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部巨著傳播的「寬恕」信息,實際都是在傳遞兩位作家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來源 | Kindle電子書庫
今天庫管將推薦一本傳奇的書。
它發表於1844-1846年,歷時不到2年,報紙136期的篇幅,講完100餘萬字的故事。讓當時處在七月王朝的法國,洛陽紙貴,《辯論報》一報難求。
甚至有瘋狂的讀者,不惜重金賄賂報紙印刷廠的排版工人,只為了在第二天來到前,能夠隔夜先睹為快故事的新情節。
這部書就是法國作家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
它有著眾多大師級的粉絲
2005年,當時某機構在對作家餘華進行訪談的時候,希望他能給廣大的讀者推薦幾本書,餘華幾乎是不假思索的就說出了《基督山伯爵》。
「我是二十來歲的時候第一次讀到它的,當時我不吃不喝不睡,幾乎是瘋狂地讀完了這部巨著,然後大病初癒似的有氣無力了一個月。」
在自己讀完之後,餘華又把大仲馬的作品作為教育啟蒙推薦給自己十一歲的兒子:
「去年我兒子十一歲的時候,我覺得他應該閱讀經典文學作品了,我首先為他選擇的就是《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我兒子讀完大仲馬的這兩部巨著後,滿臉驚訝地告訴我:原來還有比《哈利·波特》更好的小說。」
哥倫比亞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也向柯林頓推薦過《基督山伯爵》。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是一個文學發燒友。有一次,他邀請幾位作家到白宮做客。交談期間,他問在座各位最喜歡的長篇小說是什麼,馬爾克斯的首選就是《基督山伯爵》。
中國已故武俠大師金庸先生,更是在自己被稱為「中國的大仲馬」時,謙虛地表示自己跟大仲馬無法相比,並多次說他是從大仲馬的小說中獲得靈感,在某種程度上,是大仲馬教會了他如何去寫通俗小說。
大文豪雨果曾經這樣盛讚道:
「沒有人能比大仲馬更受歡迎了,他的名字已經勝過了法國,勝過了歐洲,他是整個世界的。」
通俗小說,在世界文壇一直受到輕視。
但大仲馬僅僅憑藉著通俗小說,就名正言順的進入了法國先賢祠,與大文豪雨果「同宿」一間,受到全世界讀者的景仰與讚譽。
而這部作品——《基督山伯爵》可以說是大仲馬所有作品中最經典,也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作品,被奉為「世界通俗小說的扛鼎之作」!
強大恢弘的謀篇布局
造就史上最偉大、最波瀾壯闊的復仇小說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對大家來說,並不陌生:
故事講述19世紀法國皇帝拿破崙「百日王朝」時期,法老號大副愛德蒙·唐泰斯受船長委託,為拿破崙黨人送了一封信,遭到兩個卑鄙小人和法官的陷害,在成婚之際,蒙冤入獄,長達14年。
獄友法利亞神甫向他傳授各種知識,並在臨終前把埋於基督山島上的一批寶藏的秘密告訴了他。
唐泰斯越獄後找到了寶藏,成為巨富,從此化身為基督山伯爵、水手辛巴德、布索尼神父、威爾莫勳爵等身份,經過精心策劃,報答了恩人,懲罰了仇人。
整部作品氣勢恢宏,跌宕起伏,迂迴曲折,從中又演化出若干次要情節,小插曲緊湊精彩,卻不喧賓奪主,情節離奇卻不違反生活真實。
唐泰斯對幾個仇人的復仇同時進行,這當中涉及到幾大家族、幾十號人物。
多條線索齊頭並進,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謊言與詭計的步步為營,這些都被大仲馬用他驚人的謀篇布局的功力,處置得一絲不苟!讓人震撼!!!
影響深遠
成為眾多文藝作品的故事母本
自《基督山伯爵》誕生這不到200年的時間裡,一系列以其為母本的文藝作品紛至沓來,可見,其影響的深遠性。
無論是史蒂芬·金的《肖申克的救贖》、金庸先生的《連城訣》、甚至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都有《基督山伯爵》的影子!
在《基督山伯爵》裡,我們能夠充分的體驗到人性之美和人性之惡。
書中的最後一段,至今仍振聾發聵:
「這個世界上無所謂幸福,也無所謂不幸,有的只是一種境況和另一種境況的比較,如此而已。只要體驗過極度不幸的人,才能品嘗到極度的幸福。只有下過死的決心的人才會知道活著有多好。人類的智慧就包含在這五個字裡面:等待和希望!」
時隔不到2年
歐洲另一篇復仇傳奇向我們走來
在《基督山伯爵》完成之後的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在與法國隔海相望的英國的約克郡,一個天才女作家的另一部偉大作品——《呼嘯山莊》誕生了,震驚了整個世界文壇。
同《基督山伯爵》一樣,這部作品同樣將復仇描繪地淋漓盡致。讀這兩部巨著,都會有一種神秘的恐懼壓抑得我們喘不過氣來。
小說講述了被收養在呼嘯山莊裡的希斯克利夫從小受盡了屈辱與折磨,而在自己青梅竹馬的戀人變心轉嫁他人之後,他憤而出走。
幾年之後,衣錦還鄉,開始對那些帶給他屈辱的人和凱薩琳進行瘋狂的報復……
同樣的時期,西方為何誕生了兩部如此相似的小說呢?
相似的創作環境
造就了相似的作品
大仲馬的父親曾是拿破崙的將軍,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思想。
大仲馬繼承了父親的反封建傳統,終生信守共和政見,一貫反對君主專制,他也曾兩次被迫流亡國外。
所以在他的小說中,主人公經歷不同尋常,生活充滿奇遇,意志堅強,毅力非凡,善於在危險的情況中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
唐泰斯就是這樣一個「完美化」的人物形象。
而艾米麗·勃朗特所生活的三十年間(享年30歲)也正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代。
出生在牧師之家的艾米麗,其父是個比較激進的保守黨人。所以,當時整個時代的動蕩情緒和反抗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她的小說中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反抗同樣是一種特殊的反抗,是那些在肉體上和精神上被這同一社會的條件與社會關係貶低了的工人的反抗。
兩位作家相似的創作經歷雖不見得那麼豐富,但他們都有著非凡的想像力,用高超的文學技巧在貧瘠的生活土壤上為我們構建了兩座氣勢宏偉的大廈。
他們不僅以鏡子般的客觀反映了當時黑暗的現實,更是發掘了人的隱秘的、最深層的內心世界。
復仇,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
其背後其實是愛
唐泰斯和希斯克利夫都是在用資產階級上流社會最殘忍的手段,使那些作惡多端之徒得到了應得的懲罰,善良得到了報答,正義得到了伸張。
他們都在將自己的夙敵一一打跨的同時,是愛情的力量至使他們人性返歸,寬恕了他們的敵人,放棄了復仇,最終都尋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和「天堂」。
只有通過愛才能得到救贖,愛才是人生的意義。
兩部巨著傳播的「寬恕」信息,實際都是在傳遞兩位作家對美好人生的嚮往。
基督山伯爵復仇後心滿意足地說:
「……噢,偉大的城市!我正是在你跳動的懷抱裡找到了我要尋找的東西;……現在,你再不能給我歡樂和痛苦。再見,巴黎!再見!」
*作者:庫管,來源:Kindle電子書庫。全國最大的Kindle電子書愛好者聚集地,提供正版書籍推送服務,微信公眾號「Kindle電子書庫」(ID:Kindle10000)。
值得讀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
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
» 更多走心文章長按關注 «
笨鳥讀書(ID:bnds2016)
▼
▼點擊閱讀原文,進笨鳥圖書館逛逛