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大姐原創文章,歡迎轉發~
五年了,我們還在不停地寫,並且永不停息。比起那些企圖用大嗓門壓制世界的人,讓全世界都安靜下來聽你小聲說話的人,更可畏。
在一堆民國八卦史裡,張幼儀幾乎是繞不過的存在。
這個被徐志摩嫌棄為「土包子」的女人、與徐志摩深度綁定了一輩子的女人、自述「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人裡面說不定我最愛他」的女人,總是作為浪漫詩人徐志摩追求自由之路上的炮灰出現,是他棄如敝屣的髮妻,是封建殘餘的代表。
可在我看來,她更像是徐志摩最高攀不起的女人。
01.封建殘餘
1900年,張幼儀出生於江蘇寶山(今屬上海市寶山區)一個儒醫兼商人的家庭。在母親的眼中,張幼儀很有些「00後」的毛病,不肯裹腳就是其一。在寶山,張家雖不算巨富但也稱得上是名門,大清還沒亡呢,你作為名門閨秀,怎麼能因為怕疼就不裹腳?不裹腳怎麼能嫁得好?
張幼儀年紀還小,只能用哭聲拒絕母親。這時最心疼她的二哥張君勱看不下去了,與父母一番理論,最後表示,如果妹妹嫁不出去,他來養妹妹一輩子。
張幼儀與兄弟姐妹
對於封建大家族的女孩來說,裹腳只是第一難,後面還有九九八十一難排隊等候。很快,張幼儀小小的內心出現了大大的問號:為什麼二哥和四哥都能讀書,還出國留學,我卻不能讀書?
帶著問號,張幼儀慢慢長到12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1912年2月,大清亡了。同年7月,江蘇都督在蘇州創立了「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張幼儀在二哥張君勱和四哥張嘉璈的幫助下說服了父母,成功入校就讀。
這個受教育的機會是她自己千方百計爭取到的。讀書改變命運,她或許不懂這個道理,但在冥冥之中,她覺得自己就應該走這條路。
不過,並不是大清亡了,封建家族的女子就能擺脫本來悲慘的命運。張幼儀的四哥會「為了她好」而幫她爭取讀書的機會,也會「為了她好」而幫她包辦婚姻。
張幼儀的大姐、姐夫和張幼儀的公婆
02.包辦婚姻
1915年,張幼儀三年學業還未結束(放今天屬於初中肄業),就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接回家中,許配給了徐志摩。
媒人四哥當時給浙江都督做秘書,巡視學校時發現了才華橫溢的徐志摩。一打聽,徐家是江南富商,與張家簡直是門當戶對,徐志摩的父親想要借張家的力,張幼儀的父親覺得自己女兒沒裹小腳早嫁早好,天作之合啊這是!於是兩家一拍即合,張幼儀被操控著輟學嫁往浙江,做了徐家少奶奶。
婚禮是風光大辦的,嫁妝是歐洲直採的,張幼儀是逆來順受的,徐志摩卻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婚後,徐志摩的橫眉冷對指數並沒有下降,反而經常藉口求學不回家,回家也不跟張幼儀說話。1918年,兩人的長子徐積鍇出生。張幼儀在母親的叮囑下,努力扮演著一個合格的少奶奶:侍奉公婆、打點家務、相夫教子……
徐志摩卻根本不領情,完成「生兒子任務」之後,人家直接留學海外,顛兒了。
一轉眼,兒子兩歲了,幾乎沒見過爹,這怎麼能行呢?公婆不滿意徐志摩在外的風流傳聞,大舅哥也不滿意,於是張君勱給徐志摩寫了封信。咱也不知道裡面啥內容,反正徐志摩看完之後,特別不耐煩地把張幼儀接到了歐洲。
張幼儀和兒子
張幼儀有一段經典的話形容當時徐志摩的態度,十分生動:
「我斜倚著尾甲板,不耐煩地等著上岸,然後看到徐志摩站在東張西望的人群裡。就在這時候,我的心涼了一大截。他穿著一件瘦長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圍了條白絲巾。雖然我從沒看過他穿西裝的樣子。可是我曉得那是他。他的態度我一眼就看得出來,不會搞錯的,因為他是那堆接船的人當中唯一露出不想到那兒表情的人。」徐志摩當然不想在那接他的髮妻,那時候他正一門兒心思追求林徽因呢。有不少人喜歡探討「徐志摩到底是不是渣男」,龍大姐覺得,這貨厲害就厲害在渣得理直氣壯,反而讓人覺得他的渣情有可原……個P啊!張幼儀與孫輩
最讓人敬佩的,是她在被徐志摩那樣對待之後,並沒有遷怒於他的作品——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後人了解徐志摩的作品。張幼儀堅強勇敢,端莊大方,孝順父母,照顧公婆,教子有方,操持家務井井有條,最可貴的是還有經商頭腦,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簡直是十全十美的完美人妻,奈何徐志摩根本就沒有正眼瞧過她。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自由詩人想要的就是林徽因那款,張幼儀再優秀也沒有卵用,還好她及時止損,乾脆離婚,認識到了決定自己命運的不是男人,而是自己。她更像是在與這個世界較量,在向著徐志摩對她的誤解宣戰,她堅定而剽悍,才能把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曾幾何時,徐志摩覺得她配不上自己;時過境遷,他又哪裡配得上張幼儀呢?公眾號:GoyeChina
【洩密食堂】主持人龍大姐,熱衷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Go野是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之一!酒足飯飽,茶餘飯後,向世界傳遞最性感的虛情假意
關注二維碼,來彈我JJ
歷史很騷,它比小說可要精彩多了
有些人在評論中胡說八道
明顯有悖於正能量的積極傳播
我受夠了,暫停開放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