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思書店
『閱讀本是尋常事,繁華靜處遇知音』
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又一次印證了我對其電影的理解:認知沒有邊界,只有不斷顛覆。
和多數觀影者一樣,對《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的期待,首先來自這部電影的技術創新:3D/4K/120幀。這是個什麼概念?
3D可以無需多言;關於4k,則是指電影的解析度,首先得明白我們一般看到的電影以2k居多,即2048X1080,4k相對更高清。然後是120幀。目前電影普遍採用24幀的拍攝和放映技術,即每秒24格的畫面更新率來拍攝和播放,而120幀就意味著一秒裡會有120張畫面,是24幀的5倍,120幀能最大程度接近人眼看到的效果,並能更好地幫助4K展現其應有的清晰度,目前幾乎沒有導演嘗試過120幀,曾有幾次的嘗試都以慘敗告終,更別說是3D/4K/120幀。可以說李安的嘗試,是在開闢電影發展的新紀元。
這幾樣加在一起的規格,前無古人,以致真正能夠放映的影院寥寥無幾。好在影片為了適應市場,李安在後期製作多個版本,包括3D/4K/120幀、3D/2K/120幀、3D/2K/60幀、3D/2K/24幀等不同規格,於是我們還是能夠欣賞到並不「完美」的全片。不過,選擇去看李安的電影,我還是更想從劇情上去得到些什麼。誠然技術的革新,已經顛覆了我們觀影者客觀的認知,但李安從不按照套路出牌的故事路線才是真正吸引人的地方。他拍《少年派》,對,你會理解這是一部漂流生存類電影,畫面的精良讓人給人身臨其境的感受,可他偏偏要把赤裸裸的人性展示在你面前,告訴你我其實要講一個嚴肅的哲學命題。他拍《色戒》,對,這是一部帶有情慾角度的類型電影,可去看的時候又會用諜戰,懸疑,心理的角度剖析,正當你什麼都認知完成後,他告訴你這是一部真正講「愛與信仰」的電影。
他拍《臥虎藏龍》,對,一部濃厚的中國武俠風格電影,竹林山水、輕功劍法這些顛覆著西方觀眾的認知,同時李安又把西方經典的愛情模式融合在主要人物的感情線中,也讓中國觀眾感到耳目一新。這就是電影大師的世界,其實這樣的大師並不在少數。而李安的特點是在於他的包容性,駕馭各種類型的能力,以及最為重要的創新精神。回到這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
這部電影無疑是美式的主旋律電影,伊拉克戰爭的背景下,可以想見反戰思想的濃厚。但倘若觀眾帶著這樣的觀點去欣賞這部電影,你會覺得李安講故事的能力怎麼變弱了?而影片技術革新的影響不僅僅是畫面,導演顯然認為在新的技術表現力下演員的表演方式也需要突破性的革命。最明顯的是演員經常直視攝影機表演,這在傳統的電影理論中是一種突破第四面牆的大膽做法。新式意味著觀眾的不適應在所難免,首映之後的冷態勢已經說明了許多問題。其實我們姑且可以把李安認為成一位編劇出身的導演,至少在他早年的「家庭三部曲」是由他完成的編劇任務。於是可以想見他在做導演時,側重點也就是在故事上。這,只是一個十九歲的男孩的故事。因為家庭的變故需要穿上軍裝,他去到陌生的國家,聽著長官的指令,把槍指向那些陌生的阿拉伯面孔,男人咆哮,女人哭喊,孩子嚇得跑開,他不知道這一切是為了什麼。他因為一個偶然的鏡頭成了國家的英雄,在那同時,他曾經最信任的人正在他懷裡慢慢死去。他看到手上的鮮血,有戰友的,有敵人的。他那麼年輕,卻已經飽經風霜。「這是你的國家,把你像木偶一樣隨意操縱的權力機構。這個充滿了虛假的感動,繁華浮誇到化成半場秀的煙花猛一下炸裂的地方,你把它的標誌印在胸前,為它出生入死,你甚至沒辦法輕聲表達自己對它的不滿,儘管你知道從小的教育都讓你學會了要一心為它好。」
選擇戰爭,就是通往悲劇,只是以一個男孩的心路歷程去表現,實在殘酷。走出影院,還沉浸在最後的戰場硝煙裡,對這個世界的感覺——一片虛無。想來也只有李安能帶給我這樣的感動與深刻吧。
—FIN—
文 | 朗君
圖片丨網絡
排版 | 江月
編輯 | Hienwey 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