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電影《第15條》看印度社會「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種姓制度

2020-09-05 爆冷鼓手看電影

早在2000之後,印度電影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像《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鬧寶萊塢》都有著不錯的口碑。加上近些年,印度電影佳作頻出,人們更是對印度電影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比如《誤殺瞞天記》《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調音師》等等。

《三傻大鬧寶萊塢》

《摔跤吧,爸爸》

《調音師》

這些電影有的討論教育、有的討論性別歧視,其中又會多多少少涉及種族問題,而《第15條》這部電影更是直擊了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電影講述了一位剛入職的警官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故事。男主在成為警官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印度某個村莊三個未成年女孩失蹤的案件,然而警局的官員卻淡漠無視村民的報案。他必須做出選擇,是順從傳統的種姓制度籠罩下的階級分化,或是聽從內心本能的呼喚,為正義而戰。

《第15條》

如果去印度旅遊,或是觀察印度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皮膚淺褐色、中等身材、薄唇、黑色捲髮的是印度人;一些白皮膚、身材高大、眼眶深陷鼻梁高、黑髮黑眸的,也是印度人;還有一些皮膚暗黑、身材矮小、鼻子扁、嘴唇厚,依然是印度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印度人是存在不同的族群的,很多人說從膚色也大概能判斷出這個人的種姓與地位。

不同膚色和外形的印度人

印度的種姓制度把印度人主要分為婆羅門、剎帝力、吠舍以及首陀羅四個層級,此外還有種姓之外的一個族群達利特,此前被稱為「賤民」。整個種姓制度又被稱為卡斯特體系,卡斯特詞源上有潔淨的意思,整個科斯塔體系是對「潔與不潔」的劃分,潔淨比不潔更高級,潔與不潔這組形容詞的對立是階序的基礎,也是隔離的基礎和分工的基礎。

印度卡斯特體系

電影《第15條》

印度的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白種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雅利安一詞一說源自伊朗的波斯文,意為「有信仰的人」,另一說源自梵文,意為「高尚」。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北部,他們向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並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的本義是知,代表知識。後來的詩歌作品《梨俱吠陀》便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其實,在最初之時,只是簡單的劃分,稱之為瓦爾納制,這個詞本身就有顏色的意思。達羅毗荼一開始被稱為達薩,這個詞本身就是奴隸、被徵服者的意思。隨著雅利安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促進了雅利安人內部的分化。種姓的劃分從兩個等級發展到四個,主要是原來的雅利安人一個等級劃分成了三個等級,從事祭祀職業的婆羅門、以部落軍事首領武士為首的剎帝力、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平民吠舍;原來以奴隸為主的達薩集團,大部分變成了首陀羅。

雅利安人到達印度路線圖

早期瓦爾納制及衍變

婆羅門教宣稱:婆羅門生於梵天的嘴,剎帝力生於雙臂,吠捨生於雙腿,首陀羅則生於腳,這也象徵著他們在社會中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不同職能。至於「賤民」,甚至不是梵天身體所化。

梵天化身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導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權,約佔印度人口的5%。

第二等級剎帝力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的生生世世,其權勢頗大,階層僅次於婆羅門,人口約佔10%。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農業、畜牧、手工業等生產事業,屬一般平民階層。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與吠舍人口合計共佔70%。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後來經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的努力(Ambedkar),表列種姓成為前賤民的一個中立的名稱,人口約佔15%。

主持祭祀的婆羅門

達利特女孩

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一旦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而且,即使在每個階層,例如婆羅門中也存在更高等的婆羅門和相對低等的婆羅門。

電影《第15條》

電影《甘地傳》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為吠舍

儘管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然而印度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也與種姓制度長期存在導致的思想和社會殘留有關,這些習俗和宗教信仰不是一條法律就能清除掉的。例如,印度人靠手腕上佩戴的繩子判斷階級,這種繩子叫「梵線」或是「聖線」,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力佩戴亞麻線,吠舍佩戴毛線,首陀羅和達利特佩戴塑料的或是不戴。

電影《第15條》

佩戴聖線

種姓體系與印度社會長期結合後,已經明顯造成高種姓在經濟上、教育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就算在法律上給與其平等,但低種姓在經濟、教育等基礎要素的地位實際上與高種姓始終不是同一起跑線的,這也就造成了法律廢除後種姓代表的經濟地位和教育層次的差異仍然存在。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曾坦承:「儘管60年來印度已經制定憲法和法律禁止種姓制度和種姓隔離,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許多地方,達利特依然面臨著社會歧視。」例如,人工清潔下水道的工作環境惡劣,1993年印度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了這個不人道的職業,但如今仍有70萬左右的達利特從事該行業,這個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從事該工作的人,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直接鑽入下水道,除了患皮膚病,有的直接在水下窒息而死。做這份工作的達利特,平均5天就有一例死亡。

從事下水道清理工作的達利特

電影《第15條》

印度這個幾千年的歷史遺留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種姓制度的根源在於宗教,如果不能讓國家世俗化,那麼基於宗教產生的種姓制度就比較難根除。對印度種姓制度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閱讀一下法國學者路易·杜蒙的一本書,叫作《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這本書不是簡單的基於一般的社會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而是根植於社會的、影響社會方方面面意識形態的研究。

路易·杜蒙

《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未思」的概念,意思是說印度今天當然存在各種社會問題,但我們作為外國人研究種姓制度,其實不是為了替印度解決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印度的研究更多是為了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文明,是不是有被忽略的未思領域。

相關焦點

  • 令人窒息的印度種姓制度
    ——《印度憲法》第15條去年一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第15條》在印度上映,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兩個不滿16歲的少女因為要求自己的僱主加三盧比工資,被殘忍姦殺的故事。電影中所描繪的一系列衝突矛盾,把印度這個古老國度最後的遮羞布撕了個粉碎。
  • 為對抗種姓制度,警察局長挑戰印度司法系統——《第十五條》
    印度憲法第十五條有這樣的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法律是這樣規定的,在印度的實際生活中,卻沒法這樣執行。大家都知道印度社會有著非常嚴苛的等級制度,該等級制度在其周邊國家也大為盛行。
  • 抖音成了印度種姓制度的新戰場
    最近,因為印度TikTok被印度政府封禁後,中國的抖音出現了一批印度人,他們取名十分有意思,除了打下英文名外,還會敲入自己的種姓以及自己的身份。一群印度的網絡移民們,正通過抖音,悄然把種姓制度的糟粕輸入中國。
  • 印度的種姓制度,如果中國人到了印度,算什麼種姓?中國有種姓制度嗎?
    印度的種姓制度舉世皆知,世界上的大國強國,無不具有文明先進的基本特徵,而自詡為大國的印度,卻還廣泛存在著這種明目張胆把人天然分成三六九等的原始制度,的確令人困惑,而且還會引發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外國人到了印度,比如中國人,算哪個種姓呢?
  • 電影推薦:第15條,一部差點被印度婆羅門封禁的電影
    部電影《第15條》。第15條Article 15導演:安布哈雅·辛哈主演:阿尤斯曼·庫拉納片長:141分鐘豆瓣評分:7.7分影片根據印度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一個留學歸來的印度婆羅門貴族,在印度南部當警察局長時,克服巨大的階級壓力,為兩個被輪姦致死的賤民女孩兒主持公道的故事。
  • 印度的低種姓敢侵犯高種姓嗎?
    印度法律上雖已廢除種姓制度,可現今印度國內種姓問題依舊嚴重,成為阻礙印度發展毒瘤。印度是個等級制度極為深嚴國家,各種姓間互不來往,高低種姓若有來往,高種姓人會喪失種族優越感,並有生命危險。印度國內治安並不好,可針對高種姓犯罪較少,主要有以下以下原因。
  •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
    大家都知道印度有「種姓制度」, 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哪個種姓?大家都知道的是阿米爾·汗是一位愛國的藝人,他密切關注印度的真正存在的問題。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涵蓋了從種姓制度到教育、婦女問題和宗教糾紛的一切。
  • 種姓制度在印度根深蒂固,那麼印度影星阿米爾汗屬於哪一個等級?
    阿米爾汗屬於印度穆斯林的高級種姓阿什拉夫 種姓制度曾廣泛存在於南亞的印度、孟加拉等國,當年玄奘法師西行時就記載過這種制度,它將印度人嚴格的分成了: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
  • 電影《第15條》
    不過有一類題材,在不久之前,我始終都以為那是任何導演都絕不敢觸碰的,那就是種姓制度。儘管在六十年代印度就已經廢除了種姓制度,但是直到如今,國家的大部分資源都被幾大高種姓所把持,根植在人心裡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是無法一朝一夕所能廢除。人們心中依然有一把尺,默默地將周圍的人分成了三六九等。這種看不見的鄙視鏈就像沉重的鎖鏈,壓在那些受害者的身上,阻礙著他們的上升和社會的進步。
  • 《精彩電影賞析》之第009:印度電影《第15條》
    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
  • 印度四大種姓之外的「第五種姓」,毫無社會地位,連影子都不能碰
    種姓制度是在印度等地區存在的一種社會制度,在印度存在了很長時間。它是從雅利安人入侵印度開始,就出現的一種社會制度。1947年印度獨立後,種姓制度在法律層面上被廢除了,但是事實上,種姓制度依然流傳於印度的社會之中。
  • 印度以膚色區分種姓,那中國人在印度,屬於什麼種姓?
    引言 「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慘禍與悲劇,是在人們被劃分為主人和奴隸的時候才開始有的。」這是源自《高爾基和電影》中的一句話。 印度的社會無不是如此,在種姓制度的影響下,殺妻(索奩焚妻)、跨種姓強姦、權力壟斷和種姓歧視等不公平社會事件每天都在發生。
  • 種姓制度影響下的孟買貧民窟,沒有夢想也沒有百萬富翁
    印度教相對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是把種姓制度——世襲的社會等級制度作為核心教義,涵蓋了印度社會的絕大多數群體,也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制度和規範。種姓制度分為四個等級,其中婆羅門是最高等級,主要群體有祭司僧侶和學者;剎帝利包括騎士和王公貴族;吠舍則是農民、商人和傳統手工業者;首陀羅為僕役階層。
  • 印度士兵4槍打死指揮官:說明什麼問題?種姓制度是頑疾
    據海外網10月12日援引印度媒體《新印度快報》消息,在當地時間10日,印度國防安全部隊一名士兵,開槍射殺指揮官,然後持槍外逃,拒絕投降,目前依然在對峙過程中。據悉,這起突發事件發生在印度中央邦卡蒂尼區(Katni)的一個軍工廠,這個廠房屬於印度國防部。
  • 印度種姓制度是如何產生的?所有印度人都有種姓嗎?
    相信了解印度的人一定知道,印度國內現如今還存在著等級森嚴的制度,除了那幾個最令人熟悉的四大等級之外,大家還知道被排在種姓之外的群體嗎,而這種群體是印度國內最卑微的,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探究一下這些種姓是如何產生的。
  • 印度種姓制度有多奇葩?「賤民」的影子碰到高種姓人要挨揍
    在中學課本中,我們就大致了解過印度的種姓制度。我們都知道,印度種姓制度主要分成了是個等級,分別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很難相信,這種兩千多年前的封建思想至今還殘留在印度人的骨髓裡,高種姓人無上榮光,低種姓人被人鄙視,其實,他們並不是最慘的,那些沒有種姓的「賤民」更慘,連影子都是錯的。
  • 在印度,如果高種姓的人打死低種姓的人,結果會怎麼樣?
    在印度,有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即種姓制度。這種制度起源於印度教的等級制度,距今已有3200多年歷史,印度人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被劃分為高種姓、低種姓者和賤民。由於這種不公平的宗教制度,嚴重阻礙了印度的發展和進步,所以早在1947年,印度政府就從法律層面上廢除了種姓制度。
  • 印度國寶巨星阿米爾汗,在印度屬於什麼種姓?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豆瓣獲得了高達9.1的評分。電影也是非常好看,電影讓我看到了一個偉大的父親和拳拳到肉的演技飾演主角的阿米爾汗,他是印度寶萊塢演員、導演和製片人。但是我們今天不講這個演員,我們今天要談談的就是印度的種姓制度。讓我們來了解下吧。
  • 印度低種姓敢侵犯高種姓么?真的如印度所說沒有種姓區分?
    首先我們要提到一點,那就是印度的低種姓敢侵犯高種姓嗎?其實這種敢與不敢往往只看:是否把你逼急了眼,但相對而言對於印度的部分人來說,高種姓往往還佔據著部分優勢,而且這一部分高種姓他們所擁有的權力也好,地位也好,社會認同度也好,好像都是比較高的。
  • 印度總理如果在街上遇到一個比他高種姓的人,需要讓路嗎?
    印度總理莫迪是印度聯邦政府首腦,實際權力遠大於印度總統,是印度第一號人物。莫迪在街頭上遇到高種姓,當然不需要讓路。印度種姓制度早已經在在1950年代以法律的形式廢除,名義上已經不存在。不過,存在數千年的種姓制度依舊有殘留,但僅僅對於社會底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