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潑妮娃(ponew)
來源 | 趣讀旅行 (ID:Koalatravel)
「人與人的緣分,人與事的緣分,環環相扣,如因緣既定。就像尼泊爾,就像我始終都要踏上我的徵程,去接受內心真正的召喚。」——《我們始終牽手旅行》
01 旅行的魂魄,承載著愛與希望
在看網紅小夫妻左手和張千裡的《我們始終牽手旅行》,文字乾淨清爽,縱有青澀,也透著歲月沉澱過的光芒,亦有關於旅行、生命、愛情、成長的獨特感悟。
左手聲稱這「甚至不是一本旅行書——沒有攻略,沒有路線也沒有介紹。我只是想讓更多的人走出最近的一步,讓更多的人懂得付出和收穫對等的道理,讓大家知道傳奇人生的背後不過是平凡人的平凡生活。」
在她看來,無論遠近、貧貴、長短,旅行的本質都是一樣,都只因為你的心變得不同。
而我知道我在幹什麼。——我在企圖抓住旅行的魂魄。
這是非常難的事情。
就像我還沒搞清楚什麼是魂魄的時候,我也沒見過這個魂魄長什麼樣,我就要像一個修行尚淺的收魂師,要開始外出工作了。於是我逢人便問:你見過旅行的魂魄嗎?請問?
有的人回答,見過;有的人搖搖頭,表示根本沒有這回事。
於是我繼續前行,邊走邊打聽。
我想,我大概正在幹這麼一件傻事。
我關心旅行是什麼,意味著什麼,最深刻的核心是什麼,我還關切旅行中的人也喜歡超脫於旅行之外的人。
「旅行是一個挑戰自己的過程。比如一些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未知世界的學習和探索、意外事件的發生……無一不是在幫助形成更強大的你。人生沒有地圖,只有靠著夢想,朝著有光的地方去。很多年後回想起來,發現自己還在原地,高度卻已不同,就像盤旋上升。沒人做過並不代表不會成功。走出去一步才知道世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而你的另一半,也許只是給了你一個眼神、一句鼓勵,卻能為打開新的天地。」
「旅行到底對你意味著什麼,要付出多少代價,因人而異。適合自己的,這就是最好的。不必羨慕,也不必嫉妒,你付出了多少,就會獲得多少。而這一切,也只是相對而言。在同一條船上,我們和陌生人渡河、離別。我們始終群居,卻始終孤獨。」
或許更準確地說,深層次的旅行,因為讓人讀懂生命而變得高貴,因為美而讓人心生顫慄。
02 我明白愛我自己,比愛別人更自由
有孩子,卻不想錯過世界。這是很多人掙扎的心聲,也是無數人平衡工作、家庭和自我的武器。
「我不想錯過孩子,更不想孩子錯過世界。」某雜誌上的這句文案深得左手的心。她和千裡有孩子之後,就變成了三個人的旅行。「我想讓他成為一個『愛玩』的男生,從小到大,都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心。」
「我想帶他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左手的心聲,也是很多父母的願望。因為父母子女緣分一場,也不過就是不停的分離和目送的過程,最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孩子是我們的禮物,也是我們給這個世界的禮物。我們既尊重他作為獨立的個體存在,也希望他因我們的存在和呵護而變得豐盛,至少在他小的時候。所以我們到哪裡都帶著他。
有時候我們甚至已經到了不能忍受自己獨食美食美景、讓娃自個兒和老人留在家的那種狀況。其實似乎倒不是因為不放心,或者極度牽掛,而是因為認為小小的他也值得擁有更多更寬廣的世界,哪怕從小開始,哪怕他還無法完全理解他所看到的東西。
但誰知道呢?我們堅信他有印象。他白紙一般的腦袋裡,留下了遠超於你能想像的深刻的色彩記憶。
因為去日本回來後一年,鯨鯨仍念念不忘他坐的是藍色的飛機。這一次,他兩歲半。
他一歲八個月的時候,剛會走路沒多久,咿呀咿呀的話也講不全,還需要嬰兒車出行。我們曾帶他乘坐11個小時飛機(廣州起飛,北京中轉),抵達德國法蘭克福。
他不足夠大到可以有自己單獨的座位,又不足夠小到可以擁有一個掛籃式嬰兒床,空姐表示不安全,怕趁我們睡著的時候他會爬出來咕咚掉地上。於是我們就把他抱在膝蓋上,坐著,躺著,睡著,就這麼輪流抱了一路。
帶這麼小的寶寶出境,還需要給領事館提供一些特別的證明材料,我們暫且理解為以程序來最大限度地杜絕拐帶幼兒出境的可能性吧,為此我還特地飛了一趟南京辦理手續,頗為繁瑣。
雖然過程辛苦,但也都能忍受,他也全程健康活潑,無病無痛。回過頭來看的時候,忍不住驚嘆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小小的孩子,我們都擁有遠超於我們想像的堅強的適應能力。
這次,但願他記得地上厚厚的皚皚白雪,還有冰天雪地的動物園裡那些笨拙可愛的企鵝和野鴨吧。
不記得也絲毫沒有關係。更多的時候,我們是想要「在一起」的感受。
人生苦短,我們唯有和愛的人共同拓寬生命的寬度,用不辭辛苦的努力,去擁有更多美好的記憶,去獲得屬於我們自己的對生命的感受和感悟,除此之外,還有什麼更重要的意義呢?這是我們能給彼此的最好的禮物。
如果有一天,他說要自己出去看看,那麼我們會欣然同意,並儘可能提供在能力範圍內的最大支持。
說實話,已經到了一定年紀,我們雖遠未成熟,但也不再幼稚,不再指望從別人那裡獲得|絕對|的愛,這讓你孤獨,也讓你自由。
如果你給我愛,那我就好好享受這種歡愉,並盡我所能回饋你的愛,給你溫暖,但我不會祈求。
我明白愛我自己,比愛別人更自由。
我遠未達到深愛自己而又無我的狀態,我還可以前進,還可以走得更遠。
如果你願意等我,那是我的幸運。
如果你不等我,那我也祝福你。祝福你的前路有你想要的風景。
03 旅行是一座移動的花園,我們只是花園裡玩耍的孩子
如果說旅行是一個人成長蛻變的儀式,那麼有些人一直旅行到老,是拒絕長大的方式,還是早已成熟並超脫的象徵?
沒錢,卻想看更遠的世界。我想,擺在我面前的這個問題,也一定是擺在很多人面前的問題。如果我能解決這個問題,我似乎就能幫很多人解決這個問題。這個願望美好到讓人傷感。
左手為此總結得很好,她認為旅行分兩種。一種是窮遊到底。本著花最少的錢,走最遠的路的原則。抱著電飯煲環遊世界,做沙發客,一碗湯一碗飯便可以抵上一頓飯——儘管沒有錢,但精彩的世界不去看一看實在可惜。一種是性價比至上,舒適性和經濟性平衡協調。
「窮遊是一種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有那麼一點錢,但並不足以鋪張浪費。「
她認為省錢應該在離開之前進行。最重要的步驟在於認真地做好攻略。在她看來,度假和旅行是兩種不同的方式。前者可以隨意安排時間,爛在一個地方最好;而後者則是應該有選擇的安排,以避免浪費時間和金錢。首先要做的便是制定行程。所有關於金錢的問題中,最重要的一項是:與一個和你有相同金錢觀的伴侶一起出行,白頭到老。
「人生已經足夠繁複,環遊世界也不僅僅只是夢想,我們所要學習的是如何在荒蕪的內心中自處。一路上不必言語,所見的一切都只因人的內心不同而不同。「
因此有人說,旅行不是為了去遠方,而是為了尋找通往心靈的近路。深以為然。
我們都喜歡花園。如果把旅行比作一座花園,那麼我們終其一生也只是在花園裡玩耍的孩子。
在我們小時候,甚至不記得花園裡都有種哪些樹木和花朵,但我們始終記得那份快樂的歡聲笑語;在我們終將老去的時候,我們仍想要一個幽靜的花園,曬著太陽,跟月亮一起隱居。
寫在最後
旅行是愛,是不滅的出走的欲望。
作者:潑妮娃(ponew),資深媒體人,閱讀&旅行,身體和靈魂都在路上。分享有趣的旅途故事、書影音、時評,只聚焦小而美,趣讀柔軟、智慧與治癒。歡迎轉發分享。原創不易,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載請聯繫作者。
往期精彩推薦:
●90後男孩國內自駕1年:行走生活,我只想做個平凡的「廢物」
●福建行記|雲水謠的古老土樓與魚骨沙洲的神出鬼沒
●旅遊專家劉思敏談「武則天她媽」爭議:創意,不必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