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可能來自工作也可能來自生活,有時候壓力會產生積極的動力,當它超過一定限度的時候也可能導致崩潰。
今天,世界音樂菌君與大家分享兩個關於大師創作壓力的小故事。在這兩個故事中,一個關於超越莫扎特,一個關於超越貝多芬;一個帶來了親密的友誼,另一個卻帶來了「悲劇」。
1.
超越莫扎特
被姜文逼瘋的久石讓 與《太陽照常升起》
你可能不知道久石讓是誰,但你一定聽過久石讓的音樂。耳熟能詳的《天空之城》、《千與千尋》、《龍貓》、《懸崖上的金魚姬》等電影的配樂均出自久石讓之手。除此之外,久石讓還為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入殮師》製作電影配樂,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級音樂大師。
就是這麼一位大師,也差點兒讓姜文逼瘋。
2007年,姜文仰慕久石讓的才華,請久石讓製作《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姜文在樣片中把需要音樂的地方配上了自己想要的音樂,並在郵件中寫道:「我想要和這些音樂差不多意思的新作品,麻煩您配合情節和鏡頭體會。」
久石讓一看哭笑不得,姜文配上的音樂正是莫扎特的《安魂曲》第二樂章等經典片段。
「這可是莫扎特啊!」
「對,那你就比莫扎特好一點就行了。」
無奈之下久石讓還是硬著頭皮製作了一版音樂,卻沒有得到姜文的肯定,姜文還為此專門到東京和久石讓商議音樂製作。
圖源 | 微博@亭林鎮無業青年
為姜文和久石讓牽線搭橋的好朋友鄔桑(鄔逸聰)回憶:
姜文的否定讓久石讓變得相當急躁,往鋼琴上扔香菸生氣地說:
「你知道嗎?他把莫扎特的音樂貼在上面,這音樂是莫扎特的,我怎麼能做出比莫扎特更好的音樂啊!你讓導演直接把莫扎特的音樂貼上去就行啦,還來找我幹嘛?」
說完就出了錄音棚那,跑到二樓辦公室生悶氣去了,足足二十分鐘沒下來。
生氣歸生氣,工作還是得完成。壓力之下久石讓還是創作出了《太陽照常升起》電影同名配樂。姜文很滿意,從姜大炮變成姜誇誇:「久石讓創作的音樂比莫扎特還要好聽!」
3年後,到了2010 年製作《讓子彈飛》時,姜文又找到了久石讓。希望久石讓做一個新的比《太陽照常升起》再好一點的音樂。根據姜文的採訪描述,當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久石讓:你又在折磨我!
姜 文:沒有!
久石讓:咱倆第一次合作時,你讓我超過莫扎特,我就寫了《太陽照常升起》,你現在又跟我說,要超過《太陽照常升起》,我超不過啦!
姜 文:那怎麼弄啊?你不能發脾氣啊,現在中日關係這麼緊張,你發脾氣,會讓人誤會的!
久石讓:那好吧,不發脾氣。
姜文不愧是邏輯鬼才,就這樣,久石讓答應來北京嘗試製作新的電影配樂。可是製作的版本都不能讓姜文滿意,姜文不斷要求:「你一定要給我寫好點!」
久石讓受不了了,開始用姜文的邏輯反駁:「你還是折磨我,你不能這麼要求一個作曲家,這樣會死人的!現在中日關係很緊張,你這樣對我,是有問題的!」
大師撒嬌,姜文也頂不住了。於是姜文就把原來的《太陽照常升起》在《讓子彈飛》中又用了一次。
姜文說,不能再逼迫久石讓了,再逼下去就要出人命了!如果莫扎特同志活著,我們說不定可以折磨折磨他,但這是不太現實的事兒。就這樣,在《讓子彈飛》的片頭裡,子彈飛出去,白馬脫韁,火車嗚嗚冒著白煙發出吼聲,麻匪追趕火車,畫面伴隨的正是激昂的《太陽照常升起》。
雖然姜文給久石讓這麼大的壓力,他們之間友誼的小船也沒有翻,兩人是很好的朋友,兩個藝術家互相折磨,壓力也帶來了創作的動力。
2.
超越貝多芬
被命運擊倒的馬勒 與《第6號交響曲》
第二個故事根據豆瓣時間專欄主講人 彭廣林《古典音樂的奇幻之旅》音樂小課堂專欄講稿整理。
第二個故事裡,馬勒遭遇的壓力就遠非如此輕鬆了。
1906年,也是馬勒去世的5年前,當《第6號交響曲》在維也納音樂廳首演時,維也納的音樂家們驚呼:「這裡只有這一首《第6號交響曲》。」
因為貝多芬也寫了一首「第6號交響曲」,維也納的音樂家們認為就算是貝多芬也比不上馬勒這首,所以這裡只有這一首《第6號交響曲》了,貝多芬的「第6號交響曲」就被稱為《田園交響曲》。
在此之前,馬勒一直是不快樂的。馬勒14歲時,他的弟弟因病去世,這件事一直在他心裡留下了陰影。馬勒自己的身體狀況也不好,痔瘡、偏頭痛、咽喉痛折磨了他一生,他曾經為了解決痔瘡的問題做了多次痔瘡切除術。
19世紀的痔瘡手術是很落後的,沒有止痛劑,還會流很多的血。根據馬勒的回憶錄上說,切除痔瘡的時候,病人要躺在一個很大的塑膠布套裡,因為血會一直流出來,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他一直泡在血水裡面,這又帶來失血過多和傷口感染的問題,馬勒因此倍受折磨。1889年,馬勒29歲時,他的父親、姐姐和媽媽先後過世,家庭的變故又給他帶來沉痛的打擊。
直到1902年,馬勒和一位畫家的女兒阿爾瑪·馬勒(Alma Mahler)結婚了,兩年間陸續生了兩個女兒。婚姻和家庭的重新圓滿給馬勒帶來了短暫的幸福時光,也是這個時期馬勒開始創作《第6號交響曲》,因此這首音樂的基調是愉快的、激昂的。
可惜好景不長。不久後他兩個女兒同時染上了猩紅熱和白喉,大女兒不幸夭折了去世。同年他自己也被診斷出心臟病。馬勒在這樣的打擊下完成了《第6號交響曲》的創作。在最後一個樂章中,他特別要求加入3次木槌重擊低音鼓的聲音。三次擊打的聲音代表一個英雄被敵人攻擊三次,第三次之後,英雄像大樹一樣倒下,音樂結束。
據馬勒的妻子回憶,3次擊打對應著馬勒在那一時期接連遭遇的3個人生打擊:
第一擊是他的兩個女兒患病,大女兒不幸去世。
第二擊是同一時間,他被醫生診斷出心臟病。
第三擊也是同一年,馬勒被迫辭去維也納歌劇院音樂總監一職,原因是因為他是猶太人。
馬勒的一生都在面對病痛和死亡的壓力,可他的音樂風格卻總是激勵人心的,這或許也是作曲家在面對無限壓力和巨大痛苦之下的自我療愈。馬勒在《第6號交響曲》首演的五年之後就去世了,他把這首音樂命名為「悲劇tragic」。後來有很多出版公司出版馬勒這首曲子的樂譜時,都避免印出第3次敲擊的聲音,通常都只有2次。為什麼?也許是因為他們也不希望英雄被敵人擊倒吧。
3.
偉大的人也是辛苦的勞動者
請不要遺忘經典和藝術
尼採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寫道:「偉大的人不僅能提出偉大的想法,也是偉大的勞動者。因為他們專心致志於自己的工作,捨棄、慎選、竭盡心力、設法改正、調整,並一直堅持這樣的態度,只是沒讓別人看到他們辛苦的付出罷了。」正是這些偉大的天才或是大師們燃燒他們的生命澆灌而成的偉大作品,才構成了被稱作是人類智慧之物,是人類的底蘊和真正可以為之驕傲的寶藏。
在我們的周遭都被輕鬆娛樂和流行堆雜充斥的時候,時間君更想提醒的是:人類啊,請永遠不要遺忘經典,永遠不要放棄藝術的超越與審美。
今天的第二個故事是彭廣林老師在豆瓣時間專欄《古典音樂的奇幻之旅》中的一節分享。彭廣林老師是臺灣東吳大學音樂系教授,他本人也是音樂家和小提琴手,曾在卡內基音樂廳、哥倫比亞大學等地舉辦多場個人音樂會,在《古典音樂的奇幻之旅》課堂中,帶著一口溫柔又可愛的臺灣口音,專業又平易近人,娓娓道來,重點精講近60首經典名曲,串講近200首經典音樂,分享了古典音樂史上最重要的25位音樂家生平故事。
這個專欄可以說是所有專欄中最值得的一個專欄了,該專欄從去年開始更新,現在還在更新中,製作非常用心。彭廣林老師以 [108期主課] + [108期音樂小課堂] (實際上是216期)從歐洲浪漫主義時代歷史,到音樂家作品解說賞析,再到音樂家生平故事,帶你一步步進入古典音樂坑。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免費試聽,了解專欄詳情
參考資料:
微博@亭林鎮無業青年6月5日微博
北京日報:姜文的電影配樂功力:跟著感覺走,就對了(http://news.fjsen.com/2018-08/16/content_21370042.htm)
搜狐網:因為姜文,我們離古典音樂更近了一步(http://www.sohu.com/a/245591132_534425)
彭廣林:豆瓣時間專欄《古典音樂的奇幻之旅——從入門到上癮的108堂課》第98期、第1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