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三國最有名的戰刀,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但是熟悉三國史料的人不認同:後漢三國時期,連馬鐙都沒有,關羽在馬上掄八十二斤的長柄大刀,也不怕把自己閃下馬去?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會站出來反駁:我何嘗寫過關羽青龍偃月刀『長柄』二字?咱們今天參考三本史料,來看一看關羽刺顏良的漢末三國時期,到底有無馬鐙,環首刀能否用來刺殺。得出的結論,可能為很多人難以接受,但史料就是史料,竹簡木牘或白紙黑字擺在那裡,不由人不信:兵器譜不是帝王傳,沒必要洗白抹黑弄虛作假。後漢三國時期有沒有馬鐙,這個已經有很多出土文物證明:西安漢墓裡,出現了貴族遊獵時馬匹配備馬鐙的圖像,在內蒙古達茂旗發現的、形成於公元前210年的巖畫,分明刻畫著馬鐙。這就是說,在關羽出生的三四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馬鐙——即使馬鐙是匈奴人發明的,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見東西就搶,又怎麼會放過馬鐙這麼好的東西?其實不用衛青霍去病搶,匈奴也會主動送上門——衛霍成名之前,從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到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五六十年間,匈奴大中規模的南侵超過百次,久經戰陣的漢軍也是連一隻馬鐙都繳獲不到,這說法鬼也不信。馬鐙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就可以證明關羽用的是長柄青龍偃月刀了呢?咱們還是來看三本史料的記載,這三本史料綜合起來,可以證明關羽斬顏良,是可以用刀來刺的。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與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熟悉秦漢軍功制度的讀者都明白,顏良確實是關羽斬殺無疑,因為此戰曹軍主將是張遼,關羽是助手。這一戰後,副將關羽因功封侯,而主將張遼在下邳兵敗被擒降曹的時候就已經賜爵關內侯(小於名號亭侯),白馬之戰後,張遼還是關內侯。直到建安十一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建功,才被封為都亭侯。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關羽斬顏良之後還有一個動作:「斬其首還。」如果關羽用長槊把顏良挑落馬下,自己也跳下來拔劍割頭,那他可就跑不回來了——您還真相信曹操所忌憚的河北人馬是土雞瓦犬?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連明光鎧都出現了(曹丕曾賜給孫權),因為有了戰馬,大將身上的鎧甲越來越重,防護力越來越強。但是重甲還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沒了戰馬的大將,在地上行走都困難,就更別說揮刀鏖戰了。身穿重甲的關羽,當然不會膽大到主動跳下馬去割取顏良首級,那不是「斬首」而是「送人頭」了——只能是一刀梟首,撈起人頭掉頭就跑。現在咱們都知道步槍上裝的那玩意兒叫刺刀,但是古代的刀能不能刺,咱們還是請跟關羽同時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人物來回答。《三國志》最後一頁有關於他的記載:「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這是東吳高陵亭侯、中書僕射韋曜對前南陽太守劉熙的評價。韋曜所說的《釋名》,是後漢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劉熙諸多專著之一。《釋名》中專有一篇講述兵器規制的《釋兵》,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看到,鑄就強漢之名的環首刀,其實也是可以刺的: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刀擊之也。其末曰鋒,言若鋒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所謂環首刀,並不是刀頭上有什么九耳八環,而是刀柄的末端鑄成環狀,通過配重,使戰刀揮動更加靈活。跟現在人的理解不同,古代刀之首為刀柄末端,而刀之末,就是刀尖。通過劉熙的解釋,我們可以發現,可能很多專家乃至「科普節目」都說錯了:環首刀並不是齊頭或者只有鈍角刀尖,漢朝人自己寫的史料可以證明。環首刀的刀尖極其鋒利,能斬能刺,是當時漢軍普遍裝備的殺敵利器,尤其是在冷鍛甲出現之前,環首刀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古代戰爭,講究的是排兵布陣逗引埋伏,大將一對一單挑,在三國正史也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長安城下郭汜郭阿多對陣呂布呂奉先,郭汜用的什麼兵器,史料沒有記載,但呂布用矛不用戟,這是有記載的:「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此事記載於《漢末英雄記》,這本書的作者王粲,當時也在長安城內。第二次的單挑就是關羽於萬馬軍中刺顏良了,但是關羽用的刀叫不叫青龍偃月,就要請出第三本史料了——這本史料叫《古今刀劍錄》。書中明確寫著,關羽用的是雙刀,而且名字更高大上:「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通過上清派宗師「山中宰相」陶弘景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關羽不但會用刀,而且還會鍛刀,更會給刀取名字。曹魏和東吳都稱關羽為「萬人敵」,萬人敵使「萬人刀」,這才叫相得益彰。如果關羽用的不是刀而是長矛長槊,他絕對不會費勁巴力去打造什麼雙刀,要是作為長槊的輔助兵器,也沒有必要一次性打造兩把。按照《古今刀劍錄》的記載,後漢三國時期名將絕大多數都是用刀,這些名將中還包括張飛、周瑜、黃忠。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漢中擊夏侯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陶弘景這段記載跟正史《三國志》完全契合:周瑜確實曾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張飛被劉備封為新亭侯,黃忠在漢中之戰陣斬夏侯淵。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也沒說關羽打造的是長柄大刀。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說法,跟陶弘景的記載基本一致:關羽使用的大刀,是自己打造的。但是羅貫中只說了大刀的名字和重量,卻沒說是刀柄有多長:「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按照《釋名》的記載,張飛的長矛是可以稱為長槊的:「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長矟後來被寫做長槊:「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執。」羅貫中說關羽之刀名「青龍偃月」,咱們就來看看什麼叫「偃月」。偃月既是月牙的別稱,又是一種陣勢:大將將兵,柄不得專,一曰為偃月,一曰為魚麗,三軍萬夫,環旋翔佯,愰駭之間,虜騎乘之。其實羅貫中在書中已經暗示了關羽之刀,並非長柄:「又名『冷豔鋸』」。古代陣法大家可能沒見過,但是數十年前留下來的鋸子,大家都見過:短柄長刃,刃上有齒。綜合以上四點,我們引用三本史料和相關出土文物,我們可以推測還原關羽萬馬軍中刺顏良的實景: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大將顏良,正在代表他總指揮身份的麾蓋之下揮舞令旗指揮部下排兵布陣,只見一個長髯將軍策馬揚鞭飛馳近前。當時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統領的其實都是漢軍,大將裝備的都是漢將制式盔甲,所以顏良一時間也沒想到會有人單騎前來刺殺。關羽左手抓環首輔助,抽出被顏良重甲嵌頓的長刀,如風車般輪轉,顏良首級剛剛飛起就被半空中撈走,關羽一手提首級一手掄刀往回衝殺。從震驚中清醒過來的袁軍眾將上前截殺,但是關羽力大刀沉,眾將攔擋不住,被關羽蕩開陣腳,一騎絕塵而去。關羽所處時代,是有馬鐙的,但是包括關羽在內,當時兵將所用的,還是短柄長刃的環首刀,而且環首刀刀尖銳利,是可以用來刺擊的……歡迎關注筆者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後臺回復「111」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