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明確自2021年1月1日起,全國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2020年7月,九部門又聯合印發《關於紮實推進塑料汙染治理工作的通知》,同樣以2021年1月1日為時間節點,進一步明確在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同時,在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各類展會活動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購物袋。
進入2021年,從理論上講,在許多大城市,塑料吸管和塑膠袋應該徹底消失。禁令之下,長三角各地紛紛開始行動,推動政策落實。與此同時,長三角的生意人也看見了商機:作為替代,紙質吸管、可降解塑料製品等產品在市場上愈發受到追捧,新風口可能來了。
溫州人周小玲在義烏做了多年紙吸管生意。從去年年底開始,她發現「最嚴禁塑令」正在源源不斷地給她帶來訂單:「生意非常好,最近每天都在忙著備貨。」
記者曾在去年採訪過周小玲。當時正逢九部門的聯合通知印發後不久,市場開始出現「行情」。周小玲手頭雖然也拿到了一些新訂單,前來詢價的客戶也不少,但是她並不認為「禁塑令」能夠真正轉化為紙吸管的「行情」。畢竟,早在2018年,歐盟出臺限塑政策後,在義烏曾一度引來眾多商人爭相入局紙吸管,但這一撥「行情」遠低於預期,最終在同行間一番價格戰中草草收尾。
近日,記者電話又打去,周小玲改口了。隨著政策落地,以連鎖奶茶店和快餐店為代表的餐飲企業意識到大限將至,對於傳統塑料吸管替代品的需求遠遠超出她的想像。海量的訂單從去年年底開始不斷湧向周小玲:「這些客戶動不動要幾千箱,要貨還特別特別急,怕趕不及完成替換挨處罰。」生意火爆的不止周小玲一家。最近這段時間,在義烏賣紙吸管的商戶普遍都很忙。龐大的市場需求集中爆發,沒有人想錯過這個巨大的商機。
周小玲告訴記者,自己手上的25條生產線已經馬力全開,但是一些大體量的訂單她還是不敢輕易接下,擔心無法如期交付耽誤了客戶。最近,她每天都在盤算如何進一步擴大產能。歲末年初招工不易,她有點著急:「好不容易等來了風口,無論如何都要抓住機會呀!」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紙吸管的價格目前在義烏市場上總體平穩。受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上升影響,紙吸管價格較去年雖略有上漲,但漲幅不大。另一方面,鑑於市場反響良好,各生產商和經銷商的信心也進一步增強,不再通過單純讓利吸引客戶,因此也並未出現價格戰的苗頭。
聚乳酸(PLA)吸管也是塑料吸管的一大替代品。相比紙吸管,該吸管在質感和外觀上都更接近於傳統塑料吸管。同時,生產工藝也相對簡單。然而受制於原材料的產能,聚乳酸吸管目前並未成為義烏市場主流,但未來的市場空間同樣廣闊。
除了吸管,可降解塑料製品也成了「禁塑令」下催生出的香餑餑。浙江慈谿市和達塑料製品有限公司自2018年起生產全生物降解的塑膠袋。最近,這家企業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春節前。此前,去年12月1日《海南經濟特區禁止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製品規定》正式實施。企業負責人表示,公司目前的全生物降解塑膠袋的訂單中,有三分之一來自海南。而隨著「禁塑令」的進一步推行,後續全國市場前景非常樂觀。據初步測算,企業今年產量將超過1200噸,與上一年相比增長近一倍。
政策驅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布局生物降解塑料的全新賽道。2020年10月,長鴻高科與紹興嵊州市人民政府籤訂投資協議書,總投資達50億元的60萬噸全生物降解熱塑性塑料產業園項目落戶嵊州。目前,項目一期工程已開始施工建設,爭取於今年6月正式投產。有市場分析認為,至2025年國內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或將達213萬噸,遠期替代規模超500萬噸,替代性新材料有望獲得快速放量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