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在2019年採取了大幅超過碧桂園的降價幅度,大幅高於碧桂園的營銷支出,才取得了高於碧桂園的銷售增長幅度,但合同銷售額絕對值依然低於碧桂園。換言之,在行業拐點來臨之時,恆大面臨的形勢顯然比碧桂園更嚴峻。
■ 文 / 譚紹鵬 來源:經理人雜誌
在地產界,相互較勁多年的兩大巨頭——碧桂園與恆大,競爭格局已悄然生變。
從「招保萬金」到「碧萬恆融」,詮釋了中國頭部地產企業競爭格局的變化。在「碧萬恆融」時代,碧桂園和恆大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都追求規模優勢、都是從廣東起家實現全國布局、都是定位大眾剛需盤、都奉行高周轉策略,所以兩家的競爭尤為短兵相接。
3月27日與3月31日,地產巨頭碧桂園與恆大先後發布了2019年年度業績。2019年全年,碧桂園總收入為4867億元,恆大總收入為4790億元,二者幾乎是不相上下;在盈利方面,碧桂園全年淨利潤612億元,恆大全年淨利潤335億元,就淨利潤而言,恆大幾乎僅為碧桂園的一半。
更為令人詫異的是,兩相對比,碧桂園的淨利潤同比增長26.8%,而恆大的淨利潤卻是同比下跌了49.6%。這一增一減之間,使得兩家財報數據甫一發布,就引發了外界對恆大不小的關注:恆大究竟怎麼了?
五年狂奔
如果我們將視線拉長到五年時間看恆大與碧桂園的增長軌跡,兩家皆呈現出規模的高速增長。
就營業收入而言,恆大的營業收入從2015年的1340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4790億元,實現2.57倍增長;碧桂園則從1132億元增長至4867億元,實現4.3倍增長。橫向對比來看,恆大各年的營業收入都高於碧桂園,但因碧桂園的增長速度快於恆大,所以恆大的營業收入在2019年被碧桂園微超77億元(圖1)。
在2014年之時,恆大和碧桂園皆未進入全國地產前三強,2015年之後,二者已是穩居行業TOP3。
眾所周知,這一輪的地產行情起步於2015年全國範圍內特別是三四線城市的棚改、去庫存政策。而恆大和碧桂園可以說是這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二者藉此實現了規模的大肆擴張及全國布局。
與收入增長相匹配,碧桂園的淨利潤也是穩步提升,從2015年的97.12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612億元,實現5.3倍增長,換句話說,碧桂園的利潤增長幅度高於收入增長幅度。恆大的淨利潤則從173.4億元增長至335.2億元,增幅93%。
橫向對比來看,恆大多數年份的淨利潤都高於碧桂園,特別是在2018年,恆大665億元的淨利潤遠遠高於碧桂園485億元。但由於恆大的淨利潤增長幅度不及碧桂園,特別是其2019年50%的負增長,極大拉低了恆大淨利潤的累計增長幅度(圖2)。
拐點到來
隨著全國房地產市場總規模增長、去庫存政策的消退,以及在「房住不炒」基調下因城施策的嚴格落實,全國房地產市場逐漸趨於平緩。
從全國商品房連續5年的成交額數據來看,雖然總交易額從2015年的8.73萬億一路增長至2019年的15.97萬億,但全國商品房成交額在2016年達到同比增長34.77%的高點以後,增幅一路下降,並在2019年進一步跌落至個位數區間的6.5%低位(圖3)。而三四線城市的房價在經過2016-2017年的大幅增長之後,價格也開始下跌。
在如此市場環境下,恆大與碧桂園的銷售狀況同樣迎來拐點。
不同於會計口徑的營業收入,業內通常用合同銷售額來分析各房地產企業的當期銷售狀況。什麼意思呢?在多數情況下,購房者從籤署購房合同、支付購房款,到真正取得房產,中間有一個較長時間甚至是跨年的等待期。而房地產公司在籤署合同、收到房款後,只有在完成交樓之時,才能在會計上確認為營業收入。換句話說,地產公司本年度財報上確認的營業收入,可能都是往年的銷售合同轉化而來。因而,合同銷售額更能反映地產公司當期的銷售業績。
從數據來看,恆大與碧桂園的(全口徑)合同銷售額,增長趨勢與全國商品房成交額的變化趨勢幾乎一致:2016年是同比增長率的最高點,此後一路下滑(圖4)。
2016年,碧桂園的合同銷售額為3090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20%;2019年,碧桂園合同銷售額7715億元,但同比增長率僅為5.88%,甚至低於全國整體增幅的6.5%。恆大2016年的合同銷售額為3734億元,同比增長率也是很迅猛的85.5%;2019年,恆大的合同銷售額達到6010億元,同比增幅也下降到了9.03%,但略高於全國整體增幅。
通過圖4呈現的橫向對比不難發現,雖然自2016年起,碧桂園與恆大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率都處於下行趨勢,但恆大下跌明顯比碧桂園更快。假如按照這個慣性,2019年恆大的銷售可能會更加不理想,增幅會繼續低於碧桂園。
那麼,在2019年大勢不佳的背景下,恆大究竟為何能以9.03%的增幅,大大超過碧桂園5.88%的增幅呢?
瘋狂促銷
無論是促進銷售還是阻止銷售下滑,最直接的辦法就是降價了。
梳理恆大及碧桂園這幾年的銷售單價可以發現,2019年,兩家企業的售價均一改上行趨勢,掉頭向下(圖5)。其中,碧桂園的銷售均價從2015年的6382元/平米上漲至2018年的9267元/平米高點,2019年下跌4.46%至8854元/平米;恆大的銷售均價從2015年的7892元/平米上漲至2018年的1.051萬元/平米高點,2019年也下跌2.22%至1.028萬元/平米。
2019年,恆大的銷售均價降價了2.22%,而碧桂園降價了4.46%,似乎恆大的降價幅度不及碧桂園,那為何恆大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率會高於碧桂園呢?
如果我們考察恆大2019年以來的單月銷售均價變化軌跡,便會發現其中的端倪。
2019年8月之前,恆大的銷售均價基本維持不變(同比基本零增長),但自2019年9月起,恆大的銷售均價持續擴大降價幅度(也是在那個時間點,恆大啟動了全員營銷,全力衝銷量)。9月,均價同比下降4.29%,10月同比降價12.33%,12月同比進一步降價23.74%。到今年2月份,為了對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恆大的銷售均價甚至同比下降了29.88%,相當於打7折賣房(圖6)。看來,前段時間被刷屏的恆大7.5折賣房的廣告不是營銷噱頭,而是實打實的降價。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恆大與碧桂園2020年第一季度銷售數據,更是別有一番情景(表1)。
進入2020年,恆大延續了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的「降價換銷量」攻勢,1、2、3月的銷售單價分別同比下降19.04%、29.88%、16.54%,整個一季度均價同比下降20.45%。猛烈的降價促銷,為恆大換來了1474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19.6%。特別是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2月份,恆大以同比增長78%的合同銷售額,傲視群雄。
作為對比,碧桂園2020年一季度的合同銷售額(權益口徑)僅為1009億元,同比下滑16%,銷售均價僅僅下降了3.91%。
分月份來看,碧桂園1、2月份的銷售均價同比增長0.33%、1.06%,完全沒有降價促銷的跡象。恆大在2月份全網瘋狂廣告7.5折促銷時,碧桂園明確表態不會跟進。但受疫情的影響,又沒有降價的舉措,碧桂園2月份的權益合同銷售額僅為209億元,同比大跌50%。估計是這個銷售跌幅有點心驚,碧桂園在3月份也被迫跟進降價,幅度接近12%,才錄得470億元的合同銷售額,同比增長4.23%。
為了刺激銷售,除了降價之外,另一個方法就是增加市場及營銷投入了。
衡量一家企業市場及營銷投入對銷售的拉動作用,通常會用到「銷售費用率」這個指標,計算方式為銷售費用與營業收入的比值。但是地產企業的銷售費用率按這個計算方式卻不甚合理,因為營業收入是滯後確認的,並不代表當期的銷售業績,而銷售費用是當期發生的,兩個金額在時間上並不匹配。因而,地產公司的銷售費用率,應該以銷售費用與合同銷售額的比值來衡量更為合理,我們將之稱為「合同銷售費用率」。
數據顯示,恆大與碧桂園20142018年的合同銷售費用率一直呈下降趨勢(圖7)。其中,恆大從2014年的6.96%下降至2018年的3.28%,碧桂園同期從3.48%下降至1.72%,說明拉動同等的銷售額所需要的營銷費用在下降,房子相對容易賣。
但是,2019年,恆大和碧桂園的合同銷售費率都一改下行趨勢,雙雙上升。恆大從3.28%上升至3.87%,碧桂園從1.72%上升至2.12%。賣房難度在增加,營銷力度也在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每年恆大的合同銷售費用率都高出碧桂園一大截,這說明要實現同等的合同銷售額,恆大明顯要比碧桂園花費更多的銷售費用。以2019年為例,碧桂園實現7715億元的合同銷售額,為此支出的銷售費用僅為163.65億元;而恆大實現的合同銷售為6010億元,大大低於碧桂園,但支出的銷售費用卻是233億元,大大高於碧桂園(表2)。
綜上,2019年恆大採取了大幅超過碧桂園的降價幅度,大幅高於碧桂園的營銷支出,才取得了高於碧桂園的銷售增長幅度,但合同銷售額絕對值依然低於碧桂園。換言之,在行業拐點來臨之時,恆大面臨的形勢顯然比碧桂園更嚴峻。
截至2019年末,恆大的有息債務總額高達7999億元,現金資產僅有2288億元,淨負債率高達159.3%;而碧桂園的有息負債總額不到3700億元,現金資產有2683億元,淨負債率僅為46.32%。因而,在行業拐點到來之時,碧桂園擁有比恆大更從容的挪騰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