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刺顏良時有無馬鐙?環首刀能否用來刺殺?三本史料揭曉答案

2021-02-23 三國故事

提起三國最有名的戰刀,人們第一時間就會想起關羽的青龍偃月刀。但是熟悉三國史料的人不認同:後漢三國時期,連馬鐙都沒有,關羽在馬上掄八十二斤的長柄大刀,也不怕把自己閃下馬去?但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也會站出來反駁:我何嘗寫過關羽青龍偃月刀『長柄』二字?咱們今天參考三本史料,來看一看關羽刺顏良的漢末三國時期,到底有無馬鐙,環首刀能否用來刺殺。得出的結論,可能為很多人難以接受,但史料就是史料,竹簡木牘或白紙黑字擺在那裡,不由人不信:兵器譜不是帝王傳,沒必要洗白抹黑弄虛作假。後漢三國時期有沒有馬鐙,這個已經有很多出土文物證明:西安漢墓裡,出現了貴族遊獵時馬匹配備馬鐙的圖像,在內蒙古達茂旗發現的、形成於公元前210年的巖畫,分明刻畫著馬鐙。這就是說,在關羽出生的三四百年前,就已經出現了馬鐙——即使馬鐙是匈奴人發明的,衛青霍去病北徵匈奴,見東西就搶,又怎麼會放過馬鐙這麼好的東西?其實不用衛青霍去病搶,匈奴也會主動送上門——衛霍成名之前,從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到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五六十年間,匈奴大中規模的南侵超過百次,久經戰陣的漢軍也是連一隻馬鐙都繳獲不到,這說法鬼也不信。馬鐙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就可以證明關羽用的是長柄青龍偃月刀了呢?咱們還是來看三本史料的記載,這三本史料綜合起來,可以證明關羽斬顏良,是可以用刀來刺的。

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與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熟悉秦漢軍功制度的讀者都明白,顏良確實是關羽斬殺無疑,因為此戰曹軍主將是張遼,關羽是助手。這一戰後,副將關羽因功封侯,而主將張遼在下邳兵敗被擒降曹的時候就已經賜爵關內侯(小於名號亭侯),白馬之戰後,張遼還是關內侯。直到建安十一年,張遼率軍攻打荊州建功,才被封為都亭侯。我們細看《三國志》,就會發現關羽斬顏良之後還有一個動作:「斬其首還。」如果關羽用長槊把顏良挑落馬下,自己也跳下來拔劍割頭,那他可就跑不回來了——您還真相信曹操所忌憚的河北人馬是土雞瓦犬?大家都知道,三國時期連明光鎧都出現了(曹丕曾賜給孫權),因為有了戰馬,大將身上的鎧甲越來越重,防護力越來越強。但是重甲還有一個副作用,那就是沒了戰馬的大將,在地上行走都困難,就更別說揮刀鏖戰了。身穿重甲的關羽,當然不會膽大到主動跳下馬去割取顏良首級,那不是「斬首」而是「送人頭」了——只能是一刀梟首,撈起人頭掉頭就跑。現在咱們都知道步槍上裝的那玩意兒叫刺刀,但是古代的刀能不能刺,咱們還是請跟關羽同時代或者更早一些的人物來回答。《三國志》最後一頁有關於他的記載:「劉熙所作《釋名》,信多佳者。」這是東吳高陵亭侯、中書僕射韋曜對前南陽太守劉熙的評價。韋曜所說的《釋名》,是後漢三國時期經學家、訓詁學家劉熙諸多專著之一。《釋名》中專有一篇講述兵器規制的《釋兵》,從這篇文章中,我們能看到,鑄就強漢之名的環首刀,其實也是可以刺的:刀,到也,以斬伐到其所刀擊之也。其末曰鋒,言若鋒刺之毒利也。其本曰環,形似環也。所謂環首刀,並不是刀頭上有什么九耳八環,而是刀柄的末端鑄成環狀,通過配重,使戰刀揮動更加靈活。跟現在人的理解不同,古代刀之首為刀柄末端,而刀之末,就是刀尖。通過劉熙的解釋,我們可以發現,可能很多專家乃至「科普節目」都說錯了:環首刀並不是齊頭或者只有鈍角刀尖,漢朝人自己寫的史料可以證明。環首刀的刀尖極其鋒利,能斬能刺,是當時漢軍普遍裝備的殺敵利器,尤其是在冷鍛甲出現之前,環首刀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古代戰爭,講究的是排兵布陣逗引埋伏,大將一對一單挑,在三國正史也就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長安城下郭汜郭阿多對陣呂布呂奉先,郭汜用的什麼兵器,史料沒有記載,但呂布用矛不用戟,這是有記載的:「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此事記載於《漢末英雄記》,這本書的作者王粲,當時也在長安城內。第二次的單挑就是關羽於萬馬軍中刺顏良了,但是關羽用的刀叫不叫青龍偃月,就要請出第三本史料了——這本史料叫《古今刀劍錄》。書中明確寫著,關羽用的是雙刀,而且名字更高大上:「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採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通過上清派宗師「山中宰相」陶弘景的記載,我們可以發現:關羽不但會用刀,而且還會鍛刀,更會給刀取名字。曹魏和東吳都稱關羽為「萬人敵」,萬人敵使「萬人刀」,這才叫相得益彰。如果關羽用的不是刀而是長矛長槊,他絕對不會費勁巴力去打造什麼雙刀,要是作為長槊的輔助兵器,也沒有必要一次性打造兩把。按照《古今刀劍錄》的記載,後漢三國時期名將絕大多數都是用刀,這些名將中還包括張飛、周瑜、黃忠。張飛,初拜新亭侯,自命匠煉赤朱山鐵為一刀,銘曰新亭侯蜀大將也;黃忠,漢先主定南郡得一刀,赤如血,於漢中擊夏侯軍,一日之中,手刃百數。陶弘景這段記載跟正史《三國志》完全契合:周瑜確實曾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張飛被劉備封為新亭侯,黃忠在漢中之戰陣斬夏侯淵。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也沒說關羽打造的是長柄大刀。羅貫中《三國演義》的說法,跟陶弘景的記載基本一致:關羽使用的大刀,是自己打造的。但是羅貫中只說了大刀的名字和重量,卻沒說是刀柄有多長:「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按照《釋名》的記載,張飛的長矛是可以稱為長槊的:「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長矟後來被寫做長槊:「矛長丈八尺曰槊,馬上所執。」羅貫中說關羽之刀名「青龍偃月」,咱們就來看看什麼叫「偃月」。偃月既是月牙的別稱,又是一種陣勢:大將將兵,柄不得專,一曰為偃月,一曰為魚麗,三軍萬夫,環旋翔佯,愰駭之間,虜騎乘之。其實羅貫中在書中已經暗示了關羽之刀,並非長柄:「又名『冷豔鋸』」。古代陣法大家可能沒見過,但是數十年前留下來的鋸子,大家都見過:短柄長刃,刃上有齒。綜合以上四點,我們引用三本史料和相關出土文物,我們可以推測還原關羽萬馬軍中刺顏良的實景: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大將顏良,正在代表他總指揮身份的麾蓋之下揮舞令旗指揮部下排兵布陣,只見一個長髯將軍策馬揚鞭飛馳近前。當時無論是袁紹還是曹操,統領的其實都是漢軍,大將裝備的都是漢將制式盔甲,所以顏良一時間也沒想到會有人單騎前來刺殺。關羽左手抓環首輔助,抽出被顏良重甲嵌頓的長刀,如風車般輪轉,顏良首級剛剛飛起就被半空中撈走,關羽一手提首級一手掄刀往回衝殺。從震驚中清醒過來的袁軍眾將上前截殺,但是關羽力大刀沉,眾將攔擋不住,被關羽蕩開陣腳,一騎絕塵而去。關羽所處時代,是有馬鐙的,但是包括關羽在內,當時兵將所用的,還是短柄長刃的環首刀,而且環首刀刀尖銳利,是可以用來刺擊的……歡迎關注筆者微信公眾號「三國故事」,後臺回復「111」 揭開三國第一猛將之謎。

相關焦點

  • 歷史上關羽、張飛、劉備的兵器是什麼?別再相信《三國演義》了!
    關羽斬顏良的橋段,見於《三國志·關羽傳》記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大意是說,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便打馬直衝敵軍,刺死顏良,將其首級斬下來後回來。由此可見,該文字中貌似關羽先用長矛刺,然後用刀割首級,根本沒有提過青龍偃月刀。
  • 武聖關羽的兵器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一對寶物
    所謂青龍偃月刀乃是宋代以後的兵器,在漢代,戰將的兵器要麼是長矛,要麼是長戟,要麼是環首刀,而不會是長刀,因為當時馬鐙尚未普及,重騎兵並不多見,將軍們無法在戰馬上使用像長柄大刀這樣的兵器。從中我們可以判斷,關羽在戰馬上所用的長兵器乃是漢代最常見的武器:長矛。那麼,關羽又是用什麼割下的顏良首級呢?這件兵器就是關羽的寶物:萬人敵!
  • 電視劇《大秦賦》穿幫鏡頭,馬鐙從北魏穿越到戰國?
    前不久《大秦賦》播出的一幕讓不少網友驚呼為穿幫畫面,這都是因為劇情在剪輯過程中沒有將馬鐙的畫面全部剪掉,所以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是電視劇《大秦賦》的穿幫鏡頭。
  • 三國群英傳手遊代言人曝光 經典關羽陸樹銘霸氣歸來
    而當有男星即將成為遊戲代言人的消息一經爆出,玩家的熱情再次被點燃,網友自行發布的候選人名單更是引發廣大玩家無限猜想。究竟誰能夠完美詮釋這樣一款載滿情結、胸懷大義的國民級手遊?今日,答案終於揭曉,經典關羽扮演者——陸樹銘,逆時回歸!
  • 三國正史記載:關羽被動應戰,于禁也沒瞎指揮,是誰害死了龐德?
    一提起襄樊之戰,人們就會想起關羽大意失荊州,還產生了很多陰謀論。這些陰謀論中居然還有「劉備諸葛亮借刀殺關羽」、「于禁怕龐德立功而背後使壞」。且不說劉備跟關羽的關係有多好、荊州有多重要,就是「于禁瞎指揮坑死龐德」也只是演義小說中的說法,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知道:襄樊之戰不是關羽發動,于禁沒有瞎指揮,指揮失當讓龐德戰敗被擒斬的另有其人。
  • 身長九尺的武聖關羽,放到現在有多高?
    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的都特別的高,根據史料記載孔子的身高達到了2.21米,這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鶴立雞群」了。而武聖關羽的身高又是多少呢?《三國演義》裡對於關羽的外貌曾有過一段描寫,是在關羽剛剛出場的時候,劉備認識了張飛,兩人一見如故去酒館喝酒,便碰見了關羽,書有明確提到過關羽「身長九尺,髯二尺」,那這「九尺」又是多高呢?
  • 關羽的「刮骨療毒」是怎麼一回事?
    關羽問怎麼辦,華佗提出了「刮骨療毒」的治療方案:「當於靜處立一標柱,上釘大環,請君侯將臂穿於環中,以繩系之,然後以被蒙其首。吾用尖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刮去骨上箭毒,用藥敷之,以線縫其口,方可無事。」關羽於是與馬良弈棋,伸出右臂讓華佗去割。對這次手術過程,咱先來看《三國演義》的記載,再看《三國志》的記載。
  • 血槽之於刀劍,你以為是用來幹什麼的?
    血槽之於刀劍,許多人僅僅是從字面上理解,認為是用來放血的,而且這個稱呼帶著煞氣,給刀劍增添了一種冷冽鋒利的感覺。那從血槽的出現和科學意義上來說,到底是用來幹什麼的?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楚的青銅劍上就有血槽,目前有不少出土。漢朝時候正是環首刀替代漢劍成為主流武器的時期,不過劍上的血槽主要在劍脊兩側, 或者是雙脊都有,而環首刀的血槽則在刀背。
  • 曹操「搶」了關羽的老婆?
    其實,仔細檢索史料加以分析,我們並不難找到一些蛛絲馬跡。人們熟知關羽水淹七軍,卻不知在這背後,有一筆他和曹操的桃花債。《三國志》關羽傳記隻字未提妻室,但正史仍有蛛絲馬跡。《華陽國志》載:初,羽隨先主從公圍呂布於濮陽。時秦宜祿為布求救於張楊,羽啟公:「妻無子,下城,乞納宜祿妻。」公許之。
  • 關羽身長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一把出土漢尺揭開了答案
    ——詠關公 前言:提起三國,很多人都會想起非常知名的一些事件,比如說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過五關斬六將等等,可以說,很多的典故都是和關羽有關係的。
  • 關羽和曹操為什麼決裂:關羽喜歡一個女子,卻被曹操強納
    曹操畫像《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曹操於建安五年(200年)攻打劉備時,在下邳擒獲了關羽,給予他很高的禮遇。關羽不得已,暫時做了曹操的偏將軍。後來曹操察覺到他無心久留,就派張遼私下探問他的意圖。關羽如實相告:「我知道曹公待我不薄,但我和劉將軍義結金蘭,立誓生死與共,不能背叛他。我為曹公盡點力之後再離開。」隨後關羽和張遼奉曹操之命出徵,幫東郡太守劉延對付袁紹的部隊,解了白馬之圍,並在千軍萬馬中斬殺了敵將顏良,威名大震。
  • 你看他臨死前對關羽說了啥
    有駭人場景: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有戰後效果: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那麼倘若關羽沒投降曹操,還會有這樣豐富的記錄嗎?答案是:不會!因為,論史料詳實,曹魏排第一。就說曹操的五子良將,拿出任何一位,其記載都遠比關羽要豐富,因為哪怕是一次無關輕重的小戰鬥都要記錄上了!
  • 從環首刀到抗戰大刀,作為戰場上的殺伐利刃,刀究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最早的刀類武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幾乎是有人的時候就有了這把可以用來防身和捕獵的利器。 原始人類的刀具多以石頭,獸骨打造,相比於普通的鈍器,刀的出現可以說成是一種成長文化的誕生。
  • 顏良文丑單人無法擊敗關羽,如兩人聯手,戰勝的概率有多大?
    從三國演義中我們得知顏良文丑一人非關羽之敵,兩人能否勝關羽還是要通過他們倆平時的能力和關羽的能力做一個對比。 顏良在被關羽斬殺之前雖然沒有什麼過多的單挑戰績,但先是從華雄挑戰十八路諸侯開始,袁紹在手足無措的情況下說了那句「若顏良文丑一人在此,還怕什麼華雄呀!」講道理袁紹並不是吹牛的,顏良文丑武藝確實在華雄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