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0之後,印度電影就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像《地球上的星星》《三傻大鬧寶萊塢》都有著不錯的口碑。加上近些年,印度電影佳作頻出,人們更是對印度電影留下了較深的印象,比如《誤殺瞞天記》《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調音師》等等。
《三傻大鬧寶萊塢》
《摔跤吧,爸爸》
《調音師》
這些電影有的討論教育、有的討論性別歧視,其中又會多多少少涉及種族問題,而《第15條》這部電影更是直擊了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電影講述了一位剛入職的警官反抗印度種姓制度的故事。男主在成為警官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印度某個村莊三個未成年女孩失蹤的案件,然而警局的官員卻淡漠無視村民的報案。他必須做出選擇,是順從傳統的種姓制度籠罩下的階級分化,或是聽從內心本能的呼喚,為正義而戰。
《第15條》
如果去印度旅遊,或是觀察印度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皮膚淺褐色、中等身材、薄唇、黑色捲髮的是印度人;一些白皮膚、身材高大、眼眶深陷鼻梁高、黑髮黑眸的,也是印度人;還有一些皮膚暗黑、身材矮小、鼻子扁、嘴唇厚,依然是印度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印度人是存在不同的族群的,很多人說從膚色也大概能判斷出這個人的種姓與地位。
不同膚色和外形的印度人
印度的種姓制度把印度人主要分為婆羅門、剎帝力、吠舍以及首陀羅四個層級,此外還有種姓之外的一個族群達利特,此前被稱為「賤民」。整個種姓制度又被稱為卡斯特體系,卡斯特詞源上有潔淨的意思,整個科斯塔體系是對「潔與不潔」的劃分,潔淨比不潔更高級,潔與不潔這組形容詞的對立是階序的基礎,也是隔離的基礎和分工的基礎。
印度卡斯特體系
電影《第15條》
印度的種姓制度最初是隨雅利安人,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白種人,入侵印度而創立的社會制度。雅利安一詞一說源自伊朗的波斯文,意為「有信仰的人」,另一說源自梵文,意為「高尚」。雅利安人原是俄羅斯烏拉爾山脈南部草原上一個古老遊牧民族,大約在公元前14世紀,雅利安人南下進入南亞次大陸北部,他們向南驅逐古達羅毗荼人,創造了吠陀文化並建立了種姓制度。吠陀的本義是知,代表知識。後來的詩歌作品《梨俱吠陀》便反映了印度原始社會時期和階級分化並向奴隸制社會過渡時期的思想、生活和習俗。其實,在最初之時,只是簡單的劃分,稱之為瓦爾納制,這個詞本身就有顏色的意思。達羅毗荼一開始被稱為達薩,這個詞本身就是奴隸、被徵服者的意思。隨著雅利安人與原住民之間的交往更加密切,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促進了雅利安人內部的分化。種姓的劃分從兩個等級發展到四個,主要是原來的雅利安人一個等級劃分成了三個等級,從事祭祀職業的婆羅門、以部落軍事首領武士為首的剎帝力、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平民吠舍;原來以奴隸為主的達薩集團,大部分變成了首陀羅。
雅利安人到達印度路線圖
早期瓦爾納制及衍變
婆羅門教宣稱:婆羅門生於梵天的嘴,剎帝力生於雙臂,吠捨生於雙腿,首陀羅則生於腳,這也象徵著他們在社會中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不同職能。至於「賤民」,甚至不是梵天身體所化。
梵天化身
第一等級婆羅門主要是僧侶貴族,擁有解釋宗教經典和祭神的特權以及享受奉獻的權利,主教育,負責壟斷文化教育和報導農時季節以及宗教話語權,約佔印度人口的5%。
第二等級剎帝力是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婆羅門思想的受眾,他們擁有徵收各種賦稅的特權,主政軍,負責守護婆羅門階層的生生世世,其權勢頗大,階層僅次於婆羅門,人口約佔10%。
第三等級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沒有特權,必須以布施和納稅的形式來供養前兩個等級,主商業、農業、畜牧、手工業等生產事業,屬一般平民階層。
第四等級首陀羅絕大多數是被徵服的土著居民,屬於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飯的高級傭人和工匠組成,是人口最多的種姓,被認為低賤的職業,與吠舍人口合計共佔70%。
除四大種姓外,還有被稱為「不可接觸者」的階層,又稱「賤民」或「達利特」,後來經憲法之父安貝德卡爾的努力(Ambedkar),表列種姓成為前賤民的一個中立的名稱,人口約佔15%。
主持祭祀的婆羅門
達利特女孩
種姓世襲,不易更改,社會地位高低、經濟狀況好壞,大多與種姓有關,一旦種姓完成,低階層上升基本不可能。而且,即使在每個階層,例如婆羅門中也存在更高等的婆羅門和相對低等的婆羅門。
電影《第15條》
電影《甘地傳》
印度現任總理莫迪為吠舍
儘管印度在1947年獨立後,種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廢除,印度憲法第15條規定:「任何人不得因種姓、宗教、出生地而受歧視」;第17條規定廢除「不可接觸制」,然而印度在實際社會運作與生活上,種姓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也與種姓制度長期存在導致的思想和社會殘留有關,這些習俗和宗教信仰不是一條法律就能清除掉的。例如,印度人靠手腕上佩戴的繩子判斷階級,這種繩子叫「梵線」或是「聖線」,婆羅門佩戴棉線,剎帝力佩戴亞麻線,吠舍佩戴毛線,首陀羅和達利特佩戴塑料的或是不戴。
電影《第15條》
佩戴聖線
種姓體系與印度社會長期結合後,已經明顯造成高種姓在經濟上、教育等方面的絕對優勢,就算在法律上給與其平等,但低種姓在經濟、教育等基礎要素的地位實際上與高種姓始終不是同一起跑線的,這也就造成了法律廢除後種姓代表的經濟地位和教育層次的差異仍然存在。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曾坦承:「儘管60年來印度已經制定憲法和法律禁止種姓制度和種姓隔離,政府也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印度許多地方,達利特依然面臨著社會歧視。」例如,人工清潔下水道的工作環境惡劣,1993年印度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了這個不人道的職業,但如今仍有70萬左右的達利特從事該行業,這個在電影中也有所體現。從事該工作的人,沒有任何防護措施,直接鑽入下水道,除了患皮膚病,有的直接在水下窒息而死。做這份工作的達利特,平均5天就有一例死亡。
從事下水道清理工作的達利特
電影《第15條》
印度這個幾千年的歷史遺留問題,絕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種姓制度的根源在於宗教,如果不能讓國家世俗化,那麼基於宗教產生的種姓制度就比較難根除。對印度種姓制度感興趣的朋友,還可以去閱讀一下法國學者路易·杜蒙的一本書,叫作《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這本書不是簡單的基於一般的社會思想、政治、經濟等方面,而是根植於社會的、影響社會方方面面意識形態的研究。
路易·杜蒙
《階序人:卡斯特體系及其衍生現象》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個「未思」的概念,意思是說印度今天當然存在各種社會問題,但我們作為外國人研究種姓制度,其實不是為了替印度解決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印度的研究更多是為了幫助我們思考自己的文明,是不是有被忽略的未思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