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說出這句話的硬漢海明威在數年沒有寫出滿意作品後陷入了嚴重的抑鬱,並在62歲那年把雙管獵槍伸進了自己的喉嚨。
抑鬱症(depression),一個曾常年局限於專業研究中的名詞,在近幾年經常迴蕩於傷感音樂下方的評論區和網絡暴力的戰壕裡。對這個概念尚感新鮮的人們把它塞進任何帶有消極意味的場景:上司的訓斥、公共輿論的壓力、親人的互軋都會讓人猜測當事人是否會患上抑鬱。
臨床意義上的抑鬱症則更嚴謹地被定義為一種以抑鬱心境為主要特徵的情感障礙,並根據症狀的不同被分為重度抑鬱症、持續性抑鬱症和季節性抑鬱症;通常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長時間的過度憂鬱、避開人群、無法在任何活動中感到快樂以及部分軀體功能失調,如失眠或幻痛等。
據世衛組織統計,到2018年為止全球目前有2.64億左右的人患有或輕或重的抑鬱症,並且是15-29歲人群中排名第二的死因;截至2019年底我國已有9500萬抑鬱症患者。在2019年7月一項針對30萬國內大學生心理情況的調查中,超過兩成的人表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
科學家們一直沒有停止對抑鬱症病理和療法的研究。崑山杜克大學生物學教授 Chang Yong Chung(鄭昌龍)常年從事有關神經炎症和諸多精神疾病的關係以及對應療法的研究。
鄭昌龍教授對於大腦內小膠質細胞活性化和趨化性研究的論文多次被發表在包括《細胞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of the Cell)、《生物化學趨勢》(Trends in Biochemical Science)、《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和《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研究通訊》(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等核心期刊。在今年8月1日於《大腦研究》(Brain Research)上發表的論文中,鄭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一種常見的止痛藥撲溼痛(mefenamic acid),又稱甲芬那酸,可以用來緩解長期壓力帶來的抑鬱症症狀,這也代表著人類在漫長的歷史中對抗抑鬱症的又一次嘗試。
回顧人類歷史,藥物治療並不是用來抵禦抑鬱症的主流方法,這很大程度是因為古人對抑鬱症有完全不同的認知。我們今天所了解的抑鬱症症狀如嗜睡、長時間的沮喪、強烈的無助感等最早被記載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的美索不達米亞文獻中。古中國、古巴勒斯坦、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倫的文獻裡也先後出現了對於類似症狀的描述。
對自然奧秘所知甚少的古人更傾向於把這種異常跟其他精神病一樣歸結成神明的懲罰或是鬼怪的上身。阿茲特克人和古印加人相信疾病皆來自神明的懲罰;巴比倫人和古亞述人則認為憂鬱症如同所有其他病症一樣是由一個特殊的惡魔控制著。因此,「驅魔」 (exorcism)成了上古時代各地治療抑鬱症的主要方式。在基督教聖典《新約》中,耶穌就頻繁地為患精神病的民眾驅魔並以此證明他的神力。
同樣,聖徒、甚至聖徒攜帶或接觸過的物品都有治病作用。英國神學家託比德在《英吉利教會史》中曾記載著整個比爾丹紐修道院的人士都對一個中了邪的病人無計可施,最後院長突發奇想地決定試一試聖徒沃斯沃爾德身體倒下時接觸到的泥土,沒想到剛把裝有泥土的匣子帶到病人所在的院子後,病人就奇蹟般的好了。雖然中古時代的奇聞異事在當今只能付諸笑談,但這也側面反應當時的治療手段對抑鬱症的無能為力。
第一個嘗試用理性思維研究抑鬱症的是公元前五世紀末的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對「神療」嗤之以鼻的他試圖用體液失衡這一概念來解釋抑鬱症。在他的理論中,人身體裡的四種體液即粘液、血液、黃膽汁和黑膽汁控制著身體運轉,任何其中一種體液的過多或過少都會造成病變甚至會改變人的性格。在這套體系中,抑鬱症被認為是體內黑膽汁過多所造成的,這也是抑鬱症的本名的由來(melancholy 憂鬱,詞源是希臘語中的 melainachol,意為黑膽汁)。因此,他提出通過洗浴、放血、鍛鍊、節食和服用草藥來調節四種體液從而治療抑鬱症。
最早對抑鬱症狀進行充分描述的則是大約五百年後在羅馬和亞歷山大港行醫的希臘醫生阿雷提烏斯。這位名不見經傳的醫生在他所著的《原因和現象》中詳細描述了一例他所觀察的抑鬱症病人:「患者表情凝滯呆板,情緒低落沮喪,無任何明顯原因便出現超乎常情的麻木。這是抑鬱症的開始——他們躲避眾人常去的地方,也會出現悲傷、慟哭。他們抱怨著活著沒有意義,而渴求死亡。」
此外,他還描述了抑鬱症患者不可思議的內心活動,比如一位病人害怕自己撒在容器裡的尿會淹沒整個世界,另一位則相信自己的身體是由玻璃做成的,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打碎。在阿雷提烏斯看來,這種失控的精神狀態隨時有可能把抑鬱症患者推向自殺之路。
同時代的哲學家們有著另一種看法。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認為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嚴重精神疾病純粹由病人遭受的特殊經歷誘發。在柏拉圖的人生成長模型中,一個人童年的非常遭遇很可能會導致成年後的心理疾病。懷著相似的想法,數百年後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把悲傷、憤怒和恐懼之類的負面情緒列為引發抑鬱症的誘因。
在神權大於一切的漫漫中世紀,抑鬱症和其他精神病症一樣被視為道德的缺失。著名神學家託馬斯·阿奎那就認為人的靈魂不會受生理疾病的影響,那麼精神病症必是因為受到了魔鬼的誘惑或失去了上帝的護佑。因此,對於病人的「治療」也同刑罰並沒有區別:鞭撻、禁食、浸水以及監禁。在最極端的情況下,病人甚至會被當成巫婆或者異端被無知的民眾折磨至死。
當盤旋在歐羅巴上空的愚昧掠奪生命的同時,理性思維卻在別的地區生根發芽。公元九世紀的波斯(今伊朗)醫生拉哈斯發現所有精神病變的根源都在大腦。除了推薦傳統的治病方法如洗浴和草藥,他還發明了被後世認為是行為學療法最早雛形的精神獎勵法:當病人努力做出接近正常人的行為時,拉哈斯會給他們相應的獎勵。
而當文藝復興的潮流席捲歐陸的時候,人們對於抑鬱症又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面色蒼白、一臉愁容、烏雲密布的眉間透著對世間的冷漠——這樣一套臉色成了上流社會風行的時尚。宮廷裡的貴族、弄臣和他們屬下的文人墨客們相信憂鬱意味著高貴、深沉和天賦異稟,就像同時代憂鬱的米開朗基羅一樣。男男女女擠眉弄眼地模仿憂鬱症患者的行為舉止,正如三四百年後的風流人士們追逐同樣被認為是天才標誌的梅毒和肺結核一般。
在這樣的風潮下,十七世紀初的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在他的詩篇《沉思的人》中高喊:「歡迎你,至為神聖的憂鬱!」 然而這種崇尚憂鬱的風潮顯然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適用:據說十六世紀的一位理髮師向鄰人抱怨《哈姆雷特》這本書讓他整日倍感憂鬱,但他得到的只是毫不留情的嗤笑:「憂鬱?你個剃頭匠也配講憂鬱?那個是朝廷大臣才有資格佩戴的臂章啊」。
伴隨著人類對於自然奧秘的興趣越來越高,生物學和解剖學在啟蒙時代不斷獲得突破,人們對於抑鬱症不切實際的幻想也逐漸被唯物主義的思考方式所取代。其中關於抑鬱症最有影響力的著作是是羅伯特·伯頓的《憂鬱的剖析》,在書中伯頓詳細列出了有可能會引起抑鬱症的數種心理和社會原因,例如貧窮、恐懼和孤獨,以及新舊兼有的療法如旅行、節食、鍛鍊、排毒以及音樂療法。
伴隨著工業革命而興起的理性思潮傾向於把人的肉體看成一部機械,那麼修理出毛病的身體部位就得用粗暴的「扳手」強行把它擰正。一些認為抑鬱症根源是大腦組織位置錯亂的醫生主張把患者放到一個類似洗衣機的古怪機器裡不停旋轉,直到大腦被甩到正確的位置;另一些認為病因是身體纖維失去彈性的醫生選擇將患者全身浸入水中直至溺水。據傳著名的博學家、美國國父之一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也在同一時代發明了最早的電擊療法用來治療精神病患。如果你是那個時代的抑鬱症患者,那麼醫生看待你的眼神很可能與看待一部彈簧失靈的織布機無異。
邁入新的時代,從巴黎吹向全世界的浪漫主義之風把人們帶到了看待抑鬱症的另一個視角。歷史學家們發現歷史上和當代很多才華橫溢的人多多少少都帶有點抑鬱症狀。用科學之光帶領人類走出中世紀的艾薩克·牛頓曾在1666-1691年期間數次陷入極端抑鬱甚至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對於音樂巨匠貝多芬而言,我們這種「可憐又常常快樂的人類」似乎只有極樂和極悲兩種心情可以選,而他自己在聽力惡化後陷入了「幾乎是持續不斷的憂鬱」,最終在完全失聰後淪為「所有人類當中最不幸的人」。除此之外,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小說家狄更斯以及最終拿槍轟掉自己腦袋的梵谷都在身邊人的記錄中反覆出現狂躁與抑鬱的症狀,這使得不少人們相信患有抑鬱症是擁有創造力的先行條件,並像文藝復興時期一樣紛紛效仿抑鬱症患者的生活方式。同時,憂鬱在浮躁的兩次工業革命中間被視為得之不易的能讓人得到平靜的良好品質,德國哲學家康德就認為:「憂鬱可遠離人世喧囂」 ,賦予了這種精神疾病一種特殊的美感。
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似乎患了抑鬱症就能獲得罕見的天賦,或是以為只有天才才會得這種病,因此當出現症狀後也不去求治,往往導致病情愈發嚴重。我們對天才們的軼事津津樂道,是因為我們只看到了他們的榮光,卻忽略了他們被抑鬱折磨時的苦楚。抑鬱症並非天才病,只是絕大多數抑鬱症患者沒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而已。因此,發現抑鬱症狀後的最好措施是及時就醫。
對於抑鬱症的科學研究沒有因為社會風潮的轉變就此偃旗息鼓。1895年,被稱為現代精神病學創始人的依米爾·克雷佩林把抑鬱症分成從輕微的怠惰到最嚴重的會伴有「夢境般的妄想和幻覺」的三種類型。根據他的分析,抑鬱症形成的主因是帶有特定缺陷的基因遺傳,次因則是來自外界的刺激。此外,他第一次正確區分了躁鬱症,即名人如牛頓和費雯麗所患有的、抑鬱和狂躁交替出現的雙向感情障礙(抑鬱症為單向)和遠為嚴重的精神分裂症(dementia praecox, 即現在的 schizophrenia),這也意味著對抑鬱症這一獨立精神病症的研究從此進入了現代科學的軌道。
下期預告:現代針對抑鬱症的跨學科研究以及最新進展
[1]When Were the Earliest Accounts of Depression? (2020). Retrieved 18 August 2020, from
https://www.verywellmind.com/who-discovered-depression-1066770
[2]Feng, X., Fan, Y., & Chung, C. (2020). Mefenamic acid can attenuate depressive symptoms by suppressing microglia activation induced upon chronic stress. Brain Research, 1740, 146846. doi: 10.1016/j.brainres.2020.146846
[3] 黃薇.時代的隱疾:抑鬱症鬥爭
http://history.people.com.cn/n1/2016/0918/c372326-28721849.html
[4] Hershman, D. J., & Lieb, J. (1998). 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ity. Amherst, NY: Prometheus Books.
[5] 於鳳高.智慧的痛苦:精神病文化史.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