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港城升級版限塑令實施開始實施。當天,記者隨機走訪了多家商超、奶茶店、小餐飲店。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大中型商超、品牌餐飲已不再售賣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塑料吸管了,轉而為市民提供有償的無紡布和可降解垃圾袋、無償使用的紙質購物袋和紙質餐具,而多數市民則自備購物袋「上陣」。不過如何讓規模小但數量眾多的餐飲企業配合「限塑令」加碼,可能是推行的「痛點」所在。
調查一:市民帶了自備袋
「我們已經開始使用可降解塑膠袋。」在市區一家肯德基店裡,現場的工作人員指著塑膠袋上的可降解標誌介紹,「根據總部的通知,我們外帶、外賣中使用的塑膠袋已經全面更換為紙袋或可降解塑膠袋。目前,這些塑膠袋是免費給市民提供的。」
在港城各大商超裡,可降解購物袋也被擺在顯眼的位置。「您要塑膠袋嗎?」如今,超市收銀臺前,這樣的問詢已經成為常態。在得到顧客肯定答案後,收銀員將商品一一掃完條形碼後,並根據購物量向顧客推薦了一個大號塑膠袋和一個中號塑膠袋。「我們從去年開始就更換了,並且一直是以成本價銷售。」市區南部的一家大型商超收銀員介紹,「目前我們超市可降解塑膠袋價格為0.2元、0.3元和0.5元,收費塑膠袋的背面有顯著的條形碼、環保標誌和生產廠家等信息。」
外賣是港城塑膠袋消費的重點領域。記者隨機點了一份鴨血粉絲,發現每份外賣打包餐一般要使用一個塑膠袋、兩個大塑料打包盒和一個放調料的小塑料盒。「我們對一次性塑膠袋的需求比較大。」在通灌路一家餐館採訪時,老闆王曉表示,「特別是冬天,為了保暖,我們通常會多套幾層袋子。目前,平臺雖然推出了打包費,但是我們餐館的一次性塑料打包盒的用量很難因為限塑令加碼而減少。」
同大型商超不同,菜場、小區小店限塑令執行有點慢。記者在小區超市購買了一袋方便麵,幾個西紅柿,老闆利索地從一堆塑膠袋中抽出來一個,幫記者把東西裝好。不僅如此,記者發現一些批發市場、建材市場的「限塑令」執行也存在盲區。
不過,記者在採訪時也看到了市民踐行綠色生活的變化。「以前一天的話,使用的塑膠袋要在5000個左右。」市區一家大型超市值班經理說,「今天市民購買的塑膠袋比以前少了很多。80%的顧客都自己帶了環保袋或者塑膠袋。
那麼可降解塑膠袋同一次性塑膠袋有什麼不同呢?記者隨機在超市、餐飲店購買了可降解塑膠袋同家裡的一次性塑膠袋進行了對比發現,可降解塑膠袋手感如手絹一般絲滑,而一次性塑膠袋更加光滑。可降解塑膠袋更加柔軟,搓動時聲音比較小,而一次性塑膠袋略顯粗糙,搓動時聲音比較大。當然最重要的是可降解塑膠袋更加環保。
調查二:紙質吸管剛登場
紙質吸管也是此次限塑令整治的關鍵。在市區一家知名品牌餐飲店,記者發現原來擺放在前臺收納塑料吸管的盒子內已經沒有塑料吸管了。顧客要吸管時,工作人員會拿出紙質吸管來。另一家品牌快餐店內,記者看到雖然吸管盒內依舊有塑料吸管,但是當你索要吸管時,工作人員會從櫃檯裡面拿出紙質吸管。吃聖代的塑料勺也變成了紙質勺子。
相比可降解購物袋普遍性,紙質吸管推廣略顯不足。記者在市區各大商業綜合體採訪時發現,大多數的奶茶品牌依舊採用塑料吸管,「如果塑料吸管被禁了,珍珠奶茶行業肯定受影響。」一位顧客表示。畢竟相比於液體可樂,擁有珍珠、椰果等配料的奶茶類飲品更依賴吸管。
不過在採訪中,記者發現coco是港城少數奶茶品牌推出紙質吸管的。「這個吸管是紙質的,你戳的時候要多使點力氣。」營業員提醒記者說。原來紙質吸管同塑料吸管相比,破壞力比較弱,因此要想戳破奶茶上的密封塑料,需要更大力度穿透密封杯蓋。
在市區一家商業綜合體採訪時,一位奶茶店工作人員也表示,細吸管用紙質的代替還勉強可以,但紙質粗吸管肯定受影響,主要是泡軟的吸管沒法吸小料。因此,每天選擇紙質吸管的顧客只有1/3左右。對此,不少人開始推薦可循環使用的不鏽鋼吸管:「有可攜式的小盒子,還有專門的刷子。現在不少人都自帶餐具,多加根吸管,也挺方便的。」
當然,商家也收到了消費者的反饋。因此,越來越多的商家採取開窗式的杯蓋。這種杯蓋上附有小窗戶,消費者需要吃小料的時候,可以用紙質勺子挖著吃,也可以大口大口一邊喝,一邊吃。不過,昔日喜歡吸椰果和補丁的奶茶妹妹們可能會隨著這波紙質吸管上線,而失去往日快樂。
「雖然不太習慣,但是想到可以為環保做點事,也感覺很滿足。」在市區一家奶茶店門口,市民周軒告訴記者,這種犧牲是每個公民都應該做的。
調查三:可降解塑膠袋推廣難
早在2008年,國家就曾實施過「限塑令」。有研究顯示,在實施一年後,當時消費者對「舊限塑令」的認知程度達到96%,可見當時「限塑令」已經深入人心。
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零售企業可持續發展實踐調研報告》顯示,在推動實施「限塑令」過程當中,企業的「攔路虎」是缺乏合適替代品,所謂合適必須滿足「價廉物美」才能得到市場推行。而調查顯示,超過85%零售企業表示缺乏替代品是推進減塑的主要困難。
「如果用可降解的塑膠袋來替代不可降解的塑膠袋,成本就得翻番。」業內人士介紹,綠色化、可降塑膠袋成本通常是非可降解塑膠袋的三到五倍不等。
市區一家外賣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受制於目前可降解標準不一、市場合格供應商稀少的情況,平臺雖基於社會責任不計利益積極幫助商家集中採購符合環保標準的餐具,但仍面臨市場供應不足,且商家成本負擔過重的情況。「目前還需要政府相關部門細化標準,並統籌平臺、供應商、商家以及技術研發部門、回收企業共同推進落實『固廢法』。」該平臺負責人表示。(記者 周瑩 通訊員 陳蓓蓓 王從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