慧能的偈子為何比神秀的要強?
    為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要優於「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關於六祖慧能的這首佛偈,與師兄神秀的短長,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實際上其中出入很多,我們一一來看。神秀的原詩是: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啥意思
    文 | 讀書君#禪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出自於《壇經》,它像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給無數迷茫的人點亮了一條明路。出處背景話說,禪宗第五祖弘忍年紀已大,想傳衣缽給大弟子神秀,便讓他作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此考查他對教義的禪悟。
  • 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如果一個人惹到你,或是他的存在讓你覺得很煩,那麼這當中一定有問題,或者是他所做的事情有讓你不舒服的地方,或者是你自己有不對的地方。這件事情很值得探索,不是探索他,而是探索你自己。我們必須去審度在與他的關係裡面,自己有沒有狀況。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何理解?
    譬如神秀的偈語是這樣創作的,「身似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然而這還是「著相」了,佛家講究的是「空」「無」,你把自身比作一個什麼東西,還要勤擦拭,那證明還是沒有理解到佛義的精髓。故而慧能說「菩提本無樹」,菩提本沒有樹,「明鏡亦非臺」,明鏡臺也並不存在,「本來無一物」,本來就沒有的東西,「何處惹塵埃」,我又從何處惹得塵埃呢?
  • 朗誦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曾幾何時,我也開始喜歡那些禪意悠悠的文字,開始鍾情禪房深深處那份如水的清幽與素靜,開始傾羨仰慕那些修得雲水禪心的隱者與高僧。「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心如明鏡,不惹塵埃
    ,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身本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人世間,走一遭,名利權情,縱橫交錯,來來去去,是是非非,得得失失,來也空空,去亦空空,要修得怎樣的一顆菩提心,才能做到不染世俗塵埃呢?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天涯海角,盡在心間。簡單,是靜,靜得妙韻嫣然。不抱怨,不心灰意冷,溫潤地過好每一天。「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啊,紛繁塵世,誰又可以活得真正簡單。只能借著一絲禪意,脫得片刻的逃離。簡單,真好!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個真好!」祖三更喚秀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於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
  • 《少年巴比倫》有感---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凡人一輩子,轉眼而過,若不能做自己真正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總覺得是苟活而已,雖說意義本身,也是唯心的難說的很。 就如玄奘西行,千辛萬苦,但這就是活著的感覺。或如《少年巴比倫》的工廠,外面的世界未必更好,但人人渴望讀書帶來的期望,一代人的青春演繹的故事,黑暗的枯燥中隱藏的浪漫。險惡莫過人心,美好莫過人心,隨著時間,一切都會化為塵埃,包括這文字。
  •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當時大家認為非大弟子神秀莫屬,但神秀並沒有自信,可又不能不作偈,於是將偈子寫在廊下的壁上,內容是:「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時惠能大師還是個未出家的年輕人,每天在舂米劈材燒火做飯,聽見大家都在說此事,並對神秀的偈子讚嘆不已。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周杰倫的這首歌曲唱出了世間戀人的心境
    歌曲的第一節:「狼牙月伊人憔悴,我舉杯飲盡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櫃惹塵埃是非,緣字訣幾番輪迴,你鎖眉哭紅顏喚不回,縱然青史已經成灰,我愛不滅繁華如三千東流水,我只取一瓢愛了解,只戀你化身的蝶」歌曲的開始就給聽眾描繪了一個優美的場景,彎彎的月兒,美人憔悴,而我飲進了風雪,是誰打翻前世是非櫃,緣字來來回回,紅顏已經喚不回,雖然時間鬼區了很久,可是我的愛不滅,雖然世上的繁華猶如三千東流水,但是我只取一瓢愛了解
  • 楊冪魏大勳:菩提本無樹,何處惹塵埃
    文/欣怡關於流言我想說的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楊冪的流言「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娛樂圈本來的性質是娛樂大眾,希望廣大網友,把注意力轉移兩位優秀藝人的作品上來,明星也有自由戀愛的權利。
  •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惠能的傳奇故事
    惠能24歲的時候,因為聽了《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內心開悟,便獨自前往黃梅求法。原來,在黃梅有個東禪寺,住持弘忍大師是禪宗第五代祖師,而禪宗始祖,正是大名鼎鼎的達摩。弘忍想要考驗惠能,就假裝故意刁難他,說道:「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是什麼寓意呢
    佛說:你錯了,塵是擦不掉的。我於是將心剝了下來。佛又說:你又錯了,塵本非塵,何來有塵?我領悟不透,是什麼意思?我想這是從神秀和慧能那兩個偈子引申出來的。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慧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確,要能夠參透這兩個偈子的確很難,就是正確的理解也不易。參悟不透...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 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最有智慧,弘法度眾無數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惠能大師著名的一個四句偈,意思是世間萬物,一切都是夢幻泡影,不要執著也不要妄想,便能心無掛礙,得以清淨。惠能,唐代人,佛教禪宗祖師。五祖聽到後說: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回答說: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幾番交談後,五祖發現惠能知道「佛性無南北」這個佛門法器,乘願再來,就不與多講,以免被別人妒忌,反而不妙,便讓惠能到後院負責破柴踏碓,以勞作來作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