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Viya
來源:投資界(ID:pedaily2012)
在2017年中旬的一次投資人小型聚會上,大家聊起了當時頗為熱門的一個話題:一個名叫李紅濤的男子,兩次越獄被判死刑,卻憑藉著「無刷電勵磁電機」發明專利死裡逃生,甚至依據自己越獄的經驗,幫助監獄改良了管理系統,如今已被刑滿釋放。
正當大家唏噓這段傳奇經歷時,龔虹嘉突然說道:「我要找到這個人,如果他想創業,我來投資!」
這就是超極天使、「土八路投資人」龔虹嘉,偏愛投資「冷門」項目和背景「平凡」的創業者。他有個著名的「三不」原則:別人不想做、不願做、不敢做的東西,才可以去做。這一原則在他先後4次參與創業、親自主導和參與近百起天使投資中貫徹始終,讓他創辦的企業成為行業頭部,進行的投資獲得超千倍、萬倍回報。
01
1986年,曾經的高考作文滿分、國家標槍三級運動員龔虹嘉,從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計算機系畢業,他或許沒有想到,不喜歡、不擅長理工科的自己會在日後成為科技創業者,而自己的校友、同學,成就了他的多筆投資神話。
「我的大學讀書、工作、創業、做天使投資人,甚至包括娶妻,都是在一個非常窄的圈子裡面進行的。幾十年來,數番來來回回,我都和這幾十個人發生著各種聯繫。人生這麼多的大事都在一個專業班上完成,而且還從與班上同學合作賺得自己第一、二、三桶金。這就讓常人覺得有點匪夷所思天理難容了。」
在清科創投基金一次年會上,龔虹嘉自稱是中國「運氣」最好的天使投資人,他問臺下的創業者:「那麼,運氣來了你能不能抓住?」
1994年,就職於深圳一家國營單位的龔虹嘉正面臨著一次創業的機遇。在他的兩位領導劉俊峰和梁偉看來,這個小夥子「人品正、腦子靈」,可以作為創業合伙人。
於是,三人辭職下海,成立了德生收音機。
90年代初,受到電視毀滅性打擊,全國幾十家收音機廠商都在降價求生,高端品牌又長期被國外壟斷,但德生從二者之間找到了一個舒適區間:
首先,以當時的消費水平,普通消費者很難支付百元以上的外國貨;其次,我國幅員遼闊,電視機徹底顛覆收音機還有漫長的路要走;再次,在一個夕陽行業裡創業,競爭者也相對較少。
德生收音機主打價格合理、性能穩定、外觀美觀、售後服務有保證的特點。通過適當推廣,德生收音機很快風靡全國,在當時50元以上的收音機市場佔有率超過70%。」這家看似做不成的公司,如今已經做成了中國馳名商標,產品已經遠銷美國、加拿大、俄羅斯、越南、緬甸、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
02
與人生第一次創業接踵而來的,是龔虹嘉人生的第一筆上市退出的投資。1995年,3個60多歲的科學家在杭州創辦了一家做「移動計費」的公司——德康通信技術公司,龔虹嘉成為其第一個投資人。
在今天的天使投資標準看來,他自己也覺得當年「荒唐」。「但是看到這3個老頭有一點常人不具備的經驗、人脈或者小成果」,他出手了。
經過幾年發展,德康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手機實時計費軟體公司,當時,公司有6個省的手機計費系統在開發實施。正值用人之際,寧波電信局的一位領導向德康的創始人推薦了丁磊。但一心只想做網際網路的丁磊覺得德康是一家電信軟體公司,離他的夢想差太遠,並且他堅定地認為,要投身網際網路,把必須先去到當時改革開放的前沿廣州、深圳。
幾乎與丁磊在廣州創立網易的同時,德康遭遇了生死危機。公司的快速發展引來了當時「杭州最牛公司」東方通信的覬覦。東信也看準了移動計費市場,時任董事長的施繼清砸了3000萬,「不計代價」從德康挖人。「東信就在馬路對面租了1000平方米的寫字樓,技術骨幹和市場經理以上的人全給挖走了,文檔也給帶走了。」
然而,系統開發不能有大的閃失,否則除了會丟掉手中的合同,還會面臨巨額合同違約索賠。這時,丁磊的中學同班同學張濤走入了龔虹嘉的視野。張濤是丁磊專門推薦給德康的,當時僅入職不足4個月,才華還沒被競爭對手東信發覺,這給龔虹嘉留下一個絕地反擊的好苗子。於是,他一夜之間將張濤提拔為公司總工程師,負責重組公司的技術團隊。
在那場被龔虹嘉稱作「譁變」的危機中,他始終與德康站在一起。即使公司領導層只剩下他和一位管市場的副總經理,他依然不懼壓力、臨危受命,並慧眼識人,大膽提拔了張濤,幫助公司度過了危機。
1998年,德康通過置換股份與田溯寧的亞信公司合併,2000年5月,亞信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第一家赴納斯達克上市的中概股,也是龔虹嘉人生第一次通過公司上市退出的公司。
03
龔虹嘉認為,天使投資人首先要有一個天使般仁慈的心,真心想幫助別人,即使看到賺錢的可能性為10%,賠錢的可能性為90%,也願意幫助他人實現夢想。與其他天使投資人相比,他還有一重身份——企業引路人,不僅收穫了財務回報,也收穫了創始合伙人的信任和友誼。
一次被投公司的年會上,龔虹嘉對公司創始人說:「這是我最後一次來參加你們年會了。」當時新一輪風險投資的款項剛到帳,公司熬過了最困難的日子,他覺得是時候退出歷史舞臺了。
「最艱難的日子大概是在2007年左右」,多年後,富瀚微電子董事長楊小奇回憶道:「那時公司初創三四年的時間,總經理走了,項目經理也走了,凡此種種,項目青黃不接,資金周轉不靈,不斷投入人力卻沒有收入。」
在公司看不到希望的那些日子裡,龔虹嘉始終信任他們,始終和他們站在一起,而度過危機後,他想交出管理權。
「雖然你的身價已經不太適合參加這種小公司的年會了,但我們希望你能繼續參加每一次董事會和年會,直至公司上市。」楊小奇握著龔虹嘉的雙手,眼含淚水:「你來了,我們心裡感到踏實。」於是,龔虹嘉真的堅持每年出現在公司年會上,一直到2016年底。
2017年2月20日,富瀚微電子在深圳創業板上市。從200萬元天使投資到公司成功上市,這家安防領域提供視頻監控晶片及解決方案的公司,為龔虹嘉帶來超千倍的帳面回報。
04
提及安防領域龔虹嘉的最佳投資,海康威視是繞不開的案例。憑這次投資,他獲得了2萬倍回報。
海康威視的緣起,依然是龔虹嘉的「小圈子」。海康威視的創業團隊裡,陳宗年和胡揚忠是龔虹嘉華中科技大的校友,有著多年數字音視頻監控系統研究和實踐經驗,技術體系已臻完整。龔虹嘉希望能為有夢想的校友做些事情。
於是2001年11月,龔虹嘉出資245萬元,持股49%,和陳宗年、胡揚忠所就職的國營單位~浙江海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杭州海康威視數位技術有限公司。彼時,視頻監控行業規模很小,設備價格昂貴,主要是銀行電力通信這些重點行業和要害部門使用。從事視頻監控的公司並不被市場看好。而在海康威視成立的當年,美國的911事件爆發,讓龔虹嘉看準了安防未來十年的興起。
事實也確是如此,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加快,房地產迎來黃金十年的繁榮,中國政府著力建設「天網工程」和「平安城市」。國外反恐形勢愈加嚴峻,以視頻監控為主的安防行業的規模和市場需求,在國內和國外都同時井噴。
在海康威視的頭幾年,龔虹嘉花了大量時間和國有股東、公司創始員工討論公司的發展策略、產品路線、市場定位、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運作規則,讓這家具備天時的公司在日後的發展中也具備了人和。
得益於企業的穩步成長,2010年,海康威視登陸A股,當年龔虹嘉夫婦的帳面浮盈已超百億。如今,海康威視的市值已逾3600億, 創造了千餘項授權專利,成長為全球視頻監控市場份額第一,全球安防50強第一。
隨著股票解禁,龔虹嘉陸續從海康威視減持離場,目前仍然持有其15.12%的股份,並擔任公司副董事長。
05
自1994年起,龔虹嘉先後4次參與創業項目,親自主導和參與的個人天使投資項目近百起,累計投資金額近10億元人民幣,行業覆蓋信息技術、網際網路、半導體等創新科技領域。
此外,在投資周期長的生命科學、環境保護等領域,龔虹嘉也逆勢而為,實踐著身為天使投資人的社會責任,投出了諸如目前估值高達20億元的癌症基因組學解決方案提供商「泛生子」、專注於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耕地質量提升服務的環保型高新技術企業「嘉博文」等。
千倍、萬倍回報,讓龔虹嘉在投資人的圈子裡聲名鵲起。他擁有讓人欽羨的財富:2017年福布斯華人富豪榜,龔虹嘉及家族以淨資產58億美元排名第40名;2017胡潤全球富豪榜,龔虹嘉及家族以53億美元財富位列第305名。
「我一般比較少談論怎麼樣賺錢,說出來讓人恨。」龔虹嘉極少公開談論自己的投資理念和邏輯,說得最多的往往是「靠風水」、「憑運氣」,但他也堅信沒有誰可以隨隨便便成功。在他身上,有著許多時下創業者和投資人不具備的企業家品格。
他說,從人性層面,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會高估自己,創業失敗往往是創業者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常常被專業騙。所以他的創業合伙人大多出身草根,沒有海歸、沒有名牌大學MBA,甚至大多數沒有公司的經營管理經驗。這些創業者往往更務實,學習能力更強,也更容易在創業過程中迅速成長。
他說,當誰也不願意再對創業團隊多給一份信心、多放一分錢的時候,他堅持放了那麼一點錢,最後才有了今天看到的一些成功企業。所以他堅持用自己的錢做投資,也更從容面對退出。
他說,優秀的創業者往往會有點偏悲觀、有點焦慮、有點自虐、有點內斂。所以他自稱自己雖然錢多,但生活品質最差。他需要反覆與自己的內心對話、反覆追問我是誰,究竟為何與眾不同,才能一次次客觀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創業夥伴的能力,才能一次次找到「與眾不同」的項目和領域。
對於投資,龔虹嘉有自己的方式:「我經常一次又一次用十幾年的忍耐甚至是被大多數人的不理解換來幾天的快樂,幾天快樂之後馬上陷入一個新的循環裡面去。這可能是我們的命,也是一種使命,我們只能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