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歲的美國女詩人路易斯·格麗克「爆冷」摘得諾貝爾文學獎桂冠。授獎詞這樣寫到:「她精準的詩意語言所營造的樸素之美,讓個體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精準的語言」,也許我們不能做到,即使是再優秀的作家,也難於用最恰當地語言真切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但另外兩個詞卻容易被我們忽略,我覺得,它們更值得深入探討。
「樸素之美」,你體會過樸素而簡單的美嗎?梅花一時豔,竹葉千年色,生活中,我們往往追求華麗,精彩,豐富,奢華,這樣極致的身心體驗,而忽略了尋常風景俯首可拾的點綴,簡單的一日三餐,平淡的似水年華,甚至路邊一朵無名的野花,家人出門前一聲暖心的叮囑,都會給我們疲倦的心靈以慰藉與活力!
放到文學創作領悟,華麗冗長的文章一定是好的嗎?好文章一定是詞與詞的堆砌與雕琢嗎?是深奧的思想與睿智的頭腦反覆打磨為讀者盡力呈現的嗎?不,好的文章,一定是為讀者鋪墊了淳樸,厚實的土壤,允許一顆有情有感的心,生根發芽,自己去體驗思考與閱讀的樂趣!
「個體存在具有普遍性,」在寒冷的此刻,這句話讀起來依然有種抱團取暖的溫度,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每一種獨特又都有普遍性,這是哲學意義上的一對命題,矛盾的兩面性,有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為哈姆雷特這個形象是多維的,每一位讀者都能從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
所以,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應該讓閱讀個體感受到「共情」,在對方身上,找到和自己不謀而合的對接點,共情能力並不容易捕捉到,它的受制因素太多,社會環境,個人經歷,思維方式等等,都會影響到這種能力的發揮,所以,生活中,我們常抱怨對方,你應該替我想想,或者,我做了這麼多,你難道還不能明白等等諸如此類的話!
好的文學作品,讓人如沐春風,因為它成功地跨越了共情這樣的瓶頸制約,讓不同個體的獨特感受,被更多人接納,這種感受在生活中總會接受道德與世俗的所謂標準化評價的挑剔與菲薄,但在文學作品中,存在即合理,合理即會引起共鳴,好的作品參與了人性的集體狂歡,在這裡,個體感受不再孤獨,開始被認可,接納,傳承,這就是經典之所以永不褪色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