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你愛的那家獨立書店關門了 | 書店新裂變

2021-02-08 三明治


書店是中國當下文創場景最複雜的空間載體。最簡單的「書+咖啡」模式,已經不能解釋並滿足今天人們圍繞看似即將逝去的書本知識傳播方式進行的種種革命實驗。


在「三明治」這次的月度專題裡,我們將聚焦中國的書店新裂變,以多維度報導一些獨特的書店現象,它們看似毫無關聯,卻又有跡可循。一切正在被消解、重組和再度構造,以我們覺得陌生但有100個理由存在的方式送達我們的面前。




文 | 野梨



我們沒能趕上「獨立書店」這個概念最吃香的時代。攤開地圖,位於臺北的誠品書店敦南總店,已經有人給它插上了一面小紅旗——如今這面小紅旗依然飄揚著。


2015年,大約是第一場秋雨後,我和朋友踏進這家書店。


我們幾乎是跳躍著奔進去的,裡面比我想像得更熱鬧,書多人也雜。暖黃色的燈大概有自動追光功能,專打在書籍的臉龐上,周圍不相干的人事物自動隱身。我們四個很快就走散了,各看各的。坐著看書的人很多,似乎這裡的地板有揮舞著的小手,請求你留下來共度良宵。在這家不打烊的書店,時間長著呢。


不知在那裡待了多久,手裡的書漸漸拿不下了。排隊結帳,聽到很多中國大陸的口音。他們一邊興奮地聊著手裡的書,一邊擔心行李超額,有時忍痛捨棄掉幾本。我暗自慶幸,我可以在臺北待4個月。在工作人員的推銷下,我加入了會員,多年後,我竟發現自己有意無意地把這個身份視作一種「臺北常駐人口」的象徵。





可是真正的臺北人對我說:「誠品是遊客去的啦,我們很少去那裡買書哦。」他倒不是典型的文青,不特別偏愛誠品書店的模式和理念。於是在他的建議下,我和朋友們在捷運雙連站下了車。從這裡開始的地下街連接了3個捷運車站:雙連——中山——臺北車站。其中有一段是著名的「中山地下書街」。


整個地下街是一個綜合商區,以不同功用分段,風格雜糅。叫做「爵士廣場」的區域擠滿了正在排練的街舞小青年:都是些十幾歲的娃娃臉。臺灣的學生社團文化令人羨慕。而另一頭,有一段叫做「藝文廊」的展覽區域,偶爾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攝影作品,無奈粗糙的燈光使它們看起來廉價。來來往往的人大多只是取此地下捷徑趕趕路,很少會駐足觀賞。


中段的「中山地下書街」店鋪眾多,書籍和音像製品琳琅滿目:童書、暢銷書、當下流行的新專輯、甚至有專門賣90年代仙俠電視劇 DVD 。這裡比誠品書店更市井,仔細逛也能淘到不少寶貝。我甚至親眼見到大陸口音的男人,諮詢老闆要幾本所謂買不到的小說「帶回去」。雖然,這並不能證明他是個文學愛好者。但由此可見,這書街的名氣也是夠大 ,不少遊客也會慕名前來。


可我總覺得哪裡怪怪的。我們可以責怪地下街那不夠明亮的燈光,讓人的視力受不了,沒有久留的想法。這不是臺北第一條「過氣」的書街了。牯嶺街、重慶南路一帶都曾是繁榮的書市。「這裡的書都是打折賣的。」那位臺北人誇道。原來是價格優勢佔了上風。而論書的品類和數目,這裡能滿足他的要求,甚至可以說能滿足大部分人的閱讀需求。但即使如此,書店街的生意還是一天比一天慘澹。


就這樣到了2017年,由於合約到期,地下街的書店全都關了。誠品書店宣布接盤改裝。從去年夏天開始,那裡變成了「誠品 R79 地下街」,大受歡迎。


像是一種隱喻。




相比之下,牯嶺街依舊苟延殘喘。


從牯嶺街這頭的舊書店,走到另一頭的牯嶺街小劇場,步行時間大約只需要15分鐘。但如果你停下來,走到道路兩旁的書店、集郵店裡看看,或許也能耗去一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時間。


牯嶺街從日據時期就有「精神高地」之稱,因為是臺灣「總督府」的宿舍區,日本人撤退前將帶不走或遺棄的書和古玩擺攤出售,市集文化就這樣被沿襲下來。鼎盛時期,人們說起「舊書攤」便知道是指牯嶺街,100多家攤販,熙熙攘攘,在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可見一斑。看如今剩下的幾家:人文書社、松林書局,他們是牯嶺街舊書攤黃金時代之後的倖存兒。


松林書局的老闆,總愛較真他賣的是「古書」,而不是二手書,字畫也是有的。那些又粗又黃的紙張恐怕很難讓你聯想到價格,就好像他們擠在那裡是最好的歸宿。你若稍不留意,一定會錯過那些舊書攤。他們的門面太不像書店,更像是一個堆雜貨的地方,甚至連門都沒有,只有一層塑料薄膜。老闆也不一定每天都來坐班,離開時掀上就是了,反正也不乾淨透明,無人會想盜竊吧。



說來也巧,在人文書社看書的時候,有隻巨大的黑色鳳尾蝶飛了進來,它在書架上停了一會,便再也找不到出口。書店老闆也沒有趕走它的意思,就和我們一起看著這隻鳳尾蝶。這個場景深深地印在我腦海,失去方向的燕尾蝶在舊書堆成的書牆中旋轉,似乎還散發著柔光。


儘管書店衰敗下來,作為一條還飄著稀薄書香的老街,創意市集還堅持每年都辦。我們也為此特地前往。


來的都是愛好文藝的年輕人,突然衝散了這條老街的陳舊氣質。市集的攤位佔據了牯嶺街所有的寬度,有舊書:除了文史哲,還能挖到《男女簡訊指南》《眼保健操》《如何正確睡覺》此類你從沒見過的絕版書;有獨立出版物:雜誌、連環畫、手繪立體書等等;有舊的黑膠唱片:美國、日本過來的,上面可能還寫著名字和曖昧情話;以及其他充滿想像力的東西。我們新奇地把所有攤位逛了兩遍。牯嶺街的其他店主和附近的居民也都過來玩了,好不熱鬧,要麼就站在街邊樂呵呵地看著。


那一刻,我覺得一切都存在著,活著。




我們陸陸續續去了很多家獨立書店,目的是什麼?因為我們想做書店,所以去「取經」、「體驗」?但也並不是。因為我們愛逛書店。只是把自己的熱愛變成對這個世界唯一的期盼,是個致命的錯誤。


士林捷運站出口有家麵包店我印象很深,因為常常會路過,發現他們從下午五點開始打折,「100元3個」,時間越晚力度越大,直到大概九點變成「100元5個」。這樣的促銷活動,使店裡顧客絡繹不絕,小小的店面人多到無法轉身,剛出爐的麵包也立刻被拿光。每次看到這種盛景,我就會把目光悄悄移向旁邊的胡思二手書店。那裡的書常年打折,但門口風平浪靜。


誠然,書店促銷達不到麵包店那樣的效果。我去過幾次,每次都有整箱整箱新的二手書送來,特價書就放在紙箱子裡售賣。不同於牯嶺街的舊書店,胡思二手書店是摩登的二手書店,選書仍以文史哲為主,也有藝術類如電影、攝影集、畫冊等等。二樓有咖啡雅座,他們也定期邀請教授、作家或文化名人開講,「莊子與尼採的自由精神」,有時主題非常學術。


胡思的英文店名很有趣,Whose book,老闆為體現店裡的每本書都有原主人這個概念。而音譯過來就是「胡思」,簡單易懂又有點雙關,這是老闆的幽默。在成為書店老闆之前,她在不算熱愛的崗位工作了七、八年,轉眼這門不賺錢的生意也已堅持了十六年了。現在在臺北有兩家胡思,另一家「公館店」很難找,雖然地圖上標記為臨羅斯福路,但需要繞近裡弄才能找到書店入口,窄小的樓梯夾在小吃店中間,書店在二樓。


除了胡思,臺大附近有很多書店。完美的一天可以是先在臺大的草地上吃個野餐,然後去巷弄裡晃一下午,接著夜市的燈火便又亮起來了。


奇怪的是我們四人對那些書店本身的印象並不特別深。倒是記得有些疲憊的下午,茉莉二手書店不遠處的拐角,有位賣阿姨推著小車賣手工曲奇。我們突然就餓了。在臺北這種情況隨時都會發生,巷弄裡的銅鑼燒、車輪餅、牛肉麵,或許能激起你稱作是「幸福感」的東西吧,微小而強烈,可能這輩子都不會忘記。


不會忘的,還有「女書店」的那種特別的溫暖。這家「華文地區第一家女性主義書店」,就在著名青年聚集地女巫店的樓上。女巫店雖以惡趣味著稱,椅背上還掛著bra,但這也不及女性主義一詞對男性恐嚇程度的十分之一。一般男性,或許不會理解這樣一家書店的存在意義。


但偏偏「女書店」就存在,1994年開業,作為臺灣婦女運動的一個縮影。店裡的書分三種:女人寫的(by women),為女人寫的(for women),和關於女人的(about women)。這裡的活動也都與女性相關,第一次走進它是去參加酷兒影展的講座。那種感覺就像寒冷的時候有人給你帶了一條毯子,眼淚就要落下來了。我熱愛這種感覺,在同一個磁場,即使面對陌生人,內心也對所有話題開放。


後來,我倒是真的很少在誠品買書了。那張會員卡也不知丟在何處。要裝作「臺北常駐人口」,記得那些小巷子就足夠了。


然而2017年,就在臺灣同婚合法的歡呼聲中,「女書店」宣布關閉。毯子突然被風颳走。





臺北沒有教會我的,我在淡水學到了。忘了是誰第一個誇「淡水日落」的美,只記得洛夫有一首詩叫「淡水河是一條超現實的舌頭」。無論如何,淡水小鎮是一定要去的了。


我第一次抵達淡水的時候,時間已接近日落。從捷運下來,明顯感到人流增多,氣氛騷動,走100米就到了即將熱鬧起來的夜市。賣土耳其冰淇淋的大叔開始對著女孩子拋媚眼,各種免費品嘗的吆喝此起彼伏,那時我卻還不清楚「淡水阿給」究竟是何物,有些迷茫,朝河岸邊走去。


這才有了我和有河Book的邂逅。書店坐落在淡水河邊第一排,淡藍色的燈牌,logo有顆大大的眼睛。一人寬的樓梯通到二樓,店很小,推門就很擁擠,有個可以看海的陽臺。老闆娘是詩人,筆名「隱匿」。喜愛有河Book,因為這裡是最好的買詩之處。老闆娘還首創「玻璃詩」創作,邀請不同人把詩句寫在玻璃上,從店內看出去,文字就像漂浮在水面,波浪輕輕拍打著情緒。我去的時候,老闆娘就只坐在櫃檯後面,嚴肅高冷。


直到為了寫這篇文章,我才知道,有河Book在去年10月歇業了。這個消息讓我打了個寒顫,那個漫長的嚴冬,就連上海季風書店也沒能熬過去。


端傳媒發表過一篇隱匿的文章:《我為何成了一家書店的臭臉老闆娘?》。她說自己是臭臉老闆娘,因為那些百般糾纏要求折扣的顧客、質疑新書為二手的顧客、甚至在店內吵架的顧客,不是讓她想翻白眼,就是讓她想發瘋。回首坐在書店裡的十一年,雖然荒唐的糟心事多,但最後她也還是覺得開書店這件事值回票價。


幾個愛書人接手這家店,更名為「無論如河」。我想,這個名字一定是代表了信念的吧,詩人隱匿也在臉書上稱她們「熱情活潑、有理念」。她肯定開書店的朋友,就像她十年前開書店時寫的詩歌《我想我會甘心過這樣的日子》:本來無信仰,卻供奉祂為偶像;本來無塵埃,卻為了祂而明亮。我無可言說,仿佛背負一個任務,經百千劫,為了替時間守候,一個秘密的名字。


我不記得我是否讓自己背負過這個任務,是否「經百千劫」。我還記得我透過玻璃詩,看河面上波光粼粼。突然又想起《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結尾,「你知道嗎,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


太陽在水平面上完全落了下去。




設計:滕霞  


「書店新裂變」系列

點擊閱讀更多文章



「每日書」12色寫作本,你的下一本未寫之書

點擊圖片進入微店購買



活動推薦

更多精彩內容在三明治發生


去浙江松陽,在懸崖邊的先鋒書店,自然寫作


和法國電影導演學造夢,零基礎也可以拍電影





讓每一個人開始寫作



▽ 點擊進入「靈感鋪子"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獨立書店已成為臺灣社會中活力的象徵,也是商業社會中溫暖的多元存在,總會讓人覺得道不孤也。
  • 臺北獨立書店,串聯街區的珍寶地
    在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的《書店》中,「我就是要開一家書店」就像一句執著的情話。本期將轉載一篇關於臺灣獨立書店的小文,他們依存在臺北的溫羅汀街區,以特有的姿態堅持生長著。 對一個城市而言,還能擁有自成一景的獨立書店,是極為幸運的事。身處街區之中,以書店串聯的文化角落,成為眾多愛書之人的淘寶地,也成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和不斷演變的美感。
  • 第一家誠品書店要關門了,還有這7家世界最美書店你一定要去
    2019.10.22,單向街書店愛琴海店宣布撤店倒計時,撤店時間,2019年12月31日2019.11.04,讀庫貼出緊急甩賣通知,因順義庫房要緊急搬遷,朋友圈掀起一陣買書狂潮2019.11.05,老書蟲北京三裡屯店宣布關門,儘管盡了最大努力,但續租請求最終未能獲得批准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
  • 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  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
  • 臺北書店:漂洋過海來看你
    其實臺北書店的靈魂並不只在誠品,而是分布在大大小小巷弄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
  • 臺北的書店
    因此,新生南路的地下書店便以販售對岸的簡體「禁書」漸漸聞名。當時,那些「禁書」會在書店重新印製,刪去作者和出版信息,再換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標題,這樣政府在查禁時就無從下手了。只有書店老闆熟悉那上千本書的內容,並與購書人形成了高度默契。於是,在地下書店汲取學術思潮、感受社會變遷的這段時光,成為許多臺灣文化人共同的記憶。
  • 一首來自臺灣40家獨立書店的影像詩
    有這樣一部紀錄片,名字挺有詩意——《書店裡的影像詩》,片子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40家。慶幸這些書店的存在,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日和君精選其中五家書店,帶你看看獨立書店的可能性。人文書舍: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
  • 最老的那家誠品書店,要關門了
    去臺北、蘇州、香港等城市轉悠的時候,大家總是會不想錯過誠品書店,尤其是臺北,誠品的存在就像城市的一張名片。
  • 臺北五間特色獨立書店
    今日網絡科技愈加發大物,透過網絡閱讀蔚然成風,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喜歡翻書的快感,更何況書店早已擺脫單純賣書的呆板印象,複合式經營模式已成常態,相比於誠品等大型連鎖書店,小而美的特色獨立書店依然充滿了他獨有的韻味,下面就簡單介紹臺北的五間特色獨立複合式書店。有興趣的書友閒暇大可一逛。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或擦肩而過,或步入獨享一段閱讀時光,書店如礁石屹立在都市喧囂的聲浪裡,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舒緩和定力,也感動於那份對書卷氣的守望和堅持。△ 憑窗夜讀,臺北的車水馬龍被擋在了外面印象中的書店,大都是朝九晚五開店的。臺北偏偏就有一家通宵營業不關門的書店,它就是誠品書店。
  • 書店地圖:帶你逛99家特色書店!
    那就是誠品信義店。這一家是我覺得所有誠品裡最好看的一家,暖色燈光,復古的裝飾,猶如來到歐洲的一家風格書店。這也與它「國際化」的定位相符,因為信義區是外國遊人最愛來的地方。臺北幾乎可以說是我去過的所有城市裡,獨立書店最多的。
  • 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即將關閉,實體書店今年怎麼了?
    於是,在11月11日之前,新老書蟲們紛紛前往,試圖留住存在中最後搖曳的微光。 2019.11.14,臺北誠品敦南店宣布,由於租約到期,將於2020年5月31日關閉。 這一下,浪潮抵岸碎得面目全非。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彼岸,連歷史悠久的誠品書店也無法在這場水逆中倖免。
  • 臺北誠品書店對我打了烊
    wen'tang5月31日,臺北敦南誠品書店正式熄燈。這家全球第一間24小時營業的書店,她的燈已經連續亮了21年,如今因為都市更新、租約到期,以及出版業營收慘澹等原因,關門歇業了。關門之後的6月1日凌晨,敦南誠品分店的工作人員,在雨中和前來道別的眾人說了「晚安」。
  • 生活 | 5萬人在大雨中送別,第一家誠品書店關門!
    5月31日,誠品書店敦南店迎來了正式謝幕的時刻。作為誠品書店的第一家店和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從1999年開始,敦南誠品的燈光就一直不曾熄滅過。30多年的時光裡,敦南誠品一直是臺北最獨特的標誌和風景,也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和避風港。無論你是誰、擁有什麼身份、過著怎樣的生活,只要你願意,這裡總有會有一盞燈為你亮著,總會有一個位置為你保留。
  • 臺灣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選為「全球最酷書店」
    原標題:臺北敦南誠品書店關門 曾被美媒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敦南誠品,再見!」5月31日是臺北文化地標、敦南誠品書店閉幕的日子,這讓島內民眾不勝唏噓。臺北東區地標誠品敦南店自1989年起在仁愛圓環地下一樓的書店開始,1999年打開了臺北24小時閱讀的首頁。它曾被美國CNN評選為「全球最酷書店」、被《時代》雜誌評選為「亞洲最佳書店」等,以24小時營業、讀者可席地而坐自在看書為一大特色。如今這家陪伴了臺灣人31年的書店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5月31日一大早,店外就排起長龍。
  • 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關門,21年沒斷電今晚卻要熄燈了
    走過31年時光、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自營業起已堅持186000+小時不斷電的臺灣誠品敦南店,將在今晚選擇熄燈關門。 以後,那盞整整亮了21年,曾在臺北敦南街頭溫暖過無數人的書店之燈,將永遠落下了。
  • 40家臺灣獨立書店的故事
    沒 有 誰 是 一 座 孤 島 ,每 本 書 都 是 一 個 世 界 。其中有以書換菜換床鋪的,有開書店只是為了保護一棵老樹的,有為了一隻黑貓而開店的,有奔波在大街小巷和廢紙收購站撿書的,還有耄耋之年仍舊收書修書的。感動於老闆們的講述,也感動於一個小島的人文情懷,竟至於如此。所以,迫不及待的想推薦給你們。侯季然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 漫步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或擦肩而過,或步入獨享一段閱讀時光,書店如礁石屹立在都市喧囂的聲浪裡,讓我感受到了一種舒緩和定力,也感動於那份對書卷氣的守望和堅持。印象中的書店,大都是朝九晚五開店的。臺北偏偏就有一家通宵營業不關門的書店,它就是誠品書店。
  • 你去過的那家書店,還好嗎?
    | 1200bookshop中信后街店關閉前活動海報我最愛去的書店她也沒撐過這個夏天回憶文字流淌著懷念可是已沒什麼好懷念——《沒有理想的人不傷心》新褲子位於天河區天河北路233號的1200bookshop中信后街店關閉了,青年們選擇用白菊與輓歌、啤酒與搖滾與它告別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你喜歡逛書店嗎?」實體書店面臨的壓力,究竟是來自電商的衝擊,還是商業模式的「水土不服」?誠品生活深圳店是臺灣著名書店品牌——誠品書店在深圳的門店,也是除了蘇州誠品書店之外,誠品在中國大陸的第二家門店。顧客周女士就表示,她印象中的誠品生活是書店裡藏著商場,而深圳的誠品生活是商場裡藏著書店。「從負一層到一層全是餐廳、商店,到了2樓,要沿著店鋪繞一圈才能找到書店入口,只有逛完商鋪才能看到書店。」周女士說。值得一提的是,臺灣誠品標誌性的「24小時書店」——誠品生活臺北敦南店已於今年5月31日正式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