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迷幻搖滾更迷幻

2021-02-19 合唱Chorus

迷幻音樂作為搖滾樂的一個分支,是上世紀60年代的主流音樂,但如果寬泛地把奇怪的聲音、迷幻的感覺和時而出現的東方色彩和樂器都算進迷幻樂的話,那麼在60年代以前的幾十年裡,很多國家就出現了大量的迷幻音樂。

此外,古典樂對迷幻樂的影響頗為巨大。BBC4播出的《迷幻不列顛》裡,The Yardbirds樂隊(最初的迷幻風格樂隊)的鼓手Jim McCarty說:「我們總聽古典樂,常聽的有像斯特拉溫斯基等等這些。」 Procol Harum樂隊在節目中也表示他們那首經久不衰的《A Whiter Shade of Pale》靈感源自巴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

有哪些超級迷幻的古典樂大作呢?說來甚多。先來聽一首出生於100年前的法國作曲家克勞德·德彪西的鋼琴曲,悄悄帶大家進入迷幻境地……

NO.6

★克勞德·德彪西 

★《帆》

在一系列的革新性作品中,德彪西打造了一種全新的感覺,把古典樂從過往的束縛(主要是德國古典樂的束縛)中解脫了出來。

他的突破性作品是1894年的《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牧神午後序曲》),將東方神韻與西方浪漫主義音樂的表達技巧(小三和弦、掛留音、浪漫的和聲語言)結合在一起,營造了一個自由流暢、千變萬化的神秘境界,正如Alex Ross在其著作《The Rest is Noise》裡談《牧神午後序曲》那樣,「更趨於印度拉格(印度古典音樂中旋律體系),而非華格納和史特勞斯」。

1889年的巴黎萬國博覽會上,德彪西生平第一次聽到加麥蘭,這種來自印尼的民族管弦樂器深刻地影響了德彪西,他開始嘗試各種辦法將這種給他帶來超凡脫俗衝擊力的聲音融入進自己的創作之中(上世紀60年代中期,披頭四把印度音樂融入樂隊音樂中也是一樣),他採用的五聲音階,用Howard Goodall在《音樂的故事》的話來說是「和弦重疊、往復跳躍,弦弦相扣,頗似搖鈴的不同音符層疊的感覺」。

終於,兩首短曲傑作 ——1903年的《塔》和1909年《帆》——最好地佐證了德彪西的才華,那種驚世的美妙,不只是一點迷幻的感覺而已。

NO.5

★柏遼茲 

★《幻想交響曲》

上世界60年代的法國,在古典樂裡注入播撒點迷幻的種子無疑是相當潮流的一件事,因為年輕人印象中的古典樂比較乏味,與他們常聽的榜單音樂裡的狂野之調絲毫不同,所以,有時候加入點迷幻因素,也是為了吸引年輕人的關注。

1969年,美國指揮家、作曲家兼音樂老師倫納德·伯恩斯坦在其Young People's Concerts長系列音樂會上發表過一次關於柏遼茲的講說 ——《Berlioz Takes a Trip》(《柏遼茲的旅行》)並指揮演奏《幻想交響曲》末章裡的一段。

伯恩斯坦說:「非常毛骨悚然,因為你聽到的這些聲響出自史上第一支迷幻交響曲,也是第一支呈現出一段完整故事旅程的音樂敘述,由法國傑出創作家柏遼茲創作於1830年,比披頭四樂隊早了130多年。」

《幻想交響曲》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在絕望中苦戀的藝術家,他吸食鴉片來毒謀自我。這可能是自傳,有認為柏遼茲正是在鴉片和苦戀的絕望影響之下創作了這首曲子。伯恩斯坦還警告自己的聽眾們:「柏遼茲講述的很真實,踏上旅程,你終將在自己的葬禮上尖叫。」

NO.4

★霍爾斯特 

★《行星》組曲之《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樂評家Paul Morley講過他在1970年代青少年時期的音樂渴望,那時,整個英格蘭都是抑制不住的衝動,要去找尋更新鮮、有趣的刺激,這促使他獵趣到了古典樂,尤其是古斯塔夫·霍爾斯特創作於1914年——1916年間的,著名的《行星》組曲,每一篇樂章演奏的都是我們所熟知的太陽系裡的行星。

那時的細紋唱片封面是宇宙星空,看起來像科幻小說,掩藏了「古斯塔夫」這一維多利亞時期的教名給人帶來的暴躁感。還有,第一樂章《火星 - 戰爭之神》常用來做電視劇和電影的配樂,烘託威脅來臨(通常是太空威脅來臨)時的情景。

《行星》組曲可以說是最初的概念專輯,對70年代的前衛搖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名朋克樂迷,最初Morley對《行星》組曲心存疑慮,後來才愛上它。時至今日,《行星》組曲聽起來依舊那麼壯觀,充滿現代感、空間感和迷幻感,尤其是最後一篇樂章 ——第七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NO.3

★利蓋蒂 

★《永恆之光》

永恆主題的古典樂作品快被電影配樂用爛了,時至今日也是如此,不過,真正使「永恆古典樂」作用發揮至極致的是斯坦利執導的《2001太空漫遊》。

1968年這部科幻經典之作上映時正值迷幻樂的巔峰期,影片特地採用了一些宇宙主題的古典樂,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理察·施特勞斯的《Also sprach Zarathustra》。

不過在我看來,影片裡最非凡的配樂當屬那時同時代的古典樂傑作 利蓋蒂創作於1966年的《永恆之光》。

作品中,利蓋蒂採用了由其首創的「微復調」作曲技巧。他自己是這樣解釋「微復調」的:將每一個單獨的音響事件的複雜復調,藏匿在一個和弦不會瞬間改變但卻可以相互結合的的和諧復調網之中,每一個單獨清晰的聲部逐漸模糊,但在這種雲遮霧罩的模糊感之中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一個新的聲部漸漸成型。」

是什麼感覺呢?你可以關上燈,躺在地板上放空自己,然後沉在《永恆之光》中試試,十分奇特。

NO.2

★斯克裡亞賓 

★《狂喜之詩》

在20世紀破曉之際,打破德國古典音樂傳統桎梏的不止法國作曲家德彪西一人,俄羅斯作曲家穆捷斯特·穆索爾斯基和亞歷山大·斯克裡亞賓也是同樣優秀的先驅者。兩人為像伊戈爾·斯特拉文斯基這樣的作曲家們鋪平了道路,這才使得1913年粗野的芭蕾劇《春之祭》能轟動一時(或許也算不上)。

在一則介紹斯克裡亞賓的廣播裡,William Mival(藝評家)曾如是說:「常常有一些人被推上音樂的歷史舞臺,他們不想跟其他人玩同樣的遊戲,他們是局外人,也是革新者或者怪人,也有極少情況下是革新怪人,生於1872年,逝於1915年的斯克裡亞賓就是這樣一位革新怪人,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間,斯克裡亞賓的音樂變得十分詭異。

」而最詭異的,莫過於1908年的《狂喜之詩》。Bernard Jacobson(藝評家)是這樣評價《狂喜之詩》的:一個多元化的主體裡,許多微小的主題單元之間不斷交互,相互影響,這些小主題單元多數又都很容易被悄無聲息地渲染,幾乎完全是在變幻和聲色彩的炫目衝擊下,顛覆了音調的感覺。」

「色彩」是斯克裡亞賓的關鍵詞,他已經開始把音樂當做色彩來看待了,而《狂喜之詩》感覺就像一幅畫,五光十色,光彩奪目,令人激動萬分。

NO.1

★史蒂芬·萊許 

★《Drumming》

如果有看過BBC的兩集紀錄片 ——《極簡主義音樂的魔力》,那你就會知道極簡主義是依靠古老的音樂傳統(尤其是Drone持續音、Raga拉格和Repetition重複)來達成催眠迷幻的感覺,儘管這被看作是對古典樂「最不偉大」的改革。

從特裡·賴利的《在C》到菲利普·格拉斯的《格拉斯十二樂章》,我們可以從極簡主義大作中選出很多迷幻作品來。但是,我們要說的是史蒂芬-萊許的裡程碑名曲《Drumming》(《擊鼓》),因為它最好地佐證了「偉大的作曲家可以用最簡單的樂器(僅僅是鼓)演奏出令人痴迷沉醉的超凡大作」。

創作於1970-1971年的《擊鼓》,採用了萊許標誌的(Pendulum Music 鐘擺音樂)相位技術, 樂句穩穩地重複拍子卻在變化,讓人如臨其境,不知不覺思緒全被佔據,慢慢陷入迷幻之中。

作者:Hebblethwaite

翻譯:Alan

source:

https://www.bbc.co.uk/music/articles/412ec9f8-6521-4e6b-ae8c-4ae424373843

相關焦點

  • 迷幻搖滾
    沒錯,在迷幻搖滾的世界裡,這些元素必不可少。但提到太多,似乎也會讓你感到漫無邊際,虛幻,可望而不可及,甚至抓不出頭緒。然而,迷幻搖滾就真是這樣麼?我們不妨來聊一聊。迷幻搖滾這幾個字,顧名思義,就是從它的英文(Psychedelic Rock)翻譯而來的。
  • 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
    迷幻搖滾(英文:Psychedelic rock)是一種搖滾樂流派,其源自迷幻文化及使用迷幻*而產生的思維驟變。
  • Peoples|小眾迷幻搖滾
    《Peoples》是由美國獨立樂隊乾杯象演唱的一首迷幻搖滾樂曲,被收錄在該樂隊於2012年發布的專輯《Like Wind Blows Fire》中。乾杯象是一個以獨立流行和迷幻搖滾為其風格的樂隊,2007年成立於美國費城。他們的音樂深入挖掘三和弦和流行歌曲編排的可能性,能夠讓所有人都陶醉其中,陷入瘋狂。
  • 迷幻搖滾新英雄:從廢墟中涅槃重生
    順便一提,目前我們的「滿月迷幻音樂討論群」已有600餘人,包含音樂人、DJ、設計師、資深音樂愛好者,還有很多充滿個性的小可愛,如果你也想加入我們,可以添加文末的微信,期待與你相遇。在上篇文章中我講到,從90年代開始,很多迷幻音樂人由搖滾轉型電子,創作了許多精彩的作品,然而,迷幻搖滾並沒有逐漸走向消亡,而是憑藉著幾代音樂人的不懈努力,從舊時代的廢墟中涅槃重生,煥發出了新的光彩。
  • 從零開始說搖滾(五):從迷幻搖滾開始的探索與迷失
    這種迷幻風潮同時也影響到了民謠以及其他音樂,整個歐美樂壇都沉浸在一種古怪而奇幻的色彩當中。1966年,The Yardbirds發行了《Shapes of Things》,The Byrds發行了《Eight Miles High》這可以說是英美兩地的迷幻搖滾正式開端。
  • 搖滾專題 | 從迷幻搖滾開始的探索與迷失
    以舊金山之聲為代表的迷幻搖滾樂隊們進入了巔峰,搖滾樂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加迷幻,而以垮掉的一代為代表的文藝青年們又深化了歌詞的寫作技巧。這個月,The Beatles 發行了概念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即將開闢一個新的音樂風潮。
  • 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
    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平克·弗洛伊德 2000年12月15日 13:00    >   「平克·弗洛伊德」樂隊組建於1966年,他們是世界上最為優秀的迷幻搖滾樂隊之一。
  • 英倫迷幻搖滾樂隊TOY:少年的「美好」與「哀愁」
    今年是英國迷幻獨立搖滾樂隊成立的第7個年頭,樂隊卻依然保持著少年般的「美好」與「哀愁」。  這支樂隊在2012年被NME評選為當年必聽的100個樂隊之一。首支單曲《Left Myself Behind》以轟鳴的音牆和引擎版的節拍對迷幻搖滾作出了全新演繹,同名處子專輯《TOY》則取得了2012年全英排行榜年度48位的佳績,並誕生了如《My Heart Skips A Beat》這樣大氣磅礴的催情金曲。
  • 告五人的「迷幻搖滾」
    「我們目前還不希望將音樂設限於組合還是獨立,有種更享受的狀態就是踩在音樂上」——告五人對自己樂隊音樂風格的定義。」這支成員多數為宜蘭人的四人迷幻搖滾樂隊,2011開始成軍,經歷了2016的人員換血,2018年的班長退出、到現在以男女雙主唱潘雲安和犬青表演形式繼續創作的告五人Accusefive,去年10月發行首張全類比製作EP,這是告五人發行的第一張正式作品。
  • 傳奇的迷幻搖滾鼻祖,霍金都為他們伴唱!
    太空搖滾的鼻祖之一,傳奇樂隊平克·弗洛伊德是同時代那些舉世聞名的搖滾樂隊中,與我們「距離」最近的一支樂隊。平克·弗洛伊德(Pink Floyd)是英國殿堂級搖滾樂隊,他們最初以迷幻搖滾的音樂風格打響了知名度,隨後逐漸發展為前衛性的實驗搖滾樂,更在音樂中融合了科幻、布魯斯元素。
  • 迷幻搖滾:Pink Floyd
    1979年11月,發行錄音室專輯《迷牆》,該專輯蟬聯了15周美國公告牌專輯榜冠軍 ,獲得了加拿大朱諾獎年度國際專輯獎,入圍第23屆葛萊美獎年度專輯獎,並讓平克·弗洛伊德獲得了第23屆葛萊美獎最佳搖滾樂隊獎提名;該專輯全球總銷量突破了3000萬張,並於1982年被拍成同名電影
  • 英國60年代迷幻搖滾TWINK |中國首次巡演
    布魯斯、爵士、靈魂樂融合鋪設而成地浪漫與迷幻,就像傍晚的泰晤士河口。有著上百歷史的建築物與繁忙的商船佔據著夜晚精美與白天的繁忙。而Twink和他的樂隊就這樣虜獲了當時無數熱愛時髦的少男少女。 二戰影響的漸漸離去與影響著青年文化的BBC流行音樂廣播,「垮掉的一代」正在充斥著菸草味道的反戰與各種權益和主義的文化土壤裡釋放出更具時代感的氣息。
  • 中國還有這麼好的迷幻樂隊?!| 附迷幻廟會玩法全攻略
    但是對於具象的追求是人的本性之一,就好比很多人看電影總要去琢磨電影到底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到底想表達什麼一樣,迷幻搖滾在幾十年的發展中,也逐漸被總結出了許多具象的特徵,例如:大量使用合成器、弱化歌詞的敘事功能,大段的器樂即興;融入東方神秘學元素;結合印度西塔琴、中國傳統民樂等東方樂器。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人玩迷幻應該更得心應手才對。
  • PH7回顧 | 迷幻世界樂隊——"她,是你終將墜入的迷幻世界..."
    迷幻世界,由前不可撤銷樂隊主唱吳文青樹創立於2019年,原名為「9000歲」,由吉他鄧世偉、貝斯張醒、鼓手王鵬鶴及主唱吳文青樹四人組成。
  • WeLab|感受來自霓虹國的迷幻搖滾
    通過挖掘樂隊的價值以及愛奇藝平臺本身的娛樂屬性,樂夏加速了搖滾樂隊「出圈」的進程。並且,近年來隨著獨樂牌、戶外樂節、社交媒體、智能終端等軟硬體的成熟與發展,獨樂有了低成本和效率的傳播渠道,逐漸開始被主流化收編並進眾視野。獨立音樂不再是以往人們印象中的「地下傳播」、「自娛自樂」的小眾事物,而是漸漸脫離了「小眾」標籤,走向主流、走向流行。
  • 第一支迷幻樂隊「電梯13樓」主唱去世,被迷幻反噬但留下光
    當地時間5月31日,美國德州迷幻搖滾樂隊「電梯13樓」(The 13th Floor Elevators)的主唱洛基·艾瑞克森(Roky Erickson)去世了,死因暫未公布,享年71歲。活躍於1965-1969年間的「電梯13樓」是第一支嚴格意義上的迷幻樂隊。他們不是迷幻音樂的發明者,但賦予了它名字。
  • 迷幻世界樂隊回來了!
    民謠、英倫、迷幻……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樂隊嘗試哪種風格,浪漫都像顆不羈的種子,即便是在暴風驟雨的夜晚,也能夠肆意地生根發芽。從《她》,到《態愛》、《嫁給我》,那個「眼睛閃亮如燈火」的「她」,始終優雅地活在吳文青樹的作品裡。就像我們每個人,或許也曾經遇到那個,讓你「不覺被迷惑」的「她」,那個「她」,就此成為你的「迷幻世界」,再未消逝、再未抹去。
  • TWINK中國首次巡演 | 英國60年代迷幻搖滾先鋒
    在明年開始的第一周,傳說中的60年代英國迷幻搖滾浪潮先鋒,73歲的老將軍TWINK,將首次登陸中國大陸,慶祝他具有開創性歷史意義的第一張個人唱片《THINK PINK》發行五十周年,進行巡演。TWINK是硬搖迷幻樂隊PINK PAIRIES的鼓手和共同創始人,迷幻車庫搖滾樂隊THE PRETTY THINGS和朋克先鋒樂隊THE RINGS的成員,與LEMMY KIMEISTER(當時MOTORHEAD的成員)合作了太空搖滾經典樂隊
  • 這是一首五條人式的「中國迷幻搖滾土特產」
    他們早就不是當年那個來自海豐的「民謠組合」那麼簡單,他們也是珠三角布魯斯朋克民謠、CANTON POP勁歌金曲新浪潮、中國迷幻搖滾土特產。 「中國迷幻搖滾土特產」是五條人後期重要的音樂風格和方向,《地球儀》便是最新代表作。
  • 迷幻中萌發出的新傳奇:硬搖滾和早期重金屬——從零開始說搖滾(十一)
    題記從迷幻年代開始,搖滾樂逐漸出現了分支,走向了風格迥異的發展道路上。前幾期,我們講到了比較學院派的那一枝——前衛搖滾,從這一期開始,我們則開始介紹另外一個重要分支:硬搖滾。顧名思義,硬搖滾(Hard Rock),是相對軟搖滾(Soft Rock)來定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