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停在臺北的時候,喜歡去新舊的書店,追尋過往,觀照當下。這是一輯不完整的書店記錄,整理時候發現疏漏很多。從臺大旁邊的溫羅汀,到書香盎然的重慶南,走過凋敝的牯嶺街,停駐雅致的誠品店,每每有欣喜,也生區隔漸久的傷懷。
#品讀溫羅汀#
溫羅汀是溫州路,羅斯福路和汀州路的合稱,也是臺灣大學的所在。一個書店、教堂、咖啡廳林立,戲言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在傍晚時分,來到唐山書店,傾聽浸淫書業三十二載的陳隆昊先生,講述此處獨立書店的變遷。無論是側重西洋文學的「書林」,還是投身人文社科的「唐山」,以及風光不在的簡體書店,娓娓而道的輕鬆裡不免悵然。多元化的轉型衝繫著老書店的情懷,於是一家家的書店或退居陋巷,或沒落消亡,但持存的依然在努力生長。繼而的主題,由書店到美食,他提及散步溫羅汀的特色小店,以規模不大、富有特色、價格實惠為標準,如數家珍,頗引起聽眾的胃口。耳聽不若眼見,一番介紹後,我們跟隨而行,遍訪眾家,發現著隱匿街巷的別樣天地。如此夜色中,深識溫羅汀,愈發明了生活的匆忙裡,惟閱讀與美食不可辜負,最可依持~
#牯嶺路上#
出於訪店尋書的興趣,想著去臺北各處的舊書店走走,希望可以有不一樣的收穫。午休起來,陽光正好,於是決定去往牯嶺路的人文書舍。騎車穿行街巷,走到牯嶺路跟前,卻沒有發現書店的蹤跡。繼續走走,就看到一家凌亂的店面前,掛著一副框裱的條幅,上書:人文書舍。陽光打在鏡框上,反射明麗的光,而居於陋巷的書店,就顯得更加幽暗。一條窄窄的小徑裡,厚重的書架分列兩邊,中間僅餘二人側身並立,但這種逼仄絲毫無妨尋書的興致。從一排排書架掃過,新舊參差,類型各異,看到中意的,揣測一下價位,就收入懷中。一番下來,所獲不多,有得即樂。殷海光版的《到奴役之路》是上課所需,剛好看到,於是就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書;《耶穌會的教育法》本在模稜兩可之間,衹是看到作者的題籤,自然心中難捨。往昔的盛況不復,心裡想起的,卻是導演楊德昌的那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最早知道這裡,還是源於這部影片的名字。
#重南書街#
前往「國史館」查閱文檔,沒有帶齊材料,只好轉到重慶南路,去尋訪各家書店。天空微雨,轉過兩個街口,就抵達重南一段的入口。第一眼,看到「藝術家巷」的路牌,紅綠之間為灰暗的天色增添些許的亮麗。一家書店的玻璃櫥窗有一句文字:只因為小小的一夢,就有了你我以及你我以為的繁華。當我仔細品讀的時候,身後的車輛疾馳而過,虛化的影像印在窗裡,呈現動靜裡的虛與實。經過白色外牆的金石堂,進入三民書局的所在,最後在雲五大樓裡的臺灣商務印書館走走看看,一個下午的雨中時光,就消磨在不同的書架典籍裡。可記者,在三民書局不期發現了鄭通和的《六十自述》。之前我在圖書館查到存目,卻尋書架不得。鄭先生戰時曾任甘肅省教育廳長,為謀甘肅教育發現出力甚多,尤以支持西北師院北遷蘭州而為西北高等教育發展奠定基石。其後來臺,從此不聞,戰亂遷離,總是如此輕易就抹殺了過往的人事。捧書泛讀,生出一種未見卻久識的親切。走過,停著,「書街思想起」,只傘悄然行,懷一書,生一念,時光緩緩~
#巷弄書店的影像詩#
近晚時候,去到93巷人文空間聽侯季然導演講述《書店裡的影像詩》的故事。一位愛逛書店的導演,從遍布全臺的一百多家獨立書店,挑選了四十家予以呈現,每家三分鐘的影像裡,就通過書店的老闆與來往的顧客,尋找貼近書店靈魂的角度,表達它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其中,有遊牧在城市間的九份樂伯二手書店,那推車行走在臺北車水馬龍中的背影,在輾轉辛勞中體現著對書的信仰和尊重;懷寧街阿維的書店,店主每天換穿同樣的白襯衫,孤獨地住在書店十九年,卻以極大的熱情面對世界與他人;其他的,有串聯社會運動的嘉義洪雅書房,特徵是老闆經常不在家,周周有社運講座;臺南ROOMA,一家以分鐘計費的書店,結合了咖啡店與書店,有著大面大面的窗戶,在暖暖陽光裡出售閱讀的時光;高雄的三餘,與歷史共存著;花蓮的時光,真的就隔離了街角的喧囂而融入了巷弄和時光……言者娓娓道來,聽者沉迷其間,共同追尋著變動時代裡關於書籍和閱讀的不變的信仰。結尾時候,我問主講人關於大陸獨立書店的印象。他說自己去過南京的「先鋒」,廈門的「不在」,同樣的有著關乎歷史與文化的情懷,衹是缺少了臺灣獨立書店特有的社會參與的熱情和空間。他說,這是不同地方、不同自由度下呈現的文化樣貌。雖然如此的言說裡包含了善意的遺憾,但在我聽來,不禁覺得失落與沮喪。每每希望剝離了政治談文化,卻處處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淖,無可避讓。但在某些時候,總是容有一些共同信仰之下的默契,就像點開屏幕,靜靜觀看《書店裡的影像詩》時。從其中,可以感受到臺灣可愛的文化面相,即一種通過閱讀而與世界接觸的可愛和多樣。
#誠品書店#
臺北最為著名的文化坐標,莫過於誠品。只是自己喜舊厭新的緣故,總是覺得它不如舊書店來得親切。特意的拜訪,也只是走馬觀花,沒來及細細品味。即便如此,行止之間依然可以感受到這繁華都市裡的書香與安恬。誠品臺大店離我最近,所以經常造訪;信義店和敦南店,是為了滿足好奇。有時一個人,有時和朋友,流連忘返。一間書店的背後,需要一個閱讀群體的支撐,而書店不同角落裡安靜閱讀的人們,詮釋對於知識的熱愛,以及向著理性的追索,散溢著臺北的文化氣息。
文稿提供 | 照片攝影 | 版權所有
文/攝影:張強
責任編輯:莊園
友情支持:知無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