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後市場依舊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即使那些得到資本青睞的公司,也因為無法找到快隨規模化的有效方法,而紛紛關店歇業。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國內最早提出汽車後市場O2O平臺的車螞蟻,已經倒閉。這個看似無限美好的萬億級市場,究竟該如何啃掉那些攔在路上的硬骨頭?
洗牌,在所難免
公開信息顯示,車螞蟻創立於2013年,是國內最早提出汽車後市場O2O平臺的初創公司,主要為車主提供保養、美容、維修等線上線下一體化的用車服務。
2013年10月,車螞蟻獲得2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一年多以後,再獲2000萬美元A輪融資。
然而,在市場亂象、資本撤離的行業風口,美好的理想轟然倒塌。其實,這個市場上,過得不好的,並非車螞蟻一家。
「好快省」「養車無憂」等主打O2O的平臺,在沒有資本進一步輸入的前提下,度日維堅。而那些沒有吸引過天使投資的小平臺,經過了2014年的野蠻生長之後,現在幾乎全都銷聲匿跡了。
目前,汽車後這個市場,在經歷了資本的亂舞之後,基礎依舊脆弱。市場上尚未出現將B端和C端這一完整閉環真正打通的平臺。
對於消費者來說,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汽車後市場的洗牌是一件好事。適者生存,讓那些具有生命力的平臺活下來,而不是資本推動著活下來,這個行業才會迎來更美好的明天。
風向驟變的時候,良好變現能力的培養,正變得越來越難。
救命稻草在哪兒?
交通部門預計,未來中國汽車後市場年均增速將超過30%,2018年後市場規模有望破萬億元。據《2013-2017中國汽車後市場藍皮書》估算,汽車後市場整體行業利潤可達到40%至50%,個別細分行業的利潤甚至更高。
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如何通過改革和創新實現汽車後市場的規範和有序發展,已經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雖然汽車後市場潛力巨大,但目前並未有清晰的商業模式。O2O企業,仍舊如霧裡看花,如何才能成為這個變幻莫測市場的最後贏家?
線上與線下無縫對接
汽車後市場O2O,既蘊藏著巨大的機會,同時又異常的殘酷。在商業模式多樣性和盈利路徑不清晰的當下,要想佔據行業競爭優勢,必須重視線上與線下並重的模式,唯此才能構築起汽車服務O2O平臺完整的閉環,進而重塑整個汽車後服務市場的生態環境。
構建供應鏈優勢
無論電商走向何處,其最終結果在於促進商業的便捷與高效。汽車後市場上真正意義的資源整合,一定是供應鏈的整合。一旦從頂層構建起一整套供應鏈體系,在這個領域的競爭才會有勝算。對於汽車後市場中的O2O企業來說,隨著政策的放鬆,進行橫向整合進而構建一個O2O模式的供應鏈體系時機出現。一旦這樣的供應鏈體系構建完成,企業運行成本會更加低廉,效率也會更高,而釋放的利潤空間無疑也會更大,這是一個多方共贏的格局。
標準化流程提升服務質量
與汽車製造和銷售領域那麼多品牌企業不同,汽車後市場集中度仍然很低,仍未出現規模較大的全國性企業。就中美兩國的數據對比來看,美國以2.5億輛汽車的保有量,擁有17萬家汽車修配企業;而中國1.5億輛的保有量,卻擁有46萬家汽車修配店。中國汽車後市場,缺少連鎖化、集約化的企業平臺。目前,各個汽車後市場O2O平臺,都在積極將服務包裝為標準化的產品,而在服務全流程中,對每個細節的規範化和標準化,重視程度仍然不夠。
智能化提升用戶體驗
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需要藉助硬體和軟體提升用戶的體驗,讓汽車後市場真正成為無縫對接的連結方。比如,通過車聯網的智能硬體,車主的駕駛行為能夠更容易地得到滿足,而通過行車記錄儀拍攝的實時路況大數據,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整個城市路況的大數據就已經具備。這對於未來預設導航目的地和行車線路,都會得到一個更加理想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