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獨立書店,串聯街區的珍寶地

2021-02-19 物質生活書吧

層層疊疊的書架上擠滿了大家之名,

印刻的油墨香氣不由自主地散開,

一家書店,

一場風景。

在英國女作家佩內洛普·菲茨傑拉德的《書店》中,「我就是要開一家書店」就像一句執著的情話。

本期將轉載一篇關於臺灣獨立書店的小文,他們依存在臺北的溫羅汀街區,以特有的姿態堅持生長著。

 對一個城市而言,還能擁有自成一景的獨立書店,是極為幸運的事。身處街區之中,以書店串聯的文化角落,成為眾多愛書之人的淘寶地,也成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和不斷演變的美感。

走在臺北熱鬧的臺灣大學公館商圈之中,附近就是公館夜市,路上擠滿嬉鬧擾攘的人群。如果一味被刺激熱鬧的色彩牽扯目光,一定無法發現那些隱藏在街頭巷尾的二手書店。它們過於安靜與樸素,更像紮根在街區內的聚居者,而非吆喝人。

在現代都市中,大部分線下書商都在承受高昂的租金壓力,並開始以期利用販賣生活方式的消費,給予實體書店正義且合理的補給。仍在相信「書香不怕巷子深」的獨立書店,大部分選擇悄然躲在街區的邊緣或夜市的二樓,跟附近的小店相互依存,同時建立起具有歸屬感的精神場所,甚至是一種文化共同體。

對一個城市而言,還能擁有自成一景的獨立書店,是極為幸運的事。身處街區之中,以書店串聯的文化角落,成為眾多愛書之人的淘寶地,也成為一種不斷發展的意識形態和不斷演變的美感。

書店是讓人停駐的空間。本文圖片除特別說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臺北有眾多創意街區,而「溫羅汀」則以書店群聞名,甚至被稱為目前華文世界書店密度最高的區塊。「溫羅汀」指的是臺大附近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構成的區域,鄰近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世新大學,方圓不到一公裡範圍內,共有三四十家不同主題的獨立書店。

「溫羅汀」並非始自刻意的「造街運動」,但能繼續留存,一方面得益於學校附近濃厚的文化氣氛及固定的學生客群,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城市創意街區、城市文化名片的旅遊推廣意識興起,街區的吸引力和藝文潛力被挖掘。

據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介紹,大約十幾年前,溫羅汀一帶就已取代重慶南路書街(今日的重慶南路已成旅館一條街了)成為臺北的新書街,加上2003年成立的溫羅汀書店聯盟,更讓此區廣為人知。大陸、日韓、港澳、東南亞華人讀者均慕名而來。臺北市文化局、大安區公所、臺灣電力公司與許多民間組織也戮力支援各項活動的舉辦。有人說溫羅汀書街是讀書人的天堂,對比西門町為青少年的天堂,恰是很好的比喻。

「溫羅汀」街區靠近學校

「溫羅汀」街區的夜市商圈,十分熱鬧

2017年,臺北市政府舉辦的「走讀大安文化節」,就以「春遊大安,走讀溫羅汀」為主題,走訪溫羅汀上的獨立書店;臺灣導演侯季然拍攝的《獨立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了全臺灣極具代表性的40家小書店;同時,諸如《臺灣書店地圖》、《二手書店旅行》等地圖指南都在持續出版,將「獨立書店」推動成為有識別性的島嶼標籤,也是一種策略。小而美的集結,帶來了一道不容忽視的風景。

獨立書店就像民宿一樣,重要的是經營者的理念。每個老闆對書店有著不同的自我認同與輸出。店內書目則像個人書櫃,追求異質與多樣,成為能夠直觀表達觀點與態度的媒介。其特有的空間形式,也讓這些文化力量有了實質的據點,被人所吸引,不僅僅是物。

成立於2013年的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旨在發揚臺灣地區各地獨立書店存在的社會意識與文化價值。一方面,讓各地獨立書店更廣為讀者知悉與光顧,另一方面,彼此間的群抱效應可以省卻很多資源與經驗的重複和浪費。協會會員基本上以書店經營者為主,只要是對獨立書店的經營發展有興趣的機構、個人都會受到歡迎。基於協會的內部規定,必須有兩名以上協會理監事推薦,並經年度理監事會議審查通過方可成為會員。現階段,全臺個體書店約有1500家,符合獨立書店精神與宗旨的書店約200家。近年來,獨立書店開店速度緩慢卻略有增長。

不同的獨立書店有不同的氣質與精神

胡思二手書店位於夜市街區的二樓,招牌隱藏在林立的霓虹廣告裡。樓下一入夜就成為「土蝨大王」的小攤,讀者需要穿過正在用餐的人群上樓。這裡成為信息發布的公共區域,從樓道延伸到門口的,都是即將舉辦的活動的招貼。安靜的書區也提供休憩位置與咖啡,社科、人文、古籍、畫冊、外文書都有所售賣,二手外文書的數量堪稱全島最多。

胡思書店的入口

胡思書店的通道

作為獨立書店的一種,二手書店在「溫羅汀」的街區佔了書店總數的三分之二。二手書店在臺北的歷史可追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最早從牯嶺街的舊書攤到光華商場。上世紀九十年代至千禧年開始,攤主慢慢集中於溫羅汀的街區內,並形成了群聚型的二手書圈。空間的轉變、經營的形式、書目的選擇也跟隨時代的變化開發出不同維度的影響力。

三至八折的折扣區間、年代悠久的古籍或絕版圖書,還有機會找到已不在市面流通的孤本,這是二手書店獨有的優勢與趣味。即便是坦言向「誠品」學習的「茉莉二手書店」,也慢慢形成了自己推崇的理念。「環保/公益」,這是茉莉書店的獨特標識。店內布置溫暖潔淨,圖書經過清潔處理分類排列,雜誌區有塑封包裝,全店圖書都錄入店內檢索系統以便快捷查閱……改變雜亂低廉的傳統經營模式,採用程序化管理的方法,這使其能在臺北立足並擴張,開出了五家連鎖分店。

茉莉二手書店被稱為二手書店中的「誠品」

同樣以連鎖形式迅速發展的雅博客,也形成了系統而規整的書目回收方法,並培養人們書籍回收的習慣。「結構群」大陸圖書(以售賣簡體圖書為主)、「聯經」書店等以工具書、客群需求分類的書店,也承擔起以實用為本職的書店功能。

藏在巷子中的博雅客書店

博雅客書店門口的海報是正在推廣舊書回收的程序

聯經書店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同時也是唐山書店的老闆。唐山書店從1982年開始以出版社的形式運作,兩年後正式開了書店,一直是以人文社會科學專業為主軸的出版社與書店。其先鋒精神,一直保持至今。

晶晶書店與女書店,則從身體到主體,以同性議題、女性主義作為書店的專業主題,直面社會的議題與困擾,經常以書店的名義發起公眾活動。利用空間內發酵出民間參與的能量,真正帶動了公眾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在信息已無限民主化的網際網路時代裡,實體書店是精巧的藝文符號,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想像。連鎖書店的規則與秩序,更多地是建立在今日類似大數據的崇拜裡。暢銷書排行榜、流行的美學方式與消費熱點,迅速迭代的知識浪潮需要時刻擁抱新鮮事物。

獨立書店,尤其是二手書店帶來的親和力在於文化共享,而不是持續地「消費升級」。生活美學甚至可以被比喻為一種情景式的濾鏡,更多的是截面式的留影,以獲取一種精緻的表演欲。書店卻可能成為一種多樣性的「拾遺」。

除了閱讀的性質以外,與眾多藝文空間一樣,「逛」與「尋」都是獨立書店帶來的行走體驗。從一個空間輾轉至另一個空間,燈光的明暗、色調與氛圍、書目的陳列與展示、人群的流動,讓這些空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而於城市而言,穿行於巷弄之中,在街區內分清來路與去向,周邊的寶藏巖、公館夜市、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都可以成為駐留的契機。真正的空間能夠坐下來共享,真正的街區也必須通過行走去重新認識。

街區藝文氣氛濃厚,圖為在臺大舉辦地向公眾對外開放的活動

實體書店作為新零售的代表,「文化+」、「書店+」的說法甚囂塵上,以此帶來的更多是資本與營銷的投入。

對臺灣地區而言,久負盛名的誠品一直是文藝青年的朝聖之地。而誠品方式的另一經典,由增田宗昭在日本東京創辦的蔦屋書店,更是藝文書店模式的鼻祖。他的《知的資本論:蔦屋書店的經營之道》恰恰解釋了蔦屋書店最早的目標並非「賣書」,從「賣場」到「買場」的轉變,是空間體驗的重構。依時代而變的風尚當然不是錯誤的,「活下去」甚至是更多獨立書店的首要願望。

誠品蘇州店。誠品eslite 圖

誠品書店與蔦屋書店都以一種生活方式場所成為實體書店的典範。代官山蔦屋書店DAIKANYAMA T-SITE 圖

書業回暖的訊息一直沒有停歇。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年來出臺了多項政策,扶持以「新業態、新空間、新體驗」為特徵的實體書店。民營連鎖書店巨頭西西弗書店創始人金偉竹在一篇報導中透露,在2017年新開書店51家、總店數達到111家的基礎上,2018年西西弗書店預估開店80餘家,整體店數接近200家。

但要警惕的是,美學改造可能只是一種淺薄的感受,生活方式更是消費主義的推手。如今任何一個大型購物中心,幾乎都會擁有一個品牌連鎖的書店,藉此承擔「文化」在商業中的職責,也像一枚誘餌捕捉過路者的關注。《2017年度全國出版物發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中國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書城共有818個,比上年增長4.2%。其中,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書城124個。

超大型的書店空間理所當然地承載了越來越多樣的體驗。這種「超級盒子」的內部秩序精準無缺,書店成為一種固定配套,被規划進更多購物場所,而非街區巷落。如果單純以消費推動擴張,多少會失去某種自由的生命力和城市共鳴。

臺灣的獨立書店一直以聯盟的姿態,持續對外影響。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圖

在臺灣地區,面對網路線上銷售的普及與電子書的雙重衝擊,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在接受採訪時坦言:所幸臺灣獨立書店有很大部分就開在鄉下,鄉下房租相對較低,形成有利的經營條件。此外,他認為理想與熱誠是這些店主最大動力,許多獨立書店主人都是在城市讀書後,回鄉下老家開店,基本上都是回家鄉實踐自己的理想,深化家鄉的閱讀文化,讓自己家鄉的兒童、青少年和城市人有同樣的閱讀機會。

我們需要更多街頭的特殊目擊者,去尋找低廉有效、實用誠懇的閱讀主義。當然,城市居住空間不斷縮小,電子閱讀壓縮了紙張的厚度。「總會習慣的」,對不斷進化的現代人而言,實體書一邊遭受著不斷被「絞殺」成廢紙回收的厄運,另一邊則趨向於使其奢侈化的營銷方針。存在於街頭的獨立書店,既是個體,也是聯盟。它們能成為城市舞臺邊緣活躍的一景,重新賦予角落不同的文化視野,也能串聯起屬於街區的人文場所精神。

*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市政廳」(shi-zheng-ting)公眾號,經授權後轉載。

經升級改造後,書吧將在最近重新開業。

多個崗位虛位以待,深圳最具影響力的人文書店召喚你的到來!

👇

招聘 | 這不只是一份工作,還是詩與遠方的生活

微博名:物質生活書吧

微信ID:wuzhishenghuoshuba 

地址:深圳福田區百花二路百花公寓1棟首層8號A

        

相關焦點

  • 漂洋過海來看你——臺北獨立書店之旅
    原創 學人君 學人Scholar學人君按:近期,有位友人打算在長沙開一家文學主題的獨立書店。學人君與其多次交流探討,並翻出了這篇2014年底訪問一些臺北獨立書店的記錄。
  • 臺北五間特色獨立書店
    今日網絡科技愈加發大物,透過網絡閱讀蔚然成風,但依然還有很多人喜歡翻書的快感,更何況書店早已擺脫單純賣書的呆板印象,複合式經營模式已成常態,相比於誠品等大型連鎖書店,小而美的特色獨立書店依然充滿了他獨有的韻味,下面就簡單介紹臺北的五間特色獨立複合式書店。有興趣的書友閒暇大可一逛。
  • 臺北書遊記(上):溫羅汀書店群,臺北最重要的文化地標
    第一份為2012年印行的溫羅汀讀書地圖,現在已經很難找見,還好曾在古今書廊拍到過一張,2014年在臺北逛書店時,全指著這張地圖導航。後來在胡思二手書店拿到這份地圖最新版,每家書店都畫了插圖,但收錄了書店沒有2012年那個版本全。這份地圖由溫羅汀獨立書店聯盟出品。
  • 做一日臺北愛書人,書店悠然漫步之旅
    如果說101大樓是臺北的建築地標,那麼誠品書店則是臺北的文化地標。臺灣唯一一家24小時營業的誠品書店,真正實現了讓讀書不打烊。
  • 臺北:你愛的那家獨立書店關門了 | 書店新裂變
    文 | 野梨我們沒能趕上「獨立書店」這個概念最吃香的時代。攤開地圖,位於臺北的誠品書店敦南總店,已經有人給它插上了一面小紅旗——如今這面小紅旗依然飄揚著。2015年,大約是第一場秋雨後,我和朋友踏進這家書店。
  • 40家臺灣獨立書店的故事
    沒 有 誰 是 一 座 孤 島 ,每 本 書 都 是 一 個 世 界 。其中有以書換菜換床鋪的,有開書店只是為了保護一棵老樹的,有為了一隻黑貓而開店的,有奔波在大街小巷和廢紙收購站撿書的,還有耄耋之年仍舊收書修書的。感動於老闆們的講述,也感動於一個小島的人文情懷,竟至於如此。所以,迫不及待的想推薦給你們。侯季然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 臺北的書店
    遊學在臺北,最喜愛這個城市的書店。在大街小巷踱步,不經意就能邂逅書店,更有老牌的重慶南路、充滿活力的師大公館等大規模書市(只論書店數量,後者已經超過了前者,有古今、胡思、雅舍、公館、茉莉等二手書店,也有聯經、誠品、青春、政大、唐山、五南、金石堂、結構群、雜誌瘋等知名品牌),或是敦南誠品這樣受年輕人熱捧的24小時閱讀館。
  • 他走過臺北的書店,遇見最好的時光
    一個書店、教堂、咖啡廳林立,戲言距離天堂最近的地方。我在傍晚時分,來到唐山書店,傾聽浸淫書業三十二載的陳隆昊先生,講述此處獨立書店的變遷。無論是側重西洋文學的「書林」,還是投身人文社科的「唐山」,以及風光不在的簡體書店,娓娓而道的輕鬆裡不免悵然。多元化的轉型衝繫著老書店的情懷,於是一家家的書店或退居陋巷,或沒落消亡,但持存的依然在努力生長。
  •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如果說,誠品書店讓臺北有了不打烊的溫暖,那麼,臺北的二手書店才是城市最好的心靈治癒。有人情味的臺北,在羅斯福路、新生南路或中山北路的長巷裡,隱匿了大多門臉低調又別有洞天的二手書店。有名的,無名的,洋氣的,樸素的,星羅棋布、個性十足的獨立二手書店儼然臺北的一處風景,讓舊書的舊,有道不盡的棄用之美。
  • 一首來自臺灣40家獨立書店的影像詩
    慶幸這些書店的存在,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日和君精選其中五家書店,帶你看看獨立書店的可能性。人文書舍: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收藏美的書店 ‧ 好樣本事臺北 ‧ 不斷長大的書店 ‧ 茉莉二手書店雲林 ‧ 虎尾查某的書店 ‧ 虎尾昔沙龍高雄 ‧ 沉積時間的書店 ‧ 書店吃茶一二三亭臺北 ‧ 屬於我們(Woman)的書店 ‧ 女書店臺中 ‧ 愛逛書店的書店 ‧ 午後書房臺北 ‧ 時光倒流的書店 ‧ Bookstore 1920s屏東
  • 全世界都不了解我也無所謂,開書店是我的夢想 | 臺北
    《書店裡的影像詩》,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40家。臺北 ‧ 收藏美的書店 ‧ 好樣本事臺北 ‧ 不斷長大的書店 ‧ 茉莉二手書店雲林 ‧ 虎尾查某的書店 ‧ 虎尾昔沙龍高雄 ‧ 沉積時間的書店 ‧ 書店吃茶一二三亭臺北 ‧ 屬於我們(Woman)的書店 ‧ 女書店臺中 ‧ 愛逛書店的書店 ‧ 午後書房臺北 ‧ 時光倒流的書店 ‧ Bookstore 1920s
  • 臺北書店:漂洋過海來看你
    ——2015年誠品年報臺北誠品書店(敦南店)但對於「蠹書蟲」而言,誠品書店實在是難以過癮,一則書新,二則書貴,三則大眾化而缺乏個性。其實臺北書店的靈魂並不只在誠品,而是分布在大大小小巷弄裡的獨立書店。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裡先生,曾談到他理解的獨立書店真諦——無所依附、人文觀照、持之以恆。對於讀者而言,獨立書店的魅力在於經營者將個人懷抱、生命體悟、社會關懷等融入。在臺北期間,我陸續拜訪了十幾家獨立書店,這些店經營著舊書或相對冷門、主題獨特的書籍,但無論逼仄或寬敞,簡陋或雅致,每家店主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關懷,他們猶如現代社會裡的「釘子戶」,獨自捍衛著屬於自己的領地。
  • 漫步 書店,臺北的文化鄉愁
    可在臺北,書店稱得上是一處風景點,而且不需要門票。徜佯臺北街頭,不經意就能與書店相遇,藏身於尋常巷陌的書店,稱得上是臺北的一道人文風景線。從小學到高中,作為被碩大書包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一代學生,我對書其實隱隱有著幾分畏懼,可沒想到,到臺北居然逛了好幾天的書店,樂而忘返。
  • 追著書店去旅行|臺灣獨立書店第二篇
    - 序 -之前出了第一篇臺灣臺北市比較推薦的獨立書店由於臺北市的獨立書店非常多,上一篇就主要介紹的是臺北這一個城市的書店,今天這一篇則涉及到了新北、臺東、花蓮、桃園等地的書店~現在燦爛時光這間書店不僅展示書籍,還經常舉辦各種藝文活動和移工文學比賽以及一些聚會等等,在臺北車站中庭廣場,也經常可看見他們工作人員的身影,擺了大量東南亞各國書籍供移工朋友們借閱。
  • 不止誠品,臺北小眾書店巡禮
    作為16年歷史的書店「誠品」,它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一處臺北文化地標。如果你初來臺北,一定要去看看敦化南路的誠品總店,24小時不打烊,是每一個讀書人鍾情的理想之谷。如果你不喜歡大眾的書店又想多多感受臺北的書香,下面的這些書店,說不定合你胃口。
  • 書店裡的影像詩:40個書店,40個故事
    》,片子記錄了臺灣獨立書店的生命樣貌,長120分鐘,每3分鐘表現一家書店,共40家。這個店主喜歡和顧客聊天,他認為書店其實是一個大家可以一起享用的空間,他讓這個空間和這個城市share。當他與這個城市互動起來,這個書店美得那麼鮮活。每一家獨立書店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和自己的表情,那是一種獨立的氛圍和一種獨立的精神。
  • 戀上臺北書店
    戀上臺北書店                                                         1春節的某天,在公微後臺收到一條信息,這位網友說謝謝我當年在微博裡給她的鼓勵,以及送她明信片。
  • 臺北誠品書店對我打了烊
    一列象徵「24小時不打烊」的雙層「靈感不打烊巴士」被點亮,載著書迷們前往另一家接棒「24小時書店」的「信義誠品」。4月23日,誠品書店管理層在誠品書店敦南店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新的24小時書店將坐落在現有誠品書店信義店的3樓也許對一些人來說,無非是關了一間書店,反正臺北另一家信義誠品,會繼續24小時不關張。
  • 要跟香港中環PMQ的這家獨立書店說「再見」了
    除了過去的履歷,我還是加上了這麼一句:他的夢想是在街區的角落開一家小書店。我的書店夢想,仿佛是層層遞進的。小時候,我幻想開的是誠品、方所這種大而全的書店,琳琅滿目,擺滿了想看的所有書;隨著人逐漸長大,把虛榮心慢慢放下來,明白到人最怕的就是「衣不稱身」,合適自己的東西才更重要。現在的我,更想開那種小而美的街區書店。
  • 吉井忍:東京獨立書店巡禮
    / Popotame所在的街區,書店毗鄰自有學園和一個很有生活氣息的住宅區。 Popotame書店地處池袋和目白之間,筆者從池袋站西口出來,經過石田衣良寫到過的西口公園,走上差不多10分鐘。這家書店在這裡獲得了另一個身份——「社區裡的親子空間」。Popotame沒有Page One或誠品書店那種時髦性,但它就是一位女性創辦而相當堅持的一家獨立書店。它是生活,它是人生,和社區裡的小朋友一起成長,直到目送孩子們離開故鄉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