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南768集 《能劇宅邸中跳舞的鬼》
▲
《刺殺小說家》劇照
這些現在廣為我們所知的日本面具,都來自集眾美與一身,最能代表日本面之美的大成之作,能樂之面——能面。
你可曾見過在小小的木質舞臺上,身著金襴錦繡華服,戴著表情神秘莫測悲喜難辨的面具,緩緩起舞的役者嗎?這就是世界現存最古老的的戲劇之一——能樂。
- 能樂的歷史 -
「能樂」這個詞並不古老,從明治維新(19世紀晚期)後才廣為人知。但能樂這種藝術形式卻十分悠久,可以上溯到日本歷史的源頭。
據成書於室町時期初期(15世紀)的《風姿花傳》記載:聖德太子(6-7世紀)在世時,秦氏的族長秦河勝創作了《六十六遊宴樂》,伎人們帶面起舞。那時的人們相信舞樂有通神的力量,不僅能給萬民帶來快樂,也有祭祀神明,保佑天下太平安樂的作用,這一類舞蹈被稱作「申樂」或「散樂」。
比起宮廷宴會典禮上常用的雅樂(即舞樂)來說,申樂更注重故事性和娛樂性,趣味有餘而莊重不足。因此它的受眾並不是公卿貴族,而是在田間鄉裡勞動的普通民眾。很快,大家從生肖幹支的「申」字轉想到猿猴的「猿」,申樂(散樂)於是又被親切的稱呼為「猿樂」。長久以來猿樂一直是民眾繁重勞作生活中備受歡迎的娛樂活動。
時光飛逝到了十五世紀,猿樂師中出現了兩位曠古絕今的巨匠,那就是觀阿彌·世阿彌父子。他們受足利義滿、足利義持兩代將軍寵信,將長期以來只在民間繁盛的猿樂加以精煉改良,終於創造出了以幽玄為骨,風雅無比的「夢幻能」。
▲
世阿彌像
自世阿彌之後,猿樂藝術可以說已臻至巔峰,深受幕府及貴族喜愛,逐漸發展壯大出數個流派,現存仍有觀世流、寶生流、金春流、金剛流、喜多流這五大家族。
▲
五大流派扇紋
- 能面 -
演出能樂時雖然偶然也有素麵登臺的時候,被稱為「直面」,即以本人面孔為面具的演出法。但是,大多數時候演員必不可少的會在臉上的覆上一副木製面具,這就是「能面」。
▲
能樂演出現場
能面與前次所介紹的伎樂面、舞樂面、行道面(點擊了解:伎樂面、舞樂面、行道面)相比,一望便可看出它的特殊性。
▲
能樂表演現場
尺寸的區別
伎樂面、舞樂面、行道面都是體積碩大的面具,佩戴時通常不僅完全覆蓋住役者的面容,而且連頭、頸的一部分都會被罩在面具之下,無從得見。而能面則要小巧玲瓏的多,它只有前臉部分,用繩綁縛固定,並不蓋住役者的頭部,面具尺寸按規定比役者的臉還要小上一圈,從面具下方能看到役者自己的下巴、脖頸,露出健康美好的肉體膚色,與面具相映成趣。
▲
能面佩戴細節
除了表現神鬼的面具有很明顯的喜怒表情以外,能面中表現人類的面具無論男女老少,總是呈現出一種神秘莫測、喜怒難辨的模樣。雙目舒展,口唇微開,仿佛要開口說話一般,比起面無表情的木偶還要詭異三分。
然而這張令人說不好是美是醜,充滿詭異張力的面具,只要佩戴在能樂役者的臉上,就會隨著他的一低頭一舉手,在光影的輔助下變換出時喜時嗔的靈活表情,帶著觀眾一步一步沉浸於能樂的故事中去。這就是能面著名的「中間表情」。
▲
能面在製作時被刻意不讓它偏向於喜怒哀樂其中任意一種情緒,而是巧妙的使這張臉停留在這幾種表情的平衡點上。既不是任何一種感情,也可以是任意一種感情。
▲
高明的役者只消合著情節一舉手託在腮邊微微低頭,被陰影稍稍蓋住的面具頓時便有了悲傷落淚之感;又或者微微抬頭迎著光線,面具的眉眼肌肉便一起柔和起來,露出一種難言的愉快笑意。
同一女性面具因角度不同而產生的表情變化
平鋪的能面之所以總給人一種違和感,也許就是因為人類自然的面孔無法做出這樣正好處於各種感情之間的「中間態」吧。
- 能面的種類 -
目前已知的能面種類多達三百餘種,常用面也有六十種以上。現行的兩百多出能劇可以說都是由這六十種常規面代表的角色所支撐起來的。
這些面可以籠統的分為接近人類日常表情的「常相面」和表情奇詭誇張的「奇相面」,或者按照角色分為「男面」「女面」「鬼面」「老人面」「童子面」等等。
今天在這裡只能從各個大類中選出幾件特別有代表性、標誌性的能面與大家分享,希望能勾起各位對能樂這門傳統藝術的一點小小興趣吧。翁面專用於「翁曲」的面具,有白式尉、黑式尉、父尉、延命冠者等幾種。誕生自平安時代末期,是能面歷史中最古老的一個分支。翁曲平時並不登臺演出,它有強烈的神樂祭祀色彩,僅在正月或特殊神事等場合作為一種莊嚴神聖的儀式與觀眾見面。翁面代表呈老年男性姿態的神靈,是一種特殊的能面。
南北朝時代 14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887
重要文化財
南北朝-室町時代 14-15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565
▲
能面 小尉
江戶時代 18-19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529
江戶時代 18世紀
▲
能面 笑尉
江戶時代 17-18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460
能面 平太
再比如以著名歌人在原業平為藍本做成的年輕貴族「中將」面,蛾眉輕掃,鬚髮淡然,眉心兩道豎紋則表現出無窮的哀愁,常用於表現悲劇的男主角形象。
能面 中將
另外還有表現兒童活潑可愛姿態的「童子」「慈童」等兒童面;表現少年清雋秀雅姿態的「十六」「敦盛」等少年面,不一而足。
▲
能面 童子
江戶時代 17-18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542
重要文化財
女面(ONNA)
與男面相對,一切表現女性角色的面具都可以叫做女面。這是能面中品類最為豐富的一個大項,內部又可以根據角色的年齡或性格細分成年輕女性「若女」、年老女性「老女」、中年女性「曲見」等幾個小項。能面 若女
江戶時代 18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64
若要說到能面那神秘莫測,既詭異又妖豔的「中間表情」之美,女面可以說是最好的代表了。戴上女面之後的役者舉手投足仿佛真被面具所代表的的女性角色附身一般,柔美婉轉,直動人心。▲
能面 曲見
江戶時代 17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550
重要文化財
這一支則非現世人物,全是彼世幽冥中的角色了。為了表現他們與活人不同的強大力量,鬼神怨靈能面的表情通常特別誇張有力,令人過目難忘。▲
重要文化財
像「飛出」面,立眉圓目,張口露齒,像是正在喝罵他人一般。又比如「顰」面,赤面尖牙,兩道眉骨上的肌肉高高隆起,鼻子闊大眼窩深陷,極盡威嚴,確實像是有強大權利的樣子。室町時代 15-16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 C-1556
重要文化財
另外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怨靈面中的「般若」了吧。般若是女性怨靈的面具,表現女性被心中憂憤悲傷牽引著逐漸由人變鬼的樣子情態,這一支分類中又根據變化程度深淺分為幾種不同的面。
安土桃山-室町時代 16-17世紀
像「泥眼」是還保留大部分人形的變化開始階段,只是在普通女面的基礎上加上凌亂的髮絲,又在眼睛部分塗上金泥表現它具有非人的魔力。▲
能面 袋角生成
昭和時代 20世紀
進一步的「生成」則是肉體開始變化的樣子,眼睛瞪大,赤目金瞳,口生獠牙,面部肌肉也開始扭曲,額上長出兩隻代表鬼怪的犄角。
▲
能面 般若
江戶時代 17-18世紀
重要文化財
再進一步就是「般若」了,張著血盆大口,額上兩角尖銳粗長,已經幾乎沒有人形了。再往下則是「真蛇」,不雕出耳朵,表現角色已經因為過度的憤怒而完全化身為鬼怪,形態就更加恐怖啦!
▲
能面 真蛇
關於日本面具的簡單介紹到這裡就結束了。幽玄之華,不一而足,這隱秘而華美的面之世界,就留給大家繼續向前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