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過臺北的書店,遇見最好的時光

2021-02-19 知無知

題記:停在臺北的時候,喜歡去新舊的書店,追尋過往,觀照當下。這是一輯不完整的書店記錄,整理時候發現疏漏很多。從臺大旁邊的溫羅汀,到書香盎然的重慶南,走過凋敝的牯嶺街,停駐雅致的誠品店,每每有欣喜,也生區隔漸久的傷懷。 

#品讀溫羅汀#

溫羅汀是溫州路,羅斯福路和汀州路的合稱,也是臺灣大學的所在。一個書店、教堂、咖啡廳林立,戲言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在傍晚時分,來到唐山書店,傾聽浸淫書業三十二載的陳隆昊先生,講述此處獨立書店的變遷。無論是側重西洋文學的「書林」,還是投身人文社科的「唐山」,以及風光不在的簡體書店,娓娓而道的輕鬆裡不免悵然。多元化的轉型衝繫著老書店的情懷,於是一家家的書店或退居陋巷,或沒落消亡,但持存的依然在努力生長。繼而的主題,由書店到美食,他提及散步溫羅汀的特色小店,以規模不大、富有特色、價格實惠為標準,如數家珍,頗引起聽眾的胃口。耳聽不若眼見,一番介紹後,我們跟隨而行,遍訪眾家,發現著隱匿街巷的別樣天地。如此夜色中,深識溫羅汀,愈發明了生活的匆忙裡,惟閱讀與美食不可辜負,最可依持~

#牯嶺路上#

出於訪店尋書的興趣,想著去臺北各處的舊書店走走,希望可以有不一樣的收穫。午休起來,陽光正好,於是決定去往牯嶺路的人文書舍。騎車穿行街巷,走到牯嶺路跟前,卻沒有發現書店的蹤跡。繼續走走,就看到一家凌亂的店面前,掛著一副框裱的條幅,上書:人文書舍。陽光打在鏡框上,反射明麗的光,而居於陋巷的書店,就顯得更加幽暗。一條窄窄的小徑裡,厚重的書架分列兩邊,中間僅餘二人側身並立,但這種逼仄絲毫無妨尋書的興致。從一排排書架掃過,新舊參差,類型各異,看到中意的,揣測一下價位,就收入懷中。一番下來,所獲不多,有得即樂。殷海光版的《到奴役之路》是上課所需,剛好看到,於是就在合適的時間遇到了合適的書;《耶穌會的教育法》本在模稜兩可之間,衹是看到作者的題籤,自然心中難捨。往昔的盛況不復,心裡想起的,卻是導演楊德昌的那部《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因為最早知道這裡,還是源於這部影片的名字。

#重南書街#

前往「國史館」查閱文檔,沒有帶齊材料,只好轉到重慶南路,去尋訪各家書店。天空微雨,轉過兩個街口,就抵達重南一段的入口。第一眼,看到「藝術家巷」的路牌,紅綠之間為灰暗的天色增添些許的亮麗。一家書店的玻璃櫥窗有一句文字:只因為小小的一夢,就有了你我以及你我以為的繁華。當我仔細品讀的時候,身後的車輛疾馳而過,虛化的影像印在窗裡,呈現動靜裡的虛與實。經過白色外牆的金石堂,進入三民書局的所在,最後在雲五大樓裡的臺灣商務印書館走走看看,一個下午的雨中時光,就消磨在不同的書架典籍裡。可記者,在三民書局不期發現了鄭通和的《六十自述》。之前我在圖書館查到存目,卻尋書架不得。鄭先生戰時曾任甘肅省教育廳長,為謀甘肅教育發現出力甚多,尤以支持西北師院北遷蘭州而為西北高等教育發展奠定基石。其後來臺,從此不聞,戰亂遷離,總是如此輕易就抹殺了過往的人事。捧書泛讀,生出一種未見卻久識的親切。走過,停著,「書街思想起」,只傘悄然行,懷一書,生一念,時光緩緩~

#巷弄書店的影像詩#

近晚時候,去到93巷人文空間聽侯季然導演講述《書店裡的影像詩》的故事。一位愛逛書店的導演,從遍布全臺的一百多家獨立書店,挑選了四十家予以呈現,每家三分鐘的影像裡,就通過書店的老闆與來往的顧客,尋找貼近書店靈魂的角度,表達它們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其中,有遊牧在城市間的九份樂伯二手書店,那推車行走在臺北車水馬龍中的背影,在輾轉辛勞中體現著對書的信仰和尊重;懷寧街阿維的書店,店主每天換穿同樣的白襯衫,孤獨地住在書店十九年,卻以極大的熱情面對世界與他人;其他的,有串聯社會運動的嘉義洪雅書房,特徵是老闆經常不在家,周周有社運講座;臺南ROOMA,一家以分鐘計費的書店,結合了咖啡店與書店,有著大面大面的窗戶,在暖暖陽光裡出售閱讀的時光;高雄的三餘,與歷史共存著;花蓮的時光,真的就隔離了街角的喧囂而融入了巷弄和時光……言者娓娓道來,聽者沉迷其間,共同追尋著變動時代裡關於書籍和閱讀的不變的信仰。結尾時候,我問主講人關於大陸獨立書店的印象。他說自己去過南京的「先鋒」,廈門的「不在」,同樣的有著關乎歷史與文化的情懷,衹是缺少了臺灣獨立書店特有的社會參與的熱情和空間。他說,這是不同地方、不同自由度下呈現的文化樣貌。雖然如此的言說裡包含了善意的遺憾,但在我聽來,不禁覺得失落與沮喪。每每希望剝離了政治談文化,卻處處陷入意識形態的泥淖,無可避讓。但在某些時候,總是容有一些共同信仰之下的默契,就像點開屏幕,靜靜觀看《書店裡的影像詩》時。從其中,可以感受到臺灣可愛的文化面相,即一種通過閱讀而與世界接觸的可愛和多樣。

#誠品書店#

臺北最為著名的文化坐標,莫過於誠品。只是自己喜舊厭新的緣故,總是覺得它不如舊書店來得親切。特意的拜訪,也只是走馬觀花,沒來及細細品味。即便如此,行止之間依然可以感受到這繁華都市裡的書香與安恬。誠品臺大店離我最近,所以經常造訪;信義店和敦南店,是為了滿足好奇。有時一個人,有時和朋友,流連忘返。一間書店的背後,需要一個閱讀群體的支撐,而書店不同角落裡安靜閱讀的人們,詮釋對於知識的熱愛,以及向著理性的追索,散溢著臺北的文化氣息。

文稿提供 | 照片攝影 | 版權所有

文/攝影:張強

責任編輯:莊園

友情支持:知無知

相關焦點

  • 戀上臺北書店
    戀上臺北書店                                                         1春節的某天,在公微後臺收到一條信息,這位網友說謝謝我當年在微博裡給她的鼓勵,以及送她明信片。
  • 「天堂時光」書店
    在最好的時光,遇見「天堂時光」。這家開在布達拉宮對面的書店,有個讓人看一眼就忘不掉的名字: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它的主人就是愛笑的老潘。老潘是個不羈的才子,不喜歡被生活鎖住。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他一路行走,一路拍攝。最好的時光總是在路上。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臺北的書店
    遊學在臺北,最喜愛這個城市的書店。在大街小巷踱步,不經意就能邂逅書店,更有老牌的重慶南路、充滿活力的師大公館等大規模書市(只論書店數量,後者已經超過了前者,有古今、胡思、雅舍、公館、茉莉等二手書店,也有聯經、誠品、青春、政大、唐山、五南、金石堂、結構群、雜誌瘋等知名品牌),或是敦南誠品這樣受年輕人熱捧的24小時閱讀館。
  • 漫步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後來的我們最好的時光,沒有了最好的遇見
    日出東方催人醒,不及晚霞懂我心這是一個奔波的時代,我們不停告別,又不停重新出發,一路上走走停停,趟過回憶的河,聽過暮鼓的晨鐘,走過最好的時光,有過最美的相遇,後來的我們,沒有了我們記得早先少年時,總是那麼誠懇,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卻也總是那麼單純,更清楚地知道所追求的是什麼,後來時光在走,漸漸卻已不在像以前,可以肆無忌憚去追尋,太多時光開始歸於平靜,想像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近,那麼靜………
  • 臺北書店:漂洋過海來看你
    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
  • 遇見奈目|遇見最美書店
    隨著冬至的到來,北京實體書店年度評選也終於落幕,奈目書店終於迎來了今年最溫暖的時刻——榮獲北京最美書店獎項! 走進這裡 便可享受安靜的閱讀時光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2015年誠品年報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文中圖片如無說明,均來自網絡)但對於「蠹書蟲」而言,誠品書店實在是難以過癮,一則書新,二則書貴,三則大眾化而缺乏個性。其實臺北書店的靈魂並不只在誠品,而是分布在大大小小巷弄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
  • 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你
    沒關係後臺講述你的人生經歷 小編會將它寫成一頁故事』叮鈴鈴鈴上課起立 老師好在最近播出的電影『老師 好』裡面著實讓小編回想起了青澀的校園時光那一年,我們穿著校服打鬧那一年,我們充滿歡聲笑語那一年,我們揮灑著了汗水那一年,我們充滿著的希望那一年
  • 遇見臺灣電影《最好的時光》| 臺灣電影遊學計劃
    臺北市西門町夜景出處:《青少年哪吒》西門町是臺北西區最繁華的地段,也是臺北潮流少年們的集散地,它閃耀的霓虹招牌和車水馬龍的街道都是臺北這座不夜城的標誌敦南誠品書店臺北市敦南誠品書店出處:《一頁臺北》敦南誠品書店因開在敦化南路上而得名,是誠品書店中年紀最長的一家,總是來看書的顧客小凱和店員Susie
  • 誠品時光 | 人們為什麼深愛這家賠了15年的書店?
    人們為什麼那麼喜歡這家書店呢?也許今天推薦的這本《誠品時光》可以給你答案……很多人第一次知道誠品書店,是在2010年的一部電影《一頁臺北》裡。被女友拋棄的年輕男孩小凱,每天獨自坐在書店的地板上學法語,引起了在書店打工的Susie的注意,於是展開了一段青澀的愛情故事。
  • 全世界都不了解我也無所謂,開書店是我的夢想 | 臺北
    剛開始的時候,他根本沒有錢開書店,只能拿著目錄做生意,看到別家書店賣的書,幾乎都是打九折,甚至不打折的時候,他決心要開一家最便宜的書店。八折算標配,六折也屢見不鮮。發現氣味相投的顧客時,書價更是無限下跌,甚至半賣半送、只送不賣。
  • 臺北誠品書店對我打了烊
    其實臺北開設的第一間誠品書店,還不是敦南誠品現在所處的位置,而是位於臺北市仁愛敦南圓環,由吳清友於1989年創辦。1995年誠品總店遷址,到了現在的敦化南路敦南金融大樓,1999年開始24小時營業。這間初期以販售「人文藝術」書籍為主的書店紅極一時,並慢慢成為臺北的地標。
  • 行走|所見 慢臺灣——在誠品書店,遇見自己
    在誠品書店,遇見自己文/若狂在沒有去臺灣之前,我心目中的誠品,是一家24小時不打烊,文藝青年半夜寄託寂寞心靈,或者藝術家們聚集尋找靈感的特色書店。但在到達臺北的第一天,走進誠品的信義旗艦店後,我深深為自己的孤陋寡聞而感到慚愧。就像走進了一家商品琳琅的時尚百貨店,原來誠品書店不只是賣書。
  • 誠品時光:一個人,一家書店,一本書
    一個傳奇人物:吳清友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先生出生在臺南的一個小漁村,父親叫吳寅卯,他的父親曾經通過做生意富裕過,後來破產了。從小康回到赤貧的挫折沒有打垮吳寅卯,他告訴吳清友:財物有時而盡,而終生受用無盡的,只有唯一的「誠」。吳清友刻苦、積極、講義氣,但成績一般,前後考了三次才考入臺北工專機械科。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一頁臺北:舊書店往事 他給誠品取英文名為「Eslite」,精英,便透露了他的一點小心思——他要把誠品做成真正有文化,有品位,具有「古典美學」的品牌。自然,書店希望服務的人群也是知識分子與文化精英階層。「那時的誠品,不論再小的出版社,只要出版好書,都能在書櫃中被陳列。」當時的選書標準也相當傲嬌,不選「已經再版、沒有版權、會被時間淘汰的書,以及媚俗的作品。
  • 「無人」書店續寫臺北二手書店風華
    新華社臺北5月15日電(記者傅雙琪、吳濟海)位於臺北市辛亥路上的一家書店沒有名字,黃色招牌上僅有英文「BOOKS SELF-SERVICE」,意為「書籍自助服務」。大開間的店堂三面都是書架,看上去像收銀臺的小桌上擺著投幣箱,絕大部分時間看不到店員。  這裡所有書籍只有兩種售價,新臺幣50元和100元。
  • 書店影像詩 | 臺灣書店暴走日記
    a.茉莉二手書店loc: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244巷10弄17號傳統的二手書店一般比較老舊,作為第二代二手書店b.女書店FEMBOOKS loc:臺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女書店是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專業書店,販賣女權主義
  • 臺北:你愛的那家獨立書店關門了 | 書店新裂變
    攤開地圖,位於臺北的誠品書店敦南總店,已經有人給它插上了一面小紅旗——如今這面小紅旗依然飄揚著。2015年,大約是第一場秋雨後,我和朋友踏進這家書店。他倒不是典型的文青,不特別偏愛誠品書店的模式和理念。於是在他的建議下,我和朋友們在捷運雙連站下了車。從這裡開始的地下街連接了3個捷運車站:雙連——中山——臺北車站。其中有一段是著名的「中山地下書街」。整個地下街是一個綜合商區,以不同功用分段,風格雜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