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能樂已有600年歷史。能樂起源於平安朝時期的猿樂,到了鎌倉時代,配以音樂和歌舞,形成能樂的雛形。室町時代的觀阿彌及世阿彌父子將能樂推向巔峰,並制定了許多能樂獨有的形式。如今能樂分為觀世流、寶生流等5個流派。雖然流派不同,藝風各異,但能樂的共同之處是展現人與鬼神的對話。為情愛所困、抑鬱而終的女孩,受到詛咒變成蛇身的少婦,在戰爭中捐軀武士的亡靈,還有獅子神、菊花神等諸多鬼神,都是能樂的主角。因此,能樂又被稱為「幽玄的藝術」。
能面。能面由檜木雕刻而成,不少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能面的獨特之處在於兼有「悲哀與微笑兩種截然相反的表情」。有的能面看似微笑,眼角卻如泣如訴;有的能面看似悲傷,唇邊卻漾出一絲平和的笑意。兼具悲喜的能面擴大了能樂師的表演空間。
戴能面表演難度很大。能面給眼睛留的縫隙很小,一旦佩戴,視野就變得極為狹窄。能樂師如果不能默記在舞臺上每一步的位置,就有跌下臺或在臺上打趔趄的危險。
日本的般若指的是女子因為怨氣太重,死後不能成佛而化身而成的惡鬼。般若能面用於《道成寺》《葵上》《黑冢》劇目中的怨女靈。
萬媚面比一般女面妖豔,用於妖媚女性。
用於嫉妒女人。
產生時代早於能的神樂歌舞,登場人物是叫做翁、千歲、三番叟的神翁。「翁」與「三番叟」都是吊顎面。下顎部與上顎部是斷開的,用繩連接。「翁」面顏色為白色,「三番叟」面是黑色。
金剛流秘傳書上記錄了兩種說法,一種認為由於此面是增阿彌所作。另一種認為,因為「增」面比「小面」面、「孫次郎」面增加了一點豔麗的緣故。「增」額頭比「小面」「孫次郎」寬且長,下巴稍短,整個臉部下傾,給人感覺理性強、品位高。
法性寺僧都俊寬,因密謀反叛平家而被流放到鬼界島,在失意與嚴重營養不良的交困下衰朽至極的形象。充滿憤恨和欲望的雙眼兼有消沉之色,因消瘦造成面部骨骼極其突出。
用於《善知鳥》、《阿漕》等劇目中因生前犯殺生之罪而附入地獄,反悔罪過的幽靈。面為土黃色,眼窩、兩腮深陷,瘦骨嶙峋,無力地微張著嘴,嘴中只有上齒。只有上齒的能面一般是表現高貴、優雅,但在「瘦男」面中表現的是衰弱無力。
「深井」面以前也寫做「深」或「深女」。關於此名稱的由來,一般認為是由於此面表現出人物無論年齡還是生活閱歷都已加深的緣故。「深井」面比年輕女面臉頰消瘦、憔悴,鬆弛的兩腮上有淺顯的皺紋、眼窩有些塌陷,雙目俯視下方。
由於讒言被趕出家門,失明後於街邊行乞,偶聞法華誦經之聲,鼻嗅梅花之香,頓感天地萬物青山綠水盡在心中,乃遁入空門。
本期編輯:禾吟汐 投稿信箱:365065144@qq.com
歡迎您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關注我們:
1.點擊屏幕右上角按鈕,【查看公眾帳號】可關注
2.在【添加好友】【搜索公眾帳號】中查找:xzds1224
3.通過微信掃描以下二維碼添加:
—— —小鎮的詩,小鎮的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