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音書畫》每晚分享,詩詞美文, 不見不散!
「黃花閨女」一詞,普天下幾乎人人皆懂。所謂黃花閨女,是指還沒婚嫁的女孩子。從另一種意義上,也就是現在的處女。
關於「黃花閨女」一詞的由來,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南北朝劉宋時,宋武帝有位女兒壽陽公主,生得十分美貌。
南朝某年農曆正月初七這天的下午,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與宮女們在宮廷裡嬉戲。過了一會兒,壽陽公主感到有些累了,便躺臥在含章殿的簷下小憩。
這時恰好有一陣微風吹來,將臘梅花吹得紛紛落下,其中有幾朵碰巧落到了壽陽公主的額頭上,經汗水漬染後,在公主的前額上留下了臘梅花樣的淡淡花痕,拂拭不去,使壽陽公主顯得更加嬌柔嫵媚。宮女們見狀,都忍不住驚呼起來。皇后見了,十分喜歡,特意讓壽陽公主保留著它,三天後才將其用水洗掉。此後,愛美的壽陽公主便時常摘幾片臘梅花,粘貼在自己前額上,以助美觀。宮女們見了,個個稱奇,並跟著仿效起來。壽陽公主這種打扮被人稱為「梅花妝」。
不久,這種被人們稱為「梅花妝」(或簡稱「梅妝」)的妝飾方式便在宮中流傳開來。事見宋代李等撰《太平御覽》卷三十《時序部·十五·人日》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竟效之,今梅花妝是也。」。後來,「梅花妝」又進一步流傳到民間,並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特別是那些官宦大戶人家的女孩子以及歌伎舞女們,更是爭相仿效。傳到民間,許多富家大戶的女兒都爭著效仿。但梅花是有季節性的,於是有人想出了法子,設法採集其他黃色的花粉製成粉料,用以化妝。這種粉料,人們便叫做「花黃」或「額花」。由於梅花妝的粉料是黃色的,加之採用這種妝飾的都是沒有出閣的女子,慢慢地,「黃花閨女」一詞便成了未婚少女的專有稱謂了。
以上的說法是民間傳說,貼花黃之風俗應該比劉宋時期早,北朝民歌《木蘭詩》中就有「對鏡貼花黃」一句,而北朝的建立是早於劉宋的,北魏一個普通民間女子早已貼花黃,可見這一風俗可能在東晉之前就有了。
這種習俗直到元朝之後,才慢慢消除。婦女們雖不再貼黃花了,但人們仍把沒有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為「黃花閨女』。從此「黃花閨女」就成了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一直流傳至今。同時,「黃花」在古代又指菊花。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來比喻人有節操,因此,人們在閨女前面加「黃花」,不僅表示這個女子還沒結婚,而且說明這個姑娘品德高尚,心靈純潔,情操貞節。
詩 音 書 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