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名稱丨義烏融創壹號院城市美學館項目地點丨浙江省義烏市設計單位丨浙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九院景觀設計丨居勒景觀設計建成時間丨2019年8月
從人類抵禦自然而建築,到人類為了親近自然而利用自然,建築與自然始終是兩個個體之間的對話。而今,我們將建築與自然兩位一體,使之相融,模糊了兩者獨立的概念,消融了兩者的界限。這個時候,建築呈現和「場所」相融的狀態,為了更好的與「場所」達到平衡,建築被引導向了「介質」的狀態。
項目鳥瞰
項目位於義烏市中心區域
毗鄰駱賓王公園
我們擷取了義烏黃山八面廳建築形制
並倚靠了駱賓王場地之勢
創造了一個具有膜性與塑性的建築空間
此時建築不再是置入的物體
呈現出「它本應於此」的氛圍
我們將這個空間取名為「空中八面廳」
空間的原型
1/ 耦合
嘉慶十八年(1813年),一座歷時18年的江南民居誕生在浙江省義烏市上溪鎮的黃山五村。這座民居由清朝義烏當地的一位商賈命其孫建造,名為「振聲堂」,其更為當地人熟知的名字為——黃山八面廳。
△ 從高處看黃山八面廳
之所以稱之為黃山八面廳,與其整體平面布局有關。建築平面近長方「回」字形,一條主軸與兩條輔軸將平面劃分為主要空間與次要空間:主軸上依次布有花廳、門廳、大廳、堂樓,中軸線兩側布有四處廂廳,共計八廳。
△ 八面廳平面、屋頂布局
在其空間形制上,八座廳堂之間通過天井與室內的不同耦合關係,形成非常獨特的相互獨立又相互連通的空間模型。我們希望能延續這一特質,特別是在三層平面的設計上,融入了大大小小的庭院,屋面的形制上也沿襲了八面廳的屋面構成方式。
△ 空間原型分析
△ 鳥瞰
2/ 因借
蘇州古典園林中有「因借」一說,所謂「因借」,即「巧於因借」,為園林營造手法之最。造園師為了建立園內與園外的關係,多會選擇營造合適的眺望點,以便將園外的景致納入園內。
△ 吳亮《止園圖冊》眺望一角
基地西北面為駱賓王公園,中有駱賓王紀念館一座。我們希望八面廳成為一個可眺望駱賓王公園的合適點,同時主動將建築空間外放,將城市空間、景觀納入進來,形成彼此相融共生狀態。
△ 與駱賓王公園相融
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將坡地作為場地特質,並抬高建築體量,形成一個懸挑的建築形體,建築二層向場地草坡景觀打開,與之疊合交融,相映成趣。
△ 形態生成圖解
△漂浮的形體
△將園外景觀納入園內
空間的膜性
如果說空間的界面與細胞膜類似,有生命力的空間是可以通過邊界與空間外的產生某種滲透,也可以稱之為空間的透明度。
建築立面採用大面積的玻璃外牆,室內外無隔絕,這樣的處理手法削弱了建築的體量感,增加了建築透明性與藝術性,使得建築與自然的邊界消彌。
建築入口處擯棄了結構柱子,採用細密的金屬拉杆,親密了自然環境。在大水面上形成的倒影,營造出虛實難辨的夢幻效果。
△ 入口處金屬拉杆
△ 大面積玻璃幕牆
在建築三層平面的設計中,大大小小的空中院落交織於體驗動線之中,各個展示空間通過透明廊道相連,邊界的膜性特質模糊了室內外的界線,讓人仿佛行走於自然之間,突破了建築物本身的空間限定。同時空間延承了中式造園之精髓,步移景異,充滿了驚喜和趣味。
△ 空間具有透明度
空間的塑性
除了空間界面的透明性外,好的空間本身應該具有流動性和延展性。
例如在入口,通過水系的設計,把城市空間——入口空間——建築空間——公園空間穿成一個整體,具有非常強烈的空間延展性,同時也提示了訪客的流線。
△ 成為紐帶的水系
△ 室外洽談區
△ 建築與倒影的對話
△ 底層建築架空空間
由於三層的抬高,我們在二層布置了大面積的室外景觀活動空間,其中,西側的室外景觀活動空間與駱賓王公園自然形成的地形坡度接壤,城市坡地景觀自然融入建築內部,建築整體表現出無邊界的意境。
△ 二層室外庭院景觀
△ 二層西側室外景觀平臺
△ 二層景觀平臺與場地的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